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渡荆门送别》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版语
文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读出“别”的味道;
2.品析诗的音韵、语言美,感受诗歌的情感美;
3. 领悟李白送别诗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且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很看重离别。

文人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以诗相赠,所以,送别诗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类。

面对离别,南朝文学家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宋代词人柳永也道:“多情自古伤离别”而当25岁的李白离家时,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于是笔下便流淌出了这首动人诗篇——《渡荆门送别》。

诗歌之美,古来共谈,让我们共度一段寻美之旅吧。

领略音韵美
课前大家观看了微课,谁来说说你所了解的李白?
学生介绍李白
出示: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诵读
出示诗歌《渡荆门送别》
我们今天要学的也是李白的早期代表作,让我们来齐读全诗
师评
读诗要注意技巧:
1.整体语速放慢
2.每句第二字和一三五七句尾字声音延长
3.配合肢体动作,或许晃晃脑袋韵味更足
全班再次齐读
大家不见得读懂诗意,但能通过技巧读出诗的音韵之美
疏通诗意
乐其声,还要晓其意。

请用一句话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情?
你是通过哪些画面的描绘感受到这种情感的?
我乘船远行,路过荆门一带,来到楚地。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

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

月映江面,犹如飞天明镜;云变蓝天,生成海市蜃楼。

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不远万里送我前行。

品味语言美
看来大家大体上读懂了这首诗,为什么我们能快速了解其意?因为用字。

诗人很注重炼字,反复斟酌锤炼用字,能使之精确简洁、生动传神,为诗文增色。

小组合作赏析
小组讨论:你们觉得诗中的哪些字用得精妙?妙在何处?
预设:
“随”字体现诗人乘船前行,一路所见风景的变化,富有动态感。

“入”体现江水奔流的动态感和壮阔气势。

“仍”体现诗人没有因见到异乡的新奇风景而欣喜过望,仍然眷恋故乡。

“怜”与“思”“忆”比较,体现作者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诵读
多么精妙的用字啊,我们试着读出重音,看看整体效果是不是会更好。

体会情感美
1、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文臣沈德潜曾评价“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你们认同这种说法吗?
预设:从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可看出诗人与家乡
作别
从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可看出故乡之水仿佛在送别诗人
师总结:确有送别之意,故乡之水送别诗人,别具新意。

既然如此,那么沈德潜为何认为无送别意呢?他指的是没有哪种送别意呢?(离别的感伤哀愁)
出示相应经典诗句
抒发离愁别绪的送别诗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夏完淳《别云间》)
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

(王维《送别》)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白居易《南浦别》)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为什么李白面对离别并不伤感呢?想读懂诗的感情就要了解诗人作诗的背景。

出示写作背景,指名朗读
《渡荆门送别》是诗仙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

诗人常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

公元724年,李白离别家乡,发青溪,向三峡,下渝州,渡荆门,轻舟东下,意欲“南穷苍梧,东涉溟海”。

这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你觉得诗人抒发了什么情感?(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对未来的憧憬。


离别更觉家乡好,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何其深挚;天生我材必有用,诗人对未来的憧憬何其真切!
真挚的情感就是最美的。

我们现在再读这首诗就不只是运用技巧,而是加上自己理解的情感了。

3、深情朗读
读诗要融入感情
首联——平缓
颔联——豪壮
颈联——欣喜
尾联——深情
小组合作朗读
根据小组成员特点,一人读一联
5、小结
年轻的李白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义无反顾地离开了生养自己的热土,离开了故乡阴蔽下的安稳生活,这种辞别故乡奔赴前程的豪情和襟怀怎不令人感动而敬佩!
五、迁移拓展
1、同期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和咱们湖北可谓是有着不解之缘,他出蜀壮游,不仅途径荆门,东游归来后还在我省的安陆寓居十年之久,在这里他结识了年长他十二岁的挚友孟浩然,一年阳春三月,他得知好友要去往广陵(扬州),于是与之约定在江夏(武昌)相会告别,所以也有了这首家喻户晓的名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样的,我们从诗中更能感受到的是一种诗意的离别,以及诗人对扬州的向往。

由此可见,出蜀壮游,歌咏自然,歌颂友情成为他年轻时创作的主题。

2、《江夏别宋之悌》
江夏别宋之悌
李白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

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七年后,李白人到中年,还是在武昌,渴望为朝廷效力却屡屡碰壁的他在此送别好友宋之悌。

宋之悌此时已是垂暮之年,即将被贬往远在越南河内的贬所,可谓是前途未卜。

曾经仕途显达的好友老境却如此悲凉,不免勾起李白壮志难酬的感伤和对好友的深切同情。

由此看来,读诗要了解写作背景。

这两首诗哪首更受世人欢迎?为什么?
(积极的意味)
六、领悟内涵美
不单是年轻时的李白,拥有这般情怀的文人墨客可谓是俯仰皆是,即便是失意,他们也能一扫送别诗中常见的凄婉悲苦,用豁达积极的态度看待离别。

出示:
拥有积极意味的送别诗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送柴侍御》)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这些耳熟能详的千古名句无不传达着诗人对亲友的真情厚谊、真心劝慰和真诚祝福。

我想,这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吧!
七、结语
同学们,大家从孩童变成少年,再逐渐步入青年,也在与懵懂稚嫩的自己一次次道别。

这一次次的小别离让我们收获成长,让我们领悟真理。

所以,让我们也学习这些先贤,用达观的胸怀面对离别,用积极的态度笑看前程,领略人生别样的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