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诞夫人魏氏墓骑马俑浅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2011年在洛阳
市310国道与华山北路交叉口西南角
的国花宝居小区发掘了王雄诞夫人魏氏墓(编号FM56,以下简称M56)。
夫人魏氏史名不彰,其夫王雄诞却是大名鼎鼎,《旧唐书》有传,王雄诞原是隋末起义领袖杜伏威手下
王雄诞夫人魏氏墓骑马俑浅析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郝红星
郑州共襄润德文化艺术博物馆 刘红晓
图2 幞头男骑俑:M56:168
图4 幞头男骑俑:M56:91
图3 男骑俑:M56:95图1 男骑俑:M56:59
大将,坚勇多谋。
619年杜伏威降唐入朝后,王在江淮地区负责领兵,辅公祏辅政,后辅公祏谋反,雄诞不从,被缢杀。
李世民登基后嘉其忠勇,追赠左卫大将军、越州都督,谥曰忠。
雄诞逝时,魏氏年方27岁,风华正茂,独力抚养2岁儿子果,后果官至安西大都护。
母以子贵,魏氏在63岁、80岁时分别被授信都郡太君和巨鹿郡太夫人封号。
发掘得知,墓葬规模宏大,地面保存有1米厚的封土,但墓葬破坏严重,过洞与墓室被现代盗洞洞穿,室内有墓志一方及破碎陶片,所幸4个壁龛没被盗,随葬器物皆在,计有222件,繁华盛世,三彩为多,美轮美奂,惊心动魄,这当然与魏氏夫、子的位高权重有莫大关系。
墓葬位于隋唐洛阳城城外西北角,北依邙山,南望涧水,西有涧水支流金水河,那里俨然是风水宝地,初唐时有多位达官贵人埋在那里,如洛州刺史贾敦颐墓、县丞张文俱墓等,但这些墓随葬的都是高岭土胎的陶器,而非三彩器,魏氏墓随葬的却是精美的三彩器,犹如朝日云霞,鲜艳异常,对于了解唐代早期陶俑的风格有重大意义,限于篇幅,本文仅介绍这批器物中的最精彩者——骑马俑。
出 土 器 物
骑俑主要出在壁龛3、壁龛4中,根据骑者的举止可分为男骑俑、女骑俑、骑乐俑、骑猎俑
四种,依次叙述。
图5 幞头男骑俑:M56:61图6 幞头男骑俑:M56:93
1.男骑俑。
根据冠饰可分为幞头男骑俑、风帽男骑俑两种。
幞头男骑俑。
20件,分为无底板男骑俑、有底板男骑俑两种。
无底板男骑俑均为剪鬣马,马与人形象大体相同,唯釉色富于变化,难以割舍,故选介8件。
6件为黄马,马面部、脚踝施白釉,2件为三彩马。
勾首向左,扬脖,小耳,大眼,抿嘴,分缨,剪鬣,背置鞍鞯,宽胸,肥臀,束尾,四肢立于地。
骑者头戴黑色幞头,方脸,高鼻,厚唇紧抿,目视前方或略歪首,身穿窄袖袍,下着裤、靴,双手握拳于身前做拽缰状。
标本M56:59(图1),马釉色明黄,白鞍,白鞯,束尾较长。
骑者着绿色翻领袍,袍领施白釉,下着绿裤、黑靴,双手贴近胸部,面露微笑。
长39厘米,高40厘米。
标本M56:168(图2),马釉色酱黄,鞍鞯与马同色,束尾较短。
骑者着绿色团领袍,下着绿裤、黄靴,双手握拳于胸前,手施绿釉,一副洋洋自得的样子。
长31厘米,高35厘米。
标本M56:95(图3),马釉色淡黄,绿鞍、绿鞯,束尾较短。
