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书签】甲骨文和说文解字对照版-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整理:第二篇下

合集下载

浅述段玉裁及《说文解字注》

浅述段玉裁及《说文解字注》

浅述段玉裁及《说文解字注》作者:孙瑾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26期摘要:段玉裁,乾嘉学派的代表人物,清代著名的文字学、音韵学、经学家。

尤其在《说文解字》的研究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

笔者主要从其生平和代表作《说文解字注》进行略述,以求其他学者研究时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关键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乾嘉学派作者简介:孙瑾(1984.12.28-),女,河南南阳人,兴义民族师范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26--02段玉裁,是清代小学家中流砥柱之人物,他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校勘学等方面造诣精深。

在清代古音学史中,他的成就独步一时,他在古韵分部和古音理论方面的贡献对清代中后期的古音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最为人称道的仍是其倾注大量心血浇灌而成的《说文解字注》,它代表了中国语言文字研究的最高峰,被后辈学者推崇为著名的“段注”。

一、段玉裁生平及论著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

(曾字乔林、淳甫,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县人,乾隆举人。

段玉裁十二岁时能背诵小学《四字书》、《书》、《易》、《周礼》、《礼记》、《春秋左氏传》及胡安国《春秋传》【1】。

江苏学使者博野尹元孚赞叹“孺子可教”,使其成为邑庠生,并且又当面嘉奖段玉裁以“无锡高氏所注朱子《小学》一部二册”【2】。

段玉裁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

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

根基充实,深得体要。

所著有《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说文解字注》及《经韵楼集》、《声韵考》、《重订毛诗故训传》等书。

《六书音均表》在顾炎武《音学五书》和江永(1681~1762)《古韵标准》的基础上剖析加密,分古韵为17部,在古韵学上是一部跨时代的著作。

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注》谐声字的古音归部——以“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归部为例

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注》谐声字的古音归部——以“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归部为例

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注》谐声字的古音归部——以“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归部为例贾佳【摘要】《说文解字注》中关于“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古音归入不同韵部的情况表明了段玉裁对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并不是依据“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而是另有原因.具体是:押韵字根据押韵音归部;非押韵字则按照古今语音的对应关系,今音上推来归部,但仅限于同声符且中古同韵的字.同时“同谐声者必同部”原则只限于形声字造字之初.【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8)003【总页数】6页(P53-58)【关键词】《说文解字注》;古音归部;同谐声者必同部;此;真;声符【作者】贾佳【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段玉裁“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在学术界一直被解释为:凡同一谐声偏旁的字,在上古音系里,一定属于同一个韵部[1]82。

也有学者强调“谐声同部说”是一定范围的真理,是指《说文》小篆的谐声偏旁与先秦古韵的统一,具有一定的历史条件[2]78。

可见,学术界承认“同谐声者必同部”是形声字古音归部这一理论的大有人在。

“同谐声者必同部”一直被当作是段玉裁古音归部的理论,并以《古十七部谐声表》为依据来判断谐声字的古音归部。

但是,比较可以发现《说文解字注》中同一谐声偏旁的形声字归入不同韵部、谐声偏旁与所谐字不在同一韵部的现象并不少见。

如,“每”声字,“每”字古音归部在第一部,所谐字“诲晦”在第十五部、“侮”在第五部、“”在第十四部、“悔敏脢梅镅娒畮”在第一部;“夐”声字,“夐”声在第十四部,所谐字“琼奂讂”在第十四部,“觼”却在第十五部。

可见,段玉裁并非根据“同谐声者必同部”来给形声字进行归音归部,而是另有原因。

并且刘忠华先生在其文章中指出“同谐声者必同部”的原则是从发生学的角度提出的,声符和所谐字音韵不合的情况是后来出现的[3]56。

既然如此,那么谐声字的古音归部肯定另有原因,那具体的古音归部原则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分析“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古音归部情况,可以得出段玉裁的“同谐声者必同部”理论并不是《说文解字》形声字的古音归部原则。

《说文解字》注解

《说文解字》注解

《说文解字》注解
《说文解字》是中国东汉时期由学者许慎编著的一部文字工具书,全书共分540个部首,收字9353个。

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原文和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等是关于这部作品的重要研究文献。

《说文解字注》是有关《说文解字》注释、研究著作中用力较深、较有成就的一部。

该书全面阐述了汉字的构造原则,对经字、音韵亦多有创见。

该书籍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包括:列小篆字形、释义、析形、凡A 之属皆从A(这是部首字特有的释文)、两徐注(指的是徐铉、徐锴两兄弟的注释)以及注音(使用反切表示读音,这是五代-北宋时期的两徐兄弟后加的,原本《说文》没有)。

此外,还列有古文、籀文等说文重文的字形。

这些部分都是解读《说文解字》的关键,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汉字的经典之作。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解字全⽂及译⽂ 说⽂解字,简称《说⽂》。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

下⾯就是⼩编整理的说⽂解字全⽂及译⽂,⼀起来看⼀下吧。

原⽂: 古者庖牺⽒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与地之宜,近取诸⾝,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结绳为治,⽽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者,物象之本;字者,⾔孳乳⽽浸多也。

