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师大密云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北师大密云实验中学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对于西方文化重逻辑理性的言说,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中国文化也有思辨性的一面。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激荡,辩士云涌。

诸子的思辨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也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诸子的思辨艺术成为后世说理性文字的源头活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国古代文论的言说方式和文体风格。

战国时期,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身处其中的有识之士对治国平天下各有构想,也各有说辞。

不少人常常游说于诸侯之间,成为一群专门靠思想与口才吃饭的游说之士。

他们没有权力和地位,但却能影响君王的决策,甚至影响时局的走向。

有的人佩印封侯,成为一国栋梁;有的人虽不为时人所重,其思想却成为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基因,持续地影响着后人。

诸子思辨求真求理的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深远地影响着中国士人特别是古代文论家们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们历来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有天下大事舍我其谁的自信心和责任感,立德、立功、立言是他们的人生目标。

谦谦君子,遇人当礼让三分,原本是不好与人争辩,但人生短暂,世道纷杂,为了建功立业,又不得不辩。

刘勰说:“辩立有断辞之义。

”思辨性的语言思路清晰、思想明确,给人一种决断之美。

诸子论辩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就有这种断辞之美。

刘熙载指出:“战国说士之言……如善攻者使人不能守,善守者使人不能攻也。

”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手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

诸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文章影响很大,刘熙载就曾指出“韩文出于《孟子》。

”诸子对后世文论的思辨艺术也影响很大,如刘勰主张“剖情析采”,“剖析”就是一种理性思辨。

章学诚称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就点出了《文心雕龙》思辨性的“断辞之美”。

古代文论中,大量的诗话、词话、曲话,虽然以松散随性为主,但还是有一些思辨性言说。

比如如清代查为仁说:“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须辨毫发于疑似之间。

”辨析在毫发疑似之间,可见仔细揣摩、精心把玩之用心,这是否也是一种思辨呢?
(摘编自吴中胜《断辞之美》)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文化看重理性的思辨,中国文化则是诗意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辨并重,而后者更成为中国文化的理性基因,影响着古代文论的处世态度和担当精神。

B.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交流碰撞,靠思想与口才纵横各国之间的辩士纷纷涌现,所以这一时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

C. 刘熙载认为,诸子论辩讲求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力量,维护自己的思想立场,给人一种断辞之美。

D. 战国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文论的影响很大,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刘勰就主张“剖情析采”,其《文心雕龙》被章学诚称“体大思精”,具有理性思辨色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的关键词是“诸子”“思辨”“影响”,全文紧紧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论述。

B. 文章先总说诸子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文论的影响。

C. 文章从源头及承袭角度阐述了诸子的思辨对后世的深远影响,证明中国文化不乏思辨性。

D. 文章引用刘勰、刘熙载、章学诚等人的观点或评价,充分阐释了“断辞之美”的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和思辨,中国文化就会失去重要的理性基因。

B. 我国古代的文人士子为了建功立业成就人生,不惜舍弃谦谦君子之风与人论辩。

C. 论辩中只有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才会呈现出断辞之美。

D. 历代文论如《人间词话》等对诗词曲赋的仔细揣摩、精心把玩,应该也是一种思辨。

参考答案:
1. D
2. B
3. C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

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中国文化则是诗意的表达与理性的思辨并重”分析错误,中国文化更偏重于诗性言说,而不是两者并重。

B项,强加因果,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思辨之风最为浓厚的时期”,并不是因为“靠思想与口才纵横各国之间的辩士纷纷涌现”,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C项,“刘熙载认为,诸子论辩讲求……给人一种断辞之美”分析错误,“讲求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是作者的观点,并非刘熙载的观点。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
方法。

B项,“文章先总说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的影响,然后分述其对中国文化及文论的影响”分析错误,第一段总说“诸子的思辨”和“诸子的思辨艺术”两者对后世的影响,后文分述诸子的思辨对中国文化、中国士人的影响和诸子的思辨艺术对后世文章、文论的影响。

