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苏州市高新区中考化学考试模拟冲刺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
考生请注意:
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下列实验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A.煤炉里煤层上方的蓝色火焰:是一氧化碳在燃烧
B.尿素与熟石灰混合研磨:白色固体中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
C.加热通入足量二氧化碳后的石蕊溶液:溶液由红色变为紫色
D.聚氯乙烯燃烧: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为了达到相应的实验目的,下列实验设计不合理的是()
A.分离H2O2和MnO2制O2后的固液混合物
B.除去CO中的CO2气体
C.区分NaCl、NH4NO3、NaOH三种固体
D .区分硬水和软水
3.下列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序号 A B C D
目的
证明二氧化碳溶于
水且能和水反应证明碳与氧化铜能发生
反应
探究同种溶质在不
同溶剂的溶解性
探究燃烧的条件是燃烧
需要氧气
方案
A.A B.B C.C D.D
4.镓是一种奇妙的金属,放在手心马上融化,犹如荷叶上的水珠流来流去。

结合如图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中X=3
B.金属镓的熔点很低
C.镓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Ga2O3
D.镓元素在周期表中与氮元素是同一族
5.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襄阳带到西藏时,包装袋鼓起,是因为袋内气体的()
A.分子个数增多B.分子质量增大C.分子间隔增大D.分子体积变大
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足量的铁片与镁条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
B .向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
C .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KNO 3溶液中加入KNO 3固体
D .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MnO 2的情况下加热产生氧气
7.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并解释下列事实,错误的是 A .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 .1滴水大约有211.6710 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C .将氧气制成液氧,体积变小---------分子体积变小. D .水是无味的,蔗糖是甜的---------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
8.2019年4月22日第50个世界地球日的主题为“珍惜地球资源,转变发展方式”。

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
A .为方便出行,鼓励居民购买小汽车
B .为减少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农作物的生物防治技术
C.为增加田地肥力,就地焚烧农田中的秸秆
D.为了卫生方便,多使用一次性木筷
9.常温下测得一些食物的近似pH,酸性最强的是()
A.苹果汁~3.1 B.番茄汁~4.2 C.牛奶~6.5 D.玉米粥~7.5
10.某小组用石蜡做“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

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是:导气管不宜太长,且导气管的起端必须插在蜡烛母火焰的中心部位。

下列有关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A.此实验说明液态石蜡沸点较低,受热易汽化
B.如果导管太长,会使蜡烛蒸汽在导管中遇冷而液化
C.此实验说明,点燃石蜡蒸汽,石蜡蒸汽会继续燃烧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如图是NaCl、KNO3的溶解度曲线。

①50℃时,KNO3的溶解度_______(填“<”“>”或“=”)NaCl 的溶解度。

②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和49.0g KNO3固体配成40℃的溶液,再冷却到10℃,烧杯中析出的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g。

③比较Na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

④60℃时,在甲、乙两烧杯中分别取XgNaCl 和XgKNO3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Ⅰ.加入甲烧杯中的固体是_______(填“NaCl”或“KNO3”)。

状态1时,甲烧杯中未溶解的固体最多有_______g,要使固体全部溶解,最适宜的方法是_______。

Ⅱ.状态2时,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可能为_______。

若向乙烧杯中继续加一定量的该溶质形成状态3,则坐标图中符合实际结果的描点可能是____(选填编号)。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某品牌补钙剂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如图1所示。

化学兴趣小组准备测定该补钙剂中有效成分的质量分数,取10片钙片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其他成分既不溶于水,也不与盐酸反应),并绘制了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生成气体质量的关系如图2,请回答:
(1)图2中A点表示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计算该品牌钙片中CaCO3的质量分数_____________。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下图1是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_____(填:“大于”、“等
于”或“小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为_____。

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这里的“盐”指氯化钠、“碱”指纯碱他们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

为确定某白色固体是碳酸钠还是氯化钠,在20℃时,取3.6g样品加入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2所示,则固体是_____。

若将该溶液升温到40℃时(不考虑水分蒸发),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结果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

14.为鉴别CuSO4、KOH、K2CO3、NaCl和稀硫酸五种失去标签的溶液,做如下实验。

通过观察就可以鉴别出CuSO4溶液,依据是_____;将剩余四种溶液分别取样,滴加酚酞溶液就可以将四种溶液分为两组,使酚酞溶液变红的一组是_____;另一组的两种溶液不变色;将不变色的其中一种溶液加到(2)中两种红色溶液中,依据出现的明显现象鉴别出K2CO3溶液,则明显现象是_____;至此溶液鉴别完毕。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某化学兴趣小组想要探究一包食品脱氧剂的成分,剪开包装袋,发现脱氧剂大部分为黑色固体,其中混有少量白色粉末。

