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分)
1.当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
A. 我国长江中下游正值少雨季节
B. 罗马正值多雨季节
C. 开普敦正值多雨季节
D. 北半球候鸟南迁过冬
2.下列海洋表层等温线示意图中,表示南半球暖流的是()
读下面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
A.地球内部 B.地球的重力能
C.天体之间的引力 D.太阳辐射
4.下列实现着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
A.长江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我国的夏季风 D.我国的冬季风
5.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的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
A.① B.④ C.⑤ D.⑥
6.关于水循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使地表各圈层之间,进行能量交换 B.使全球各地的降水量保持不变C.使陆地径流增多,海洋蒸发减少
D.使水资源不断更新,用之不竭
读下图,某海域洋流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7.该海域位于( )
A.北半球中低纬度 B.南半球中低纬度
C.北半球中高纬度 D.南半球中高纬度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渔场的形成与寒暖流交汇有关
B.②处洋流的形成受东北信风的影响
C.③处洋流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作用
D.④处洋流与另一半球同纬度海区的洋流性质相同
9.以下不是由寒暖流交汇形成的渔场是()
A.北海道渔场
B.北海渔场
C.纽芬兰渔场
D.秘鲁渔场
10.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形成有巨大作用的洋流是()
A.北太平洋暖流 B.墨西哥湾暖流 C.阿拉斯加暖流 D.北大西洋暖流
11.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变迁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变迁只会导致生物灭绝,不会导致生物进化
B.生物衰退和灭绝与环境变迁有直接关系
C.生物灭绝是孤立事件,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没有关系
D.生物灭绝在地质历史时期只有一次
1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
①自然环境各要素虽然构成一个整体,但它们是独立存在与发展的
②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
③各要素对环境影响作用是相同的
④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①②读某区域地理环境演变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14.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下图为某地区地理环境要素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5.图中①~④方框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
B.洪涝灾害加剧、调蓄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C.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生物多样性减少、粮食产量下降
D.粮食产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蓄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剧
16.关于图示地理环境要素间关系揭示的原理,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理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B.各地自然地理环境的总体特
征是不一样的
C.环境一要素变化可导致其他要素相应变化
D.某地理环境的改变会导致其他环境的变化
17.关于地形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迁移速度较快,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B.阳坡的蒸发量大,水分状况较阴坡好
C.阳坡接受太阳辐射多于阴坡,温度状况比阴坡好D.地形是土壤形成中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
18.读某沿海地区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图,该山地可能位于( )
A.北半球温带地区 B.北半球亚热带地区
C.南半球温带地区 D.南半球亚热带地区
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9.图中从C到D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B.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20.影响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水分变化B.热量变化 C.地形的变化 D.海拔的变化
2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反映的是()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22.从地理学角度看,古诗描述的是()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23.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B.光照 C.土壤D.热量
24.影响塔里木盆地城镇和交通线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土壤
25.塔里木盆地交通线从整体看呈()
A.状分布B.“之”字型分布C.线状分布 D.环状分布
26.有关我国乡村聚落地区差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带状分布
B.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状分布
C.北方平原地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多呈点状分布
D.南方山区村落规模一般较小,分布相对分散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7.图中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空洞C.水体污染 D.水资源短缺
28.该环境问题会造成全球()
A.高山雪线上升B.各地降水增多C.酸雨危害加剧 D.陆地面积增大
29.关于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上升之中
B.湿润期与干旱期相互交替
C.新生代以干旱期为主
D.在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过程中,温暖期偏短、寒冷期偏长
30.下列物质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的是()
A.土地
B.水
C.鱼
D.金矿
31.下列关于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B.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在减弱
C.在特定时期某一特定因素可能成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D.在社会经济因素一直以来就是人口增
长的主要影响因素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
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读“人类社会不
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回答下列问
题。
32.地球上环境人口容量最大的阶段是()
A.原始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
33.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
A.原始文明时代B.农业文明时代
C.工业文明时代D.环境文明时代
34.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形成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下图反映
四个国家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其中人口增长模式属于“现代型”的国家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陕西省北部白于山区39.2万人因干旱缺
水和水质差而陷入贫困。
2011年陕西省政府决
定将他们搬迁到城镇周边、中心村附近或其他
城市。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5.下列因素中与白于山区环境承载力呈
负相关的因素是()
A.自然资源 B.科学技术C.消费水平D.开放程度
36.促成此次人口迁移的直接原因是()
A.矿产枯竭B.经济落后C.政策扶持D.教育需求
读“广东省历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
37.从图中可以看出广东()
A.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少年儿童比例
下降最大
C.劳动力严重不足 D.人口年龄结构
不断优化
38.该省15~64岁人口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最主要原因是()
A.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较高的人口出生率
C.生态环境改善 D.外来务工人员大量涌入
“单独二胎”是指夫妻双方一人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9.下列有关实施“单独二胎”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我国劳动力不足 B.近年来我国年净增人口较少
