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省蒙山县重点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冲刺卷化学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省蒙山县重点达标名校2024届中考冲刺卷化学试题
请考生注意:
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
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图分别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Al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l属于非金属元素
B.Si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g
C.Si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
D.Al在参与化学反应时易得到电子
2.下列关于蔗糖(C12H22O11)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蔗糖属于氧化物
B.蔗糖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蔗糖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D.蔗糖中3种元素质量比为12:22:11
3.2017年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一带一路”是合作发展的理念和倡议,古丝绸之路将我国的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
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主要体现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B.纺纱织布C.在甲骨上刻文字D.用石块修筑长城
4.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下列古诗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B.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藏入屠苏
C.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5.下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C.图中的三种化合物都属于氧化物
D.反应前后甲与丁变化的质量比为8:3
6.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B.C.
D.
7.下列关于天然水的净化操作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A.沉降B.过滤C.蒸馏D.吸附8.以下涉及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称量B.溶解
C.过滤D.蒸发
9.“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荷泽市多地已经开始实行电动公交出行,推广太阳能路灯,升级改造燃煤锅炉。
你认为下列做法与这一理念不相符的是
A.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B.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购物,减少“白色污染”
C.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D.加高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
10.下列离子在pH=2的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形成无色溶液的一组是()
A.Na+、K+、OH-B.Cl-、NO3-、Fe3+
C.Na+、SO42-、NH4+D.Cu2+ 、SO42-、H+
11.下列图像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C.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D.氢气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铜
12.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B.滴加液体C.加热液体
D.读取液体体积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某品牌豆浆机图片如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_____(填编号)。
(2)豆浆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饮品,在欧美享有“植物奶”的美誉,豆浆中所含的有机营养素主要是_____。
(3)豆浆机杯内沉积的油渍可用洗涤剂清洗干净,洗涤剂所起的作用是_____。
14.一包白色粉末,由CuSO4、CaCO3、BaCl2、Na2SO4、NaOH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
为探究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白色粉末,向其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后过滤,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滤液。
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不含有____________。
(2)取实验(1)滤出的白以沉淀,向其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沉淀全部溶解,并产生无色气体。
则原白色粉末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
根据上述实验可推断:原白色粉末的组成有_________种可能。
为进一步探究原白色粉末的组成,取实验(1)得到的滤液,向其中通入二氧化碳,产生白色沉淀,则可推断原白色粉末中一定还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则参加反应的X、Y两种物质的粒子个数之比为_____,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6.我国青海湖采集的天然碱样品可表示为aNa2CO3•bNaHCO3•cH2O(a、b、c为最简整数比)。
小红同学为测定其组成,称取该天然碱样品16.6g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
一.碳酸钠比较稳定,加热不分解;
二.2NaHCO3Δ
Na2CO3+CO2↑+H2O
三.图中B处为两个单向阀:推注射器时A1关闭,A2处打开;拉注射器时,A1打开进空气,A2关闭。
实验步骤实验时,组装好装置,实验前应先_____,后续实验步骤是:
①反复推拉注射器②称量E、F的质量③关闭弹簧夹,加热D处试管直到反应不再进行④打开弹簧夹,再次反复缓缓推拉注射器⑤再次称量E、F的质量。
问题探究:E中的药品为_____,E的作用是_____。
实验过程中,C的作用是_____,F的作用是_____。
写出F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_____。
实验步骤②与③能否颠倒_____(填“能”或“不能”)。
若不进行步④的操作,则所测得的碳酸氢钠质量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该操作中推注射器时缓缓的目的是_____;若没有G装置,则碳酸氢钠的质量_____(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下表是实验记录数据:
反应前反应后
E的质量为100.0g E的质量为102.25g
F的质量为50.0g F的质量为51.1g
则:①碳酸氢钠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_____g
②碳酸氢钠的质量为_____g
③该天然碱的化学式中a:b:c=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实验室现有石灰石、稀盐酸、髙锰酸钾、火柴、木块、药匙、镊子及以下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及填写空白。
若补充一种仪器_____(填名
称),并利用上述部分仪器可制取一种气体,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上述标号④仪器在此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
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确认装置不漏气后,拔开橡胶塞,在试管中装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粉末,并在试管口_____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管口,之后的操作是_____。
请将如图制取氧气过程中的装置图补充完整______。
18.下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常用装置。
用A装置,分解KMnO4制取O2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D装置收集O2,应该从____________(填“a”或“b")口通入O2。
B或C装置均可作制取CO2的发生装置。
若用B装置制取CO2,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B装置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6分)向20g赤铁矿样品中(样品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和酸反应)不断加入稀盐酸至固体量不再减少为止,共消耗稀盐酸184g,测得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g。
请计算:
(1)赤铁矿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2)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C
【解题分析】
由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Al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
