语文词语辨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题online】
典例1.(2009?北京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随着人们自律程度的不断提高,过去有些需要用铁栏杆来维持的地方,现在只要拉绳或画线就行了。
③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画大师张干千,人物、花鸟、鱼虫、走兽无一不精,尤其画山水
A.遏制次序善于
B.遏制秩序擅长
C.遏止秩序擅长
D.遏止次序善于
【答案】B
【解析】近义实词可以从适用对象或范围、感情色彩、词义轻重、搭配习惯诸方面辨析。
考生不必逐空选择,只需要选出自己最拿手的两空即可。
选择时,组词造句法最为适用,也最为实用。
如:维持秩序/按次序入场
遏制:重点是“制”,控制住/遏止:重点是“止”,使停止。
显然,目前对于环境恶化只能控制还不能使其停止,排除C、D。
善于:范围广/擅长:主要用于专业特长,如擅长绘画。
画山水,应该选用“擅长。
典例2.(2009?江西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每年三月,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聚集北京,共商_______。
②连学好母语都需要花大力气,下苦功夫,_______学习外语呢?
③这种偷梁换柱的行为对国人的诚信造成了负面影响,国人也因此觉得_______受损。
A.国是况且荣誉 B. 国事何况名誉
C.国是何况名誉 D. 国事况且荣誉
【答案】C
【解析】对于词语的选用,考生主要是通过平时的积累,运用扩词法、造句法、语感法、近义词区别法等进行选择。
其中,同音近义词难度稍大,主要从适用对象、范围,词法功能、附加色彩(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词义轻重等方面加以辨析。
运用搭配法和括词造句法选用词语,比较好。
如:共商国是/国事访问;况且……还/“何况”可用于反问,“况且”不能;荣誉称号/名誉侵权。
典例3.(2008?高考北京卷)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下面这段话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位于日本藤川市海滨的聂耳纪念碑,用素净的大理石()成,稍稍倾斜地平置于长方形基座上。
四周的石砌边缘内,()着匀称的海滨卵石。
碑石()“耳”字形,有如()在地上的一只巨大的耳朵,日日夜夜倾听着大海的呼啸和浪涛之声。
A.雕铺呈贴B.塑铺像画
C.塑摆像贴D.雕摆呈画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应将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根据词义、词性、词语的色彩(褒贬)等选定最合适的词语。
“呈”强调具有了某种形式,“像”有仿佛的意思,根据语境,应用“呈”。
“贴”与“耳朵”搭配,准确地表现出“耳”的形态。
据此分析,可运用排除法,确定题目要求的答案。
典例4.(2008?年高考湖南卷)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教育是打开个人智慧之门的金钥匙,也是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铺路
石,更是人类文明传续的不竭动力。
B.草原上,帐篷像蘑菇一样四处散落,帐篷前篝火点点,军马安闲地吃着夜草,隐隐的鼾声在大地上沉浮。
C.千百年来,湘江培育着两岸的乡村和城市,湘江之水不仅流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荡漾在他们的梦境中。
D.树立大国风范,涵养大国心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开放、包容和自信,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理性和智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实词运用的能力。
考生在做此题时,要注意词语的本义的理解,还要注意词语的色彩,注意词语搭配。
C项中“培育”是培养幼小的生物,使它发育成长,或按照一定目的长期地教育和训练使其成长。
“培育”与“两岸的乡村和城市”不能搭配,可改为“哺育”,用其本义“喂养”。
“传续”是“继承”的意思,用在A句中恰当。
“沉浮”在B句中是形容鼾声的时大时小或时隐时现,所以恰当。
“涵养”在D句中是“修养”的意思,使用恰当。
【点石成金】
正确使用实词的解题方法,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从语法方面思考
①看词性是否误用。
例如:“启示”与“启事”,“启示”是启发的意思,属动词;“启事”是刊登或张贴出来的声明,如征文启事、寻物启事,属名词。
②看成分是否搭配。
例如:“违反”与“违犯”,“违反”指不遵守、不符合,常与规程、制度等相搭配;“违犯”指违背和触犯,常与法规、党纪、国法相搭配。
③看词义理解是否准确。
例如:“坚苦”与“艰苦”,“坚苦”是坚忍刻苦,
一般喻指一个人在非常困难的环境或条件下,坚守岗位或坚持学习的坚强意志;而“艰苦”专指环境或条件状况不好,如环境艰苦、条件艰苦等。
(2)从修辞方面思考
①看音节配合是否协调。
例如:“增加”与“加”,“减少”与“减”,用哪一个,要考虑前后文音节的搭配协调。
②看感情表达是否恰当。
例如:“烦扰”与“烦恼”,“烦扰”指搅扰或因受搅扰而心烦,如“我实在不忍心再烦扰他”;“烦恼”指烦闷、苦恼,如“自寻烦恼”。
又如:“语重心长”与“苦口婆心”,前者指言词诚恳,情意深长;后者指劝说不辞烦劳,像老太太一样慈爱,形容怀着好心再三恳切劝告。
③看语体风格是否适宜。
例如:“散步”与“溜达”,“谈话”与“聊天”,使用时要注意语体风格。
④看用语的轻重或重点是否合理。
例如:“嘲笑”与“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之意,但语意轻重程度不同。
“嘲笑”是一般的取笑,语意比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意较重。
又如:“暴发”与“爆发”,两词都有突然猛烈发作的意思,但前者强调突然性,后者强调爆炸性。
“暴发户”、“山洪暴发”不能用后者;“火山爆发”、“爆发革命”以及“爆发力”等不能用前者。
⑤看陈述对象是否适用。
例如:“蓬荜生辉”是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赠给自己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如果用于别人就不恰当了。
又如:“度过”与“渡过”,前者用于指时间,如“度过假期”;后者指“由此岸到彼岸”,用于指空间。
⑥看遣词用语是否搭配。
例如:“调节”与“调剂”,“调节”是从数量或程度上调整,使适合要求,如“水能调节动物的体温”;“调剂”指根据医生的处
方配制药物或把多和少、忙和闲等加以适当调整,如“娱乐可以调剂生活”。
再如:“交换”和“交流”,“交换”可以与“礼物”、“意见”搭配,而“交流”常与“经验”、“思想”搭配。
⑦看适用范围是否合理。
例如:“窜改”与“篡改”,“窜改”指文字上的改动;“篡改”不限于文字,且手段卑劣,也指曲解原意。
又如:“变换”与“变幻”,如果变换的内容、方式很不固定用后者,如“风云变幻”,不能写成“变换”。
(3)从逻辑方面思考
①看词语方面运用是否合理。
例如:“勘误”与“刊误”,前者指列举更正书刊中的错误,后者指修改。
②看前后关联是否恰当。
例如:“卑劣”与“恶劣”,前者指性质严重,后者多指行为。
如“台湾当局分裂祖国的卑劣行径,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
后者指不道德,无耻,侧重心理描述。
如“品性恶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