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课件:十三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约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中最高 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恢复了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
解题思路:图中的H点在200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的时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在经济上全面与世界接轨, 中国需要签订大量与之相关的国际公约,因此,C项正确。A 项发生于1971年,时间错误。B项是中国的内政,与国际公 约无关,领域错误。D项是对外开放的结果,不是原因,因果 颠倒。答案为C。
主题深化 二战后初期,美国政治、经济领域世界霸权的谋取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夏,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根据这次会议的协 定,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建立,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②关贸总协定:1947年,在美国的倡导下,关贸总协定成立,有利于美国占领世 界市场。 (2)马歇尔计划:1947年,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使美国控制了西欧各国。
(3)“北约”: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这是一个反对苏联及东欧国家
的政治、军事集团,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 (4)联合国:二战后初期,美国暂时操纵了联合国,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
的工具。
考点 2 全球史观考查——经济全球化进程下的中国 【典例】 (2014年安徽文综,18)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
专题十三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阶段特征 核心整合
名师在线
随堂演练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划分阶段
总结特征
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 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 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迅 速发展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 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等新兴 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 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种模式借鉴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 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 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市场的作用不断加强。同时,世 界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 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0世纪末,随着信 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1)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当今世界形势 ①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地区冲突和
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②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 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格局整体上仍然处于“一超多强” 阶段。
归纳整合
两极格局的演变
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变化 1.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视角整合
1.有人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以经济多极化为基础,请结合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提示:(1)1967年,欧共体成立,西欧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世界政治格 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70年代开始执行相对 独立的外交政策,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权相对衰落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1)政治上,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 霸权地位。 (2)军事上,侵越战争失败,被迫从越南撤军。 (3)经济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4)科技上,苏联航天技术与美国形成竞争局面。
(3)影响
①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 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 方向发展。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原因:世界多极化力量的发展;国际地区分工与合作的加强。 (2)表现 ①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 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 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 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③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 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建立——两极
格局正式形成。
(3)“冷战”影响
①一方面: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分别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 先后成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朝鲜分裂:1945年,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
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加快。中国积极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综合
国力不断提升,并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 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史料解读
【史料】 (英国人)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货币清算同盟”,相当 于世界性的中央银行。由这个机构发行240亿美元价值的货币(货
币名为“班克”)无偿提供给各成员国,进行国际贸易结算。……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题思路: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
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倡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二战后世界贸易自由 化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且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
币体系,故C项正确。A、B两项主要侧重于贸易自由化,与
“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不符。D项主要侧重于军 事方面,与贸易自由化无关。答案为C。
政治
表现
经济
科技
核心整合
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归纳知识
整合视角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衰弱,美苏成为主宰世界 的两大力量。 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激化。 (2)过程: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基础;杜鲁门主义出台
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 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
宇航等。
(4)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规律总结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 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 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美国人怀特提出的“联合国平准基金计划”认为,只有以黄金为锚 的美元才有资格充当国际货币,国际贸易、信贷等必须以美元为准 ,
其他货币则直接与美元挂钩,间接与黄金挂钩。……(会议决定)各
国的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汇率挂钩,在平价1%的范围浮动;美元则与 黄金挂钩,各国政府可以以35美元1盎司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
①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
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③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空前增强;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
胁人类生存。
知识归纳
经济全球化
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结果表明当时美国占有优势。
②另一方面:美苏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 爆发。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967年欧共体成立,促进了西欧国家
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有利于多极化趋势发展。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
危机加深。面对这一局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 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在 美苏两极对峙局面下,新中国成立,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曲 折探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 取得重大成就。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趋势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以农业为突破口, 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 种玉米 工业:权力下放,承认 企业和个人利益 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 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新经济体制,注意运 用价值规律扩大企 业、农场的经营自 主权。以工业改革 为重点 苏联军事实力增强, 但导致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未冲破 斯大林体制
息技术的基础。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信息技术,
互联网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
(1)它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
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 (3)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
主题深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下的中国
(1)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并达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加速走向衰落。 (2)18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在全球扩张,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被迫开放,逐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华民族
戈尔巴乔夫改革 重点在重工业,从根 本上触动经济体制, 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 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后转向政治领域 政治改革措施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经济 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内 容
评 价
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 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 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
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标志着第 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4)中国的发展壮大: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
恢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 际政治力量。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有人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处于独霸的地位,你如何批驳这一观点? 提示:(1)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使美国不 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 (2)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新兴力量不断壮大,牵制了美国的 称霸活动。 4.有学者认为,国家间经济差异既是贸易的障碍、也是贸易的润滑剂 , 你如何理解该观点。 提示:一方面,国家间的经济差异造成不同实力的经济体之间不公平
的竞争,对于较弱的经济体是一种伤害;另一方面国家间的经济差异
大,表明经济的互补性强,有利于促进贸易的发展。
名师在线
考向探究
明确考向
点拨方法
考点 1 历史概念的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 【典例】(2014年广东文综,23)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 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 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
——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
【问题】 材料中美国和英国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最终 的结局?