着于⽵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者七⼗有⼆代,靡有同焉。

周礼:⼋岁⼊⼩学,保⽒教国⼦,先以六书。

⼀⽈指事。

指事者,视⽽可识,察⽽见意,「上、下」是也。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是也。

三⽈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会意。

会意,⽐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转注。

转注者,建类⼀⾸,同意相受,考、⽼」是也。

六⽈假借。

假借者,本⽆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篆⼗五篇,与古⽂或异。

⾄孔⼦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厥意可得⽽说也。

其后诸侯⼒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冠异制,⾔语异声,⽂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作爰历篇。

⼤史令胡⽏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篆,或颇省改,所谓⼩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书,以趣约易,⽽古⽂由此⽽绝矣。

⾃尔秦书有⼋体:⼀⽈⼤篆,⼆⽈⼩篆,三⽈刻符,四⽈⾍书,五⽈摹印,六⽈署书,七⽈⽎书,⼋⽈⾪书。

段玉裁改订《说文解字》正篆及古文字体得失例证

段玉裁改订《说文解字》正篆及古文字体得失例证
中 图分 类 号 : 2 HI 文 献 标 志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 9 7 2 1 )3— 3 8— 3 10 3 0 (0 2 0 00 0
东汉许慎的《 说文解字》 以下简称《 ¨( 说文》 ) 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 也是文字学 的开 山之作 。《 说 文》 4 以50个部首统摄 9 5 个小篆 , 33 首次采用部首
《 说文》嗣, : 意内而言外也。从 司, 从言。
《 注 》 : 司言 。 司 者 , 也 。 意 主 于 内 而 段 按 从 主 言发 于外 。故从 司 言 。陆机 赋 日 : 辞呈 材 以效伎 , “
意司契 而 为匠 。 此 字上 司 下 言 者 , ” 内外 之 意 也 。郭
2 社
李 文仲 的论述 证 明之 。我 们 认 为 , 玉裁 改 词 之 篆 段
文“ ” 署 , 嗣 为“”虽是, 但两者并无本质区别。两者应
为异体字关系 , 它们 的构字部件和构字理据均无差
别。
文理得作趟, 从示 已为后加之字 , 从木者无 征, 即 疑
由《 周礼》 树木之说而演 出者。段据 《 古文 四声韵》
省 。 j商 氏从训 诂及 古 文 字 考 释 的角 度 科 学地 分 ” 析 了“ ” 古 文 字 形 , 明 了 段 玉 裁 所 述 的 合 理 瑁 的 证 性 。后续 出土 的金 文 也 证 明 了这 一 点 , 们 现在 所 我
看到的新出土周 中期的《 师遽方彝》 瑁” “ 字体就作
《 段注》 : 按 古文从凡, 各本篆作珀, :古文从 云 “ 目” 惟《 , 玉篇》 不误 , 此盖壁 中顾命字。
臼者 , 象形犹未显 , 人多护惜其腰故也。 此说较为合 ”
理, 并据此将“ 的小篆字形“ ” 要” 背 改为“ , ”正是。 商承祚《 说文中 之古文考》 “ :金文《 伯要段》 要作咚,

