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_2022版高中生物第4章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检测卷北师大版必修3202208233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章生物与环境的协调开展检
测卷
(时间:90分钟总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此题包括20小题,每题3分,共60分)
1.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
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
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的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
D.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根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答案 D
解析种群是生物进化的根本单位;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生物群落是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应选D。
2.林德曼对某天然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局部结果如图,由图可知( ) A.第一营养级为②
B.初级消费者为③
C.该生态系统有4个营养级
D.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答案 D
解析根据题图分析,第一营养级为①,A错误;初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是②,B错误;该生态系统有3个营养级,即①、②和③,C错误;因为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和散失局部能量,故能量在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D正确。
3.以下图表示某水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选项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包括自养型鞭毛虫与大型植物
B.该食物网由6条食物链构成
C.信息在鲤鱼和梭子鱼之间单向传递
D.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4个营养级
答案 C
解析解题时,要列出每条食物链,并据此分析每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
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既有自养型鞭毛虫,又有大型植物。
信息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是双向传递的。
鲤鱼在该食物网中占有第二、三、四、五4个营养级。
4.某森林生态系统中5个物种的食物网如图(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
那么能使该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C数量增多的是( )
A.E增多、D增多、A减少
B.D减少、B减少、A减少
C.E减少、D减少、A减少
D.A减少、D增多、E减少
答案 D
解析该食物网中共有3条食物链,它们是,D为生产者,D增多使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增多;A减少那么导致最终流向C的能量增多;E减少使流向C的能量损耗减少,从而使C数量增多。
5.假设如下图食物网中,水稻固定的太阳能为N,能量传递效率为10%,那么人类获得的能量为( )
A.等于10-2N B.少于10-2N
C.少于10-1N D.多于10-1N
答案 C
解析由题中食物网可找出三条食物链:①水稻→人;②水稻→奶牛→人;③水稻→鸭子→人。
由能量传递效率分别计算三条食物链中人获得能量理论上最大为10-1N;10-2N;10-2N。
那么通过三条食物链人所获得的能量值应在10-2N~10-1N之间。
6.2022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所倡导的低碳生活获得普遍认同,大气中CO2过多与碳循环失衡有关,根据以下图做出的判断,不正确的选项是( )
①增加自养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CO2含量②大气中CO2的增加主要与异养生物b的数量增加有关③该生态系统中的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生态系统④该图能表示物质循环过程,不能准确表示能量流动方向⑤图中少一个箭头,异养生物a指向无机环境,异养生物b的代谢类型不一定相同
A.一项B.两项
C.三项D.四项
答案 B
解析异养生物a是消费者、异养生物b是分解者,自养生物与所有异养生物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大气中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
故②③错误。
7.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错误的说法是( )
A.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归根结底来自生产者
B.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
C.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O2形式存在
D.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形式循环的
答案 C
解析碳元素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归根结底来自生产者,A正确;分解者能够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残枝败叶和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返回无机环境,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B正确;碳在无机环境中以碳酸盐和CO2形式存在,C错误;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D正确。
8.如下图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假设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答案 A
解析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局部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A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由于鲈鱼无天敌,处于优势,B错误;鲈鱼引入后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后增,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C错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上升,D错误,因此答案为A。
9.下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五个种群(存在着营养关系)的能量调查情况,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做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 )
A.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戊的能量最多,属于生产者,乙、丙的能量相差不多,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20%,
不能构成两个营养级,所以都属于初级消费者,食物链为:,乙、丙的种间关系为图④竞争,图③为捕食关系。
10.如图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
A.“→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
B.模式图中不应有“→池塘〞的箭头
C.鱼是次级消费者
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答案 D
解析“→桑〞表示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能量由此流入生态系统,A错误;“→池塘〞指的是池塘中的植物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不能舍弃,B错误;鱼可以蚕粪为食起到分解者的作用,C错误;生态农业的目的是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减少环境污染,D 正确。
11.某地的一个生态种植养殖大棚里,水底养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
