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辽宁省五校(鞍山一中、大连二十四中等)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辽宁省五校(鞍山一中、大连二十四中等)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诗人王维全面的艺术造诣使之对后世诗学以及艺术理论形成了很大的笼罩力。
《红
楼梦》的文本较为充分地反映出王维对后世的强大而深远的影响力。
对浑融蕴藉、兴象玲珑
的诗美和高度情景交融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促使《红接梦》“诗化”艺术形成的重要因素。
曹雪芹通过《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的情节,明确标举王维诗歌。
黛玉要春菱首先读《王厚诺全集》,而不是李白、杜甫的作品,并且要求春茨“细心揣摩连熟了”,比对李杜
的诗歌所作的“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体现出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格外重视。
俞平伯先
生认为“黛玉跟香菱谈诗,不妨视为悼红轩的诗话”。
而香菱对于王维诗歌体会入微,得其
神妙的鉴赏,实际上就是曹雪芹对王维诗歌的品赏之见,香菱对王维诗歌发表的那番精微的
鉴赏,已多为后人论王维诗歌写景如画,精于炼字艺术时所引用。
《红楼梦》中的大量诗文
曲赋多有对王维诗歌字句、意象到立意的袭用和借鉴,可见出作者对王维诗歌的熟悉和欣赏。
《红楼梦》中的各种描写景致的文字,多通过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句和诗意的借鉴和化用,
来营造一种宁静幽美、清雅如画的境界。
如贾宝玉所作《薪芷清芬》“轻烟迷曲径,冷翠湿
衣裳”(第十八回)一联,取意于王维《山中》“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
而《赞会芳园》中“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
树头红叶翩翩,疏林如画”(第十一回)几句,则颇有《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的如画意境。
贾宝玉所作藕香榭对联上句“芙蓉影破归兰桨”(第三十八回)以动写静,显然源自王维《山居秋瞑》中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一联的特殊写法。
第五十回《芦雪庭即景联句》中,李纨的咏雪诗句“寒山已失翠”,翻用
了王维《铜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诗中“寒山转苍翠”。
第七十六回《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中的“振林千树乌,啼谷一声猿”的妙对,也受了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整树参天,千
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秒百重泉”意境的启发。
《红楼梦》中的诗歌不仅在具体的字句、意境方面袭用王维诗歌,还在情趣、神韵方面进行模仿,往往神情逼肖。
第十八回《大观因
题咏》中黛玉为宝玉代拟的那首《杏帘在望》尤显功力。
诗云:“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
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哇春韭熟,十里稻花香。
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语言清
新明快,境界安详和乐,充滋着流郁的生活气息,与王维田园诗代表作《谓川田家》《洪上
即事田园》《山居秋瞑》等的结构和情调十分相似。
(摘编自袁晓薇《王维与<红接梦>的诗化意蕴》)材料二:
近年来,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现状具有不平衡性。
以四大名著为例,海外传播影响力
最大的是《西游记》,而《红楼梦》则相对影响较小。
《西游记》之所以影响最为深远,是
因为它所弘扬的英雄主义,冒险主义精神,更易于为西方世界所接受,从而使中国文化精髓
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尽管如此,美版《西游记》宣扬的思想仍以西方思想为主线,人物刻画
与美国电影中的英雄形象也较为接近。
而对于《红楼梦》这样富含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
作品来说,西方读者在接受上会存在一定的障碍。
国此,中国文化典籍的海外传播依然任重
道远。
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实现全球化与民族差异化的有效结合。
文化是文明的基础,文明
是文化的升华。
文化有地域、国别特征,文明则可以超越国别与民族,具有普适性。
我们应
当认识到,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构成了西者互补的前提,使文化互鉴更有价值,从而
得以升华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以此来助益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因此,我们
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应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
若一味迎合西方话语体系,显然不
利于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
典籍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象征,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新的
生长点,寻求文化的内在普遍性,在此基础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汇。
其次,增强市场意识,挖掘完善传播渠道。
目前我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的市场机制尚不
健全,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精准评估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国内出版传播机构应把握"一带一路"
倡议的契机,增加沿线国家的多语种教育,从而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中国文化典籍外译教育。
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对海外受众认知需求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出版和市场
化战略,实现融合海外中国文化市场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产业的有效循环和良性互动。
最后,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国典籍海外传播新平台。
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要深入了
解目标读者的文化传统。