故选B。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C项,“只有讲究逻辑推理和论辩方法,注重逻辑的力量,才会呈现出断辞之美”说法错误,原文说“严密的逻辑推理,迫使对于甘拜下风,维护了自己的思想立场,就呈现出一种‘断辞之美’”,陈述的是一种现象,并不能由此推断出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核重点基本是文中的重点概念、信息的筛选与整合、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等。

考核概念命题点主要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上;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的考核;论点、论据和论证重点在判断论点,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辨析论证方法和梳理文章的结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集中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

基本的设错类型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张冠李戴、论点论据不配、论证方法错误、结构分析错误等。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

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

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

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

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

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

”这可能是传说。

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

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

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

“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

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

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万生女子……载弄之瓦”。

意思是生下女孩儿,拿纺线瓦锤给地玩。

那种瓦锤,就是陶制品,形状和用途,与今人手工纺毛线的纺锤相似。

待到瓦用于房屋建筑,才渐渐变为专称,唐宋时期,便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了。

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

瓦在古代是种重要的占卜工具,人们摔碎瓦片观看纹理,来预测吉凶成败。

瓦除了建房屋,还用来镶井壁,叫做甃。

形体很大,长可达一两米,圆形井壁由两块、三块或四块瓦围成一圈,《周易》《庄子》都有记载。

秦汉瓦井已经很普遍。

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井”字就是那种井的象形。

自从用瓦镶井壁,井的质量和功能才大大提高。

此外,瓦还可以作乐器和棺材等。

瓦的制作并非给轮制,而是用圆形模具做胎,用熟泥片贴在外围,等距离划开,晾干后自动从模具上脱落,成为瓦坯。

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很详细。

古人的确很聪明。

夏桀当初“作瓦屋”只是为了自己享乐,至于造福后人几千年,的确是他所没有想到的。

(改编自伪农《淡味斋随笔·说瓦》)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夏桀为自己享乐而“作瓦屋”,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B. “弄瓦之喜”的说法与瓦有关,但此时的“瓦”还没有成为专有名称。

C. 瓦的用途有很多种,因此以瓦为代表的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

D. 瓦的制作并非给轮制,而是把圆型模具做胎后,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从玉引出瓦,接着旁征博引,逐层分析,最后表达自己的态度。

B. 对于瓦,文章先说明它的起源和演变,然后介绍它的用途、制作过程等。

C. 文章第二段引用《世本》和《左传》的相关内容,论证了瓦的出现时间。

D. 文章第四段论证了瓦的用途,并从字形的角度说明瓦用来镶井壁的作用。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瓦釜雷鸣”比喻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居于高位,这里的“瓦釜”有消极意义。

B. 唐宋时期,用“瓦子”“瓦肆”代指繁华市区,就是瓦作为专称的一个明证。

C. 古人生女孩称“弄瓦之喜”,“瓦”是指纺线瓦锤,说明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D. 《周易》《庄子》中都记载了用瓦镶井壁,瓦井的质量和功能超过了土井。

参考答案:
1. B
2. D
3. C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A项,《左传》中关于“盾瓦”的记载说明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夏桀“作瓦屋”不能说明这一点;C项,因果倒置,原文是“陶制品是人类划时代的发明,因而瓦的用途很多”;D项,偷换概念,不是“将其晾干脱落制作成瓦”,而是成为瓦坯。

故选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

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

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

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

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D项,结合文本内容“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井’字就是那种井的象形。

自从用瓦镶井壁,井的质量和功能才大大提高”分析可知,“从字形的角度说明瓦用来镶井壁的作用”错误,从字形角度说明的是商周时的井只是木框镶口的土坑。

故选D。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C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分析,“说明了重男轻女的思想”无中生有。

重男轻女的思想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

故选C。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维也纳的“金戒指”
谢冕
1从那次访问维也纳,距今已八年多了。