【解读】
项目 审题要点 结论
明确问题,分析材料,注意两个省略号前后的信息,第 一个省略号前代表英国的观点。第二个省略号前代表 美国的观点,第二个省略号后为争论的最终结果
3.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
和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②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③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 ⑤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2)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评价
解题思路:图中的H点在200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的时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中国在经济上全面与世界接轨, 中国需要签订大量与之相关的国际公约,因此,C项正确。A 项发生于1971年,时间错误。B项是中国的内政,与国际公 约无关,领域错误。D项是对外开放的结果,不是原因,因果 颠倒。答案为C。
主题深化 二战后初期,美国政治、经济领域世界霸权的谋取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1944年夏,布雷顿森林会议召开,根据这次会议的协 定,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 建立,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 ②关贸总协定:1947年,在美国的倡导下,关贸总协定成立,有利于美国占领世 界市场。 (2)马歇尔计划:1947年,马歇尔计划开始实施,使美国控制了西欧各国。
(3)“北约”: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这是一个反对苏联及东欧国家
的政治、军事集团,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重要行动。 (4)联合国:二战后初期,美国暂时操纵了联合国,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
的工具。
考点 2 全球史观考查——经济全球化进程下的中国 【典例】 (2014年安徽文综,18)有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
专题十三
二战后世界的发展演变
——两种社会制度的共存与竞争
阶段特征 核心整合
名师在线
随堂演练
阶段特征
阶段特征
划分阶段
总结特征
二战后至今(1945年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与 相互竞争的时期,也是世界联系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 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着整体世界迅 速发展 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二战后初期,美苏冷战,两 极格局形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共体、日本等新兴 力量崛起,多极化趋势出现;伴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 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种模式借鉴发展。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经济 的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 家在探索中曲折前进,市场的作用不断加强。同时,世 界市场向纵深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生产力 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20世纪末,随着信 息技术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1)背景: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当今世界形势 ①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地区冲突和
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②多极化趋势加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多种政治 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世界格局整体上仍然处于“一超多强” 阶段。
归纳整合
两极格局的演变
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变化 1.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视角整合
1.有人认为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以经济多极化为基础,请结合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史实说明这一观点。 提示:(1)1967年,欧共体成立,西欧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世界政治格 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2)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70年代开始执行相对 独立的外交政策,冲击着美苏两极格局。 2.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霸权相对衰落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1)政治上,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 霸权地位。 (2)军事上,侵越战争失败,被迫从越南撤军。 (3)经济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4)科技上,苏联航天技术与美国形成竞争局面。
(3)影响
①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 经济扩张。
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
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 方向发展。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1)原因:世界多极化力量的发展;国际地区分工与合作的加强。 (2)表现 ①欧盟:1993年成立,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是合作程 度最高的区域化组织;提高了欧洲的国际政治地位;有利于推动 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②北美自由贸易区: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 贸易集团;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区域经济实力。 ③亚太经合组织:是当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 组织;促进了地区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和经济技术合作。
——“冷战”正式开始;北约、华约两大组织建立——两极
格局正式形成。
(3)“冷战”影响
①一方面: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
德国分裂: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分别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 先后成立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
朝鲜分裂:1945年,在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分别建立了大韩民国
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越南战争:1961年,美国发动越南战争,被迫于1973年撤出越南。
加快。中国积极对内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开放,综合
国力不断提升,并参加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 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华民族走向复兴。
史料解读
【史料】 (英国人)凯恩斯主张建立“国际货币清算同盟”,相当 于世界性的中央银行。由这个机构发行240亿美元价值的货币(货
币名为“班克”)无偿提供给各成员国,进行国际贸易结算。……
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解题思路:材料的关键信息是“用新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
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美国倡导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有利于二战后世界贸易自由 化以及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且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
币体系,故C项正确。A、B两项主要侧重于贸易自由化,与
“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顿”不符。D项主要侧重于军 事方面,与贸易自由化无关。答案为C。
政治
表现
经济
科技
核心整合
一、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1.两极格局的形成 (1)背景