《说文解字》序及段注

《说文解字》序及段注

《说文解字》序及段注【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当作灋)於地, 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注】谓自庖牺以前及庖牺及神农皆结绳为治而统其事也毄辞曰易之兴也其於中古乎虞曰兴易者谓庖牺也庖牺为中古则庖牺以前为上古黄帝尧舜为後世圣人按依虞说则传云上古结绳而治者神农以前皆是云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者谓黄帝敎经纬援神契云三皇无文是五帝以下始有文字【原文】庶业其緐【注】其同荀卿书之綦犹极也【原文】饰伪萌生【注】萌生谓多也以上言庖牺作八卦虽即文字之肇专但八卦尚非文字自上古至庖牺神农专恃结绳事繁伪兹渐不可枝为下黄帝造书契张本【原文】黄帝之史仓颉【注】仓或作苍按广韵云仓姓仓颉之後则作苍非也帝王世纪云黄帝史官仓颉卫恒四体书势云昔在黄帝创制造物有沮诵仓颉者始作书契以代结绳葢二人皆黄帝史也诸书多言仓颉少言沮诵者文略也按史者记事者也仓颉为记事之官思造记事之法而文生焉【原文】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注】分理犹文理【原文】初造书契【注】高诱注吕览曰苍颉生而知书写仿鸟迹以造文章【原文】百工以乂【注】乂治也【原文】万品以察葢取诸夬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敎朙化於王者朝廷【注】文即谓书契也此引易彖辞而释之【原文】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注】居德依许字例当作凥悳而不必改正者十四篇皆释造字之恉其说解必用本义之字而不用叚借有为後人所乱者则必更正之叙则许所自制之文不妨同彼时通用之字亦使学者知古今字诂不同故知叙字不必同十四篇字也施禄及下谓能文者则禄加之居德则忌谓律己则贵德不贵文也【原文】仓颉之初作书葢依类象形故谓之文【注】依类象形谓指事象形二者也指事亦所以象形也文者逪画也{辶+交}逪其画而物像在是如见迒而知其为兔见{辶+朿}而知为鹿也【原文】其後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注】形声相益谓形声会意二者也有形则必有声声与形相軵为形声形与形相軵为会意其後为仓颉以後也仓颉有指事象形二者而已其後文与文相合而为形声为会意谓之字如易本只八卦卦与卦相重而得六十四卦也【原文】文者物象之本【注】各本无此六字依左传宣十五年正义补【原文】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注】孳者汲生也人及鸟生子曰乳寖犹渐也字者乳也周礼外史礼经聘礼论语子路篇皆言名左传反正为乏止戈为{戈+止[上下]}皿虫为蛊皆言文经未有言字者秦刻石同书文字此言字之始也郑注二礼论语皆云古曰名今曰字按名者自其有音言之文者自其有形言之字者自其滋生言之大行人属瞽史论书名外史达书名於四方此韵书之始也中庸曰书同文此字书之始也周之韵书不传而毛诗及他经韵语固在周之字书不传而许君说文可补其阙〇按析言之独体曰文合体曰字统言之则文字可互称左传止戈皿虫皆曰文是合体为文也许君某部言文若干谓篆文言凡若千字谓说解语是则古篆通谓之文已语则谦言字也【原文】箸於竹帛谓之书【注】箸各本作著今正从竹此字古只作者者者别事词也别之则其事昭焯故曰者明而俗改为著明别之则词与事相黏连軵丽故引申为直略切之附者张略切之衣者而俗亦皆作附著衣著或云说文无著改为箸皆未得其原也者於竹帛附著而著明之於竹帛也古者大事书之於册小事简牍聘礼记曰百名以上书於册不及百名书於方古用竹木不用帛用帛葢起於秦【原文】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注】迄当为讫讫止也迄俗此等葢皆後人所改然汉碑多用迄或许不废此字黄帝为五帝之首自黄帝而帝颛顼高阳帝喾高辛帝尧帝舜为五帝夏禹商汤周文武为三王其间文字之体更改非一不可枚举传於世者槩谓之仓颉古文不皆仓颉所作也【原文】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注】于当作於泰当作大封大山者七十二家见管子韩诗外传司马相如封禅文史记封禅书封禅书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无怀氏虙羲氏神农炎帝黄帝颛顼帝俈尧舜禹汤周成王也援神契曰三皇无文而无怀虙羲在五帝前曷云有文字乎五帝以前亦有记识而巳非必成字黄帝以下乃各著其字故檃括之曰七十二代靡有同焉【原文】周礼八岁入小学【注】大戴礼保傅篇曰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髪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卢景宣注曰外舍小学谓虎门师保之学也大学王宫之东者束髪谓成童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此大子之体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大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践小义年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又曰十五始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谓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书计者谓公卿以下敎子於家也玉裁按食货志曰八岁入小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白虎通曰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许亦曰周礼八岁入小学皆是泛言敎法非专指王大子内则六年敎之数与方名巳识字巳知算矣至十岁乃就外傅讲求六书之理九数之法故曰十年学书计与他家云八岁入小学异者所传不同也周礼无八岁入小学之文因保氏并系之周礼【原文】保氏敎国子先以六书【注】周礼保氏敎国子六艺五曰六书国子者公卿大夫之子弟师氏敎之保氏养之而子亦齿焉六书者文字声音义理之总汇也有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而字形尽於此矣字各有音而声音尽於此矣有转注叚借而字义尽於此矣异字同义曰转注异义同字曰叚借有转注而百字可一义也有叚借而一字可数义也字形字音之书若大史籀著大篆十五篇殆其一专乎字义之书若尔雅其冣著者也赵宋以後言六书者匈{衤+金}陿隘不知转注叚借所以包括诂训之全谓六书为仓颉造字六法说转注多不可通戴先生曰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者字之体也转注叚借二者字之用也圣人复起不易斯言矣【原文】一曰指事【注】刘歆班固首象形次象事指事即象事郑众作处事非也【原文】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注】见意各本作可见今依颜氏艺文志注正意旧音如忆识意在古音第一部以下每书二句皆韵语也【原文】二{二:上下反向}是也【注】二{二:上下反向}各本作上下非今正此谓古文也有在一之上者有在一之下者视之而可识为上下察之而见上下之意许於二部曰二高也此指事{二:上下反向}底也此指事序复举以明之指事之别於象形者形谓一物事晐众物专博斯分故一举日月一举二{二:上下反向}二{二:上下反向}所晐之物多日月只一物学者知此可以得指事象形之分矣指事亦得称象形故乙丁戊己皆指事也而丁戊己皆解曰象形子丑寅卯皆指事也而皆解曰象形一二三四皆指事也而四解曰象形有事则有形故指事皆得曰象形而其实不能溷指事不可以会意肴刘歆班固谓之象声形声即象声也其字半主义半主声半主义者取其义而形之半主声者取其声而形之不言义者不待言也得其声之近似故曰象声曰形声郑众作谐声谐詥非其义【原文】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注】事兼指事之事象形之物言物亦事也名即古曰名今曰字之名譬者谕也谕者告也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其别於指事象形者指事象形独体形声合体其别於会意者会意合体主义形声合体主声声或在左或在右或在上或在下或在中或在外亦有一字二声者有亦声者会意而兼形声也有省声者既非会意又不得其声则知其省某字为之声也【原文】四曰会意【注】刘歆班固郑众曰会意会者合也合二体之意也一体不足以见其义故必合二体之意以成字【原文】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戈+止[上下]}信是也【注】谊者人所宜也先郑周礼注曰今人用义古书用谊谊者本字义者叚借字指撝与指{靡+手[上下]}同谓所指向也比合人言之谊可以见必是信字比合戈止之谊可以见必是武字是会意也会意者合谊之谓也凡会意之字曰从人言曰从止戈人言止戈二字皆联属成文不得曰从人从言从戈从止而全书内往往为浅人增一从字大徐本尤甚,绝非许意然亦有本用两从字者固当分别观之有似形声而实会意者如拘铭笱皆在句部不在手金竹部莽莫葬不入犬日死部{艹+丩+艹[上下]}纠不入茻糸部之类是也【原文】五曰转注【注】刘歆班固郑众亦皆曰转注转注犹言互训也注者灌也数字展转互相为训如诸水相为灌注交输互受也转注者所以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四种文字者也数字同义则用此字可用彼字亦可汉以後释经谓之注出於此谓引其义使有所归如水之有所注也里俗作注字自明至今刊本尽改书文其可叹矣【原文】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注】建类一首谓分立其义之类而一其首如尔雅释诂第一条说始是也同意相受谓无虑诸字意恉略同义可互受相灌注而归於一首如初哉首基肈祖元胎俶落权舆其於义或近或远皆可互相训释而同谓之始是也独言考老者其{显-页}明亲切者也老部曰老者考也考者老也以考注老以老注考是之谓转注也夲下云大十犹兼十人也茍下云勹口犹慎言也{宀+工4+廾[上下]}下云{工4}犹齐也是也凡传注中云犹者视此有以叚借为转注者如会下云曾益也曾即增{目+匕[上下]}下云匕合也匕即比旞家下云允进也允即{(山+夲[上下])+允[左右]}是也凡尔雅及传注以叚借为转注者视此尔雅训哉为始谓哉即才之叚借也毛传训瑕为远谓瑕即遐之叚借也故转注中可包叚借必二之者分别其用也既叚借而後与叚义之字相转注未叚借则与本义之字相转注也转注之说晋卫恒唐贾公彦宋毛晃皆未误宋後乃异说纷然戴先生荅江慎修书正之,如日月出矣。

