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第三节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学海导航】
学习一个地区的产业分布,要综合分析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从而找出该地区地理特征对产业分布产生的影响。
【活动探究】
活动一:农产品生产基地
目标一:运用“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分布”、“东北地区主要经济作物分布”图和“全国和东北地区部分农产品产量”表,说出东北地区农产品生产结构及其布局的特点。
(重点)
农作物分布活动探究:分析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条件?(从
地形、气候、土地资源等方面分析)小麦
水稻
玉米
大豆
甜菜
资料链接:
2010年全国和东北地区部分农产品产量
全国东北地区
总产量(万吨)人均产量(千克/人)总产量(万吨)占全国的比重(%)人均产量(千克/人)稻谷19576.0 142.9 2870.0 14.7 262.0
玉米17724.5 129.4 5478.9 30.9 500.1
豆类1896.5 13.8 751.8 39.6 68.6 思考:表中数据说明了什么?
[追踪训练]
(2017.青岛)读图“我国某地地区图”,完成1﹣2题.
1.下列地区的工农业布局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
A.甲地﹣电子工业 B.乙地﹣种植业
C.丙地﹣制糖工业 D.丁地﹣畜牧业
2.下列现象不属于东北地区的是()
A.气候冷湿,松林成海 B.沃野千里,黑土广袤
C.稻米满仓,荔枝成行 D.山环水绕,平原居中
活动二:重工业基地
目标二:运用“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与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说出东北地区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的特点。
依托矿产资源
支柱产业
工业中心
工业部门
[追踪训练]
(2015.潍坊)读东北主要城市和矿产分布图(图1)及年降水量分布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油田A是__________,分布在_______平原上。
(2)城市B是______,是我国著名的_______制造基地。
(3)辽中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_______基地,其发展的有利条件有哪些?
(4)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瓶颈有哪些?(至少两条)
目标三:结合相关资料,了解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背景和战略转型。
(重难点)
资料链接:
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转型
经过多年的开发,东北地区的一部分矿产资源日益减少,许多工矿城市面临着资源不足的严峻挑战。
比如,抚顺、阜新的煤炭资源趋于枯竭,辽中南地区有色金属矿山的资源量严重不足,大庆油田、辽河油田的可采储量大幅度减少。
矿区沉陷、生态恶化、环境污染也成为制约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的重要瓶颈。
近些年来,立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背景,东北许多工矿城市着力实施产业转型和结构调整,发展新型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思考:如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追踪训练]
1.对辽中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建议,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是()
A.临海地区可发展造船业
B.大力开采矿产资源,为后续发展初备充足的资金
C.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当堂检测】
读东北地区略图,回答1-2题。
1.东北平原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是()
A.小麦种植面积占绝对优势
B.从北向南大致分布着小麦、玉米、水稻
C.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着小麦、玉米、水稻
D.粮食作物品种单一
2.甲地和乙地的畜牧业类型分别是()
A.农耕区畜牧业、牧区畜牧业
B.农耕区畜牧业、农耕区畜牧业
C.牧区畜牧业、牧区畜牧业
D.牧区畜牧业、农耕区畜牧业
哈大高铁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
乘坐哈大高铁,可以实现“上午在哈尔滨喝茶,中午到大连看海,下午到沈阳逛街,晚上在长春听二人转,午夜再回到哈尔滨。
”读文字材料和哈大高铁客运专线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阴影所示的工业基地是()
A.辽中南
B.京津唐
C.沪宁杭
D.珠江三角洲
4.哈大高铁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阴山
5.关于东北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
B.土壤肥沃
C.人口密度比较低
D.开发历史比较晚
6.(2016.泰安)东北地区山川秀美,物产丰富。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山脉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试列举一例
(2)说出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原因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相对较低,试从纬度位置分析其主要原因。
(4)根据沈阳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分析辽河的水文特征。
(5)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地位不断下降,请你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学情分析本节课学习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我国农业、工业以及东北地区的位置、自然地理特征、人口与城市分布等相关知识。
八年级学生通过近两年的地理学习对读图、析图、用图等地图运用能力均有较大提高,为本节课运用相关地理,提取地理信息,分析东北地区农业与工业产业分布奠定基础。
本节课知识量较小,且与所学知识联系密切,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解决相关问题。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效果分析本节课学生能自主阅读相关地图获取地理信息,总结相关地理知识,主动参与到教学中来,而且学得较为轻松,知识落实情况好,课堂教学效果很好。
在对教材处理中,注重引导学生读图分析归纳,精心设计难点问题,让学生图文结合,以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注重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归纳能力;品尝自主学习的乐趣。
