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2019版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章末检测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章末检测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1.(2017·天津文综)读下图,该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
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D。
沉积岩、断层
解析由甘肃省张掖某地区地貌景观图可知,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属于沉积岩。
图示岩层向某一个方向倾斜,为岩层挤压所致,因此应为褶皱构造。
答案B
(2017·江苏地理)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2~3题。
2.地质构造和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乙甲
D.丙甲乙
3。
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形成褶皱的次数是( )
A.1
B.2
C.3
D.4
解析第2题,乙为断层构造,其形成后,发生岩浆侵入,而甲层覆盖在丙层之上,说明甲是最后沉积形成的。
第3题,侵蚀面与其下岩层并不平行,说明下面的岩层发生弯曲从而形成褶皱构造,在图中可发现两处这种情况,说明形成褶皱的次数为2。
答案2。
B 3.B
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该地在震旦纪期间(距今8~4.4亿年),为一片浅海海滨,在海相沉积作用(海洋环境下,近海洋动力过程产生的一系列沉积)下,发育成各类岩石矿体。
在距今约4~2.3亿年前发生了燕山构造运动,伴有火成岩喷发活动,原有岩石在高温作用下形成现在的灵璧石。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4~5题.
4。
图中能够表示灵璧石岩石类型的是( )
A.a
B.b
C.c D。
d
5。
图中过程表示变质作用的是()
A。
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4题,灵璧石属于变质岩,分析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a为喷出岩,b为侵入岩,c为变质岩,d为沉积岩。
第5题,变质作用指的是形成变质岩的过程,由图中可以看出c 为变质岩,则③为变质作用。
答案 4.C 5.C
阿留申群岛由300多个小火山岛组成,不少岛上如今仍有活跃的火山活动。
据此完成6~7题。
6.阿留申群岛位于()
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C.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
D。
太平洋板块与北冰洋板块的交界处
7.在阿留申群岛附近由于板块挤压形成了( )
A。
海沟 B.海岭
C。
海盆 D.大陆架
解析第6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阿留申群岛由北美的阿拉斯加向西延伸,同时地处太平洋,因而其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
第7题,由上题可知,阿留申群岛位于大陆与大洋板块的交界处,受两板块的碰撞,其附近常形成海沟和岛屿(或海岸山脉)。
答案6。
B 7.A
(2016·新课标全国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8~10题。
8.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D。
反复进退
9。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0.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第8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
第9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
第10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
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
答案8.C 9.B 10.D
下图为甲、乙两地附近等高线(米)简图,甲、乙间计划修建一条公路。
读图完成11~12题。
11。
在图中最初选定的四条线路中,既要架桥又要修隧道的是()
A.① B。
② C.③ D。
④
12。
施工前图示河段进行了裁弯取直,最终的合理线路方案应为()
A.①
B.② C。
③ D.④
解析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线路③沿直线穿过山地,因而要修隧道;并且该线路两处穿过河流,因而需要修桥.第12题,进行裁弯取直后,线路②不再穿过河流,且该线路没有穿过等高线,说明经过地区地形平坦。
答案11.C 12.B
(2017·课标全国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13~15题。
13.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D。
降水集中
14.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
①④
15.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
土层浅薄
C。
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解析第13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洪积扇主要形成于山口,是流水的搬运和沉积作用形成的,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说明河流沟谷较多,山口密集,由图中可以看出,贺兰山东麓河流较多,故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
第14题,结合堆积物的沉积特点,粗大的先沉积,细小的后沉积,沉积物的分布与水量大小、水流速度有关.图中贺兰山东麓南部地势起伏较大,河流短小,水流速度快,搬运能力强,故沉积物以砾石为主;而甲地洪积扇上游地形以低山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水流速度较慢,搬运能力弱,且河流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容易在中上游沉积,故山口处沉积物以泥沙为主。
第15题,由题干信息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说明土壤是影响耕地分布的主要因素,即以砾石为主,土层浅薄,不适合耕种,而边缘地区泥沙颗粒较小,土层深厚,适合耕种。
答案13。
C 14.B 15.B
下图为我国江南地区某河谷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
关于该河谷地貌自然环境特征描述,可能正确的是()
A。
由于整体构造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宽广的谷底形成阶地
B.每年3、4月是该河谷的洪水期
C.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丙处为红壤,土壤贫瘠
17。
该河谷地区最适宜聚落布局的是()
A。
甲地 B.乙地
C.丙地D。
丁地
解析第16题,图甲、丁两处有大量的河流沉积物,说明最初为河流的谷底,现在甲、丁两处
高于现代河谷100多米,说明该地经过了抬升作用;江南地区河流的汛期出现在夏季;谷底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易凝结成雨;丙处有河流沉积物,土壤肥沃。
第17题,丁地地形平坦开阔,且地势较高,不会受到河流洪水的威胁,因而最适宜聚落布局。
答案16.A 17.D
下图示意我国福建省南部局部沿海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海岸变迁状况。
读图完成18~19题.