A、Al的元素名称是铝,属于金属元素,A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B、Si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单位为“1”,通常省略不写,“g”是质量的单位,B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C、Si是14号元素,其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层,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三周期,C选项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Al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在参与化学反应时易失去电子,D选项说法不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题目点拨】
本题综合考查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图和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根据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图可知元素名称、元素符号、原子序数、元素种类、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注意在描述相对原子质量时,单位通常不写,不能与质量单位混淆;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核电荷数等信息,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了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得失电子情况,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容易失去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大于4,容易得到电子。
2、C
【解题分析】
A、蔗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B、蔗糖中碳、氢、氧的质量比为:(12×12):22:(16×11)=72:11:88,故蔗糖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不符合题意;
C、蔗糖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2:11=2:1,符合题意;
D、蔗糖中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22:(16×11)=72:11:88,不符合题意。
故选C。
【题目点拨】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
3、A 【解题分析】A 、粮食酿酒过程中,生成酒精等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正确;B 、纺纱织布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C 、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D 、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A 。
点睛: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
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4、D
【解题分析】
A 、焚烧指的是燃烧,发生化学变化,选项A 不符合题意;
B 、爆竹声指的是火药的点燃,发生化学变化,选项B 不符合题意;
C 、墟里烟指的是升起袅袅炊烟,是可燃物燃烧出现的现象,发生化学变化,选项C 不符合题意;
D 、雪却输梅一段香,是由于梅花香味经过分子不断运动,传播的更远,属于物理变化,选项D 符合题意。
5、D
【解题分析】 根据题目给出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该反应为甲烷与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反应方程式为:422CH +H O CO+3H 一定条件 。
【题目详解】
A 、反应物甲烷和水是都是化合物,所以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B 、反应前后氢元素的化合价由+1价变为0价,不符合题意;
C 、图中水和一氧化碳属于氧化物,甲烷不含氧元素,不属于氧化物,不符合题意;
D 、根据反应方程式,反应前后甲与丁变化的质量比为16:6=8:3,符合题意。
故选D 。
6、A
【解题分析】
A 、把导气管的一端浸入烧杯或水槽的水中,用手紧握试管或用手掌紧贴烧瓶的外壁。
若导管口就有气泡冒出。
把手移开,冷却后,导管内有一段水柱流入,则表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A 正确;
B 、滴瓶上的滴管与滴瓶配套使用,用完清水洗涤,应立即放回原瓶,不能倒立,防止液体流进胶帽,腐蚀胶帽,药品塞要倒放,故B 不正确;
C 、用托盘天平称量时,应该左放物质,右放砝码(即“左物,右码”),故C 不正确;
D、用玻璃棒蘸一点待测溶液到试纸上,然后根据试纸的颜色变化对照标准比色卡可以得到溶液的pH,故D不正确。
故选A。
7、C
【解题分析】
通过沉降、过滤只能除掉水中的难溶性固体杂质,吸附除掉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经沉降、过滤、吸附后得到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属于混合物;通过蒸馏得到的水中不含有任何杂质,属于纯净物,是净化程度最高的净水方法。
故选C。
8、B
【解题分析】
A、在用天平称量粗盐时,采用“左物右码”的原则,图中砝码和粗盐的位置放反了,故A错误;
B、溶解粗盐要在烧杯中进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故B正确,
C、在过滤粗盐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且漏斗下端管口紧贴烧杯内壁,故C错误,
D、在蒸发结晶时,要用酒精灯加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滴飞溅,故D错误。
故选B。
9、D
【解题分析】
A.工业废水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正确;B.不可降解的塑料引起的污染称为白色污染,尽量不使用一次性塑料袋购物,减少“白色污染”,正确;C.植树造林,增大绿化面积,可提高空气的净化能力;D.加高燃煤锅炉烟囱,将废气排到高空,不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反而可能引起更大范围的污染。
选D
10、C
【解题分析】
A、OH-在溶液中与H+结合生成水,不能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B、四种离子在溶液中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但Fe3+的水溶液黄色,故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在溶液中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D、四种离子在溶液中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但Cu2+的水溶液蓝色,故选项错误。
故选C。
【题目点拨】
判断各离子在溶液中能否共存,主要看溶液中的各离子之间能否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还要注意是在酸性溶液中共存,还要注意特定离子的颜色。
11、C
【解题分析】
A、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铁比锌多,锌的反应速率比铁快,故错误;
B、最终溶液的pH 不可能低于3,故错误;
C、开始时,高锰酸钾中含有锰元素,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减小,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增加,当反应停止后,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变,故正确;
D、氢气还原一定质量的氧化铜有铜生成,故最终固体的质量不可能降低为0,故错误。
故选C。
12、D
【解题分析】
A、酒精灯点燃时必须用火柴点燃,不能用酒精灯引燃,故A错误;
B、胶头滴管在使用时要悬垂在试管上方,不能与试管接触,也不能伸入试管内,故B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该试管内液体量超过了一半了,故C错误;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13、②蛋白质乳化
【解题分析】
(1)图中属于合成材料的是:塑料手柄,故填②;
(2)豆浆中所含的有机营养素主要是蛋白质;
(3)洗涤剂中含有乳化剂,可以起到乳化作用,使油渍形成小液滴随水流走。
14、CuSO4CaCO3 5 BaCl2、NaOH
【解题分析】
硫酸铜为白色固体,溶于水后其水溶液呈蓝色,氯化钡和硫酸钠可以反应生成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在书写可能的组合时,尽可能的根据题意把每一组合写出,要仔细分析每一实验步骤的用意及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题目详解】
(1)把白色粉末溶解后得无色溶液,可知一定没有硫酸铜,因为硫酸铜溶于水会使溶液变蓝;
(2)实验(1)中的白色固体可能是碳酸钙,也可能是硫酸钠与氯化钡反应后生成的硫酸钡沉淀,但是硫酸钡不溶于水而且不溶于酸,而题目中的白色沉淀全部溶于稀盐酸中,说明这种白色沉淀是碳酸钙;
由实验(2)可以分析出硫酸钠和氯化钡只能存在一种,或者都不存在,所以根据(1)和(2)的条件可以得出可能组合为:①CaCO3BaCl2②CaCO3BaCl2NaOH③CaCO3Na2SO4④CaCO3Na2SO4NaOH ⑤CaCO3 NaOH 故有5种可能;通入二氧化碳后产生了白色沉淀,根据题给条件这种白色沉淀只能是碳酸钡,但是二氧化碳不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沉淀,从而我们判断还应该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后,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
淀,故推断原白色粉末中还含有物质的是 BaCl 2、NaOH .