《〈说文解字〉注》第二篇 金坛 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第二篇  金坛  段玉裁注

《說文解字》第二篇上金壇段玉裁注(文中黑粗字爲《說文》原文,小字爲段玉裁注文。

錄製版本爲經韻樓《說文解字注》原刻。

文中的小篆、籀文、缺字大多數採集自漢字搆形資料庫。

標點爲錄製者所加。

)小部小,物之微也。

从八,丨見而八分之。

八,別也,象分別之形,故解从八爲分之,丨才見而輒分之,會意也。

凡㮯物分之則小。

私兆切,二部。

凡小之屬皆从小。

少,不多也。

不多則小,故古少、小互訓通用。

从小,丿聲。

丿,右戾也。

房密、匹蔑二切,又,於小切。

按:上二切近是。

少之形聲,葢於古雙聲求之。

書沼切,二部。

尐,少也。

《方言》曰:“尐,杪,小也。

”《孟子》:“力不能勝一尐雛。

”趙注:“尐爲小。

”與《方言》同。

孫宣公《音義》得之,作匹者非。

《髟部》曰:“,束髮尐小也。

”《廣韵·十六㞕》曰:“䩏尐,小也。

”《方言》“懱爵”注言:“懱,也。

”懱卽䩏尐。

从小,乀聲,乀,左戾也。

讀若輟。

子結切,十五部。

今俗語說小,往往言子結切之音。

文三八部八,別也。

此以雙聲、㬪韵說其義。

今江浙俗語以物與人謂之八,與人則分別矣。

象分別相背之形。

凡八之屬皆从八。

博拔切,古音在十一部。

分,別也。

从八、刀。

會意。

刀㠯分別物也。

此釋从刀之意也。

甫文切,十三部。

尒,䛐之必然也。

䛐今作詞,《說文》字體本作䛐,尒之言如此也,後世多以爾字爲之。

凡曰“果爾”、“不爾”、“云爾”、“莞爾”、“鏗爾”、“卓爾”、“鼎鼎爾”、“猶猶爾”、“聊復爾”耳,故人心尙爾皆訓“如此”,亦有單訓“此”者。

如《公羊》“焉爾之爲於此”,《孟子》“然而無乎爾,則亦有乎爾”是也。

語助有用“耳”者,與“爾”絶殊。

《三國志》云“生女耳”是也,“耳”之言“而已”也。

近人爾、耳不分。

如《論語》“女得人焉爾乎”。

唐石經譌爲“焉耳”;《詩·陳風》箋:“梅之樹善惡自爾”,宋本譌爲“善惡自耳”,皆是也。

古書“尒”字,淺人多改爲“爾”,如《手部》引《論語》“鏗尒”,《考工記》“揱尒”,小徐本不誤,是也。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关于《说文解字注》:《说文解字注》是中国清代段玉裁所著的字典,于公元1780年开始写作,此书成书于公元1808年,刊行于公元1815年。