脱氧剂的成分是什么?经过查阅资料,小组同学提出猜想:
甲同学:可能有铁粉
乙同学:可能有炭粉,因为活性炭具有______性,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气富集在脱氧剂周围。

小组同学根据两位同学的猜想设计了实验方案,请完成下表: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向脱氧剂中加入足量的______ 固体部分溶解,有气泡产生
甲、乙同学的猜想均成立
过滤,将滤渣与氧化铜混合加热______
(反思与评价)滤渣与氧化铜的反应需在高温条件下进行,从实验装置角度考虑,可以通过______的方法来提供高温。

有同学提出,可以用一种简单的物理方法验证甲同学的猜想,请写出使用此方法的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_。

老师告诉同学们,脱氧剂的脱氧原理是利用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来吸收包装袋中氧气,从而延长食品的保质期。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

小组同学又对脱氧剂中的白色粉末产生好奇,经查阅资料,白色粉末可能是硅藻土。

硅藻土是一种填充剂,不溶于水,其作用在于吸附水分,为脱氧反应提供水分;并疏松配料,使氧气易于接触铁粉。

如图是硅藻土用量与脱氧时间(h)的关系图,可知:①硅藻土的最佳用量是______g。

②硅藻土高于或低于最佳量时,脱氧速度会减慢。

请分别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

③脱氧剂的脱氧速度还有可能受哪些因素影响?请写出一条并说明理由:______。

16.某学习小组对课本中“氯化钠能用于制烧碱”的内容产生兴趣,查阅资料得知:2NaCl+2H2O 通电
2NaOH+H2↑+Cl2↑
为验证该反应能制烧碱,同学们用如图1装置进行了电解饱和氯化钠溶液的实验,通电一段时间后,关闭电源,从K 处倒出溶液作为待测液进行如下探究.检验待测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检验含有氢氧化钠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定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查阅资料:
Ⅰ.氢氧化镁不溶于水.
Ⅱ.氢氧化钠与氯化镁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图2所示.步骤②加入的氯化镁溶液必需过量,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判断所加氯化镁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实验过程中若缺少步骤④的操作,则测定的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将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没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B
【解析】
A、煤炉中间的碳在氧气不足的情况下燃烧生成了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又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放出蓝色火焰,故正确;
B、尿素中没有铵根离子,故与熟石灰混合研磨不会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故错误;
C、碳酸不稳定,受热后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使溶液不显酸性,故石蕊红色褪去,故正确;
D、聚氯乙烯燃烧:会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确。

故选B。

【点睛】
铵根离子与碱反应生成氨气,故氨态氮肥不能和碱性肥料混合使用。

2、B
【解析】
A、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故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故正确;
B、该实验中一氧化碳可以与氧化铜反应,二氧化碳不与氧化铜反应,该实验不会将杂质除去,反而会将主要物质除去,故错误;
C、NH4NO3、NaOH溶于水分别吸热、放热,使溶液的温度分别降低、升高,氯化钠溶于水温度几乎无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设计合理;
D、检验软硬水的方法是向水中加入肥皂水,如泡沫多浮渣少的水是软水,反之是硬水,故设计合理。

故选B。

3、A
【解析】
A、将水倒入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塑料瓶,旋紧瓶塞,振荡,观察到塑料瓶变瘪,只能说明二氧化碳溶于水,不能说明二氧化碳能和水反应,选项错误;
B、实验中能观察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中生成了二氧化碳,证明碳与氧化铜能发生反应,选项正确;
C、实验中能观察到高锰酸钾在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多于在汽油中的溶解的最大质量,说明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选项正确;
D、实验中能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燃烧,水下的白磷不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燃烧需要氧气,选项正确,故选A。

4、D
【解析】
A.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31=2+8+18+X,X=3,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镓放在手心马上熔化,说明金属镓的熔点低,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镓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而形成带3个单位正电荷的镓离子,则镓的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显﹣2价,则镓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Ga2O3,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同一族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镓的最外层电子数是3,氮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是5,不是同一族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5、C
【解析】
A、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会鼓起,是因为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增大,不是个数增多,错误;
B、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会鼓起,是因为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增大,不是分子质量增大,错误;
C、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会鼓起,是因为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增大,正确;
D、将密封良好的方便面从平原带到高原时,包装会鼓起,是因为压强减小,分子间隔增大,不是体积增大,错误。

