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学年高中语文课件 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第四课 语言万花筒 第4课-第1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时代,就是将一些植物和动物从生长直至走向餐桌的过程完整地置于 人的面前,让人参与其中。一粒稻谷,从发芽到分蘖抽穗,到最后长成谷粒, 那是天和地还有人一同来到一株稻秧上的结果。为了这,你需要一块合适的土 地,需要将人与畜的劳作连同肥料一起加入泥土,还需要一份阳光一份雨水。 稻子长成了,鸟会飞过来啄走一些,还有一些,会从人的收获中悄悄溜走,逃 进泥土的怀抱。这样一粒经历了艰辛曲折甚至是传奇一生的稻子,当它来到餐 桌上时,人怎么会随随便便对待呢?农夫和他们的妻儿都相信,糟蹋粮食会遭 电打雷劈。
送猪用的独轮车已经备好,奶奶特意在上头垫了一只麻袋,这是她能够为 她的猪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了。独轮车转动起来,一路上的坎坷,全都通过那只 上了辐条的木轮来到猪身上,在它腹部和臀部的肥膘上颤动、晃荡。猪跟着颠 簸一路哼哼唧唧,起伏大叫得也响,叫得响肥膘也荡得汹涌一些。那不是一般 的肥膘,那是春荒时的粮食,一家人的命根。路的一端传来奶奶的呼唤:
现代文阅读中的多义词的含义,是指特定的语境中的词语的含义,因而要 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 文中的含义。其具体方法如下:
①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的隐含意义。阅读时,必须透过词语的表面 意义,结合作者的感情脉络,说明逻辑等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刻体味、理解作 者的用意。
[知识·梳理]
课程内容
知识精要
1.词是语言中能独立使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2.词义的单位称为义项,词义是随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一、词义和义
3.多义词出现的原因有:一是客观事物之间有丰富的联系,出现以 项
“甲”代“乙”的语言现象;二是汉语词语形式是有限的,不能
表达所有的事物,于是有了重叠现象。
1.词的本义:指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的意义。现代汉语中有些词语 的本义已消亡。 二、多义词的 2.词的基本义:指词在现代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意义。 不同义项 3.词的借代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可以用 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






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
——多义词






从前,有一个姑娘因为缺了一块嘴唇,一直嫁不出去。有一个小伙子因为 没有鼻子也娶不到媳妇。他们虽然相貌都有缺陷,但是找对象时都有一个共同 的条件:不要残疾的。有一个爱管闲事的巧嘴媒婆想把他俩撮合到一块儿。巧 嘴媒婆先来到小伙子家,对他说:“这个姑娘没有别的毛病,就是嘴不好。” 小伙子一听,马上说:“嘴不好不算毛病,慢慢她就会改嘛!”巧嘴媒婆又来
到姑娘家,对那个姑娘说:“这小伙子什么都好,就是眼下没有什么。”姑娘 听了笑了笑说:“眼下没什么怕啥,我陪嫁多点就是了。”巧嘴媒婆见双方都 表示同意,于是,要他们把自己的话写下,省得日后有个三长两短,她口说无 凭。他们没有见面,就这样定下了大婚。
到了结婚那天,真相大白了。双方都说媒婆骗人。 巧嘴媒婆是如何把他们撮合到一块的?为什么双方都说媒婆骗人?
【解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中重要词语的丰富含意的能力。题干中 “综观全文”的提示至关重要,从整个句子看,粮食被“篡改”,是在综述粮 食在当下的际遇,从后文中寻找呼应的段落,可将答题区间定在第 9 段和第 10 段,整合提炼这两段内容,即可得出完整的答案。
【答案】 ①机器切断了人与粮食之间的联系,对粮食的处理简单粗暴、 毫无情感,颠覆了粮食、吃粮的人与吃本身。②化肥、激素和农药的出现,改 写了季节、雨水,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食物因多而贱,人们对食物不再怀有敬 意。
[考点·聚焦] 本节内容对应考点是理解文中重要概念(词语)的含义。本节着重学习多义词 不同义项的判断,对多义词的本义、基本义、借代引申义、比喻引申义的准确 把握有助于对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理解。所谓的“重要概念(词语)”一般指的 是有多个意义的词语。理解这些概念(词语)的含义,首先要注意它们在具体语境 中的确切义,注意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以及词语的修辞义、引申义 等。
4.词的比喻引申义: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可以用 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比喻义和比喻(修辞) 二、多义词的 的区别: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义项,比喻是临时的修辞手段。 不同义项 5.把握词义应从词语的本义入手,因为词语的各个义项之间都存在 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词语的各个义项都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地 引申出来的。
化肥和激素应运而生,改写了季节,改写了雨水,改写了大地和太阳的行 期,改写了生命的密码,通往食物的路变得简单快捷,变得容易。农药又恰好 可以代表人类的贪婪与凶恶在这个世界上出席,删改本属于上天的事情。人对 于食物不再怀有敬意,有的只是贪婪的占有,只是吞噬撕咬带来的快感。饥饿 已经远去,食物因多而贱,没有了饥饿,我们拿什么去尊敬食物呢?对食物的 敬意没有了,我们拿什么去尊敬自己呢?
