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复习课件PPT教案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页/共56页
赋: 一种讲究词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 诗、文之间。 重视词藻、对偶、问答、铺排。 脱胎于《楚辞》,源于《荀子赋篇》。 1.盛行于两汉,体制铺排的大赋。 2.魏晋南北朝行文骈俪的骈赋。 3.唐朝则盛行声律和谐的律赋。 4.宋朝因古文而趋散文化的文赋。 5.明清因八股科举的制式股赋
第5页/共56页
第25页/共56页
一、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兵也
二、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河伯)顺流东行,(河伯)至于北海,(河伯)东 面而视,(河伯)不见水端。
第21页/共56页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
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 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 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 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 “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第14页/共56页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
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 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此外还有: “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 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第12页/共56页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 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
这是一篇散体文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 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 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行文有偶有 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 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
第7页/共56页
学案反馈
歌 倚歌而和之
曲调
美人 正襟危坐内心所思慕的人
圣君贤臣
第6页/共56页
作者通过记叙夜游赤壁的经历,阐述对人生的 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 矛盾和复杂的情感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伤之情 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 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 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 ,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 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第3页/共56页
1.自幼聪慧好学,父苏洵游历四方,由母程氏启 蒙教读。
2.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及第,深受 主考官欧 阳修赏识。
3.神宗熙宁四年,上书陈新法弊,与王安石政 见不合而自请外调
4.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
5.元丰三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6.后奉召回京,累官至礼部尚书 。
7.晚年又因新旧党争,屡遭迁谪,远贬至惠州、 儋州。
第24页/共56页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
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 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 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 “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 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 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
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
灵活。
第13页/共56页
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
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第9页/共56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 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 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 以说明:
第10页/共56页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
“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正,形作使动,使……正,整理
而 之 于
危,端正,形容词
第8页/共56页
至于
1. 表示程度、范围 至于他,是一定会来的 越长城之限,至于 泰安。(至:动词,抵达。)—— 清·姚 鼐《登泰山记》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清·刘开《问说》 2. 表示另提一件事 至于我个人的意见,以后再提 3. 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为现代汉 语所沿用 至于斟酌损益。——诸葛亮《出师表》 至于负者歌于途。——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至于怨诽之多。——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至于农夫小民。——宋·苏轼《教战守》
赤壁赋复习课件
会计学
1
复习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赤壁赋》,并准确默写, 准确翻译全文。
2、积累文史常识。 3、梳理本课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实词
“望”“歌”的意义及用法,虚词 “之”“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4、积累写作素材,开拓思维空间。
第1页/共56页
名句默写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乃号令于三军曰 遂使之行成于吴 十年不收于国 又败之于没 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封之以膏腴之地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
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 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 来表示判断。
第11页/共56页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 词。
第22页/共56页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
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 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 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 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 “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 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第19页/共56页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
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 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等。
第20页/共56页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
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 春秋》)
第23页/共56页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
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 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 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 “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 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第26页/共56页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 忌不自信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第27页/共56页
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第28页/共56页
,驾一叶之扁舟, 。
(2)
,
而长终。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
(3) 化而登仙。
,而不知其所止;
,羽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
如缕。
,
。
,不绝
(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如彼,
。
;盈虚者
第2页/共56页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 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 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 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 ,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 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 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 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 州画派。
第15页/共56页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 “……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
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第16页/共56页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
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
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第17页/共56页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 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 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 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 赤壁,写下这两篇赋。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 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 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 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另有 同名书法作品《赤壁赋》。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
壁之战迫。
第18页/共56页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
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 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
赋: 一种讲究词采、体物铺陈的文体介于 诗、文之间。 重视词藻、对偶、问答、铺排。 脱胎于《楚辞》,源于《荀子赋篇》。 1.盛行于两汉,体制铺排的大赋。 2.魏晋南北朝行文骈俪的骈赋。 3.唐朝则盛行声律和谐的律赋。 4.宋朝因古文而趋散文化的文赋。 5.明清因八股科举的制式股赋
第5页/共56页
第25页/共56页
一、判断句: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皆以美于徐公 非我也,岁也 非我也,兵也
二、被动句:
王之蔽甚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三、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河伯)顺流东行,(河伯)至于北海,(河伯)东 面而视,(河伯)不见水端。
第21页/共56页
(二)宾语前置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
施动对象。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提到 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这样的特殊情况一般有两 种:
1.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现象 否定句中,当谓语部分被否定副词修饰时,该谓语所 带宾语一般会前置。例如: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这样的否定副词一般有:“不”、“未”“毋”、 “无”、“莫”等。 再如: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苏轼《石钟山记》)。