故选C。

6、A
【解析】
A、足量的铁片与镁条分别与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相等,镁的金属活泼性强,需要反应的时间短,选项A正确;
B、向氢氧化钠和氯化钡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立刻产生硫酸钡沉淀,图像起点位置错误,选项B错误;
C、在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中加入KNO3固体,未加入硝酸钾固体时,未饱和的硝酸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为“0”,图像起点位置错误,选项C错误;
D、等质量的氯酸钾在有、无MnO2的情况下加热产生氧气的质量相等,选项D错误。

故选A。

7、C
【解析】
A、由于酒精分子不断运动,才可以闻到巷子深处的酒香,选项A正确;
B、一滴水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到,但是含有若干的水分子无法被观察到,说明分子很小,选项B正确;
C、氧气变为液态,是减小分子之间的间隔,分子体积不变,选项C错误;
D、水与蔗糖是两种不同物质,分别由水分子和蔗糖分子组成,表现出不同性质,是由于不同分子的性质不同,选项D 正确。

故选C。

8、B
【解析】
A、大量的使用小汽车会增加化石燃料的需求,排放出大量的污染物,不合题意;
B、为减少农药的使用,大力推广农作物的生物防治技术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符合题意;
C、就地焚烧作物秸秆会增加空气中污染物的含量,不合题意;
D、使用一次性木筷制作要消耗能量,而且要砍伐大量树木,不合题意。

故选B。

9、A
【解析】
A、苹果汁的pH为3.1,小于7,显酸性;
B、番茄汁的pH为4.2,小于7,显酸性;
C、牛奶的pH为6.5,小于7,显酸性;
D、玉米粥的pH为7.5,显碱性;
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苹果汁的pH最小,酸性最强。

故选A。

10、D
【解析】
A、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的沸点较低,由于烛芯的温度较高,石蜡会蒸发变成蜡烛蒸汽,因此选项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B、如果导气管太长,由于温度的降低,石蜡蒸气会在导管中液化,不能从导气管的末端导出,使实验不成功,因此,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C、石蜡蒸气属于可燃物,当从导气管导出时,与空气接触,点燃后会继续燃烧,选项说法正确,故不符合题意;
D、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所以导气管口可以燃烧,选项说法错误,故符合题意,故选D。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 28.1 测定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溶质完全溶解达到饱和时所需水的质量等NaCl 17.7 加入足量的水52.4% ACD
【解析】
①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KNO3的溶解度>NaCl 的溶解度;
②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KNO3溶解度为20.9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10℃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20.9g的KNO3,向烧杯中加入100g水和49.0g KNO3固体配成40℃的溶液,再冷却到10℃,烧杯中析出的固体的质量
=49g-20.9g=28.1g;
③比较NaCl和KNO3在水中的溶解性强弱的实验方案是测定相同温度下,等质量的溶质完全溶解达到饱和时所需水的质量等;
④60℃时,在甲、乙两烧杯中分别取XgNaCl 和XgKNO3固体进行如下实验。

Ⅰ.
在甲、乙两烧杯中分别取XgNaCl 和XgKNO3固体加100g水后,甲部分溶解,乙完全溶解,说明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60℃时,NaCl的溶解度小于KNO3的溶解度,加入甲烧杯中的固体是NaCl;
在状态1,乙烧杯中加入Xg硝酸钾后,硝酸钾全部溶解,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100g水,NaCl的溶解度为37.3g/100g水,若状态2的硝酸钾溶液恰好饱和,则加入硝酸钾质量X=55g,状态1时,甲烧杯中未溶解的固体最多有55g-37.3g=17.7g,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较小,要使固体全部溶解,最适宜的方法是加入足量的水;
Ⅱ.状态2时,乙烧杯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大时,硝酸钾处于饱和状态,溶质质量分数可能
=
110g
100%52.4% 110g+100g
⨯≈;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乙烧杯中,状态1的溶液是不饱和溶液,状态2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形成的饱和溶液,若向乙烧杯中继续加一定量的该溶质形成状态3,由状态1到状态2时,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增大,溶剂的质量不变。

