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论语新识》诠释特色管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论语新识曳渊以下简称叶新识曳冤是同济大学刘
强教授野有竹居古典今读冶系列中的一部遥刘强以朱熹叶论语集注曳为底本袁佐以皇侃叶论语集解义疏曳尧邢昺叶论语注疏曳尧刘宝楠叶论语正义曳尧杨伯峻叶论语译注曳诸书袁采用新方法袁秉持新视角袁融文字训诂与义理阐释于一体袁对叶论语曳一书做出了全新的注释尧今译和解析袁使叶论语曳的经典义理呈现出全新面貌遥此书贯通古今尧穷理尽性尧风骨刚健尧自成一格袁野既可疏通章句文义袁使初学者易入袁又能辨明义理微言袁使深造者自得冶[1]袁在诠释体例尧诠释特点和诠释思想等诸方面独具特色遥本文从以上三方面切入管窥其诠释成就袁就教于学界先进前辈遥
一尧叶论语新识曳的结构体例
叶新识曳主要包括野名人论孔子冶野读叶论语曳法冶野例言冶野序言冶野新注冶野新译冶野新识冶野今按冶八个部分袁结构完备袁自成体系遥就全书而言袁作者先引司马迁尧利玛窦尧伏尔泰尧梁启超等古今中外野名人论孔子冶袁以使读者对孔子的地位有所认识曰次引班固尧程颐尧钱穆等人的野读叶论语曳法冶袁以使后学者有门径可循遥叶新识曳紧接着安排了野例言冶袁叶自序曳和野叶论语曳次第冶袁野例言冶是对叶新识曳所做的几点交代曰叶自序曳叙述叶新识曳的写作缘由曰野叶论语曳次第冶
勾勒叶论语曳全书二十篇之编排次第遥叶新识曳正文的每一篇章均包括野新注冶野新译冶野新识冶野今按冶四个部分袁二十篇诠解结束后袁又呼应叶自序曳安排了叶跋尾曳袁继续交代此书的写作缘由以及对有助于本书之出版者的谢意遥野新注冶野新译冶野新识冶野今按冶乃叶新识曳一书篇章的主要架构袁故本文详论以阐明其结构体例遥
叶新识曳之野新注冶是对叶论语曳篇章中部分字词所做出的注释袁即择古今注解之精微而录之袁简洁
扼要又不失偏颇遥如野其为人也孝弟冶渊叶论语窑学
而曳冤中对野为仁之本冶的注释院野行仁道的根本遥一说袁耶为仁爷作耶为人爷袁亦可通冶[1]袁此类注释仅简明通俗地注解字词之意袁不做过多的辨析与分析遥同一章句之不同注解袁野新注冶则择善而从袁再于野新识冶
中详细辨析遥如野学而时习之冶渊叶论语窑学而曳冤之
野习冶字袁刘强舍弃了通常所谓之野温习冶野复习冶意袁将其注为野习袁实习曰践行冶[3]袁又在后面的野新识冶部分详细论述袁这便纠正了始自中学课本之野温习冶意带给学生的浅陋理解遥
叶新识曳之野新译冶是在参考诸家注解的基础上对叶论语曳二十篇各章所做出的翻译袁既博采众长袁精益求精袁又通俗易懂袁有所发明遥如野从我于陈尧蔡
收稿日期院2021-06-13
作者简介院惠江南渊1996-冤袁女袁江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袁研究方向院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遥
基金项目院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野叶论语曳诠释史研究冶渊16A Z X 009冤曰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野宋代叶论语曳诠释研究冶渊16B Z X 047冤曰江苏大学高级技术人才启动基金项目野北宋叶论语曳诠释演进路径研究冶渊15D G 111冤刘强叶论语新识曳诠释特色管窥
惠江南袁乔芳
渊江苏大学
文学院袁江苏镇江212000冤
摘要院叶论语新识曳是同济大学刘强教授在借鉴历代著述得失袁融会既往学术成果的基础上袁运用新
方法尧辅以新思想诠解叶论语曳的当代诠释本袁呈现出全新的结构体例尧诠释特点与诠释思想遥叶论语新识曳主要包括野名人论孔子冶野读叶论语曳法冶野例言冶野序言冶野新注冶野新译冶野新识冶野今按冶八个部分袁结构完备袁体例周全遥叶论语新识曳的诠释特点撮其要有三院充分利用文史典籍与经传注疏曰集文字训诂与义理阐释于一体曰注重剖析叶论语曳篇章编排次第与内在肌理遥叶论语新识曳的诠释思想概而言之主要为真切的现实忧虑尧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严谨的学术态度遥这样一部当代叶论语曳诠释本袁对叶论语曳后学研修进学极富参考价值和引领作用遥
关键词院叶论语曳曰刘强曰叶论语新识曳曰诠释特点中图分类号院H 159
文献标识码院A
文章编号院1673-2596
渊2021冤10-0068-05V ol .42N o.10
O ct .2021
第42卷第10期2021年10月赤峰学院学报渊哲学社会科学版冤
J our nalofChi f eng U ni ver s i t y 渊Soc.Sci 冤. All Rights Reserved.