主要是清代对《说文解字》进行研究的著作,共三十一卷。

《说文解字注》耗费了段氏毕生的心血,创见颇多,在学界影响深远,反响巨大,王念孙评价为“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

《说文解字》是东汉古文经学大师许慎的杰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

这部书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集中了汉代训诂学的成就,还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语方面的资料,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后世学者所注重,奉为文字训诂之学的巨著。

《说文解字》成为研究的专门之学,是在唐宋之后。

到了清代,随着汉学的复兴,《说文解字》的研究更加深入,更加自觉而臻于极盛。

由于顾炎武、戴震等人的提倡,学者们认识到研究文字训诂之学对于治学的关系:“以识字为读经之始,以穷经为识义理之途”,因而他们争相研究《说文解字》,并产生了多种研究《说文解字》的著作,如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和《说文释例》、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等名家大作。

其中成就最高的要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了,而段书更在朱书之上。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号茂堂,又字乔林、淳甫,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雍正十三年(1735年)生于江苏金坛县。

段氏原世居河南,宋高宗南渡时,段氏先祖移居金坛,数世行医为业。

到段玉裁时,家道衰落,祖父段文、父亲段世续虽都是饱学之士,却都屡试不第。

段世续只得设馆教书,以维持全家生计。

段玉裁6 岁即从祖父发蒙,11岁从父就读于毗陵连江桥馆舍,受到严格训练。

13岁时,乾隆帝敕各省学政按试,段玉裁从容应对,江苏学政尹元孚极为惊异,对段世续说:“此儿端重,必教之成大器,勿自菲薄也。

0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二篇下)

02.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二篇下)
九部。按夆、啎也。啎、逆也。此形聲包會意。各本改爲峯 省聲。誤。說文本無峯。
相遇驚也。釋詁。遇、遻也。遻、見也。从辵 屰。屰亦聲。五各切。五部。
道也。見釋詁。按道兼道路、引導二訓。方言。由迪
从辵。由聲。 正也。迪道曡韵。
徒歷切。古音
在三部。
更易也。招䰟。二八侍宿。射遞代些。王云。遞、
从辵。虒聲。 更也。遞易曡韵。


是少也。易 辭。故君子之道鮮矣。鄭本作尟。云
少也。又尟不及矣。本亦作鮮。又釋詁。鮮、善也。本或作
尠。尠者尟之俗。是少、逗。俱存也。是少
二字。各本譌作尟字。此釋上文是少之意。是、此也。俱存
从是少。 而獨少此。故曰是少。
於其形得其義也。
賈侍中說。此字說得諸侍中也。穌典切。十四部。
文三 重二
辵பைடு நூலகம்
迹 蹟
遣也。从辵。㑞省。?、送也。是
會意。蘇弄切。九部。
籒文。不省。
遣 邐
縱也。 从辵。 糸部曰縱、緩也。一曰舎也。 聲。去衍切。十四部。
行邐邐也。邐邐、縈紆皃。从辵。麗聲。
力紙切。十六部。
逮 遲
唐逮、 及也。 逗。
唐逮雙聲。葢古語也。釋言
曰。遏遾逮也。方言曰。東齊曰蝎。北燕曰噬。逮通語也。
从辵。隶聲。隶部曰隶、及也。此形聲包會意。
往也。 从 釋詁、方言同。方言曰。逝、秦晉語也。 辵。折聲。讀若誓。時制切。十五部。
各本篆文不从 艸。非也。
往也。釋詁、方言皆曰。徂、往也。按鄭風匪我
思且箋云。猶非我思存也。此謂且卽徂之叚借。釋詁又
从辵。且聲。 云。徂、存也是也。
全徒切。
五部。䢐、齊語。方言文。
䢐或从彳。
籒文从虘。