我不喜欢写浮光掠影的猎奇式的文字,到过一些地方极少留下笔墨。

关于这座城市我竟写了两篇,这已有点例外了,但我似乎依然有话要说,我一直想着那座城市的魅力:它无疑是现代西方文明的结晶,但又古老,而古老中又透出青春之气。

这是一座毫无龙钟之态的充盈着活力的历史名都。

②想起维也纳,就想起它保存完好的古建筑,这种对于各种艺术风格充满敬意的维护和修缮,表现出奥地利的坚定和自信。

每次想起维也纳,想起它的这种对于自己文化传统的珍惜和尊重,我就会痛苦地想想我们曾经是多么轻率地对待我们自身的丰富,而又是多么浅薄地趋同于流行的时尚。

③我们在地下有那么多的埋藏,在地面又有那么多的堆积,可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却往往在自己的拥有面前举止失措。

一方面,我们不遗余力地拆毁、捣碎包括古都北京这样经营了几个世纪的庞大城墙,从外城到内城,从巍峨的城门到金碧辉煌的牌楼,无一例外地拆个精光;另一方面,我们又乐此不疲地、兴致勃勃地制造假古董,从西游宫到封神宫,从“狮子楼”到三国城,以及随处都可以营造的连曹雪芹也没有说清在哪里的“大观园”。

④由维也纳的保护旧建筑,联想到维也纳的保护有轨电车,更是让人感慨。

游维也纳能够坐上一趟有轨电车,在电车有节奏的行进中,领略沿线“建筑博物馆”如画轴般展开,那真是一次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

在奥地利这样发达的欧洲国家,像有轨电车这样陈旧的交通工具怎么会得到保护并生存了下来,这真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

而事实却不仅是保存,有轨电车这一种被称为维也纳“金戒指”的内环线,已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和象征。

为此,它吸引了源源不断的客人。

⑤世界上的城市我走的不多,我只知道香港也是保留了有轨电车的一个国际性大都会。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的中心之一,它的交通实现了全面的立体的现代化,但是,就在陆海空风卷电闪的奔驰中,居然保存了有轨电车这个慢吞吞的“老者”。

尤为令人惊异的是,有轨电车穿行的竞是香港最繁华的黄金地段,其中包括中环、金钟、湾仔、铜锣湾这些堪称全港最忙碌、最多彩,也是最富有的地区。

当双层电车敲打着铃声行进在被称为香港的华尔街的德辅道、金钟道和英皇道摩天大厦的密林中,那种现代与传统的完美融合造出的和谐真让人叹为观止。

⑥在香港居住的一段时间,我有充裕的时间可以游览海洋公园等旅游热点,但我不曾,也不愿,我若有闲暇便去乘坐有轨电车,而且总是登上电车的上层前端,取“古老”的角度看现代文明的丛林疯狂地耸起。

香港有轨票价极为低廉,上车投币一元二角,便可乘坐全程,“一元二角”在港人的概念是连几棵小葱都买不到;而“全程”又是什么概念,它意味着你可以从港岛东北端一直乘坐到西南端,行程约七十五分钟,沿途经过的都是香港最热闹的街区,包括蔚蓝色的维多利亚海湾。

在香港的日子,我把这种近乎免费的漫游当做最好的休闲活动。

⑦北京原先是有这种电车的。

记得五十年代初到北京,有轨电车还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后来就如同反对一切旧物那样,一如既往而又义无反顾地把那路轨刨了,据说,城市因此就变得现代化了,也因此就赶上了发达社会了。

而维也纳和香港(肯定还有别的重要的城市)依然保留了那“落后”的有轨电车。

北京则是被刨得连一点痕迹都不留了。

当然,我们据说也因此告别了“落后”。

⑧近来的心境变得有些“怀旧”起来。

由此总是想,要是北京城里如今也还保留着有轨电车,要是这北京城也还保留着城墙和城门楼,我们也花上一元或不到一元的车资,从西直门那高大得让人震撼的门楼下登车,一路打着丁丁当当的铃,摇晃着穿过西四牌楼、西单牌楼,穿过正阳门的箭楼直抵天桥,一路上谈不尽古典的辉煌,看不尽醇厚的悠远,会是何等惊人的风情!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三十日于北京
(有删改)
21.简析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