归纳知识
整合视角
①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两极格局的框架。 ②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西欧衰弱,美苏成为主宰世界 的两大力量。 ③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激化。 (2)过程:雅尔塔体系确立——奠定基础;杜鲁门主义出台
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3)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宽了经济活动 领域;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
宇航等。
(4)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
规律总结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三、二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形成: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 际货币金融体系;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 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2)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
美国人怀特提出的“联合国平准基金计划”认为,只有以黄金为锚 的美元才有资格充当国际货币,国际贸易、信贷等必须以美元为准 ,
其他货币则直接与美元挂钩,间接与黄金挂钩。……(会议决定)各
国的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汇率挂钩,在平价1%的范围浮动;美元则与 黄金挂钩,各国政府可以以35美元1盎司的价格向美国兑换黄金。
①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
中的利益失衡。 ②发达国家是最大受益者;发展中国家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③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和传染性空前增强;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
胁人类生存。
知识归纳
经济全球化
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
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结果表明当时美国占有优势。
②另一方面:美苏势均力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 爆发。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967年欧共体成立,促进了西欧国家
经济的发展和实力的增强,有利于多极化趋势发展。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
危机加深。面对这一局面,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主动向西方学习, 掀起了争取民族独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3)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在 美苏两极对峙局面下,新中国成立,开始了社会主义道路的曲 折探索,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并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 取得重大成就。 (4)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趋势
赫鲁晓夫改革 农业:以农业为突破口, 取消义务交售制,开荒 种玉米 工业:权力下放,承认 企业和个人利益 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 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 模式
勃列日涅夫改革 新经济体制,注意运 用价值规律扩大企 业、农场的经营自 主权。以工业改革 为重点 苏联军事实力增强, 但导致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未冲破 斯大林体制
息技术的基础。 (2)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开发信息技术,
互联网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
(1)它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信
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改变了传统产业。 (3)改变了人们工作、生活及社会交往方式。
主题深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下的中国
(1)新航路开辟和西欧殖民扩张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并达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实行 闭关锁国政策,开始加速走向衰落。 (2)18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在全球扩张, 世界市场逐步形成。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被迫开放,逐步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华民族
戈尔巴乔夫改革 重点在重工业,从根 本上触动经济体制, 打破单一公有制形式, 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后转向政治领域 政治改革措施背离了 社会主义方向,经济 下滑,国内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内 容
评 价
2.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变化 (1)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 大的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 济模式”。 (2)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
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同时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
(3)不结盟运动兴起:1961年,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标志着第 三世界国家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4)中国的发展壮大: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
恢复;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成为重要的国 际政治力量。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3.有人认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处于独霸的地位,你如何批驳这一观点? 提示:(1)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恐怖主义等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使美国不 得不重视多边合作,以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新挑战。 (2)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新兴力量不断壮大,牵制了美国的 称霸活动。 4.有学者认为,国家间经济差异既是贸易的障碍、也是贸易的润滑剂 , 你如何理解该观点。 提示:一方面,国家间的经济差异造成不同实力的经济体之间不公平
的竞争,对于较弱的经济体是一种伤害;另一方面国家间的经济差异
大,表明经济的互补性强,有利于促进贸易的发展。
名师在线
考向探究
明确考向
点拨方法
考点 1 历史概念的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 【典例】(2014年广东文综,23)美国试图通过某项协定,用新 型的金本位来达到贸易自由化,把国际金融的大权集中到华盛 顿。以此协定为基础所建立的是(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世界贸易组织 C.布雷顿森林体系 )
——余治国《世界金融五百年》
【问题】 材料中美国和英国争论的实质是什么?你如何评价最终 的结局?
【解读】
项目 审题要点 结论
明确问题,分析材料,注意两个省略号前后的信息,第 一个省略号前代表英国的观点。第二个省略号前代表 美国的观点,第二个省略号后为争论的最终结果
3.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
和法制化的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4.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根本推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②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 ③消除障碍:两极格局的结束。 ④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 ⑤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2)本质: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3)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