者袁皆不及门也冶渊叶论语窑先进曳冤袁对野不及门冶一词袁刘强翻译为野未拜入师门冶袁这是在梳理了历代注本的三种解释并逐一辨析后出以己意的结果院对郑玄
叶论语集解曳尧刘宝楠叶论语正义曳及孟子所持的野不及仕进之门冶之解袁刘强认为与夫子晚年心境不符袁野盖夫子晚年袁噎噎已不做从政之想遥噎噎岂有利禄之心袁致生弟子未能仕进之憾钥冶[4]对朱熹叶四书章句集注曳尧钱穆叶论语新解曳所持的野不在门冶之解袁刘强通过还原历史现场进行质疑遥对杨义叶论语还原曳所持的野未拜入师门冶之解袁刘强则持肯定的观点袁并认为其于野皆冶字似有未安袁野故此一耶皆爷字袁盖部分而非全称判断袁有可能特指当年周游列国时追随夫子师徒袁走南闯北袁甚至困于陈蔡的那些来自列国的耶孔门粉丝爷袁他们可能星散于孔子返鲁之后袁故终生未及孔子在鲁之家门袁即耶丘之门爷遥冶[5]
叶新识曳之野新识冶是从各个方面对叶论语曳二十篇各章节做出的细致诠释袁野举凡叶论语曳之编撰细节尧篇章结构尧义理脉络尧人物关系尧历史现场及生命情境诸方面袁皆予以不同程度的开掘尧寻绎尧还原尧勾连尧透析与阐释遥冶[6]例言野其为人也孝弟冶章袁野新识冶首先引叶史记窑仲尼弟子列传曳和叶孟子窑滕文公上曳还原历史现场袁揭示出有若被诸弟子尊为师乃是因为相貌气质与夫子相似袁后又被哄下师座则是因为不能如孔子那般回答众人的疑问遥其次从编撰细节的角度阐明有若的言论何以被置于孔子之后尧曾子之前袁即有若的弟子或许参与了叶论语曳一书的编撰袁为发扬师门才让有若言论仅次于孔子之后遥再次从儒家修尧齐尧治尧平之术开掘此章的孝悌之道院
野为人孝弟冶袁是讲野修身冶曰野不好犯上冶袁是讲野齐家冶曰不犯上则不作乱袁是讲野治国冶曰君子务本袁孝悌仁本袁则是讲野平天下冶遥这是一由近及远尧由内而外尧由一己之小以至天下之大的动态推理过程遥故末一句野为仁冶二字当作野行仁冶解袁即推行仁道于天下也[7]遥
并进一步深掘有若此说义理之流弊袁野耶以孝治天下爷未必真能耶以孝平天下爷袁噎噎有若毕竟未臻圣域袁其发言遣论袁难免千虑一失遥冶[8]最后袁野新识冶通过论述孔子野道尊于势冶野君子从道不从君冶的君臣观袁以及孟子野君有大过则谏曰反覆之不听袁则易位冶的君臣观纠正有若君臣关系之流弊遥
叶新识曳之野今按冶是对野新识冶的补充强调与发挥延伸袁或是在野新识冶的基础上联系实际针砭时弊袁纠正偏见拨乱反正遥如野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冶章袁野新识冶部分引叶四书章句集注曳中朱熹与洪氏之语论述公叔文子之贤袁其中涉及叶周书窑谥法曳袁野今按冶则引叶周书窑谥法曳原文补充说明孔子取野锡民爵位冶之意故谓公叔文子为野文冶袁并由此推断孔门的尚文之风袁此乃野今按冶对野新识冶的补充强调遥又如