C.我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 D.我国出生率下降,人口出现负增长
40.考虑各省人口自然增长特点,下列省区应最早实施“单独二胎”的是()
A.浙江省B.河南省C.四川省D.云南省
41.实施“单独二胎”的省区,下列指标近几年内变化不明显的是()A.人口自然增长率 B.人口老龄化速度 C.劳动力的规模 D.劳动力的职业构成
下图表示近20年来我国人口的变化情况。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2.甲、乙、丙分别表示人口的()
A.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B.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出生率
C.死亡率出生率自然增长率 D.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死亡率
43.有关我国现阶段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B.老龄化现象日趋明显
C.劳动力短缺 D.大量人口向西部地区迁移
44.下列可承载人口最多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
B.长江三角洲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盛水的木桶是由许多块木板箍成的,盛水量也是由这些木板共同决定的。
若其中一块木板很短,则此木桶的盛水量就被短板所限制。
这块短板就成了这个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或称“短板效应”)。
若要使此木桶盛水量增加,只有换掉短板或将短板加长才成。
人们把这一规律总结为“木桶原理”。
据此完成以下问题。
45.下列关于“木桶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木桶原理”,地球的环境承载量可以无限制地扩大,因此不必担心人口过多的问题
B.如果木桶代表环境人口容量,则在一定历史阶段内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
C.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长板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
D.如果桶板代表资源,则各板共同决定了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
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
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6.以上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A.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科技发展水平 D.蕴藏的资源数量
读图,a、b、c分别对应图中0~14 岁、15~64 岁、65 岁以上三种年龄人数
所占总人口比重。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47.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人口增长最快
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48.图中③国65 岁以上年龄人数所占总人口比重大小及应采取的相应正确措施是()
A.20% 鼓励生育 B.15% 采取移民政策
C.60% 计划生育 D.30% 鼓励人员出国
49.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
A.由农村到城市
B.由城市到农村
C.由城市到城市
D.由农村到农村
50.关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叙述是( )
A.缓解了迁入地的人地矛盾
B.有利于加强迁出地与外界的联系
C.促进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的环境问题
D.对迁入地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二、综合题(每空1分,共50分。
)
51.读某地区公路规划图,回答:(7分)
(1)该地区计划修建B镇到A镇的公路。
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较合理。
理由是。
(2)修建B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走直线,而绕道经过C镇的原因是:。
(3)由于在山区的E地发现煤田,准备在F镇建钢铁厂。
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这需要条件作保证。
(4)河流在B段主要受到流水 (外力作用)作用,在D处形成地貌。
52.读“近现代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平均变化”图,回答问题。
(12分)
(1)气温变化特点是大致呈_________。
(2)最暖的年份是在_________。
(3)造成气温变化的原因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__。
(4)按照因果关系将下列选项的字母代号填在图中方框内。
A.全球海平面上升 B.海洋表层出现热膨胀
C.极地冰雪融化 D.沿海低地、良田、城市被淹没
E.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高 F.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
G.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H.大量森林被破坏和砍伐
53.读“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间
时
(1)图中粗线表示人口出生率,细线表示人口死亡率,则/////部分表示________。
(2)图中A阶段,人口的出生率________、死亡率________,自然增长率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
(3)图中B阶段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 ____”。
该阶段面临的问题主要有、等,采取的人口措施应该有等。
(4)图中C阶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速度都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为“________”,人口年龄结构呈现________型。
该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可以采
取等人口措施。
(5)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由于大力开展________工作,目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已经步入“________”人口增长模式。
54.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7分)
(1)图中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是:A.________, C.________, E.________。
(2)图中缺少的水循环环节有: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该地区降水减少,人为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4)造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形态的水循环环节是( )
A.A环节 B.B环节 C.C环节 D.D环节
5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8分)
(1)填写图中代号代表的洋流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渔场A是 ________渔场,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B是________渔场,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一学年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答案
1——5 CCDCC 6——10 ABCDD 11——15 BABAC
16——20 BCCAA 21——25 CADCD 26——30 DAABD
31——35 CDCCC 36——40 CBDCA 41——45 CDBBB
46——50 CBAAA
51.(1) 方案②,山区道路应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线路虽长但工程量小
(2)尽量多经过城镇,扩大运输量,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C镇经济发展和居民出行需要
(3)交通运输(修建公路、铁路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技
(4)侵蚀作用三角洲
52. (1)气温呈上升趋势(2)1998年
(3)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排放温室气体;破坏植被。
(4)
(F和H ;B和C可互换)
53.(1)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2)高,高,低,原始型
(3)传统型社会压力大/环境压力大、人均资源减少或者影响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安定等计划生育。
(4)低,现代型倒金字塔型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或兵源不足、社会负担加重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5)计划生育 ,现代型
54.(1)蒸发地表径流水汽输送(2)下渗降水
(3)人类不合理的改变地表状况,植被破坏导致蒸发量、蒸腾量减小
(4)C
55.
(1)①北大西洋暖流②墨西哥湾暖流③本格拉寒流④西风漂流
(2)纽芬兰寒暖流交汇秘鲁下层冷海水上泛,带来大量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为鱼类提供充足饵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