骑者着绿色团领袍,下着绿裤、绿靴,双手握拳高举胸前,手亦施绿釉,神情较为庄重。
长35厘米,高36厘米。
标本M56:91(图4),马釉色明黄,白鞍、绿鞯,束尾较长。
骑者着黄色翻领袍,袍领施绿釉,下着黄裤、黑靴,左手握拳于腰侧,右手握拳于腹前,身形瘦削,精神饱满。
长35厘米,高40厘米。
标本M56:61(图5),马施酱釉,白鞍、三彩鞯,束尾较长。
骑者着酱色翻领袍,袍领施白釉,下着酱裤、黑靴,手势同前,遥望前方。
长36厘米,高41
厘米。
图7 幞头男骑俑:M56:65图8 幞头男骑俑:M56:78
标本M56:93(图6),马酱釉色深,鞍鞯三彩颜色亦深,束尾较长。
骑者身穿酱色翻领袍,下着酱色裤、黑靴,手势同前,似在张望。
长37厘米,高40厘米。
标本M56:65(图7),马施三彩,鞍鞯色同马身,束尾较短。
骑者着黄色翻领袍,下着黄裤、三彩靴,双手高举胸前,耸肩做紧缰状。
长37厘米,高41厘米。
标本M56:78(图8),马、鞍鞯同前。
骑者身着翻领绿袍,下着绿裤、三彩靴。
长29厘米,高27厘米。
此俑较小,脱釉严重。
有底板男骑俑分剪鬣马与披鬣马两种,马的姿态多样,骑者面貌较为一致。
黄白马两件,颈、胯、臀、尾施黄釉,余施白釉。
标本M56:66(图9),勾首,扬脖,分缨末端翘起,大眼,略张嘴,剪鬣后部有一小缕披鬣,背置黄鞍、三彩鞯,束尾较长,四肢立于底板上。
骑者容貌清癯,高颧骨,抿嘴上撅,为内竖形象,身穿绿色翻领窄袖袍,腰束绿带,下着绿裤、黄靴,左手握拳于腰侧,右手握拳于腹前,做拽缰状。
长37厘米,高42厘米。
标本M56:94(图10),马抬首扬脖,抿嘴,余同前马。
骑者宽脸,高鼻头,厚嘴唇微启,神情嬉然,身穿黄色翻领窄袖袍,袍领施绿釉,腰束黄带,下着白裤、绿靴,双手握拳于腹前,做拽缰状。
长39厘米,高41厘米。
大披鬣马3件,人马高度一致,唯色不同。
勾首,脖高高扬起,分缨分翘,大眼,张嘴,披鬣如悬崖瀑布,背置鞍鞯,束尾较长。
骑者方脸,高颧骨,厚唇紧抿,身穿绿色翻领窄袖袍,腰束白带,
下着裤、靴,双手握拳,半举腹前,做紧缰状。
图9 幞头男骑俑:M56:66图10 幞头男骑俑:M56:94图11 幞头男骑俑:M56:69
图13 幞头男骑俑:M56:73
图12 幞头男骑俑:M56:72
图14 幞头男骑俑:M56:62
图15 幞头男骑俑:M56:77
图16 风帽男骑俑:M56:184
标本M56:69(图11),马面、鬣、膀、尾、脚踝施白釉,鞍施黑釉,鞯施三彩,余施酱黄釉。
骑者袍领施黄釉,绿裤、黑靴,马显精神,人多干练。
长36厘米,高42厘米。
标本M56:72(图12),马面、披鬣、尾、脚踝施白釉,鞍施黑釉,鞯施绿、黑釉,为虎纹鞯,余施酱黄釉。
骑者袍领施黄釉,白裤、黄靴,举止略为矜持。
长35厘米,高41厘米。
标本M56:73(图13),马身大部施白釉,下颌、臀、尾施淡黄釉,鞍施黄釉,鞯施三彩。
骑者络腮胡须,袍领施白釉,袍内着黄色团领窄袖襦,绿裤、黄靴。
人马色泽清淡,各显卓尔之姿。
长34厘米,高41厘米。
三彩小披鬣马2件,皆勾首较甚,扬脖,小耳,分缨较小,披鬣紧贴脖子,张大嘴,鞍鞯亦饰三彩,束尾尤短。