故答案为(1)CuSO 4;(2)CaCO 3;5;BaCl 2、NaOH .
15、3:4 置换反应 3243C+4NH 2N +3CH 催化剂高温 【解题分析】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为碳和氨气生成氮气和甲烷,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243C+4NH 2N +3CH 催化剂高温,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微粒个数比,故参加反应的X 、Y 两种物质的粒子个数之比为3:4,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一种化合物和一种单质生成另一种化合物和另一种单质的置换反应。
16、(1)实验前应先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 E 中的药品为 浓硫酸 ,E 的作用是 吸水 C 的作用是 吸收空气中的CO 2和H 2OF 的作用是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 F 装置中所发生反应的一个化学方程式CO 2+2NaOH==Na 2CO 3+H 2O
(3) 不能 (填“能”或“不能”) 偏小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推注射器时缓缓的目的是 防止气体流速太快,来不及被吸收
碳酸氢钠的质量 偏大 (填“偏大”、“偏小”、“无影响”)。
① 碳酸氢钠分解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1 g
② 碳酸氢钠的质量为 4.2 g
③ 该天然碱的化学式中a:b:c= 2:1:2 。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题,通过实验探究和计算解决有关问题。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是实验前首要操作。
E 中的药品为 浓硫酸 ,作用是 吸水 C 中碱石灰作用是 吸收空气中的CO 2和H 2O 。
F 中碱石灰作用是 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碳,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O 2+2NaOH==Na 2CO 3+H 2O 。
⑶关于误差的分析,④ 打开弹簧夹,再次反复缓缓推拉注射器是为了使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全部被吸收,否则所测得的碳酸氢钠质量会偏小。
若没有G 装置,空气中二氧化碳会被F 装置吸收,这样碳酸氢钠的质量会偏大。
(4)根据化学方程式和题中相关信息计算。
考点∶考查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17、试管; 2KMnO 4 K 2MnO 4+ MnO 2+ O 2↑ 用于给(盛放高锰酸钾的)试管加热 放一团棉花; 把试
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解题分析】
(1)利用上述部分仪器可制取二氧化碳,补充仪器试管可制取氧气。
因为给出的药品中有髙锰酸钾,故制取氧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 MnO2+ O2↑,在此实验中酒精灯的作用是用于给试管中的高锰酸钾加热。
(2)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试管,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确认装置不漏气后,拔开橡胶塞,在试管中装入少量的高锰酸钾粉末,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以防止高锰酸钾堵塞导气管,用带有导管的橡胶塞塞紧管口,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将导管口放在集气瓶的瓶口。
18、2KMnO4△K2MnO4 +MnO2 +O2↑ b 液体被压回到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反应物脱离,反应停止
【解题分析】
(1)根据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及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解答;(2)根据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后,生成的气体无法导出,装置内压强增大分析解答。
(1)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2)用弹簧夹夹紧橡皮管后,生成的气体无法导出,装置内压强增大,液体被压回到长颈漏斗中,与固体反应物脱离,反应停止。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2分)
19、略略
【解题分析】
试题分析:已知量:20g赤铁矿样品,稀盐酸184g,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g;未知量:氧化铁的质量,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思路分析:发生的反应为:Fe2 O3 + 6HCl="==2" FeCl3+ 3H2O;已知数据均为混合物的质量;由已知数据可以求得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所得溶液的质量,再结合化学方程式即可求得所得溶质的质量,利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即可解答。
解:(1)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是20g —4 g ="=" 2 g ……………………………… 1分
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100% ="=" 80%…………………… 1分
(2)设: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为x,则
Fe2 O3 + 6HCl===2 FeCl3+ 3H2O ……………………………………… 1分
20 15
2g X
X ="=" 1.5g …………………………………………………… 1分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184 g + 20 g —4 g ="=" 200 g …………………………… 1分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 ==2.25% …………………………1分
答:(1)赤铁矿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80% ;(2)最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25% 考点: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