野夫子之道袁忠恕而已矣冶渊叶论语窑里仁曳冤袁野新识冶部分阐明了野忠恕冶之内涵外延袁野今按冶则沿波讨源袁将其延伸至为己之学与心性之学院野尽己之心以待人袁是为忠曰推己之心以及人袁是为恕遥忠恕皆关乎心袁故孔子之学袁既是为己之学袁亦心性之学也遥冶[9]此乃野今按冶对野新识冶的发挥延伸遥再如野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冶章袁野新识冶部分阐明夫子的野再袁斯可矣冶乃因材施教袁亦颇具普遍性袁夫子的野思冶乃世故之思袁利害之思袁因为通常情况下野三思则算计利害袁裹足不行袁此时已沦为小人矣冶[10]袁野今按冶则联系广东小悦悦事件袁一针见血地指出十七人对小悦悦的冷漠正是野三思而后不行之过也冶遥还如野吾未见刚者冶章袁野新识冶部分阐明孔子此说是导人戒贪戒欲袁野今按冶部分则重新解读朱熹的野存天理袁灭人欲冶袁认为院野朱子不过要耶存天理之公袁去人欲之私爷袁其言至简袁其理至明冶[11]袁可谓引人深思袁此乃野今按冶中纠正偏见拨乱反正的部分遥此外袁部分篇章中袁野今按冶之外还有野又按冶袁野又按冶与野今按冶顺承相接袁是对野今按冶的补充说明遥
叶新识曳之野新注冶野新译冶野新识冶野今按冶既各自独立袁又浑然一体袁相互发明袁共同构成逻辑严密尧论证充分尧义理俱然尧自成一格之经典诠释文本遥野新注冶野新译冶力求对叶论语曳的每一篇章做出简明准确又通俗易懂的注释和翻译袁是野新识冶部分阐发明辨的基础曰野新识冶一则引经据典袁深入论证袁阐明义理曰一则抉幽发微袁有所发明袁并多联系实际袁知行合一袁是此书最有价值的部分曰野今按冶和野又按冶则承续野新识冶袁画龙点睛袁收结全文遥
二尧叶论语新识曳的诠释特点
叶新识曳既融汇既往学术成果袁又出以己意袁匠心独具袁即野在融会古今众多叶论语曳注疏尧诠解及研究之基础上袁瞻前顾后袁远绍旁搜袁疏通窒碍袁溯源引流袁并试图有所发明袁翻出新意冶[12]例言袁在以下三方面特色鲜明院充分参引文史典籍与经传注疏曰集文字训诂与义理阐释于一体曰注重剖析叶论语曳篇章编排次第与内在肌理遥此外袁还原叶论语曳时代的历史现场和孔门师徒论道问学的真实语境尧通过中正的心性激发叶论语曳文本的生命活力等亦为叶新识曳的诠释特点袁下面仅就其主要诠解特点详论之遥首先袁叶新识曳诠解叶论语曳时充分参引古往今来的文史典籍与经传注疏袁既可见刘强为学功夫之深
. All Rights Reserved.
