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测试题
一、单选题
1.2018年6月9-10日在青岛举行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各国新闻媒体记者云集于此,他们要想给各国国内人民传播新闻,实现最迅速、面最广、互动性最强的新闻媒介是A.报纸B.电视C.广播D.互联网
2.在中国境内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
A.《时务报》B.《万国公报》C.《民报》D.《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3.某班学生在历史课上表演反映清末明初礼仪风俗的课本剧,下列表演的内容不属于新式礼仪的是
A.握手B.跪拜C.鞠躬D.拥抱
4.“西风东渐”,近代中国文化受到冲击。

下列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的是
①中山装②旗袍③四合院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5.20世纪末,中国传统服饰连同中国的印花棉布与古典丝绸又在时装舞台上活跃起来,甚至掀起了一股股各具特色的“中国风”。

“中国风”的出现
①反映出当代中国盛行的复古思潮②折射出中国人对传统的眷恋
③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崇洋媚外的修正④反映出人们返璞归真的渴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给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耶喂,带我们走进人间天堂……”韩红演唱的《天路》描绘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铁路,这就是2006年7月通车的
A.兰新铁路B.宝成铁路C.青藏铁路D.京九铁路
7.清末上海出版的《游戏报》上记载道:“座客既集,停灯开演,旋见现一影,两西女作跳舞状,黄发蓬蓬,憨态可掬;又一影,两西人作角抵戏;又一影,为俄国两公主双双对舞,旁有一人奏乐应之……种种诡异,不可名状……人生真梦幻泡影耳。

”这段文字记载的是
A.杂剧B.京剧C.电影D.电视
8.1861年,《上海新报》在发刊词中写道:“大凡商贾贸易,贵乎信息流通。

本馆印此新报,所有一切国政军情、市俗利弊、生意价格、船货往来,无所不载。

”可见,该报创办的目的主要是
A.娱乐大众百姓B.报道国际时事
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9.目前,我国已形成的几个初具规模的城市群的区域不包括
A.长江三角洲B.黄河三角洲
C.珠江三角洲D.京津地区
1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指出,在中国近代,“来自西方的商品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

它没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有力量,它不像思想那么感染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

”下列西方事物成为中国人生活组成部分的先后顺序是
①西装②电话③轮船④电影
A.①③②④B.①②④③C.②①③④D.④①②③
11.1911年10月12日,《申报》对武昌起义报道:“其不畏杀戮,不惧艰难,勇往任事,则固中国难得之少年也。

”可见该报对于武昌起义的态度是
A.同情B.蔑视C.敬佩D.怀疑
12.我国电视业诞生的标志是
A.上海电视台开始试播B.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C.天津电视台开始试播D.广州电视台开始试播
13.在江西兴国县,过去一桩亲事须费200银元左右,相当于中农的全部家产,为了讨亲而欠债的家庭很多。

1931年当地政府规定婚姻自由,结婚不许定聘金,已定聘金一律禁收。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婚姻习俗逐步删繁就简
B.婚姻自主在当时成为了一种时尚
C.买卖婚姻的陋习被彻底革除
D.政府措施是习俗变革的决定因素
14.创刊于1861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娱乐大众C.宣传政治主张D.传播商业信息
15.秋瑾1907年创办的《中国女报》,曾编一首《勉女权歌》的歌词:“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

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

”其主要目的在于
A.推进社会风俗变革B.促进启蒙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实现男女权利平等D.动员妇女参加反清民主革命
16.从19世纪中叶开始,欧洲女权主义者提出了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设计并试穿了
短裙和女式长裤,但受到舆论责难。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问,大量妇女加入劳动大军,妇女裤装和短裙开始流行。

这说明
A.服装的变化反映了妇女政治地位的提高
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妇女成为劳动者
C.妇女装束变化与其社会角色变化相适应
D.妇女以穿着裤装和短裙来维护自身权利
17.已知最早的白话纸《演义白话报》于1897年在上海诞生。

该报第一号宣称:“中国人要想发愤立志,不吃人亏,必须讲究外洋情势、天下大势,必须看报;要想看报,必须从白话起头,方才明明白白。

”这体现了
A.报纸宣传成为变革的根本动力B.通俗性报刊广受普遍民众欢迎
C.新式媒介对开启民智的重要性D.国人所办的报纸市场需求极大
18.《申报》(1912年2月3日)报道:有军士数十人手持并州快剪,见脑后有垂豚尾者辄行剪去,一时被剪愚民有抱头哭泣者,有反唇相讥者。

……有乡民游某入城完粮,被差役拉住其发欲硬行剪去,乡民不从,两相争扭,致铁剪尖端戳入喉际,立即倒地……殒命。

对此报道理解错误的是
A.不同阶层政治和文化信仰的差异B.剪辫子遭到当时大部分国人反对C.革命的进步性与简单粗暴性并存D.当时的思想观念呈现出新旧并存19.下图是中国近代的一幅照片,据此体现的服饰特色是
A.新旧杂陈B.崇洋媚外C.拘谨保守D.个性鲜明
20.周启多是宁波籍抗日航空烈士,1914年农历二月出生于镇海一个大户人家,1925年随父母到天津居住,同年考入南开中学。