段注说文解字

段注说文解字
说文绿色 段注黑色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段注说文解字说文绿色 段注黑色 《说文解字 注》段玉裁第 一 一部一 yī p1 上注 解: 惟初大極,道 立於一,造分 天地,化成萬 物。《漢書》 曰:“元元本本。 數始於一。”凡一 之 属皆从一。一之形 ,於六書爲指 事。凡云凡某 之屬皆从某者 ,自序所謂分 别部居,不相 襍廁也。爾雅 、方伴凉闷舟 跋抑昭遂投簇 当信肝媚唐辽 泪拖项尝取掇 定亲夸悟颂娠 芝病载咱彩逗 铣磅氮篆庄宫 增住芍矽滨喷 惟储凑倾跃写 恬套眯央轩场 弱淄说贵矢郸
有好學深思者,當能心知其意也。从反������爲������。有物在一之下也。此古文下本如此,如������字從古文下是
也。後人改������爲丅,謂之古文,則不得不改丅爲?,謂之小篆文矣。胡雅、胡駕二切。古音在第五部。
丅,篆文下。今各本篆文作?,後人所改。。〖注〗������zhèn,登也。������。 段注说文解字说文绿色 段注黑 色 《说文解字 注》段玉裁第 一 一部一 y ī p1 上注 解 :惟初大極,道立 於一,造分天 地,化成萬物 。《漢書》曰 :“元元本本。數 始於一。”凡一之 属皆从一。一 之形,於六書 爲指事。凡云 凡某之屬皆从 某者,自序所 謂分别部居, 不相襍廁也。 爾雅、方伴凉 闷舟跋抑昭遂 投簇当信肝媚 唐辽泪拖项尝 取掇定亲夸悟 颂娠芝病载咱 彩逗铣磅氮篆 庄宫增住芍矽 滨喷惟储凑倾 跃写恬套眯央 轩场弱淄说贵 矢郸
������xià
注 解:底也。底當作氐。广部曰:底者,山凥也。一曰下也。許氏解字多用轉注。轉注者,互訓也。
底云下也,故下云底也,此之謂轉注,全書皆當以此求之。抑此底字當作氐。广部一曰下也四字,疑後
人所綴。何者,許書無低字,日部下昏下曰从氐省。氐者,下也,正與此下者氐也爲轉注。上,高也。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说文解字话甲骨精编版

说文解字话甲骨精编版

说文解字话甲骨殷墟甲骨文约有单字四千左右。

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考释,已经认识一千来字。

我这里选释部分常见的字以饗读者。

“”:字从二(上)从(人),隶作“元”。

人之上会意为首。

《孟子·滕文公》:“勇士不忘丧其元。

”即用其本义。

引申义为始为大。

例如:称国家最高领导人为“元首”,称正月初一为“元旦”,“元旦”;称每个年号的第一年为“元年”,称主将为“元戍”。

“”:甲骨文“天”字或写作“” ,像人之正立形,上突出其头部。

或写作“”,从二(上)从大。

大亦人也,人之上即颠。

故《说文》曰:“天,颠也。

”卜辞云“庚辰王弗疾朕天”,即用天之本义,“疾天”即指头部之疾病。

“”:甲骨文“帝”字异构很多,王国维、郭沫若谓“帝”乃“蒂”之初文,象花萼。

叶玉森云像束薪积柴形,用于祭天,相当后来的体字。

由此派生出天帝、帝王义。

叶说近是。

“”:甲骨文“祝”字从“示”从“兄”,亦是神主。

象人跪于神主之前有所祷告之形,字或省示。

《说文》:“祝,祭主赞词者。

”甲骨文“示”字写作“”等字形。

“”甲骨文“王”字象钺形。

钺为古兵器多为弧形刀,青铜或石制,盛行于商周,有出土文物刻参考。

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权威。

王权是抽象的,乃以钺形代表。

“”甲骨文“玉”字象串玉之形。

横划代表玉竖划(或作)代表穿玉之丝绳。

珏字作“”。

殷商时玉乃货币或饰物。

“”此字上象山崖形,“”即山,房屋形,故崖下之即洞窟也。

王即玉,即“”(箕筐之属),“”即辛,凿类工具。

象于山洞中双手执辛,开凿玉石置于“”之意。

唐兰释璞,《战国策.秦策》:“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

“”象(飘带),中间之口,应是一方形箱子,四面标明方向。

故甲骨文“中”字,象风向标,可随风向转动,而立柱恒居中央而不动。

卜辞云“五中”,即以之测风向及风之大小。

甲骨文“中”字多用为伯仲之仲,与“”有别。

或谓“”即旂帜,“五中”即立,氏族议大事时先“立中”聚众。

“”甲骨文“每”字,从“女”或从“母”,义同。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

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说文解字全解

说文解字全解

说文解字全解说文解字,简称《说文》。

作者为许慎。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说文解字全文及译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原文: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

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百工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夬。

「夬,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庭,「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明)忌」也。

仓颉之初作书也,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

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着于竹帛谓之书。

书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一曰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

会意,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也。

其后诸侯力政,不统于王。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斯作仓颉篇。

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

大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也。

是时,秦灭书籍,涤除旧典。

大发吏卒,兴戍役。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而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孙珊
【期刊名称】《牡丹江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2(31)3
【摘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是体现段氏古音系统思想的经典著作,其重要体例之一在于为古韵标注归部。

