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文体知识:
1、律诗: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要求非常严格。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尾联)。
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
《望岳》《春望》均为五言律诗。
2、诗歌从表达方式来划分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等。
《石壕吏》属于叙事诗。
3、对偶:在词语中,它是一种修辞方法,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关或相反的意思。
在语文中,对偶的种类很多,分为单句对对偶、偶句对对偶,多句对对偶等。
4、古诗句式节奏划分标准: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七字为二、二、
二、一式,有时因表意需要而有特殊情况。
节奏划分符号为“/”。
走近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祖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在思想性、艺术性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以及“三吏”“三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
作品简介:
1、诗史:指能反映某一时期重大社会事件有历史意义的诗歌。
2、“三吏”“三别”是指:《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3、三首诗都收入《杜甫详注》。
写作背景:
1、开元二十四年(736年),24岁的诗人开始了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
《望岳》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2、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在范阳(今北京西南)发动兵变,次年6月就攻进长安。
唐玄宗仓皇出逃西蜀。
当时杜甫正护送家眷到乡下避难。
当他听说太子李亨7月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庙号肃宗),立即从漉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动身投奔新朝廷。
中途被叛军俘获,解送到沦陷的长安,直到757年4月才逃脱,到达凤翔(今陕西凤翔)的肃宗朝廷。
这期间,他触景生情,感慨国事,写下了诸如《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塞芦子》《哀江头》《对雪》和《春望》等名篇。
《春望》当写于757年1月,他逃离长安的前夕。
诗篇集中抒发了诗人伤悼国家残破、眷念亲人离散、“感时”与“恨别”交织的满腔愁情。
3、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了战乱之后的家乡。
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
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所见,征夫哀妇怨声载道。
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夫.如何青末了.决眦.搔.更短不胜簪.逾.墙走邺.城戌
老妪.泣幽咽.
(二)、解释下列词语。
岱宗青末了造化钟阴阳荡胸
曾眦会当国浑逾
一何前致词附书至新
偷生已
乳下孙无完裙请应犹待幽咽
(三)、翻译下列句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四)、为下列诗句划分节奏
1、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5、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6、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五)、文学常识
1、杜甫,字______,_____代伟大的___________诗人,自称__________,后人称他为________,
称他的诗为___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_____。
文中三首诗都选自__________________。
2、“三吏”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别”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三首诗都是古体诗,前两首的体裁是_________,结构分为“四联”即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石壕吏》按表达方式,属于________诗。
第一课时
1、在《望岳》《春望》二诗中,诗人分别“望”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2、诗人通过所望之景,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探究点1:《望岳》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有哪些不同呢?
探究点2:在《望岳》中诗人是怎样描绘泰山“高山雄伟”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探究点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提示:联系创作背景,由浅入深理解诗句的含义。
探究点4:《春望》一诗中,诗人借助哪些景物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探究点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一联可作两种解释:一种是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
鸟鸣感到惊心;第二种是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探究点6: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两句诗作简
要评析。
(一)、按课文理解,填写诗句
1、在《望岳》中,用问答形式,表现泰山宏伟壮阔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望岳》中,体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望岳》中,表现泰山景色早晚变化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望岳》中,诗人化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句子来表现早年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春望》中,表现都城残破,草木丛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春望》中,用拟人手法,移情于花、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春望》中,写战火连天,家书难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通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下面的填空题。
1、《望岳》中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______________(特点),以山的雄伟反衬诗人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青年时代____________的进取精神。
本诗写景___________。
诗人从“远望—_________—___________”构思全诗。
哲理__________,激励后来人_____________。
2、《春望》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_________,_________,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即______________的情感,本诗以__________衬__________,从残城到春草,从花鸟到烽火,从家书到白发,无不融入诗人_____________的情感,此外,格律严谨,_____________。
除尾联外,其他三联对仗精巧,流畅自然。
第二课时
1、熟读诗歌,理清故事情节。
2、文中“老妇”和“石壕吏”两个形象,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探究点1:本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探究点2:全诗共有24句,请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探究点3:“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
提示:仔细品味语句和加点词语,表现了石壕吏的什么特点?
探究点4:“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提示:仔细品味语句和加点词语,体现了老妇人的什么形象?