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
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
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只需输入太阳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表达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 B
解析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故A错误;螃蟹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必须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被蔬菜和黄瓜利用,故C错误;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在该生态系统中不止包含螃蟹、蔬菜、黄瓜这三种生物,故D错误;辣椒的驱虫作用显然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实现的,故B正确。
12.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和化学信息两大类
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
C.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D.植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 D
解析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等。
信息来源于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也有利,这样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3.如图是某研究性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所做的专题研究并绘制成的食物网,他们作出的以下结论中,不正确的选项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B.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C.该生态系统含有5个以上的种群
D.大田轮作(每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可改变原有营养结构,减轻病虫害
答案 A
解析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包括植物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和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两局部。
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两局部,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故种群数量多于5个。
14.在制作生态瓶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以下哪项做法将会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为了防止病原体对幼小植物的侵害,用蒸馏水代替池塘水
B.给予生态瓶一定的光照
C.向生态瓶中添加一些分解者
D.向生态瓶中通入一定量的空气
答案 A
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成分指土壤、空气、水分、阳光等。
池塘水含有氧气、多种矿物质和分解者,不能用蒸馏水代替。
15.如图表示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以下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缺乏10%
B.该生态系统的全部食肉动物构成一个种群
C.该生态系统的浮游生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构成群落
D.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彼此独立
答案 A
解析该水生生态系统中全部的食肉动物包括多个物种,不能组成一个种群;群落应包括生态系统中全部的生物;该生态系统的能量由第一到第二、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分别约为6.8%、8%;生态系统的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而能量那么是物质循环的动力,二者不可分割。
16.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图中A是生产者,B、D、E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
B.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B、C、D、非生物成分
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
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
答案 D
解析图中A是生产者,D、E是消费者,B是分解者,C是大气中的CO2库。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此图中的食物链应为A→D→E,E要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1÷0.2÷0.2=25 (kg)的A。
17.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海洋生物造成危害。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的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生物全部死亡
答案 D
解析生活污水和含有N、P的工业废水流入海洋,会使水体“富营养化〞,在海洋中称为赤潮,在淡水中称为水华。
发生赤潮的海水中某些藻类的过度生长,使水面形成绿色藻层;藻类释放的毒素能毒杀鱼虾和贝类等,并使水体产生恶臭。
封闭的海湾内,由于污染物不能稀释,更容易发生赤潮。
赤潮的水体内有大量的浮游藻类以及分解者,不是生物全部死亡。
18.以下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其中①②③④分别是(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
B.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C.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信息传递
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
答案 C
解析生态系统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19.大气中各气体成分的含量变化引起当今世界各种生态危机。
以下有关“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破坏〞三大危机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
A.三大危机都与O元素的存在形式有关
B.“臭氧层破坏〞主要是由于氧气的大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大量增加所致
C.CO2增多一方面导致“温室效应〞,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使植物光合作用加强,生物圈也能进行一定程度的自我调节
D.海洋中局部有机物沉积于深海中,有利于减缓“温室效应〞
答案 B
解析“臭氧层破坏〞主要是氟利昂等物质的排放,导致大气中臭氧分子被破坏所致。
20.以下关于生态系统稳态与保护的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 )
A.生物多样性是保持生态系统稳态的重要条件
B.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C.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
D.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负反应调节
答案 D
解析负反应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根底。
二、非选择题(此题包括4小题,共40分)
21.(10分)在江苏某地进行稻田养鱼的实验研究。
6月5日在一定面积的实验小区插秧后放养300条小鲫鱼(杂食性),稻田水深8~10 cm。
对照小区不放鱼,其他条件相同。
所有处理设置3次重复,实验持续2个月,期间检测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
请答复以下问题:(1)每个处理设置3次重复,其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的第一个月期间,检测发现实验组浮游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原因分析如下:放鱼对浮游植物的不利之处是鱼的取食作用;有利之处是鱼粪便为浮游植物提供营养物质,以及鱼会大量捕食______________从而减弱其对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
