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本根未死_终必复振_论陈寅恪的_中国文化本位论_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千载之演进 , 造极于赵宋之世 , 后渐衰微 , 终 必复振。譬诸冬 季之树木 , 虽已凋落 , 而本根未死 , 阳春气暖 , 萌芽日长 , 及至 盛夏 , 枝叶扶疏 , 亭亭如车盖 , 又可 庇荫百十人矣。 [ 2] ( P277) 在这里 , 他显然看到 了华夏 文化 在当代 社会 的衰微 , 但 他基于自己长期研习东西方 文化的 经验 , 得出华 夏文化 终 必复振 的结论 , 虽然没有展开论述 , 而观点则 是表达得很清 楚了 , 他还在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 稿 ∃中 , 自述 撰述目 的是要 弥补一个遗憾 : 夫隋唐两朝为吾国中古极盛之世 , 其文物制
词并序 ∃中 , 他对中国文化给出了 一个经典 性的解 释 : %吾中 国文化之定义 , 具于 #白虎通 ∃%三纲 & %六纪 & 之说 , 其意义为 抽象理想最高之境 , 犹希 腊柏拉图所谓 Idea 。 ∋ ∋ 吾国古来 亦尝有悖 %三纲 & , 违 %六 纪 & , 无 父无君 之说 , 如 释迦 牟尼外 来之教者矣。然佛教流传播衍盛昌于中土 , 而中土历世遗留 纲纪之说 , 曾不因之以动 摇者 , 其说所依托之社会经济 制度 , 未尝根本变迁 , 故犹 能借之 以为寄 命之 地也。近 数十年 来 , 自道光之季迄乎今日 , 社 会经济之制度 , 以外族之侵迫 , 致剧 疾之变迁 ; 纲纪之说 , 无所 凭依 , 不待 外来学 说之 掊击 , 而已 销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 ; 虽有人焉 , 强聒而力持 , 亦终归于不 可救疗之局。 & 通常认为这是陈寅恪文化观的集中表述 , 且为 解释王国维死因的最深 刻之阐 述 , 对 此笔者 也持 赞成态 度。 但有一点可能人们没有注意到 , 即 陈寅恪借对王国维之死的 评价表明他与王国 维的 文化 观念 , 实际 上也 是对 五四 以 来胡适、 陈独秀等激 进文化 观的异议 , 也 是一次 与新 文化运 动提倡者的 %潜对话 & 或 %间接对话 & 。 ∋ ∋出于反 封建的需 要 , 陈独秀自然得出要废 除三纲六纪的结论。但他忘记了或 应该说没有看到三纲六 纪所象 征、 代 表的中 国文 化精神 , 也 即陈寅恪所 说的 %抽象理想 最高之境 , 犹希腊 柏拉图所 谓 I dea者 & 。 ∋ ∋陈独秀、 胡适等主 张全盘 西化 , 此说虽 有矫枉 过正之意 , 但显然是 行不通 的。陈寅 恪在那 时就 指出 , 一定 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是一定文化体系的载体 , 因此文化当随 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演变 , 但 全盘移植 西方文 化必 不能成 功 , 这可由佛教传入中国后命运得知。 ∋ ∋陈寅恪则不同 , 正是 从王氏的自杀及社会对此作出的反应 , 他发现中国文化之花 叶虽已坠落 , 但本根未死 , 只待以适当条件 , 仍会有枯木逢春 之时。这就要求作为现代文化之阐释者的知识分子 , 既能从 本民族文 化 中 汲 取 营 养 , 也 能 从 外 来 文 化 中 获 得 精 神 支 撑。 [ 7] ( P27- 29) 二 这里顺便提一下 , 1961 年吴 宓专程 赴广州 探望陈 寅恪 , 之后在日记中写道 : 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 , 即仍遵
基于对文化发展历程的把握 、 基于东西方文化的对比 , 也 包括了他的 文化自信 与学术坚持 , 这既 是一种 学术 观念 , 又是他作为史学家的 可贵的个人品质 , 成为他治史的潜在的又是重要的指 导思想 。 这也使得陈寅恪成 为当时学术界连接东西方并贯通近现代的标志性人物之一 。 [ 关键词 ] 陈寅恪 ; 中国文化本位论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3! 4145[ 2007] 08! 0026! 03
[ 中图分类号 ] G02