18。
全新世以来海岸变迁的状况是( )
A.一直向陆地方向后退
B。
一直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相对稳定
D。
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
19。
对海岸线的变迁影响较弱的地质作用是( )
A.河流的堆积作用
B。
地壳的升降运动
C。
风力的侵蚀作用
D.海浪的搬运、堆积作用
解析第18题,根据图中不同时期海岸线的变化,可以看出海岸线是先向陆地后退,后向海洋推进的。
第19题,海岸线是地壳运动和河流堆积、海浪作用的共同结果,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
答案18.D 19.C
(2018·贵阳高一检测)2017年7月,中国三沙市永乐环礁晋卿岛上的蓝洞被证实为世界上最深的海洋蓝洞。
蓝洞是指海岸或珊瑚礁盘的潜水区域,被海水覆盖的水下洞穴的开口。
蓝洞的
成因与陆地上喀斯特竖井、天坑等相似.据此完成20~21题。
20.蓝洞附近的岩石最有可能是( )
A.花岗岩
B.大理岩
C.玄武岩
D.石灰岩
21.关于海洋蓝洞的形成,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冰期海平面下降,岩石被淡水溶蚀
B.地球冰期海平面上升,岩石被海水侵蚀
C.地球间冰期海平面下降,岩石被海水侵蚀
D.地球间冰期海平面上升,岩石被淡水溶蚀
解析第20题,蓝洞的成因与陆地上喀斯特竖井、天坑等相似,因此蓝洞附近的岩石最有可能是石灰岩。
第21题,蓝洞是冰期海平面下降,岩石被淡水溶蚀作用造成的。
答案20。
D 21。
A
(2018·绍兴高一检测)在喀斯特地区的溶洞中,经常可以看到碳酸钙的“钙华梯田"。
读某地“钙华梯田"景观图,完成22~23题。
22。
组成钙华梯田的岩石类型按成因属于( )
A。
石灰岩 B.岩浆岩
C。
沉积岩D。
变质岩
23.形成“钙华梯田"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冰川沉积D。
海浪沉积
解析第22题,碳酸钙是石灰岩的组成部分,石灰岩属于沉积岩的一种。
第23题,钙华梯田属于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主要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
答案22。
C 23。
B
嶂石岩地貌,赤壁丹崖,如屏如画,甚为壮美.下图所示为嶂石岩地貌景观,该地岩石主要由薄层砂岩和页岩组成.据此完成24~25题。
24.嶂石岩地貌的岩石类型,属于()
A。
侵入型岩浆岩
B.喷出型岩浆岩
C.沉积岩
D。
变质岩
25。
形成嶂石岩地貌的主要地质过程依次为()
A.固结成岩——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B.固结成岩—-流水侵蚀—-变质作用
C。
流水侵蚀—-地壳抬升——岩浆侵入
D。
岩浆喷出——变质作用-—地壳抬升
解析第24题,砂岩和页岩属于沉积岩。
第25题,嶂石岩地貌是地壳抬升后,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24.C 25。
A
二、综合题(共50分)
26。
岩层的空间方位通常用倾角和倾向来描述.如下图中“”表示岩层与水平面成50°夹角且向东倾斜。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在下图中画出A~B一线的地形剖面图,并在垂直剖面图上画出岩层分布情况。
(6分)(要求:用粗实线表示岩层分界;用符号表示岩层名称;先用铅笔作图再用黑色水笔描黑)
(2)从地形形态看,年轻的褶皱地区,向斜往往形成________,背斜往往形成________.(2分)
(3)从地表形态看,甲处为________。
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________。
(2分)
(4)简析甲处地表形态的成因。
(4分)
解析第(1)题,首先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等高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海拔和与A、B的位置关系画出地形剖面图;然后在图中标出A~B一线与岩层分界线的各个交点,然后根据各个交点的位置及相连两交点之间的岩层类型画出岩层的分布。
第(2)题,年轻的褶皱地区,受外力作用小,因而向斜成谷背斜成山。
第(3)题,甲处等高线向海拔低的方向凸出,因而为山脊;甲处岩层中间新两侧老,因而为向斜。
第(4)题,甲处地貌为向斜山,主要与向斜槽部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有关。
答案(1)
(2)谷地或盆地山岭(3)山脊向斜
(4)向斜槽部的岩石受到挤压,岩性坚硬,抗侵蚀能力强,形成凸起的山地。
27。
读我国北方某山区地形图(单位:米),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考察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A、E两处最晚,其次是B、D两处,C 处最早,由此判断该处的褶曲类型,并说出判断理由.(3分)
(2)请用所学知识解释该处地质构造与凉水河之间的成因关系。
(4分)
(3)图中虚线是当地规划在三个村庄之间修建公路的设计路线,请比较乙村→甲村、乙村→丙村两条线路的不同特点及原因.(5分)