与诚袁又让读者读来自觉客观精微袁包蕴广大遥野岁寒袁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冶渊叶论语窑子罕曳冤袁刘强引
野建安七子冶之刘桢叶赠从弟曳诗尧李白叶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曳诗尧刘禹锡叶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曳诗挖掘孔子此言的诗意与对后世托物言志诗歌的影响袁此属引野文冶范畴遥叶新识曳反复引用司马迁的叶史记曳袁或为还原夫子与门弟子讲学论道的历史场景袁或为论证其义理阐释袁或为补充说明夫子之道遥据笔者统计袁叶新识曳前五篇中共有九处引用叶史记曳袁此属引野史冶范畴遥此外袁刘强几乎引用了全部儒家经典来论证说理袁叶诗经曳叶尚书曳叶礼记曳叶孝经曳叶孟子曳叶左传曳叶公羊传曳叶谷梁传曳等经典皆任其发挥袁其中又以引用叶礼记曳和叶孟子曳为最多遥据笔者统计袁仅野学而冶篇便引用叶礼记曳十九次袁叶孟子曳十一次袁此属引野经冶范畴遥至于会通古今注疏袁则可由此书的参考书目窥其一二袁笔者略录如下院何晏叶论语集解曳尧邢昺叶论语注疏曳尧朱熹叶四书章句集注曳尧刘宝楠叶论语正义曳尧程树德叶论语集释曳尧杨伯峻叶论语译注曳尧钱穆叶论语新解曳遥如野为政以德冶章刘强先参考诸家注解阐述学界对野为政以德冶的两派意见院以何晏叶论语集解曳尧朱熹叶论语集注曳为代表的野无为而治冶说袁与以毛奇龄叶论语稽求篇曳和程树德叶论语集释曳为代表的野有为而治冶说袁然后在此基础上指出应联合两派意见并重新考察儒道思想之渊源遥要而言之袁叶新识曳的每一篇章袁无论是对经文语义的注疏袁还是对经文义理的阐释袁皆能引经据典袁旁征博引曰古往今来之文史典籍袁经传注疏袁亦皆为其所用听其调遣遥
其次袁叶新识曳诠解叶论语曳时融文字训诂与义理阐释于一体遥经学研究汉学与宋学之分野显豁袁野汉学重训诂袁宋学重义理袁这是汉学尧宋学经典诠释方法上的主要不同遥冶[13]刘强诠释叶论语曳各篇章时集汉学与宋学之长袁既注重探究字义袁又深入挖掘义理遥野道不行袁乘桴浮于海冶章袁野新识冶首先从训诂的角度探究历来歧解纷出之野材冶字袁并分别论其可否院
其一袁谓无所取桴材遥此解郑玄尧钱穆主之袁然夫子本为假设之语袁若以为真要寻找造桴之木材袁则失之迂执袁韵味尽失遥
其二袁材可通野裁冶袁即裁度义遥谓夫子讥子路唯知好勇袁而不懂裁度己身袁言行合义遥此虽有理袁然材之通野裁冶袁未见其他用例袁亦似未安遥
其三袁谓感叹子路有勇袁只是没机会来发挥遥此解过于随意袁今亦不取[14]遥
野今按冶中又言院
李炳南以为院野孔子乃曰袁由也勇过于我袁不合中道袁然而袁再取如子路此种人材亦无矣遥冶此解过于迂曲袁亦不可从遥于省吾先生以为袁此处野材冶通
野哉冶袁叶尚书曳尧金文皆有用例遥无所取材袁即不足取哉遥此说于文义损失最小袁故可信从[15]遥
刘强认同野材冶通野哉冶袁基于此袁又充分深掘此章义理院野耶道不行袁乘桴浮于海爷袁乃孔子行道不达袁嗟伤感叹之语袁与耶朝闻道袁夕死可矣爷耶子欲居九夷爷耶凤鸟不至袁河不出图爷诸章袁同其感慨袁固非真欲有所行动耳冶[16]袁并引朱熹叶四书章句集注曳中程子所言院野浮海之叹袁伤天下之无贤君也遥子路勇于义袁故谓其能从己袁皆假设之言耳冶[17]证明之遥此章恰到好处的彰显了作者诠解叶论语曳时融文字训诂与义理阐释于一体的特点袁其余诸章亦如是袁此处不再赘述遥