作为一个长期生活在西方 世界、 始终站在东西方文 化最 前沿的学者 , 陈寅恪的治学首重史识 , 主张以史实求史识 , 具 体说就是利用 新材 料、 运 用新 方法、 研 究 新问 题、 引 出新 史 识 , 而且这是一个不断上升的循环 , 在这个过程中 , 陈寅 恪有 一个重要的特点 , 即文化分析观点、 阶级分析观 点的运用 ∀ , 而以文化分析的观点 与本文所论问题关系尤大。具体地说 , 这种文化观主要体现为对民族 文化的自信与温情 , 以及 对文 化传播、 交流与融合的 科学认 识。具体地 说 , 是他 的民族 文 化本位的文化观。 一 阅读陈寅恪史学著作 , 十分深刻的印象是他用文化 民族 思想诠释民族问题。 他举史 例为证 , 在北 朝史 中 , 凡关于 胡 汉之问题 , 实一胡化、 汉化之 问题 , 而 非胡、 汉种 之问 题。当 时之所谓胡人、 汉人大抵以胡化、 汉化而不以胡种、 汉种 为区 别。即文化之关系较 重 , 而种族 之关系较 轻。 #隋 唐制度 渊 源略论稿 ∃ 列举史例说 : 夫源师乃 鲜卑秃发 氏之后 裔 , 明是
定其 民族 之属性。陈寅 恪此 种 文化 至 上主 义 , 形成他 文化民族主义的基本理 论支撑 , 最终 成为他 观史、 治 史的基 本理论原则 , 成为他的史 识的基本要素。 他的史识在文化观上的体现是极其鲜明和统一的 , 而最 为重要的一点是 , 在一个 军阀混战、 外寇压境、 民生凋敝的时 代 , 他对民族文化仍然充 满自信 和自豪 : 华夏 之文化 , 历数
2007 年第 8 期 总第 144 期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OC I AL SCIENCES
No . 8
G eneral N o . 144
本根未死, 终必复振
! ! ! 论陈寅恪的 中国文化本位论
张文皎
( 山东工商学院 中加学院 , 山东 烟台
[ 摘要 ]

264005)
陈寅恪治学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 是他的 文化观 , 这一 文化观 基于他 对中国 文化的基 本了解 、
曰 : 近人有东西文化之说 , 其 区域分 划之当 否 , 固不 必论 , 即 所谓异同优劣 , 亦姑不 具言 ; 然而可 得一 假定之 义焉。其 义 曰 :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 时 , 为此文 化所化 之人 , 必 感苦痛 , 其表现此文化之程 量愈宏 , 则其 所受之 苦痛亦 愈甚 , 迨既 达 极深之度 , 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 也。 ∋ ∋ 近数十年来 , 自道光之季 , 迄 乎今日 , 社会 经济 之制 度 , 以 外 族之侵迫 , 致剧疾之变迁 ; 纲 纪之说 , 无所 凭依 , 不 待外来 学 说之掊击 , 而已销沉沦丧于不知觉之间 ; 虽有人焉 , 强聒 而力 持 , 亦终归于不可救疗之局。盖今日之赤县神州之数千 年未 有之巨劫奇变 ; 劫尽变穷 , 则此 文化精神所凝聚之人 , 安 得不 与之共命而同尽 , 此观堂 先生所 以不得 不死 , 遂为 天下后 世 所极哀而深惜者也。至于流俗 恩怨荣辱委琐龌龊之说 , 皆不 足置辩 , 故亦不之及云。 [ 5] ( P12) 这里且放下 关于 王国 维 之死 的争 论 , 那 么从 这 段文 字 中 , 看到的就是陈寅恪对 于文化 的认识 : 他是 一个 将文化 与 人生对等的人。 关于陈寅恪的文 化观 , 基于与 王国维 的比 较 , 冯友兰 曾 做过这样的评价 : 静安先生与寅恪先生为 研究、 了解中国文 化之两大学者 , 一则自沉 , 一则突 走 ∀ , 其 意一也。静安 先生 闻国民革命军将至 北京 , 以为花 落而春 意亡矣 ; 不 忍见春 之 亡 , 故自沉于水 , 一瞑不视也。寅恪先生见解放军 已至北京 , 亦以为花落而春意 亡矣 , 故突 然出走 , 常 往不返 也。其义 亦 一也。一者何 ? 仁也。爱国家、 爱民族、 爱文化 , 此不忍 见之 心所由生也。不忍 , 即仁 也。孔子门 人问孔 子曰 : %伯夷、 叔
[ 1] ( P17) 。一般认为 ,
民族包含以 下诸因素 : 属 于同一 个种
族 ( 血统 ), 属于同一个文化 ( 教化 ), 居住 于同一个地 域。陈 寅恪认为 : 在这三大因素中 , 文 化之教化居于首位 , 无论 其属 于什么血统 , 也无论其居住于何处 地域 , 皆以 教化 即 文化
∀ 收稿日期 : 2006- 12- 10