骑者皆头戴幞头,高鼻头,嘴微张,身穿绿色翻领窄袖袍,腰束绿带,下着绿裤、三彩靴,两手握拳上抬,做拽缰状。
标本M56:62(图14),长30厘米,高37厘米。
标本M56:77(图15),长34厘米,高36厘米。
风帽男骑俑。
5件一组,选介2件。
标本M56:184(图16),三彩马勾首,小耳,分缨,抿嘴,剪鬣整齐,鞍鞯亦饰三彩,束尾尤短,四肢立于长方形底板上。
骑者头戴红色风帽,颧骨较高,深目高鼻,八字须飞扬,嘴紧抿,身穿黄色团领窄袖袍,腰束黄带,下着黄裤、三彩靴,双手握拳上举胸前,浑身用劲,做收缰状,手亦施黄釉。
长33厘米,高37厘米。
标本M56:204(图
17),马、人形象同前,唯色不同。
图18 小冠女骑俑:M56:63
图17 风帽男骑俑:M56:204
马、鞍鞯施深色酱釉,骑者身穿绿袍,腰束绿带,
下着绿裤、黄靴,头向左侧前倾,向上扽缰。
长
32厘米,高36厘米。
2.女骑俑。
根据骑者发式分为小冠女骑俑、
椎髻女骑俑两种。
小冠女骑俑。
3件,均为无底板酱釉剪鬣马,
人、马形象相同,色稍不同。
标本M56:63(图
18),马施酱黄釉,马面、脚踝施白釉,昂首,
扬脖,小耳,分缨,大眼圆睁,背置白鞍、白鞯,
束尾较长,四肢立于地。
骑者头戴小冠,圆脸秀
美安详,身穿绿色交领窄袖袍,腰束绿色大带,
下着绿裤、黑靴,双手握拳平举,做握缰状,目
视马头,神情略显忧郁。
长37厘米,高41厘
米。
标本M56:67(图19),马釉色较红,马面、脚踝、鞍鞯施白釉,身形矫健,马眼炯炯有神。
长36厘米,高38厘米。
标本M56:60(图20),棕红马同前,唯鞯施三彩。
骑者着绿袍、绿裤、白靴,双手平举,目光沉静似水,姿态典雅不俗。
长36厘米,高40厘米。
椎髻女骑俑。
13件,7件为剪鬣马,6件为披鬣马。
剪鬣马2件无底板,余均有底板。
标本M56:58(图21),酱釉马勾首扬脖,分缨翘起,嘴微张,马面、鞍鞯、脚踝施白釉,四肢立于地。
骑者头梳椎髻,身穿绿色翻领窄袖袍,腰束绿带,下着绿裤、黑靴,双手握拳置于腹前,左低右高,面色略露欣喜。
长40厘米,高46厘米,为最大的一件骑马俑。
标本M56:76(图
22),马
图20 小冠女骑俑:M56:60
图19 小冠女骑俑:M56:67
姿雄壮如前,釉色稍淡,马面、鞯、脚踝施白釉,
鞍施褐釉,四肢立于地。
骑者头梳椎髻,面庞略
显臃肿,身穿黄色低胸窄袖襦,白帛自胸前披向
肩后,下束绿色长裙,露出黄裤、黄靴,双手袖手前伸,策马徐行。
长31厘米,高35厘米。
标本M56:82(图23),白马剪鬣后方有一缕披鬣,分缨翘起,大眼,张嘴,鞍施褐釉,鞯施淡绿釉,四肢立于底板上。
骑者肥面红唇,眼微
图21 椎髻女骑俑:M56:58图22 椎髻女骑俑:M56:76
图23 椎髻女骑俑:M56:82图24 椎髻女骑俑:M56:182
眯,身穿白色高领窄袖襦,肩披绿色长帛,腰束
黄色长裙,下着裤、黄靴,信马由缰。
长37厘米,
高42厘米。
标本M56:182(图24),人马几
乎同前者。
马大部施黄釉,马面、膀、臀、脚踝施白釉,鞍施黑釉,鞯施三彩。