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第14页/共56页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
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 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 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此外还有: “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 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第12页/共56页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 句
例如: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
这是一篇散体文赋。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它 融诗、赋、文为一体,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 或议论,各因其情理所宜而运用自如。行文有偶有 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 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
第7页/共56页
学案反馈
歌 倚歌而和之
曲调
美人 正襟危坐内心所思慕的人
圣君贤臣
第6页/共56页
作者通过记叙夜游赤壁的经历,阐述对人生的 感悟。文中所表现出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 矛盾和复杂的情感的真实反映。作者抒发哀伤之情 时,流露了“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甘 心消沉,而能主动地从消极、哀怨中解脱出来,从 庄子的机械相对论中寻找人生之路,因而胸襟豁达 ,思想开阔,表现出一种洒脱、豪迈的气度,使文 章具有某些积极进取、达观超然的感情基调。
第3页/共56页
1.自幼聪慧好学,父苏洵游历四方,由母程氏启 蒙教读。
2.仁宗嘉佑二年进士及第,深受 主考官欧 阳修赏识。
3.神宗熙宁四年,上书陈新法弊,与王安石政 见不合而自请外调
4.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捕下狱。
5.元丰三年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6.后奉召回京,累官至礼部尚书 。
7.晚年又因新旧党争,屡遭迁谪,远贬至惠州、 儋州。
第24页/共56页
(四)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
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 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因此,出现后置状语的现 象。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译为:将军在河北作战,我在河南作战。 “战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介宾短语 “于河南”作状语,后置到了动词中心语“战” 的后边。 再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此所谓战用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传》)
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 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当然,这个结构
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
灵活。
第13页/共56页
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断
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邹忌讽齐王纳谏》)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曹刿论战》)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
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桃花源记》)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鸿门宴》)
第9页/共56页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 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 句等。下边我们根据所学文言文,举例加 以说明:
第10页/共56页
一、判断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
“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正,形作使动,使……正,整理
而 之 于
危,端正,形容词
第8页/共56页
至于
1. 表示程度、范围 至于他,是一定会来的 越长城之限,至于 泰安。(至:动词,抵达。)—— 清·姚 鼐《登泰山记》 至于劝善规过足矣。——清·刘开《问说》 2. 表示另提一件事 至于我个人的意见,以后再提 3. 连词。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为现代汉 语所沿用 至于斟酌损益。——诸葛亮《出师表》 至于负者歌于途。——宋·欧阳修《醉翁亭记》 至于怨诽之多。——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至于农夫小民。——宋·苏轼《教战守》
赤壁赋复习课件
会计学
1
复习目标
1、能够熟练背诵《赤壁赋》,并准确默写, 准确翻译全文。
2、积累文史常识。 3、梳理本课的知识点,归纳总结实词
“望”“歌”的意义及用法,虚词 “之”“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4、积累写作素材,开拓思维空间。
第1页/共56页
名句默写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乃号令于三军曰 遂使之行成于吴 十年不收于国 又败之于没 谤讥于市朝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赵氏求救于齐 和于身也 甚于妇人 贤于长安君 封之以膏腴之地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浴乎沂,风乎舞雩 为国以礼 树之以桑 申之以孝悌之义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善假于物也
(《桃花源记》)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于国也》) 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
词“是”“非”同义。但是,这种用法不 大常见。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 来表示判断。
第11页/共56页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 例如: 此则寡人之罪也。(《勾践灭吴》) 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 词。
第22页/共56页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
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 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 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 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意为“和谁同道”。 这样的疑问代词一般有:“谁”、“何”、“奚”、 “曷”、“胡”、“恶”、“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鸿门宴》)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固定的“宾语前置”的表达结构。 比如: 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 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削币说》)
第19页/共56页
四、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
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 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等。
第20页/共56页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
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 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 春秋》)
第23页/共56页
(三)定语后置 定语在句中一般起修饰限定名词性中心词的
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语经常会后置到中心词后边, 成为定语后置现象。例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 钟山记》)
译为:铿然有声的石头,到处都这样啊。 “铿然有声”本做“石”之定语,后置到了中心 词“石”之后。
再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第26页/共56页
四、倒装句: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何后之有 忌不自信 不吾知也 则何以哉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第27页/共56页
定语后置: 四方之士来者 国之孺子之游者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第28页/共56页
,驾一叶之扁舟, 。
(2)
,
而长终。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
(3) 化而登仙。
,而不知其所止;
,羽
(4)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
,
如缕。
,
。
,不绝
(5)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
,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6)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如彼,
。
;盈虚者
第2页/共56页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 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 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 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 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 ,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 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 ,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 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 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 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 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 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 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 州画派。
第15页/共56页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 “……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例如:
(一)“……为……所”
1.“……为……所”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
之战》)
2.“……为……”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3.“……为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第16页/共56页
(二)“……见……于” 1.“……见……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
传》)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2.“……见……”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
蔺相如列传》) 3.“……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第17页/共56页
北宋大文豪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后人称 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 代文学史上的名篇。
苏轼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 使的1082年秋、冬,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 赤壁,写下这两篇赋。这个时期,作者的思想是 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残酷打击感到愤懑、 痛苦;另一方面,时时想从老庄佛学求得解脱。 同时,在躬耕农事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 温暖,增强了信心,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现实。 他的前后赤壁赋正反映了这时的思想情感。另有 同名书法作品《赤壁赋》。
(三)省略被动标志的被动句 例如: 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为:大王您被蒙蔽,很严重啊。 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赤
壁之战迫。
第18页/共56页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坐谈,(邹忌)问之客曰……
2.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
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3.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注意,本句句 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4.用“……,……”表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