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现实起点关注学生思维
《三角形面积计算》教后感11月28日,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了本学期第三次主题学习活动“几何教学实践课”。
以往自己只是作为旁观者,认真学习别人的亮点,倾听专家的评课,可这一次却是亲身经历,意犹未尽。
市教研室姚建强老师听课后的及时反馈,更让我对几何教学的实质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专家们指出:动手实践操作、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是几何知识教学的重要途径。
从中也让我感悟到,几何知识的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结合专家的点评,回忆反思《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课堂实践,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新课标理念设计几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铺垫引新,渗透转化思想,帮助学生释疑。
“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通过对图形的转化,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形成几何概念”是本课教学设计理念。
为了留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我在处理教材时,没有指令学生用教材提供的思路去推导公式,而是从学生的学力出发,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基础,通过解决问题,掌握“转化”的基本数学思想。
上课伊始,我出示了一个不规则图形,引发学生思考,用学过的本领求出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于是,学生通过剪、拼、移、补的方法,将它转化为我们熟悉的图形——长方形,轻易地求出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同时在方格图中呈现,有利于学生理解,而割补转化的思想方法运用到新的学习中,给学生提供学习动力,对后面的探究活动作了有效地铺垫,同时也让学生产生了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
2、以动激趣,观察发现,形成规律。
动手操作,一方面可以为学生架起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桥梁,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另一方面,丰富的情感体验可把客观上的“要我学”内化为主观上的“我要学”,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局面。
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之前已有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知识基础,本堂课设计了两个层次的操作来探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第一层次:出示一个直角三角形,让学生用刚才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把它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观察、思考一下直角三角形与原来图形的关系,使学生发现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长方形面积的一半,也可以将一个直角三角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
第二层次:当学生提出问题假设后,要求学生继续动手验证,“能不能把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也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然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这两种三角形与所拼成的长方形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并通过完成实验报告,观察,发现规律,找出面积的计算方法。
这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在加深知识表象的同时,思维也得到了可持
续地发展。
动手操作,使知觉和思维变得更直接、更迅速、更深刻,从而激发主动探索的求知欲,获得成功的乐趣。
3、质疑问难,突出难点,发展能力。
当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得出,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底×高÷2”,此时,我顺势引导,进行深入质疑。
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用得到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底×高÷2”,是否适用于所有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呢?从而将学生的思维活动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这时,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各种学具进行摆弄、操作,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只是公式本身,鼓励学生去探索。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以培养学生的能力,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严密性,从小培养学生要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形成科学的知识观。
4、运用多媒体技术,引发学生进行几何推理。
学生在小组合作时,有分工地对几种三角形进行了操作探究活动。
反馈时,我先让学生演示说明他们的操作过程,然后用计算机动态演示拼的过程,“剪开、旋转、转化”,使学生直观地感知旋转和转化的含义及其对图形的位置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富有生机的,当课堂上的“生成”,与我的课前“预设”产生冲突时,我充分运用媒体演示,学生的探索活动不可能面面俱到,他们只反馈出了锐角三角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于是,我用媒体进行了其它方法的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能否借鉴锐角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再来试着推导钝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此时有一位男孩,大胆地表达出“钝角三角形的面积推导也可以用刚才锐角三角形的操作方法”。
由此可见,多媒体的运用恰到好处地引发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推理,构建了几何初步知识的模型,达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
正如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所说的:“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探索、研究,因为这样理解更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
专家在评课中提出了一点建议“关注生成的及时捕捉”,给了我不少启发,课中可能是太顾及上课时间,而导致一位学生在反馈时,急于帮助学生解释,没有倾听学生的真实想法。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真正地把创造还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命力,才能让教育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生创造。
2007.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