骑者粉面靓唇,身穿黄色高领窄袖襦、黄色半袖,肩披白色长帛,腰束绿色长裙,下着裤、黑靴,袖手执缰,仪态万方。
长40厘米,高40厘米。
标本M56:64
(图
图27 椎髻女骑俑:M56:92图28 椎髻女骑俑:M56:56
图25 椎髻女骑俑:M56:64图26 椎髻女骑俑:M56:57
25),马釉色酱黑,昂首歪向右,垂缨覆额,下
缘又上翻成方框状,与马面、鬣、尾、脚踝同施
白釉,四肢立于底板上。
骑者身着黄色高领窄袖
襦、三彩半袖,肩披白色长帛,腰束绿色长裙,
下着裤、黑靴,双手袖手,驰缰前行。
长30厘
米,高36厘米。
标本M56:57(图26),马、
人完全同前,唯马釉酱黄,从另一侧展示了马垂
缨、小缕披鬣的特征。
长41厘米,高43厘米。
标本M56:92(图27),马勾首向左,剪鬣后
有一缕披鬣,马饰斑驳白釉、酱紫釉,鞍施黑釉,
方鞯施三彩,犹如梦幻华章,富丽殿堂。
骑者身
穿绿色高领窄袖襦、黄色半袖,肩披白色长帛,
袖手执缰,随心前行。
长36厘米,高42厘米。
披鬣马皆立于底板上。
标本M56:56(图28),马大部施黄釉,马面、膀、臀施白釉,垂首,拱脖,小耳残,分缨翘起,嘴微张,背置黑鞍、三彩鞯。
骑者黛眉如月,细眼微睁,疙瘩鼻,一点红唇,身穿红彩低胸窄袖襦,肩披白彩长帛,腰束绿色长裙,下着裤、黑靴,上身挺直,颜面冷峻。
长36厘米,高41厘米。
标本M56:74(图29),白马完全同前,臀部洒有淡黄釉,黑靴、三彩方鞯。
骑者身穿绿色高领窄袖襦、绿色半袖,腰束黄色长裙,下着裤、黑靴,袖手执缰,左手稍高。
长35厘米,高41厘米。
标本M56:88(图30),棕黄马同前,膀、尾施有少量黑釉,黑鞍、三彩方鞯。
骑者身穿黄色窄袖襦、黄色高领半袖,肩披绿色长帛,腰束绿色长裙,下着裤、黄靴,执缰徐行。
长35厘米,高42厘米。
标
图29 椎髻女骑俑:M56:74图30 椎髻女骑俑:M56:88
本M56:71(图31),酱黄马分缨贴脖,尾施黑釉,黑鞍、绿鞯。
骑者身穿蓝色高领窄袖襦、白色半袖,腰束酱黄长裙,下着裤、黑靴,袖手微抬,目视前方。
长35厘米,高41厘米。
标本M56:70(图32),淡黄马完全同前,黑釉、绿鞯。
骑者白襦、白半袖、绿色长帛、黄裙、黑靴。
长34厘米,高42厘米。
3. 骑乐俑。
分风帽骑乐俑与笼冠骑乐俑两种。
风帽骑乐俑。
皆为男骑俑,5件一组,选介2件。
标本M56:87(图33),马昂首,扬脖,小耳,分缨,大眼,抿嘴,剪鬣,背置鞍鞯,束尾较长,四肢立于地。
马鞍左侧悬挂黄色小鼓,马大部施酱黄釉,马面、踝施白釉,鞍施白釉,
鞯施三彩。
骑者头戴红色风帽,额头有黑色抹额,方脸,疙瘩鼻,红唇上有八字须,身穿黄色翻领窄袖袍,袍领施白釉,腰束黄带,下着黄裤、黑靴,双手握拳举于胸前,手不施釉,举槌欲击。
长35厘米,高40厘米。
标本M56:202(图34),马施釉同前,鞍施白釉,鞯施绿釉。
骑者风帽红彩脱落,着酱黄袍,袍领施绿釉,下着酱黄裤、黑靴,身左扭,左手握拳举过肩,右手略低,目视左下方,正落槌敲击。
长35厘米,高40厘米。
笼冠骑乐俑。
皆为女骑俑,5件一组,选介3件。
马皆剪鬣马,一件无底板,骑者服饰相同,服色、手势不同。