“猪娃子耶,回来哟!” 像是招魂,又像在呼喊着粮食。
大机器时代,人与食物,生命与他的源头被切断。来到人们面前的,只剩 大米、面粉和肉食。甚至连这些都不是,只是米饭、面包和精美的菜肴,或者 干脆就是一包包袋装的食品。一头接一头的猪或牛,被倒挂在流水线上,就那 么嗞的一下,顷刻被一分为二,分别流向两边的生产线,被切割被包装,成为 食品流向市场。轰鸣的机器对食物对生命不再怀有敬意,只有喧腾与暴力,再 加上冷血与不可一世的狂妄。机器颠覆了粮食,也在颠覆吃粮的人和吃本身。 吃饭成了工作,成了闲暇,成了友谊,成了角力场,成了我们的出发点和目的 地。
提能-精学精练 点击图标进入…
谢谢观看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下课
上一页
返回首页
下一页
②理解临时意义,辨别不同义项。每个词语都有其基本义,但有时却冠以 临时意义。要注意词语本身具有的含义,还要能准确理解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 境中的比喻义(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解题的关 键)、引申义、双关义、象征义(要弄明白象征对象是什么)、反语义、色彩义(褒 贬互换)。
③准确把握指代性词语的含义。对于具有“指代”特点的词语的理解,应 该先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一般应运用结构分析的方法,理 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然后可以将答案代 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答案】 A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目。 粮食 学群
人和人见面,会问上一句:吃饭了吗?后来人们认为这样的问法很土,多 半不这样问了。可是在乡下,那些种粮食的人,依旧这样问着。种粮食的人知 道,他们问的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一桩事,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阳光在泥地上扎根生长,那便是生命。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植物动物, 用不同的方式获取阳光,最后又把它们身上的阳光传递给我们。它们就是我们 的粮食。人类的一切,无不根植于粮食之中。无处不在的粮食,恰恰又是最容 易被忽略被蔑视被糟蹋甚至被篡.改.的东西。
小的时候,看到我的老祖父拾掇撒落的饭粒放进嘴里,一粒,两粒,缓缓 地咀嚼,仿佛在从事一项极其庄严、极其神圣的事业。是啊,这是我们一生都 要从事的事业。我们一生中的哪一天停了下来,生命也会随之停顿。
我现在还清楚地记得,一家人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餐的情景:整个屋子只为 这样一件事情而存在,油灯因为它而照耀,地球为了它从白天转到了夜晚!那 时候,我们吃得最多的是红薯;那时候,我们讨厌红薯,但恰恰是这些红薯, 还有少量稻米把我们喂养成人。红薯、麦子和稻米,正是它们决定了我后来的 人生。后来我看事物想问题,都带上它们的痕迹。
养一头猪是一个家庭屋顶下的大事件。一个“家”字早就说出了一头猪在 家庭中的地位。一家人就像对待命根子一样对待它,喂它养它,为它搔痒,为 它梳理毛发,清除上头的虱子。当年,我的爷爷奶奶就这样在家里养猪。
猪养大养肥了,整个村子都知道。一头猪大了,就得送往肉食站,就像男 儿大了就得出门,女儿大了就得出嫁一样。送猪的头天晚上,奶奶特意往猪潲 里多放了些红薯皮和糠,爷爷奶奶一齐过去,看着它吃。看它吃得那样开心, 两位老人都有些于心不忍:它不知道这是它的最后晚餐。
[典例·探究] 中国美术馆和台湾长流美术馆共同举办的“江山万里——张大千 艺术展”今日与观众见面。走进中国美术馆五层展厅,迎面的青绿山水画《谷 口人.家.》前站满了凝神观看的人。这青绿泼彩渲染的画面,墨色浑厚华滋,层 次分明;章法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勾皴笔法遒劲雄健,开阖有度,令人叹为 观止。在展厅右侧,一幅《江山万里图》静静地面对着来来往往的人流。 “________”,开阔的画面及其意境,向人们展示着笔墨点染间的艺术功力, 也仿佛在诉说着画家眷恋故土的情怀。
[方法·指导]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 意义,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的义项,即语境义。现代文阅读中,要注意以下几 个方面的词语的含义: 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深层次 含义的词语;④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⑤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下面以“意”为例图示说明词语各义项间的联系:
二、多义词的 不同义项
1.词义的深化:指词的运用对象不变,但意义更深刻或准确。 2.词义的扩大: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 三、词义的演 今义中。 变 3.词义的缩小: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 4.词义的转移:词所表示的概念的转移和感情色彩的转移。
下列选项中的“人家”与语段中加点词“人家”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B.小女子已许配了人家 C.你走了,教人家怎么办呢 D.诗书门第,勤俭人家
【解析】 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的多义词的辨析能力。“谷口人家”, 指的是居住在谷口的住户,是名词。A 项,“人家在何许”指的是人家所在的地 方在哪,“人家”可以理解为住户,与题干中的“人家”意思一致。B 项,指的 是女子未来的丈夫家。C 项,“你”和“人家”相对应,是代词,指的是“我”(有 亲热和俏皮的意味)。D 项,“门第”与“人家”相对,而且“人家”的特点是 “勤俭”,可知“人家”指的是家庭。
从一粒稻米身上,我听到一条江的流声,听到雪山在冬眠,又听到阳光在 催它上路,听到云在飘,风在吹,雨水和泥土在窃窃私语。由此我知道,世间 万事,人心的重量,全都可以用一颗麦子或是一粒稻米来称量。我知道,粮食 不但进入血肉,也成了我们的灵魂。
(选自《散文》,2013 年第 10 期。有删节)
综观全文,简析文中加点词“篡改”的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