(4分)
2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1)我们在地下有那么多的埋藏,在地面又有那么多的堆积,可是,这个古老的民族却往往在自己的拥有面前举止失措。

(2分)
(2)我若有闲暇便去乘坐有轨电车,而且总是登上电车的上层前端,取“古老”的角度看现代文明的丛林疯狂地耸起。

(2分)
23.文章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选择其中两处,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分)
24.作者以“维也纳的‘金戒指’”为题目有什么用意?(6分)
参考答案:
21.(1)写维也纳是一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有魅力的历史名都。

(1分)表达作者对维也纳的喜爱与崇敬,交代这篇文章的写作缘由。

(1分)(2)领起全文,(1分)引出下文对维也纳等内容的介绍和联想。

(1分)(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2.(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可是却不懂得珍惜和爱护,对所拥有的众多优秀的历史遗产不能很好的保护。

(1分)我们的一些做法让人惋惜,让人遗憾,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1分)(共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2)“我”喜爱乘坐“古老”的有轨电车欣赏香港街区的景象。

(1分)肯定了香港现代文明与传统生活的完美融合,暗含对高度文明的香港仅保留了有轨电车而惋惜。

(1分)(共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3.(1)用维也纳珍惜尊重自己的文化传统,保护古建筑、有轨电车等做法与我们不遗余力地破坏古建筑、消灭有轨电车等行为进行对比,(1分)指出我们的这些做法是错误的。

(1分)(2)用我们不遗余力地破坏“真古董”与乐此不疲地制造假古董进行对比,(1分)批评对文化遗产的不当处置。

(1分)(3)用维也纳、香港保存了有轨电车并没影响现代化进程与北京消灭了有轨电车也未真正变得现代化进行对比,(1分)说明现代化与传统结合会使城市变得更美好。

(1分)(共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意思对即可
24.(1)维也纳的有轨电车是内环线,形如戒指,并且成为城市的“骄傲与象征”,所以将其比喻为“金戒指”。

(2)“金戒指”运用比喻手法,新颖别致,能吸引读者。

(3)表示对维也纳保护有轨电车等传统文物做法的高度肯定。

(4)暗含对我们破坏文物等行为的批评。

(共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酌情赋分)【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1)内容角度。

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

(2)结构角度。

这是重点。

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

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
⑤交代思路等作用。

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中间,则其句子作用有:①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换)——全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④总结。

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

例如本题既然是段首,显然在结构上,要从总领全文和引出下文的角度考虑。

2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鉴赏能力。

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

(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例如本题可抓住关键词“埋藏”“堆积”“举止失措”,联系文章中的历史悠久、文物众多等内容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理解词语的含义,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要这样理解。

②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

①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要依据此法。

③联系作者的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理解词语的含义。

④依托修辞挖掘词语的含义。

⑤从相关的语句中,找出包含该词和近义词的句子,体验情感。

⑥找出该词具体在文中的事件。

解答此题主要是挖掘这两句话的关键词:堆积和埋葬。

埋藏和堆积指的是我们祖国历史悠久,文物众多。

同时还要回答作者的情感。

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散文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不仅要答出对比的具体内容,同时还要答出对比的作用:说明现代化与传统结合会使城市变得更美好。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比是写作中的一种常用的手法。

它通常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列举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起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其艺术功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表达爱憎。

二、烘托突出。

三、揭露矛盾。

四、辛辣讽刺。

五、阐明道理。

对比艺术之妙,对写作作用之多,的确使人刮目相看,我们在写作中应注意学习和运用这种有效的艺术表现手法。

例如本题,文章中通过将现代化的文明与传统文明进行对比,从而说明了现代文明和传统文明的有机结合会给城市带来更多的美好。

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标题的作用的探究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标题的常见作用,结合着文章具体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