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沭阳县2013-201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983年初,江苏省地质勘探队在沭阳韩山周围找到了韩山肚里的宝贝——蓝晶石,蓝晶石是高强度的耐火材料,是军工、冶金、玻璃、陶瓷以及其他铸造工业的必需品。
读图1和图2完成1~2题。
1. 图3中表示韩山蓝晶石的是 A .图例A B . 图例B C .图例C
D .图例D
2.下列事物属于自然资源的是 A .棉花 B .清洁汽油 C .原始森林 D .闪电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图4中黑点所在地是世界冰川的主要分布区。
读图完成3~6
题。
3.图示说明了自然资源的
A .分布的不平衡性
B .资源间的联系性
C .数量的有限性
D .利用的发展性
4.有关该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近年来数量有减少趋势 B .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 .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5.下列有关人类与自然资源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自然资源数量多少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较小 B .自然资源开发潜力是无限的,不会出现资源短缺
C .采猎文明阶段,土地的数量和质量都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D .对于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其用途和开发利用途径的不可再生资源,最好不要轻易开采 6.一般说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图1 韩山局部景观图 图2 蓝晶石
图 4
图3
①范围会越来越广②方式会越来越多③依赖性会越来越强④利用率会越来越高
⑤规模会越来越大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③④⑤D.①②③④
2013年11月,我国启动“单独两孩”政策,即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第一胎非多胞胎,即可生二胎。
2014年3月29日起江苏“单独两孩”政策实施,政策一旦实施,预估江苏每年新生儿会新增11万到18万之间。
据此完成7~8题。
7.启动此项政策的国情是我国
A.人口死亡率增高B.人口老龄化加剧
C.环境承载力提高D.人口出现负增长
8.到2035年,此项政策将使我省
A.就学与就业压力减轻B.老年人口比例上升
C.劳动力人口减幅放缓D.男多女少的情况加剧
图5表示近20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9~10题。
图5
9.甲表示
A.出生率B.死亡率C.自然增长率D.无法确定
10.目前,人口增长模式与我国相类似的国家是
A.西欧的英国B.南亚的印度C.东亚的朝鲜D.非洲的坦桑尼亚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经成功进行过6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在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其中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国选聘了600多万普查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将于2020年进行。
据此完成11~12题。
11.与前几次人口普查相比,第六次人口普查难度更大,主要原因之一是我国
A.人口分布极不平衡B.人口增长速度过快C.人口流动频繁D.外国游客太多
12.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是
A.为了减少养老金的支付
B.为了获得我国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准确数值
C.为了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D.为制定人口调控政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人口信息支持
图6为“世界人口增长模式图”。
读图完成第13题。
图6
13.关于图示信息正确的是
A.b曲线表示人口死亡率
B.I阶段人口迅速增加
C .III 阶段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降低,老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
D .目前处于IV 阶段的大部分国家因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落后
(注:性别比是指每100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量) 14.以上数据表明,10年来北京 A .人口自然增长速度快 B .外来人口大于本地人口
C .外来人口女性比例增加
D .人口流动规模趋于减小
15.外来人口对北京市的影响可能有
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②加剧人口老龄化 ③加重基础设施压力 ④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图7为“甲、乙、丙、丁四个国家人口自然增长柱状图”。
读图完成16~17题。
16.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国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型
B .出生率最低的是乙
C .人口数量自然增速最慢的是丙
D .人口数量增长最多的是丁
17.与我国现在人口增长特点相似的国家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图8为台湾省人口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18题。
18.下列关于该省人口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多西少
B .南多北少
C .中部多,四周少
D .平原多,山区少
图9为“我国四大地区之间人口流动示意图(单位:万人,2010年)”。
读图完成19~20题。
图7
图8
19.从四大地区人口流向看,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
①从东北、西部向中部 ②从矿产资源贫乏区向矿产资源丰富区 ③从内陆向东部沿海 ④从经济欠发达区向经济发达区 A .①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④
20.我国东部地区环境人口容量较西部地区大,下列关于其成因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 .东部地区科技水平更高
B .东部地区水资源更丰富
C .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更高
D .东部地区人均消费水平更高
图10为环境人口容量的“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图”。
读图完成21~22题。
21.简单地说,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
A .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
B .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小人口数
C .某地区所能承载的最佳人口数
D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实际人口数
22.如果该图表示某国影响环境人口容量不同的资源种类, 则该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
A .森林资源
B .土地资源
C .矿产资源
D .水资源
图11为“宁夏沿黄城市带规划示意图”,读图完成23~24题。
23.影响沿黄河城市带分布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是
A .水源
B .地形
C .交通
D .矿产资源
24.有关图中各城市规模与服务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石嘴山市的服务范围较贺兰市小
B .中卫市提供的服务种类较中宁市多
C .银川市与永宁市的服务范围不可能重叠
D .青铜峡市和吴忠市的服务功能相同
图12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读图完成25~26题。
图10
自治区首府 地级市 县、县级市 公路 铁路 黄河