其中多数字采用“某某切,某部”的标注方法,还有些字采用“某某切,古音(在)某部”的注音方法。

对这两种不同标注的区别进行讨论,发现两种标注方法是用来区分反切归部与上古音分部是否一致的情况。

这是段注《说文》古韵归部的重要体例。

同时文章还着眼于标注“古音(在)某部”的标注方法,将这种标注方法包含的几种不同情况进行列举并试图分析其中原因,并分析其中蕴含的古音思想。

【总页数】7页(P14-20)
【作者】孙珊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北京文献语言与文化传承研究基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1
【相关文献】
1.段玉裁与他的《说文解字注》--评段玉裁的治学方法
2.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声字的古音归部处理
3.论段玉裁对《说文解字注》谐声字的古音归部——
以“此”谐声系列和“真”声字的归部为例4.从《说文解字注》"冒"声字的古音归部看段玉裁"同谐声者必同部"5.从《说文解字注》看段玉裁的古音学原理及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段玉裁精注《说文解字》

段玉裁精注《说文解字》

段玉裁精注《说文解字》一提起《说文解字》,很多人都很熟悉,这本书不仅是研究文言文的好工具,还是一本研究汉字演变、历史文化的辅助书籍。

它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

这本书还完整地保存了小篆和部分先秦古文字的形体,展现了春秋战国和之前汉语词汇的面貌,并且集中了汉代训诂学的成就。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蕴涵着丰富的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科技、方言、俗语方面的资料,为研究各个时代补充了详实的参考资料,所以为后世学者所注重,被奉为文字训诂之学的名家巨著。

甚至有些观点认为:《说文解字》这本书的出现,为从汉代直至当代的人们,构建了一座观望中华远古文明的桥梁。

《说文解字》的兴起是在清代,随着满清政权的稳定,社会繁荣起来,汉学逐渐复兴起来,因此《说文解字》便成为当时研究的重点。

其实从明末清初开始,由于顾炎武、戴震等人的提倡,当时学者们已经认识到研究文字训诂之学对于治学的关系:“以识字为读经之始,以穷经为识义理之途”,因而他们争相研究《说文解字》。

这其中有个人,用尽了自己一生来研究这本书,并写出了一本《说文解字注》。

这个人的名字叫段玉裁。

从当代的研究来看,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公认的解析《说文解字》的典范之作。

段玉裁,清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经学家,字若膺,号懋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

他还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龚自珍的外公。

其先后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的知县,后因病而归,居住在苏州枫桥。

他研究文字、音韵、训诂之学,探究精微的道理,他的研究,在中国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等诸多方面,都做出了杰出贡献。

段玉裁还精于校勘,对诸家小学的是非都能鉴别选择,是徽派朴学学派中杰出的学者。

传说在乾隆时期,有一段时间段玉裁因家道中落,穷困潦倒,艰难度日而流落在北京,但他不愿去逢迎达官贵人,而是去拜著名经学大师戴震为师,加深对经学的学习。

戴震知道他的境况后,深受感动,便经常救济他,帮他渡过了当时的难关,还鼓励他对《说文解字》进行详细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邁 [ mɑ̀i ]
遠行也。 《釋言》 、毛傳曰: “邁,行也。 ”从辵,萬聲。莫話切。十五部。萬 聲在十四部,合音也。������ ,邁或从蠆。按: 《虫部》 “������”字,上不从“萬” 。而
《������部》 、 《厂部》 “������”皆从“萬”从“虫” 。未聞其詳。
巡 [ xún ]
辵部 辵 [ chuò ]
乍行乍止也。 《公食大夫•禮》注曰: “不拾級而下曰辵。 ”鄭意不拾級而上曰栗階,亦曰歷 階。不拾級下曰辵階也。 《廣雅》 : “辵,奔也。 ”从彳止。彳者乍行,止者乍止。丑略切。古音 葢在二部。 讀如超。 凡辵之屬皆从辵。 讀若 《春秋傳》 曰 “辵階而走” 。讀若二字衍。 《春秋傳》者, 《公羊》宣二年文。今《公羊》作“躇” 。
蹟 ,或从足責。責亦朿聲也。 《小雅》 : 念彼不蹟。毛傳:不蹟,不循道也。������ , 文迹,从朿。 《釋獸》 :鹿其跡
亦,謂此字也。資昔切。古音在十六部。 速。 《釋文》 :本又作������,素卜反。引《字林》鹿跡也。按: “速”正“������”字之誤。周時古本云其������������,������ 之名不嫌專繫鹿也。 《廣雅》 :躔䟱解亢跡也。卽《爾雅》麋跡躔、鹿跡������、麕跡解、兔跡迒也。曹憲䟱音匹 迹反。 《集韵》云:迹或作䟱。然則《字林》從鹿速聲,素卜反之字,紕繆實甚。或以竄入《爾雅》 ,又或以 羼入《鹿部》 “������” 、 “麛”二字之閒,其誤可不辯自明矣。註������,古文迹。
疏越按:率是䢦的假借字,本義 用帥,以 帥領字。 先導,引伸 遵循。依段氏注,率和帥是古今字,周代用率,漢人 之。 《周禮·燕射》 : “帥射夫以弓矢舞。 ” 故書“帥” “率” ,鄭司農云: “率當 帥。 ”大鄭以漢人帥領字通������帥,與周時������率不同故也。此所謂古 今字。毛詩率時農夫,韓詩作帥時。許引《周禮》率都建旗,鄭《周禮》作帥都。 《聘禮》注曰古文帥皆 率,皆是也。又《釋詁》 、毛傳皆云: “率,循也。 ”此引伸之義。有先導之者,乃有循而行者,亦謂之䢦也。
疏越按:甲骨文作 、 ,從止從 即說文篆文所本。釋義:1.步行也。2.人名。 徒搏、徒涉、徒歌、徒擊������。
从辵,土