在此期间,有利因素占据优势。
(3)实验的第二个月期间,所有小区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显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时生长旺盛的水稻与浮游植物之间具有________关系。
(4)放养鱼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的复杂性,从而增加了该生态系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对该实验研究影响最大的不定因素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鸟②土壤质地③光照④水体肥力⑤稻田杂草
答案(1)减少实验误差(增加实验的精确性) (2)浮游动物(3)竞争(4)营养结构(食物网或食物链) 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5)①
解析(1)生物实验中(特别是需要统计数据的实验)通过设置重复实验,可减少实验误差,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2)浮游动物的食物是浮游植物,当杂食性鱼摄食了浮游动物后,可使浮游植物较好地生长繁殖。
(3)水稻与浮游植物为竞争关系。
(4)稻田中放养鱼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增加了该系统中的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即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其实现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
(5)本小题的两个关键词是“影响最大〞和“不定因素〞,五个选项综合比拟,最符合的是①鸟。
22.(10分)如图1是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图中数值的单位为kcal/m2·a。
图2是某
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某个时期,当地居民大量捕杀鼬,导致岛上鼠种群爆发,随后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鼠疫通过跳蚤使人感染。
请据答复以下问题:
(1)图1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____%(保存一位小数)。
(2)图1数据反映出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没有演替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判断依据是能量输入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能量输出。
(3)图2所示食物网中,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________条食物链传递给鹰;鹰所处的营养级是____________;兔和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鼠疫杆菌与人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4)通常情况下,鼬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寄生在鼠身上的跳蚤对鼠种群数量的影响;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________(填“增强〞、“不变〞或“减弱〞)。
(5)生长在该岛上的蘑菇体内储存的能量_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递给植物。
答案(1)11.3 (2)大于(3)4 第三和第四营养级竞争与捕食寄生(4)大于增强(5)不能
解析(1)图1中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入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约为380/3 370≈11.3%。
(2)图1所示生态系统中,输入能量为第一营养级所固定的太阳能20 810,输出能量为4 600+11 980+1 890+316+13=18 799,所以输入能量大于输出能量,其中生物群落会变得更复杂。
(3)植物中的能量传递给鹰的食物链有:①植物→鼠→鼬→鹰;②植物→兔→鼬→鹰;③植物→鼠→鹰;④植物→兔→鹰,共4条。
鼠疫杆菌寄生在人体内。
(4)鼬为鼠的天敌,其影响大于跳蚤。
大量捕杀鼬后,会导致鼠的数量增多,种内斗争增强。
(5)蘑菇属于分解者,其体内储存的能量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3.(10分)2010年11月29日~12月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6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6次缔约方会议在墨西哥海滨城市坎昆举行,“节能减排〞和“森林保护〞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低碳经济和绿色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图表示碳循环局部示意图,分析答复以下问题:
(1)碳在生物群落内以____________的形式进行流动。
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其中碳主要以__________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2)图中表示生产者的字母是________,假设因环境污染造成生产者锐减,那么对F、D数量的影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设D增加1千克,那么至少需消耗E________千克。
(4)假设图中的D属于珍稀濒危物种,将其引入某动物园繁育的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
答案(1)有机物CO2(2)E F、D数量均减少 (3)生产者(或E)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
能单向流动、逐级减少25 (4)迁地保护
解析由图可知,E为生产者,F、D、B分别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A为大气中的CO2库,C为分解者。
碳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煤是“高碳〞能源,通过燃烧,碳主要以CO2的形式进入大气圈。
生产者减少,将导致初级消费者减少进而使次级消费者也减少。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减少。
假设D增加1千克,那么至少需要消耗E的量为1÷20%÷20%=25(千克)。
将珍稀濒危动物引入动物园进行繁育的保护措施属于迁地保护。
24.(10分)请答复以下问题:
Ⅰ.蜜蜂是一种群居的益虫,蜜蜂的筑巢、采粉酿蜜等行为以及“语言〞等都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蜜蜂中的侦查蜂可在发现蜜源后,回到蜂窝内通过特殊的“语言〞传达给其他同伴,如果侦查蜂跳“圆圈舞〞,那么说明蜜源的距离很近,一般在百米之内。
这种信息是______________。
(2)蜜蜂可以从很多植物的花朵上采集花粉,同时也为这些植物传粉,这种关系在生态学上为____________。
Ⅱ.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我们可以进行模拟探究实验。
有人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究,所用的实验材料有蜜蜂100只,1枝作为常见蜜源的黄色5瓣花,白纸,剪刀,染料,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
(1)第1、2。
(2)第1组的“模拟花〞在颜色、气味和外形上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将三组“模拟花〞摆在蜂箱周围同时进行实验时,写出两条应该注意的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每组实验测量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Ⅰ.(1)行为信息(2)捕食和种间互助
Ⅱ.(1)化学信息和物理信息(2)将白纸染成花的颜色(黄色),无花的特殊气味,且形状与花相同(3)“模拟花〞与蜂箱的距离相等、晴天无风(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4)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的数目
解析Ⅰ.“跳舞〞是蜜蜂的一种行为,属于行为信息。
蜜蜂采集花粉属于捕食,为植物传粉属于种间互助。
Ⅱ.(1)花的气味传递的信息属于化学信息,花的颜色传递的信息属于物理信息。
(2)第1组是
假设通过花的气味识别,因此白纸要染成黄色,无特殊的气味,形状与花的形状相同。
(3)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均要保持一致,以防止无关变量的干扰。
(4)实验测定的指标是单位时间内落到实验材料(模拟花)上的蜜蜂的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