标本M56:211(图35),马勾首,大眼,抿嘴,分缨,背置鞍鞯,
束尾较短,
图31 椎髻女骑俑:M56:71图32 椎髻女骑俑:M56:70
四肢立于地。
酱黄马色稍淡,马身涂有大片的白斑,延及黄鞯。
骑者头戴笼冠,身穿绿色翻领窄袖袍,腰束绿色大带,下着绿裤、绿靴,双手上举,似举排箫。
长33厘米,高36厘米。
标本M56:197(图36),酱釉马同前,四肢立于底板上,鞍鞯与马同色。
骑者服饰颜色同前,双手举于嘴前,持横笛状。
长32厘米,高37厘米。
标本M56:205(图37),三彩马同前,四肢立于底板上,鞍鞯亦施三彩。
骑者袍、带、裤、靴均为酱色,双手举于胸前做吹筚篥状。
长33厘米,高37厘米。
小冠骑乐俑。
3件。
标本M56:185(图38),棕红剪鬣马,抿嘴,马面、鞍鞯、脚踝施
白釉,四肢立于地。
骑者头戴小冠,眯眼闭嘴,身穿绿色交领窄袖袍,腰束绿色大带,下着绿裤、黑靴,双手半握于胸前,似执筚篥而吹。
长36厘米,高42厘米。
标本M56:83(图39),马姿、鞍鞯同前,马施酱黄釉。
骑者容面姣好,眯眼沉思,双手半握胸前,如执排箫。
长35厘米,高41厘米。
标本M56:181(图40),马姿同前,施棕红釉,马面、脚踝施白釉,背置白鞍、三彩鞯。
骑者服饰同前,手执筚篥。
长37厘米,高46厘米。
4.骑猎俑。
4件,皆躬身俯首,目视地上,应是骑猎俑的寻物俑。
标本M56:85(图41),黄釉马低首略勾,抿嘴,马面、剪鬣、尾、脚踝施白釉,鞍施酱釉,鞯施三彩。
骑者头
图33 风帽骑乐俑:M56:87图34 风帽骑乐俑:M56:202
梳高髻,粉面红唇,身穿绿色翻领窄袖袍,袒右肩,右袖缠于腰间,露出红彩高领窄袖襦、白色半袖,下着绿裤、黄靴,躬身左倾,右手握拳近耳,左拳握于腰间做收缰状,眼盯地上,搜寻猎物。
长36厘米,高38厘米。
标本M56:68(图42),马、人姿势大致同前。
马施黄、白釉,背置黑鞍、绿鞯。
骑者头梳高髻,身穿黄色翻领窄袖袍,袍领施绿釉,右肩露出白襦、红色半袖,下着黄裤、绿靴,躬身更甚,左拳支于左腿,丰眉秀目,宁静安详,似已寻获猎物。
长36厘米,高42厘米。
标本M56:84(图43),马勾首瞪眼,分缨,大披鬣,体施棕黄釉与白釉,浑身充满张力,背置黑鞍、绿鞯。
骑者头梳高髻,略俯首,着黄色袒右肩翻领窄袖袍,露出红色高领窄袖襦、红色半袖,下着绿裤、绿靴,右手握拳举缰,左手拽缰于腰侧,目光炯炯,注视地面。
长36厘米,高38厘米。
标本M56:55(图44),黄白马分缨翘起,大披鬣,背置黑鞍、三彩鞯。
骑者俯首更甚,右手跨过马脖,左手支于胯部,身穿绿色袒右肩翻领窄袖袍,露出红襦与半袖,下着绿裤、酱靴,认真搜寻地面。
长33厘米,高35.5厘米。
三彩骑马俑分析
1.关于年代
墓志记载“粤以垂拱二年正月十日遘疾,薨图35 笼冠骑乐俑:M56:211图36 笼冠骑乐俑:M56:197
于河南县之道训里第,春秋九十。
呜呼哀哉,即以三年岁次丁亥十月壬辰十八日乙酉迁葬于北邙山之西原,礼也”,可知墓主葬于687年。
一般认为684年武后当政为盛唐始年,故此墓为盛唐
初年墓葬。
2.关于墓主