按课文理解填空
1、诗中通过对比手法,体现“妇”“吏”性格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提示了战争造成的灾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道出老妪家中贫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现老妪主动从军,勇担苦难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侧面表现老妇人被抓走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1、深入理解诗意,全面感受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2、赏析本文巧妙独特的构思艺术。
探究点1:诗人同情老妇的遭遇,为何总是一言不发,难道他不该上去义正严辞地指责官吏吗?临行独与老翁别,似乎也没有安慰表示,如何理解诗人思想与行为上的矛盾?
探究点2:石壕吏为何不抓杜甫?
探究点3:通过前面的探究,请归纳一下,本诗的主题思想。
探究点4: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一)、主旨:《石壕吏》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反映了唐代“_____________”给广大人民带来的___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_________。
(二)艺术特点:1、寓______于________。
作者在诗中客观地___________________,借此表达主观的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
2、__________新颖。
作者利用__________________构成诗的主体,显得客观真实。
(一)基础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决眦.( ) 老妪.( ) 不胜簪.( ) 泣幽咽.( ) 邺城戍.( ) 青未了.( ) 2、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
①决眦..入归鸟: ②浑.欲不胜簪: ③老翁逾.墙走: ④犹得..备晨炊: ⑤吏呼一何..怒: ⑥死者长已.
矣: 3、对下列各诗句划分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
A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B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C 、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
D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4、下面各句中书写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B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 、 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
D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5、杜甫字_____,_______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所著的“三吏”除了《石壕吏》,另外两篇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二)文本探究
6、对《望岳》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齐鲁青未了”是说泰山广大,青青之色,绵延不绝,齐鲁大地都能望见。
B 、“造化钟神秀”中的“造化”指大自然、天地,“钟”是聚集的意思。
C 、“阴阳割昏晓”中的阴阳指山的南面和北面,这句话是说泰山高大,使山南山北景色有别,判若昏晓。
D 、这道诗首联写远望,颔联写近视,颈联从小处着笔细看,尾联写望岳产生的联想。
7、对《春望》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五言律诗,前两联写“感时”,后两联写“恨别”,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
B 、首联言明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着一“深”字,叫人满怀凄然。
C 、一个“望”字统领了前四句的内容。
诗人的视域由远而近,由小到大,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像也由部分到整体,由浑浊到清晰。
D、颈联结构工整,感情浓郁。
尾联以诗人的情态作结,用一“搔”字,更显示了诗人愁苦的内心。
8、《石壕吏》中流露出的诗人的情感是()
A、诗人对老妇一家的同情。
B、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和关注。
C、诗人对老妇一家的痛苦感到悲哀。
D、诗人对官吏暴虐的愤怒。
9、《石壕吏》这首诗是体现杜甫现实主义的重要诗篇之一,此诗反映出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精读
10、读《春望》,回答后面问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国.破山河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烽火
..连三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简要说说作者在这首诗中是怎样通过写景来表达内心世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两句诗作简要评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读《望岳》,回答后面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岱宗
..夫如何:
②齐鲁青未了
..:
③造化
..钟神秀:
④会当凌.绝顶:
(2)《望岳》全诗中没有“望”字但处处写望,时间是从______至________,并由________遥想将来的_______。
(3)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别歌咏东岳_______、南岳_______和西岳_________。
(注:横线上填山名)
(4)如何理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实践
12、宏昌学校八二班的同学正在举行“走近古诗词”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
(1)在下列诗句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花鸟名称。
①接天________无穷碧,映日_______别样红。
②待到重阳日,还来就________。
③西塞山前________飞,________流水鳜鱼肥。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________开。
⑤几处________争暖树,谁家________啄泥。
(2)唐代出诗人,请你写出三位唐代的著名诗人并各写出他们的一篇作品。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们大多有雅号,如杜甫被誉为“诗圣”,请写出下列诗人的雅号:
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13、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浅草才能没.马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句诗表明写的是________景色。
(3)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
(4)下列各项中对诗歌内容解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了踏青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写诗人在白沙堤漫步时的愉悦心情。
(5)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是写春天景色,杜甫的《春望》写的也是春天景色,但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却无丝毫相近之意。
结合自己的理解,简要分析一下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