解析第(1)题,根据题中提供的岩层新老关系可知该处为背斜。
第(2)题,背斜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河流在此发育形成。
第(3)题,从等高线上判断其特点及原因。
答案(1)背斜。
该处地层显示为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2)该处的褶曲类型为背斜,由于背斜的顶部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在谷地易积水成河。
(3)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
原因是乙村到甲村之间地势平坦,乙村到丙村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与等高线平行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
2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哈密盆地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部的哈密地区,呈北高南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盆地北部即天山南坡为洪积倾斜平原;东部和西部是丘陵和戈壁,南部为库木塔格沙漠,古称莫贺延碛;中部为地势平缓、土地肥沃的洪积平原。
盆地内有很多距今约3 000年前的古城堡和古墓群,出土大量木器、陶器、青铜器等文物,为研究地理环境变迁提供了证据。
下图为哈密盆地古城堡、古墓群和现代城镇分布及附近地貌景观图.
(1)描述图中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4分)
(2)简析古城堡及古墓群远离现代城镇的原因。
(4分)
(3)说出图中区域交通线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4分)
解析第(1)题,图示地貌属于干旱地区的风蚀地貌且具有层理结构,据此推测其形成过程.第(2)题,结合图示现代城市和古墓群相对位置可知,人类活动向河流上游地区移动,导致古城堡及古墓群逐渐废弃,这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造成的。
第(3)题,结合上题分析,根据图示区域环境特征,从气候和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等社会经济条件进行分析。
答案(1)地壳下沉,接受沉积,形成沉积岩;后经地壳抬升,长期在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下形成。
(2)古城堡及古墓群均为古代绿洲所在地,由于人口的增长及人类的不合理经济活动,使古代绿洲荒漠化加剧,绿洲被废弃;古代绿洲被废弃后,人类活动逐渐向河流上游移动,形成新的绿洲(城镇),从而使得古城堡及古墓群远离现代城镇。
(3)气候干旱,多风沙天气,夏半年太阳辐射强烈;水资源短缺;沙漠广布,不利于路基建设;沿线地区地广人稀,劳动力缺乏;沿线地区城镇稀少,后勤补给不便等。
29.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
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拼搏,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
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12
分)
材料一穴居时代的居住风水-—“未有宫室之时,因陵丘掘穴而处焉。
圣王虑之,以为掘穴……".
材料二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
(1)读材料一和图甲,分析穴居时代人们在选择开凿居住洞穴时考虑的自然因素及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和图乙及图丙,分析“汭位”对古代农业生产、安全防卫和日常生活取水产生的影响。
(4分)
(3)凹岸在古代风水中称“反弓水”,是一文不值的,不适合作为住宅用地。
但现在我们发现一些港口城市最早往往在凹岸布局,分析其原因。
(4分)
解析本题考查河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要注意在弯曲的河道,受离心力作用,河流往往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形成堆积,并分析由此所带来的影响。
第(1)题,根据指向标判断洞穴坐北向南,主要与热量、冬季风有关。
第(2)题,汭位为凸岸,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
第(3)题,凹岸以侵蚀作用为主,不适合作为住宅用地,水深流急,泥沙不易沉积,适于建港。
答案(1)自然因素:光照、热量(向南开口).
原因:避冬季偏北风(向南开口);高地(避开洪水或除湿)。
(2)农业:凸岸是沉积岸,有利于泥沙沉积、土壤形成;防卫:凸岸天然水面围绕可用作防御;取水:水流较缓,便于取水.
(3)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烈,水深,泥沙不易沉积,利于建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