由状态2状态3,溶质的质量可能先增大(状态2不饱和)饱和后不再增大,也可能不变(状态2饱和),溶液质量可能先增大(状态2不饱和)饱和后不再增大,也可能不变(状态2饱和),溶剂的质量不变。

则坐标图中符合实际结果的描点可能是ACD。

【点睛】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物质加入一定量水中,全部溶解,形成的溶液可能是不饱和溶液,也可能是恰好形成的饱和溶液,若固体有剩余,则一定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10片钙片中碳酸钙和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g二氧化碳50%
【解析】
(1)图2A点表示的意义是10片钙片中碳酸钙和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g二氧化碳。

故填:10片钙片中碳酸钙和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2g二氧化碳;
(2)由提供的信息可知,10片钙片的质量是10g,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2.2g,
设10片钙片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3222
CaCO+2HCl=CaCl+H O+CO
10044
x 2.2g
10044
=
x 2.2g

x=5g
该种钙片中主要成分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
5g
10g
×100%=50%,
答:该品牌钙片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50%。

【点睛】
要学会识图,能够根据图中提供的数据获取需要的信息,这是解答的关键,要注意理解。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大于当温度小于40℃时,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升高,当温度大于40℃时,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NaCl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Na2C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Na2CO326.5%
【解析】
(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钠的溶解度;
(2)碳酸钠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为当温度小于40℃时,随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也升高,当温度大于40℃时,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这里的“盐”指氯化钠、“碱”指纯碱,所依据的原理是:NaCl 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Na2C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4)为确定某白色固体是碳酸钠还是氯化钠,在2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小于36g,取3.6g样品加入盛有1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2所示,所以固体是Na2CO3,若将该溶液升温到40℃时,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3.6g
×100%=26.5%。

13.6g
14、CuSO4溶液是蓝色的KOH溶液、K2CO3溶液有气泡产生
【解析】
(1)CuSO4溶液是蓝色的,故通过观察就可以鉴别出CuSO4溶液。

(2)KOH、K2CO3溶液显碱性,将剩余四种溶液分别取样,滴加酚酞溶液就可以将四种溶液分为两组,使酚酞溶液变红的一组是KOH溶液、K2CO3。

(3)不变色的为NaCl和稀硫酸,将不变色的其中一种溶液加到(2)中两种红色溶液中,稀硫酸能与碳酸钾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依据出现的明显现象鉴别出K2CO3溶液,则明显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吸附:稀盐酸: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在酒精灯上加金属网罩用磁铁靠近脱氧剂,部分黑色粉末被吸引4Fe+3O2+6H2O=4Fe(OH)30.35量不足时,水分不足,反应不充分;量太多时,包裹在铁粉表面,使铁粉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温度,因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解析】
【猜想与假设】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将空气中的氧气富集在脱氧剂周围;【设计实验】铁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碳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反思与评价】
(1)滤渣与氧化铜的反应需在高温条件下进行,从实验装置角度考虑,可以通过在酒精灯上加金属网罩的方法来提供高温;(2)有同学提出,可以用一种简单的物理方法验证甲同学的猜想,请写出使用此方法的实验操作及现象:用磁铁靠近脱氧剂,部分黑色粉末被吸引;铁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化学方程式为:4Fe+3O2+6H2O=4Fe(OH)3;(4)由图示信息可知①硅藻土的最佳用量是0.35g;②硅藻土高于或低于最佳量时,脱氧速度会减慢,可能的原因是:量不足时,水分不足,反应不充分;量太多时,包裹在铁粉表面,使铁粉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脱氧剂的脱氧速度还有可能受温度的影响,因为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16、向待测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变红,证明含氢氧化钠2NaOH+MgCl2=Mg(OH)2↓+2NaCl使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取步骤②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MgCl2过量,反之则不过量偏大【解析】
[探究一] 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验证生成氢氧化钠的方法是:向待测液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证明含氢氧化钠;
[探究二] Ⅱ.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方程式为:2NaOH+MgCl2=Mg(OH)2↓+2NaCl;
(1). 步骤②加入的氯化镁溶液必需过量,其目的是使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氯化镁过量,则反应后的溶液中有氯化镁,判断所加氯化镁溶液是否过量的方法是取步骤②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MgCl2过量,反之则不过量;
(2)实验过程中若缺少步骤④的操作,则氢氧化镁沉淀上有残留的氯化钠溶液,导致称量的沉淀的质量偏大,最终导致则测定的待测液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将偏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