最后袁叶新识曳诠解叶论语曳时注重剖析叶论语曳篇章的编排次第与内在肌理袁既逐章解读袁又通体分析袁前后兼顾一体贯通袁以期从整体上阐明叶论语曳篇章之系统性袁正如作者曾言院野叶论语曳绝非杂乱无章之大杂烩袁而实为一纲举目张尧首尾一贯尧次第清晰尧张弛有度的精心结撰之书袁甚至是一耶牵一发动全身爷的耶学术生命体爷遥冶[18]自序之后袁叶新识曳引录了野叶论语曳次第冶袁从整体上介绍叶论语曳二十篇之编排次第院学也者袁所以学为圣人也袁故叶学而曳居首遥学优则仕袁故叶为政曳次之遥政之衰僭袁乐者为之也袁故叶八佾曳次之遥噎噎贤人虽隐袁仍讲学以延道脉袁故叶子张曳次之遥由尧舜至孔子袁皆一脉相承袁故以叶尧曰曳终焉[19]遥
具体到每一篇之内部袁叶新识曳亦皆有次第的揭示院野学而冶篇开篇第一章便点明野学而时习之冶章是叶论语曳全书的总纲曰野慎终追远冶章总体论述野学而冶篇之篇章结构袁即野第一章谈为学修身袁第二章谈孝悌乃为仁之本袁第三尧四尧五尧六章谈忠信仁爱曰自本章开始则谈礼冶[20]曰野君子食无求饱冶章又点明本章乃呼应野弟子冶章尧野贤贤易色冶章袁如此一来袁野学而冶全篇之内在肌理便通透明晰袁一目了然遥此外袁作者也注重剖析具体章节之内在肌理袁对于野其为人也孝弟冶章袁有子之言论为何被置于孔子之后这一问题袁刘强解释道院野或以为有若之弟子一定参与了叶论语曳的编订袁为张大其师门计袁乃将有子言论置于孔子之后遥其说可从冶[21]遥基于此袁读者不仅可从整体上把握叶论语曳一书的篇章结构与内在肌理袁亦可逐篇逐章理解叶论语曳之编纂义理遥
三尧叶论语新识曳的诠释思想
叶新识曳在阐释经文义理时始终秉持熟读深思
. All Rights Reserved.
矻矻孳孳尧抉幽发微因势利导的理念袁时时体贴入微袁处处覃思深念遥具体来说袁每一篇章的野新识冶和
野今按冶部分都展现出真切的现实忧虑尧深厚的人文关怀和严谨的学术态度袁使其对叶论语曳的诠解独具特色遥概而论之袁此书的诠释思想主要为以下三个方面遥
首先袁叶新识曳阐述儒家思想时非常注重联系实际生活袁忧时忧世袁或针砭时弊袁或反躬自身袁或提出治世良方袁体现作者野知行合一冶的为学追求遥如野学而时习之冶章袁刘强一针见血地指出今之学童之所以野苦学冶甚至野厌学冶野废学冶袁乃是因为当今社会的应试教育忽略了学习本身的实践意义袁抽离了学问本身的学在己身尧道在行中的含义袁使学习过程偏重于枯燥的记问与作业袁此即野知行脱节袁不能行其所知尧习其所学袁则不仅无法享受学之喜悦袁甚至会让人心思散漫袁驰骛外求袁投机取巧袁走向谄妄邪曲一途冶[22]遥又如野子禽问于子贡冶章袁刘强对今之野新青年冶不懂礼尧不行礼甚至将野礼冶作为人的对立面进行言辞恳切的批判院
近世以来袁西学东渐袁礼乐尽失袁野新青年冶们动辄以野等级制度冶野奴性人格冶野礼教吃人冶等厚诬之辞曲解礼袁无异于郢书燕说袁倒果为因袁正是礼崩乐坏尧颟顸无礼的表现遥今人追求个性袁常野自尊而卑人冶袁野自是而非人冶袁不懂礼让袁言行粗鄙袁任性乖张袁不积口德袁深察细思袁不过是披着野现代冶外衣的野野蛮人冶罢了[23]遥
关于这一点袁刘强在野四书通讲冶中有更深入的思考院野我们不能因为传统礼制后来出现不少流弊袁便釜底抽薪地认为袁人类早期的礼制设定本来就是腐朽尧荒谬甚至是耶吃人爷的!基于这种孟浪荒唐的想法看问题袁则整个人类文明恐怕都要被彻底颠覆冶[24]遥凡此种种袁皆为作者立足现实的发人深省的思考遥任何学问袁只有融入百姓的实际生活之中袁服务于广大群众袁服务于现实社会袁才能成为源头活水袁才能苟日新袁日日新袁又日新袁成为中华民族真正取之不尽尧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袁刘强此书无疑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遥