不足之处,由于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学生前期已有相关知识学习基础,课程进程上可进一步加快,扩大容量,增加练习,进一步提高课堂利用率。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教材分析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农业、工业在全国皆占据重要地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传统工业在全国的优势地位不断下降,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
2003年国家明确提出阵形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
为了突出东北
地区的区域特色,力求反映我国区域发展的重大变化,教材选择东北地区的农业和工业进行了介绍。
按照“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在“农产品生产基地”这部分内容中,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地理学习兴趣,通过读图了解农作物的主要分布地区。
教材安排3个段落的正文内容,扼要介绍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概况和主要农作物的生产及分布情况。
为引导学生了解东北地区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其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立珍惜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教材安排了一则“黑土地”的阅读材料。
最后,教材安排了一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对相关数据的分析和计算,了解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状况及其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本组“活动”既是对正文内容的呼应,也可以发展学生分析地理数据并获得相关结论的能力。
在“重工业基地”这部分内容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东北地区矿产资源与主要工业中心分布”图,来了解东北地区重要的矿产资源
和主要工业部门,在此基础上归纳处东北地区工业布局与工业结构的特点。
教材安排了2个段落的正文内容,扼要介绍了东北地区重工业发展情况,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地理背景和主要措施。
为呼应正文内容,教材安排了“辽中南工业基地”、“东北工业基地的战略转型”2则阅读材料,这2则阅读材料是正文内容的延伸和拓展。
最后,教材安排了一组“活动”,通过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
发展措施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背景及其重要意义。
第六章第三节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
读东北地区略图,回答1-2题。
1.东北平原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是()
A.小麦种植面积占绝对优势
B.从北向南大致分布着小麦、玉米、水稻
C.从东向西依次分布着小麦、玉米、水稻
D.粮食作物品种单一
2.甲地和乙地的畜牧业类型分别是()
A.农耕区畜牧业、牧区畜牧业
B.农耕区畜牧业、农耕区畜牧业
C.牧区畜牧业、牧区畜牧业
D.牧区畜牧业、农耕区畜牧业
哈大高铁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穿越高寒地区的高速铁路。
乘坐哈大高铁,可以
实现“上午在哈尔滨喝茶,中午到大连看海,下午到沈阳逛街,晚上在长春听二人转,午
夜再回到哈尔滨。
”读文字材料和哈大高铁客运专线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中阴影所示的工业基地是()
A.辽中南
B.京津唐
C.沪宁杭
D.珠江三角洲
4.哈大高铁经过的主要地形区是()
A.黄土高原
B.东北平原
C.四川盆地
D.阴山
5.关于东北平原成为商品粮基地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势平坦
B.土壤肥沃
C.人口密度比较低
D.开发历史比较晚
6.(2016.泰安)东北地区山川秀美,物产丰富。
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山脉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试列举一例
(2)说出东北地区粮食商品率高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原因
(3)东北平原土壤肥沃,但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相对较低,试从纬度位置分析其主要原因。
(4)根据沈阳气温年变化曲线和逐月降水量图,分析辽河的水文特征。
(5)东北地区是中国传统的老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地位不断下降,请你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课后反思
1.本节课为新授课,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力求通过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地图,获取地理信息,总结东北地区的农业产业分布与工业产业分布特点,并利用课堂时间落实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学案体现新授课流程:【学海导航】【活动探究】(明确任务与名表)[追踪练习]【当堂检测】等环节,设计新颖,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3.突出图像教学和图表—问题化教学,展现地理课堂特色。
4.课件体现地图学习的重要作用,从环节导入到自主学习再到练习,用图说话,提升学生地理能力。
5.练习题设置紧跟中考考向,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教学容量可以进一步增大,使课堂进程更加紧凑。
《东北地区的产业分布》课标分析本节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区域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布局特点”。
区域产业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经济地理问题,涉及农业、工业、交通、高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时可重点从某产业分析入手,认识其结构与布局特点。
产业布局特点的教学,应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因为相关的学习基础在前面的教学中已经具备。
本条“标准”的意思十分明确,这里主要针对“运用资料学习”的教学要求进行说明。
让学生具有基本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从地理学的特点看,不论是传统地理学还是现代地理学,对地理区域的研究和学习都是基于占有相当数量的区域信息,学生对地理区域的认知过程也大致如此,区别只是在于所需信息量的多少和获取的方式。
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获取、整理、运用信息能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认
识区域”对学生的基本训练之一就是具有基本的地理信息获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