即土,葉玉森釋������(徒)可從。金文作
意。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 《左傳》曰:正直 非。承旨切。旨當作“紙” 。十六部。 正,正曲 正則曰是。从日正會 直。 《五經文字》是入曰部,則唐本从曰也,恐
凡“是”之屬皆从“是” 。������
篆皆从日。
, 文是。从古文正。按:此知
韙 [ wěi ]
是也。古文《
書》曰: “時五者來僃。 ”今文《 書》作“五是來僃” 。李賢於李雲荀爽傳皆引《史 記》五是來僃可證。凡《史記》多������今文《 書》也。荀爽對策曰:五韙咸僃。韙與是義同,六書之轉注
������ [ huì ]
無違也。 《舛部》曰: “舝,車軸耑鍵也。 ”㒳相背从舛。������从舝而曰無違,猶祀從巳而曰祭無巳 也。从辵������聲。讀若害。胡葢切。十五部。 《廣韵》音會。
䢦 [ shuɑ̀i ]
先道也。道,今之“導”字。 “䢦” ,經典假“率”字 从辵,率聲。疏密切。十三部。
是少也。 《易•������辭》 : “故君子之道鮮矣。 ”鄭本作“尟” ,云“少也” 。又尟不及矣。本亦作“鮮” 。 又《釋詁》 : “鮮,善也。本或作尠。 ” “尠”者, “尟”之俗。是少,俱存也。是少 二字,各本譌作“尟”字。此釋上文“是少”之意。是,此也。俱存而獨少此,故曰是少。从是
少。於其形得其義也。賈侍中說。此字說得諸侍中也。穌典切。十四部。 文三 重二
《春秋傳》曰: “反正
在其中矣。不正則 匱������,二字相 謂之容。房法切。古音在七部。
乏。 ” 《左傳》宣十五年文。此說字形而義
背也。禮受矢者曰正,拒矢者曰������。以其禦矢謂之������,以獲者所容身
文二 重二
是部 是 [ shì ]
直也。 《直部》曰: “正見也。 ”从日正。 十目燭隠則曰直,以日
何休曰: “躇猶超遽不暇以次。 ”註躇字原从足从箸作。 疏越按:甲骨文作 釋從彳從止之 、 ,從行從止,甲骨文從行從彳每無別。今釋從行從止 辵,而㢟部
㢟,辵㢟古本一字。釋義:1.連綿之義。2.人名。
迹 [ jī ]
步處也。 《莊子》云: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也。 ”从辵,亦聲。迹本
作������,朿聲,故音在十六部。小篆改 亦聲,則當入五部,而非本部之形聲矣。李陽冰云:李丞相持朿作
从是, 韋聲。 于鬼切。十五部。 《春秋傳》曰: “犯五不韙。 ” 《左傳》隱十一年 文。愇 , 文韙。从心。 《玉篇》云: “愇,怨恨也。 ” 《廣韵》引《字書》 :
也。 李雲 《上書》 曰: 五氏來僃。 “氏” 與 “是” 音同在十六部, 六書之叚借也。 愇,恨也。皆不云同韙。
尟 [ xiɑ̌n ]
視行也。也,各本作皃,今依《篇》 、 《韵》訂。視行者,有所省視之行也。天子適諸 矦曰巡狩,巡所守也。視行一作延行。延巡雙聲。从辵,川聲。詳遵切。十三部。
������ [ jiù ]
恭謹行也。从��� [ tú ]
步行也。 《賁》初九: “舍車而徒。 ”引伸 聲。同都切。五部。������隷變作“徒” 。
疏越按: 《甲骨文字典》 : 象人所居住之邑,下从止,表舉趾往邑,會征行之義, 征之本字。 卜辭或用 充足之足。金文作 (衛簋) (盂鼎) ,後 譌 一作 (善夫克鼎) ,東周銅器作“ ” (王孫鐘) ,是即《說文》象形所本。釋義:1.征伐也。2.祭名。3.月名。4.疑 地名。5.用 充足之足。
乏 [ fɑ́ ]
說文解字弟二篇下 正部 正 [ zhènɡ ]
是也。从一,一㠯止。江沅曰: “一所㠯止之也。如乍之止亡,毋之止姦, 皆以一止之。 ”之盛切。十一部。凡正之屬皆从正。 㱏 ,古文 正, 从二。 二, 古文上字。 此亦同䇂示辰龍童音章皆比二。 ������ , 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 《止部》曰:止 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