墓主为王雄诞夫人魏氏,曾祖、祖、父三代为官,然魏氏有姓无名,应是当时的风俗,如金
图40 小冠骑乐俑:M56:181
图39 小冠骑乐俑:M56:83图38 小冠骑乐俑:M56:185
图37 笼冠骑乐俑:M56:205
乡县主贵为李渊孙女,墓志上亦无名讳。
魏氏生于596年,享年90岁,可谓高寿。
雄诞逝时,魏氏芳华正茂,“守荀采之孤”,将独子抚养成人,实为古代妇女之典范,故能得封称号两次。
墓中随葬三彩器物丰伟,情势使然。
3.关于器物
魏氏墓除墓室器物损毁外,4个壁龛尚存222件三彩器物(包括单彩、复彩)。
限于篇幅,95件人物俑未能介绍。
这些俑主要为男女侍俑。
男俑一般头戴风帽、幞头,身穿大衣或袍,女俑一般梳高髻、双环髻(简报称反绾髻),个别戴小冠(简报称惊鹄髻),身穿襦、裙,个别着阔袖襦、大带、裙(正是小冠俑的标准装束)。
男
女侍俑面均丰腴,已脱离初唐人脸瘦削形象,而釉色更是一改初唐后期生涩、呆滞之征,呈现出盛唐时期光华流利的丰采。
魏氏墓共出三彩骑俑57件,略少于懿德太子墓的60件,当然骑俑种类也是少于懿德太子墓的,如三彩武骑俑阙如,骑猎俑中没有太子墓的仰射俑、托鹰俑等,这些都与魏氏身份低有关,但魏氏墓的骑乐俑均为三彩俑,不同于太子墓的粉彩骑乐俑。
正因为如此,魏氏的骑马俑显得异常稠密,犹如大树繁枝,花团锦簇。
魏氏墓骑马俑马以酱釉为多,黄白釉、三彩次之,马或为剪鬣或为披鬣,肩部均高于臀部,
这与初唐马俑肩部低于臀部有极大的不同,这也
图42 骑猎俑:M56:68
图41 骑猎俑:M56:85
造成魏氏墓的三彩马充满一种积极向上的气质,披鬣马更是华美与高贵兼具,娴静与勃发互兴,加之体形伟健,这一批马俑给人的印象是震撼性的。
至于马上骑俑则有程式化现象,这本是盛唐时期最显著的特点,由于骑俑用模做出,程式化在所难免。
骑俑中男俑方脸为多,高鼻宽颊,表现出男性的体征,戴幞头与风帽,身则穿袍,或黄或绿。
女俑以高髻、椎髻、小冠为多,后两种比较古老,此墓小冠俑、笼冠俑、寻物俑为女性是很少见的现象,可见唐代女性广泛参与文体娱乐活动。
女俑的服饰主要是襦、裙、裤、靴、帛,颜色在绿、蓝、黄、白间互换,彼此错位展示,让人难以忘怀,又难以记忆,这就是色彩变幻的
魅力。
袍、裤、靴又出现在小冠俑、笼冠俑、寻物俑身上,这三种俑一般由男子担当,此墓既由女子出任,身着男性服饰亦属当然,大概由唐代开放风俗使之。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4件寻物俑,马与人配合到位,眼与嘴传情天真,堪称流动的雕塑作品。
总之,魏氏墓的三彩器突然间达到了成熟程度,甚至可以称为唐三彩的第一次高峰,髻式、冠饰、服饰繁缛,既能看到初唐俑的多样性,又能看到盛唐俑的中坚承绪者,对于了解初唐三彩器的发展状况具有重大的意义。
(摄影: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高 虎 吴业恒)
图43 骑猎俑:M56:84图44 骑猎俑:M5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