比如不将合意事实作为决定的基础总之将现实生活中的纠纷解决过程以合意还是决定类型加以截然区分是不可能的这二者总是混合在一起而且混合的程度随着纠纷当事人利害关系者以及社会一般成员的利益所在他们相互间的力量对比关系与其他纠纷解决过程的关联等状况不同而多种多样但最终反映的还是相关程序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因为合意和决定均直接影响到各程序主体自己的切身利益
度流传广播 , 北逾大漠 , 南暨交趾 , 东至日本 , 西极中亚 , 而迄 鲜通论其渊源流变之专书 , 则吾国史学之缺憾也。 [ 3] ( P283) 像隋唐这样文化的极 盛时代 , 无 人为之 立传 以便流 传 , 确实遗憾 , 遗憾 的原因 在于 : 这 是一 个 中 古极 盛之 世 , 但 迄今缺乏 通论 其渊 源流变 之专 书 , 因 而对 于其 极盛 的原 因也就缺乏研究 , 现 当代社 会的借鉴 意义就 无以 体现 , 相应 地 , 以辉煌历史提升民族自尊心与 自信的意义也就得不到发 挥。正是基于要弥补这一 遗憾的 心理 , 才有 此专 著之作 , 特 别联系此书作于抗战初期最艰苦的三十年代末 , 而作者在极 端困苦的情况下 , 撰 述中古 史上最辉 煌的一 段 , 一方 面自然
胡人无疑 , 而高阿那肱竟目之为汉儿 , 此为北朝汉人、 胡 人之 分别 , 不论其血统 , 只 视其所受 之教化 为汉抑 为胡 而定之 确 证 , 诚可谓 %有教无类 & 矣。 他 接着强调 : 此点乃 是治中 古史 之最 要 点 , 纷 最要 关键 , 若 不 明 乎 此, 必 致 无 谓 之 纠
[ 4] ( P175)
齐怨乎 ? & 孔子回答说 : %求仁而得仁 , 又何 怨。 & 静安先 生、 寅 恪先生即当代文 化上 之夷 齐也。
[ 6] ( P19)
其实 仔细 阅读 陈寅
恪这段文字 , 再来看冯先 生的理解 , 睿智如冯先生 , 这个理解 显然还是 隔 了。 在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痛惜上 , 王、 陈二人似无 不同 , 但王国维的认识显然缺乏历史感 , 所以多会怨怼于传统的逝 去 , 他已经看不到希望 , 而陈寅恪则不然 , 他对于传统的被破 坏有怨言 , 有失 落 , 但他更 坚信 祖国 文化 本根 未死 , 坚信 它 终必复振 , 他 没有 选择 放弃 , 因 为他 充满 信心 和希 望 , 他没有选择逃避 , 他要 承担 起使 其 复 振 的使 命。从 这个 意义上说 , 刘克敌的看法 应该更为准 确 : 在 #王观堂 先生挽
很明显 , 他是将杨 树达 的研 究置 于 神州 文化 的大 局 下来观照的 , 正是将其视 为神州 文化的 先进代 表 , 陈寅恪 才 对他不胜 仰企之至 , 这不是朋友 之间简单 的相互 推重 , 而 是基于他一贯的认识 , 基于他特有的文化观的。他还提 到中 外文化的交流 , 以及交流 中不同 文化的 地位与 作用 , 如前 引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中的文字就是。 另外对陈寅恪文化观的讨 论 , 一般都会将其与王国 维对 读 , 应该说不为无据 , 因为从 已知资 料看 , 在同 时学 者中 , 陈 寅恪所服膺者并不 为少 , 但取最 为亲近 的态度 者 , 却非王 国 维莫属。透过对王国维其人其 学的评价 , 可以直接反映 出陈 寅恪本人的志趣与观 念。可是 十分有趣的是 : 人们似乎 并没 有达成共识。 说到二十世纪最 大的公案 , 在 文化界 , 王 国维 之死应 该 是首选。 1927 年 6 月 2 日这一天 , 批改完了作业 , 写好遗书 , 王国维如平常散步 一般投 进了昆明 湖 , 这之后 , 关 于他的 死 因一直就聚讼纷纭。其中 殉清说 、 家变 说 尤 为代表 , 而 陈寅恪独提出 文化说 : 或问 观堂先生所 以死之故。 应之
作者简介 : 张文皎 , 山东工商学院助理研究员。
∀ 陈寅恪的 阶级分析 观点与一般意义而言的阶级分析观点大为不同 , 有关学者已注意到 , 此不赘。
26Biblioteka 出于对民族强盛时期文化的高 度自信 , 同时也流露出借 以表 达爱国之情和鼓舞士 气民心的良苦用心 , 其情可感 ! 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支配之 下 , 他才对自己的研究与 教学 充满信心 , 对朋 友的 学术 研究 寄予 厚望。 1940 年在 致杨 树 达信中说 : 当今文字训 诂之学 , 公为 第一人 , 为 学术界 之公 论 , 非弟阿 私 之 言。 ∋ ∋ 幸 为 神州 文 化 自 爱 , 不 胜 仰 企 之 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