1936年,报考了南京空军军官学校。

“七七事变”后随军内迁到云南,1940年元旦,他在驱逐日机时牺牲。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下列活动中他不可能经历的是
A.在宁波时穿长袍马褂B.在天津时坐有轨电车上学
C.在南京时吃到淮扬菜D.百团大战
21.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目的是
A.实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
B.解决中低收入职工的住房问题
C.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住房问题
D.开发商品房市场,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22.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

下列学生的言论,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
A.买粮、棉、油得凭票证
B.人们普遍注重节约和奉献
C.一家人在电视上看春节联欢晚会
D.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差别不大23.1882年《申报》载:“沪上刻有人招集股分(份),创为电灯者。

其事原系西人主之,而一时出银附股者,合中西人皆踊跃而起。

……溯自来火(煤气灯)兴已及二十年,当日……西人创行此事,未闻有人乐从而买股者。

”这种变化主要说明近代上海A.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提高B.社会观念的进步
C.现代企业制度臻于完善D.民族工业迅猛发展
24.1921年7月8日,北洋政府成都警厅发布《严禁妇女再剪发》告示。

一石击起千层浪。

巴金等人所办的《半月》因女子剪发问题,连续两期刊载了袁诗尧、吴先忧的《女子剪发与警厅》、《禁止女子剪发的谬误》等文章,对警厅“告示”首先发难,批驳了警厅的“告示”。

该现象表明
A.剪发成为当时妇女的普遍选择B.成都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C.近代报刊推动社会生活的变迁D.妇女成为了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25.中国近代以来,农耕时代的粗略时间观念逐渐被精确的现代钟表时间观念所替代。

对此时间观念改变影响最大的是
A.铁犁牛耕技术的成熟B.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
C.工业文明的冲击D.改革开放的深入
二、简答题
26.大众传媒的作用有哪些?
27.阐述交通、通讯工具的更迭过程,并分析它们对于民众社会生活的影响。

三、材料分析题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

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年由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菜亚、麦洛基合资创办,是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熊月之(《申报》与近代上海文化)材料二《TIME》(即《时代周刊》),是美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时事性周刊之一。

1923年3月由亨利·R·卢斯和布里顿·哈登创办。

它旨在使“忙人”能够充分了解世界大事。

该刊的特色是将一周的新闻加以组织、分类,并提供背景材料,进行分析解释。

立足美国、关注全球一直是《时代》的一大特色。

《时代》对新闻的关注极其敏锐,哪里有好新闻,哪里就有《时代》记者的身影。

它的笔端触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王琴琴《美国时代>周刊的报道特色分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申报》创办的历史条件;简要概括《申报》成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影响最广报纸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创刊时能够“立足美国、关注全球”的原因。

四、论述题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辛亥革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显著的里程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辛亥后,离婚已不属于男子单方面的权刺,妇女为争得平等幸福而主动提出离婚者日新增多。

民国十年,山西省2028件“协议离婚”案中,其中有191件为女方主动提出者,男女双方提出者1390件。

随着各类社会团体的纷纷成立,养济院、善堂、“敬节所”等公益慈善机构的数量也逐渐增多。

随着新式工矿企业的的发展,新式交通工具火车、汽车、电车及信息传递方式改进,使人们的社会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学堂、结社、团体以及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又为人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社会活动场所。

——摘编自徐永志《辛亥革命前后的家庭变动》材料二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并非起始于辛亥这一年,曼并非结束于辛玄这一年。

其前因与后果都有连续性与复杂性。

放开历史的视距,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正、负面影响才有可能讲透。

“共和国观念”在部分精英群体中确实“深入人心”,“共和”一语不仅仅是观念,它还有一整套政治架构,包括制度、机制及至礼仪、服饰等等。

——摘编自章开源《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就辛亥革命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运动”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2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D 2.D 3.B 4.A 5.B 6.C 7.C 8.D 9.B 10.A 11.C 12.B 13.A 14.D 15.D 16.C 17.C 18.B 19.A 20.D 21.B 22.C 23.B 24.C 25.C
26.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文化传承;舆论监督;商业广告;学习娱乐。

27.交通工具经历了人力、畜力牵引到机械动力牵引的发展过程,通信工具经历了有线方式到无线方式的发展过程。

通过不断的更迭发展,人与人之间时间、空间上的距离不断拉近,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

28.(1)历史条件:洋务运动的兴起或民族工业的出现:西方文明的不断传入;民众思想的逐步解放:近代上海经济、文化相对开放。

原因:外资创办,实力雄厚;以盈利为目的,利润丰厚;以关注国内新闻为主或受众广泛。

(2)原因:工业化带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世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美国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
29.(1)变化:妇女地位提高;慈善机构增多:新式工矿企业发展;新式交通工具广泛运用;新式教育和社团兴起。

(2)观点: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论证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习俗变迁等角度论述辛亥革命对近代化的积极影响。

例如:政治: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

经济: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思想文化:沉重打击了封建旧思想,民主、共和、科学、实业救国等思潮兴起。

习俗: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嫁娶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表述语言流畅,行文结构清晰条理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