其次袁叶新识曳诠解叶论语曳始终饱含人文关怀袁以同情和善意的眼光去透视和解说夫子立言尧立道尧立德的苦心孤诣遥杨海文曾说院野今天袁现代化的产业和观念越来越消解并颠覆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生态和心态袁越是如此袁同情地理解中国古典和中华元典的人文姿态也就显得越重要遥冶[25]叶新识曳所体现出的人文关怀正与杨海文的持论不谋而合遥野中人以上冶章与野民可使由之冶章袁刘强既不回避夫子所谓人有野高下冶之别袁也不为夫子曲意回护强为
解说袁而是正面直言善意直论遥在刘强看来袁孔子此
言正大光明袁颠扑不破袁盖所谓野人之根性有差别袁
智力有高低袁故不可躐等而教袁越位而语冶[26]者也袁
此乃因材施教袁为学次第袁更是立足于人之本性的
事实判断袁绝非价值判断袁与别有用心者所谓的愚
民政策了不相关袁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更不相同遥此外袁作者指出叶论语曳中夫子之所以一
方面说野朝闻道袁夕死可矣冶袁以野知其不可为而为
之冶的精神鞭策着志士仁人曰另一方面又赞同诸弟
子野天下有道则见袁无道则隐冶野用之则行袁舍之则
藏冶等用行舍藏尧明哲保身的做法并非圆滑世故长
袖善舞袁乃是院
为乱世之中人的基本生命尊严和价值袁保留了
一道野生门冶遥乱世无道袁野枪打出头鸟冶袁适当的明哲
保身袁不仅是一种智慧袁也是一种权利!那种动辄振
臂一挥袁用正义尧道德尧自由甚至革命之名袁绑架大
多数人放弃生命的人袁常常是最为可疑的野心家尧
阴谋家遥故孔子力行中道袁不偏不倚袁无道而佯愚袁
乃权宜之计袁合乎道义袁无可厚非[27]遥凡此种种袁刘强皆为叶论语曳做出了合乎中道又善意真诚的诠释袁
足以彰显作者是一位深具人文关怀的学者遥
最后袁叶新识曳诠解叶论语曳时始终秉持严谨科学
的学术态度袁不说一字空言袁不发一句闲调遥在叶自
序曳中袁刘强自云其沉潜十年袁野读之袁学之袁讲之袁注
之袁循序渐进袁步步为营袁曲径通幽袁乐此不疲遥冶[28]
自序因野叶论语曳非一般文学经典袁稍有耶玩赏爷甚至耶赏析爷之心袁便有可能乱其肌理尧泄其元阳尧散其真气!冶[29]自序故刘强十年沉潜袁出入文史经传袁会通古今注疏袁终成无一句空话袁无丝毫赏析之叶新识曳遥本文仅以野学而时习之冶一章的写作思路论述之遥野学而时习之冶章中袁刘强采用总分总的论述模式袁野新识冶首先总括孔子之学既是悦乐之学袁又是君子之学曰其次引叶礼记曳叶孟子曳叶说文解字曳叶四书章句集注曳和左思叶咏史曳诗来解释关键字野学冶和野习冶袁以正讹误曰然后联系王阳明的野知行合一冶解释野学冶与野习冶袁强调野知行合一冶才能成大学问曰接着引用钱穆的话语来论证野学习冶的野乐冶袁并指出当下学界存在的功利心过重及野苦学冶野厌学冶野废学冶等弊病袁再次点明野乐冶的重要性袁这亦是一种野行冶曰最后则着重解释野乐冶袁并归纳为野三乐冶袁与朱熹叶四书章句集注曳中的野三说冶异曲同工遥野今按冶中首先认为此章所言应放在开学典礼上袁此亦践行刘强自己所强调的野行冶曰然后谈君子成德之道是为野不愠冶曰最后用叶周易窑象传曳中的野君子以朋友讲习冶一句将孔子的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