图例 沿黄城市带
图11
25.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26.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图13表示某区域的三个发展阶段。
读图完成第27题。
27.下列有关图中城市化表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城市人口增加
B .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C .城市数量增多
D .城市人口比重提高
2013年中国正式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
开展对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对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14为“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及变化预测示意图”。
读图完成28~29题。
28.影响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沿岸暖流加强
B .全球气候变暖
C .极昼天数较多
D .太阳辐射增强
29.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会给中国带 来的直接影响是
A .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改善
B .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减少
C .通往欧洲的北部航线开通
D .人口大量向北极地区迁移
下表为某年我国两省(区)经济、人口指标。
据此完成第30题。
图12
图14
图13
图例
公路
河流 城市
280
300 320 340
360 38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年) 全球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百万分率)
30.表中②省(区)
A .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
B .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
C .区域城市化水平高
D .农业产值高于①省区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0分)
二、判断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的正确与错误,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正确的涂A,错误的涂B )
3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负值的地区,人口数量一定在减少。
32.随着特大城市规模扩展,城市之间的分工日益模糊,分界线开始明显。
33.人类获取资源和利用资源手段、方法的改进对增加环境人口容量有利。
34.城市“热岛效应”有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35.目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城市化水平高,城市人口总数多。
36.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及时获得森林火灾的影像。
37.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往往对城市的分布及发展带来很大的影响。
38.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完全是人类活动引起的。
39.做好对洪水的监测和预报工作,采取相应防洪措施,可大大减轻洪水所造成的损失。
40.我国的实际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1)熄灯一小时是应对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有 。
(2分)
(2)材料二表明近几十年来,全球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变化规律是 , 导致其变化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
(3分) (3)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有 。
(2分)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7分)
2013年10月7日,第23号台风“菲特”重创浙江余姚,全城70%以上区域被淹,主城区一片汪洋。
因水灾发生突然,让当地政府措手不及。
“菲特”台风三日内给余姚带来降雨量达527mm 。
历史上,余姚所在的姚江流域洪水只有一条排水通道,且易受潮水等的顶托,排水不畅。
同时,该城区地处姚江平原腹地,地势平坦,处在流域的“锅底”,极易造成重灾。
此台风影响期间,又值天文大潮,排水更加不畅。
(1) 此次洪灾按成因属于 (地质灾害、气象灾害)。
(1分) (2)
据材料分析余姚洪灾产生的原因有 。
(2分) (3)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洪灾的发生,会诱发或加剧洪灾发生的人类活动有 。
(2分)
(4)
防洪减灾的措施有 。
(2分)
43.读材料一“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表”及材料二“我国部分省区人口密度比较表”,回答下列问题:(8分)
材料一:中国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表
材料二:我国部分省区人口密度比较表
(1)据材料一,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2008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为 。
(2分)
(2)目前我国每年净增人口约700万,主要原因是( )(2分)
A . 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
B .我国人口有13.8亿,人口基数过大
C .城市化进程加快
D .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的结果
(3)据材料一,2002~2008年我国人口死亡率的变化规律是 ,其原因最可能是 。
(2分)
(4)材料一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其最主要原因是 。
(1分) (5)材料二说明我国的人口分布的显著特点是 。
(1分) 44.读长江三角洲城市等级体系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
余姚市
(1)a、b、c、d相比,等级最高的是________,服务范围
最小的是________。
(2分)
(2)图示表明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量越________(多、少),彼此间的距离越_____(远、近)。
(2分)
(3)长江三角洲地区是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最主要标志是。
(1分)
(4)目前,我国城市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城市化水平________(高、低),城市化速度________(快、慢)。
(2分)
(5)我国在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有。
(1分)a b c d
41.(共7分)
(1)全球海平面上升;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增加。
(任答两点得2分)
(2)逐渐增加(1分)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植被破坏(2分)
(3)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大面积植树造林;加强国际合作。
(任答两点得2分)
42.(共7分)
(1)气象灾害(1分)
(2)短时间内降水量大;地势低平;排水通道少;值天文大潮,受潮水等的顶托,排水更加不畅。
(任答两点得2分)
(3)流域内植被的破坏;大规模围湖造田;建筑物占据河道等。
(任答两点得2分)
(4)加强监测和预报;兴建水库;退耕还湖;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开辟分洪区;提高植被覆盖率;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建立统一的防灾减灾管理体制。
(任答两点得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