调查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适合其文化背景、思维模式和接受方式
的故事,在对话交流中让中国文化典籍走向世界。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使故事内容图文并茂、生动形象,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深入浅出地把中国典籍讲述出来。
这样的表达方式更有功于他
国听众的理解,更能打动年轻人群体。
(摘编自季琰《以文化典籍传播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 下列出自于《红楼梦》的诗句,最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萧疏篱畔科头坐,冷清香中抱膝吟。
B.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C.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D.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创作《红楼梦》时,曹雪芹在香菱学诗情节中有意融入了自己对诗歌品赏的一些思考。
B.海外版《西游记》有意弘扬外国所推崇的精神品质,这不利于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播。
C.西方读者不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造诣或是《红楼梦》在海外影响力较小的原因之一。
D.中西方文化有地域和国别特征,二者互鉴互补,可使其得以升华成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
3.下列说法不符合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A.《水浒传》在面向海外传播时,应坚持深入挖掘作品中对国家忠诚、对压迫反抗的文化精神。
B.《三国演义》的外译版本不能只局限于英语语种的出品,应扩充泰语、越语等多语种版本。
C.在进行《论语》外译本的发行前,要深入调研海外市场,需对海外读者认知需求进行
科学评估。
D.《诗经》应始终乘承“白纸黑字”“泼墨书香”式的传统化传播形式,如此方能尽显其中魅力。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
5.中央电视总台重点文化类创新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一经播出,不仅受到了国民的高度
赞扬,更获得了海外人士的好评,请综合上述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风靡全球的原因。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骑桶者
卡夫卡
煤全部烧光了,煤桶空了,铲子没有用了,火炉里透出寒气,灌得满屋冰凉。
窗外的树
呆立在严霜中,天空成了一块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
我得弄些煤来烧,我可
不能活活冻死,我的背后是冷酷的火炉,我的面前是同样冷酷的天空,因此我必须快马加鞭,在它们之间奔驰,在它们之间向煤店老板要求帮助。
可是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已经
麻木不仁,我必须向他清楚地证明,我连一星半点煤屑都没有了,而煤店老板对我来说不雷
是天空中的太阳。
我这回前去,必须像一个乞丐,由于饥饿难当,奄奄一息,快要倒毙在门
槛上,女主人因此赶忙决定,把最后残剩的咖啡倒给我,同样,煤店老板虽说非常生气,但
在十诚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下,也将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
我怎么去法,必将决定此行的结果,因此我骑着煤桶前去。
骑桶者的我,两手握着桶把——最简单的挽具,费劲地从楼梯上滚下去,但是到了楼下,我的煤桶就向上升起来,妙哉,妙哉,那些平趴在地下的骆驼,在赶骆驼的人的棍下摇晃着身体站立起来时,也不过尔尔。
它以均匀的速度穿过冰凉的街道,我时常被升到二楼那么高,但是我从未下降到齐房屋大门
那么低。
我极不寻常地高高飘浮在煤店老板的地窖穹顶前,而煤店老板正在这地窖里伏在小
桌上写字,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客的门是开着的。
"煤店老板!"我喊道,那急切的声音裹在呼出的热气里,在严寒中显得格外沉浊。
“煤
店老板,求你给我一点煤吧,我的煤桶已经空了,因此我可以骑着它来到这里。
行行好吧,
我有了钱,就会给你的。
”
煤店老板把一只手放在耳朵边上。
“我没有听错吧?”他转过头去问他坐在火炉旁边的
长凳上织毛衣的妻子,“我没有听错吧?是一个顾客。
”
“我什么也没有听见,”妻子说,她平静地呼吸着,一面织毛衣,一面舒服地背靠着火
炉取暖。
“噢,是的,”我喊道,“是我啊,一个老主顾,向来守信用,只是眼下没钱
了。
”“我的老伴,”煤店老板说,“是的,是有一个人,我不会弄错的,一定是一个老主顾,一个有年头的老主顾,他知道怎么来打动我的心。
”
“你怎么了,当家的?”妻子说,她把毛衣搁在胸前,暂歇片刻,“没有人,街上空空的,我们已经给所有的顾客供应了煤,我们可以歇业几天,休息一下。
”
“可是我正坐在这儿的煤桶上,”我喊道,寒冷所引起的没有感情的眼泪模期了我的眼睛,“请你们抬头看看,你们就会发现我的,我请求你们给我一铲子煤,如果你们能给我两铲,那我就喜出望外了。
所有别的顾客你们确实都已供应过了。
啊,但愿我能听到煤块在这
桶里滚动的响声。
”
“我来了。
”煤店老板说,他正要迈动短腿走上地客的台阶,他的妻子却已经走到他的
身边,拉住他的手臂说:“你待在这儿。
如果你还固执已见的话,那就让我上去。
想想你昨
天夜里咳嗽咳得多么厉害。
只为一件买卖,而且只是一件凭空想象出来的买卖,你就忘了你
的妻儿,要让你的肺遭殃。
还是我去。
”
“那么你就告诉他我们库房里所有煤的品种,我来给你报价格。
”
“好。
”他的妻子说,她走上了台阶,来到街上。
她当然马上看到了我。
“老板娘,”
我喊道,“衷心地向你问好,我只要一铲子煤,放进这儿的桶里就行了,我自己把它运回家去,一铲最次的煤也行。
钱我当然是要全数照付的,不过我不能马上付,不能马上。
”“不
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它们和刚才听到的附近教堂尖塔上晚钟的声响混合在一起,又是怎样地使人产生了错觉啊。
“他要买什么?”煤店老板喊道。
“什么也不买,”他的妻子大声应着,“外面什么都
没有,我什么都没有看到,什么都没有听到,只是听到钟敲六点,我们关门吧。
真是冷得要命,看来明天我们又该忙了。
”
她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见,但她把围裙解了下来,并用围裙把我扇走。
遗憾
的是,她真的把我扇走了。
我的煤桶虽然有着一匹良种坐骑的一切优点,但它没有抵抗力,
它太轻了,一条妇女的围裙就能把它从地上驱赶起来。
“你这个坏女人,”当她半是蔑视半是满足地在空中挥动着手转身向店铺走去时,我还
回头喊着,“你这个坏女人!我求你给一铲最次的煤你都不肯。
”就这样。
我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不复再见。
注①:本篇小说作于1917年冬,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小说描写了一个荒诞的故事,“我”因为贫穷没有煤烧而去向煤店老板求助,竟然是骑着空桶去的。
B.虽然煤店老板对于“我”的通常的请求麻木不仁,但“我”相信出于十诫之一“不可杀人”
的要求,他会帮助我。
C.“‘不能马上'这两个词多么像钟声啊!”这种错觉将“借煤”置于似真似幻的氛围中,暗示“借煤”事件的幻想性。
D.对于我的多次哀求,煤店老板装作没有听见,并且没有付诸行动的打算,始终无动于衷,说明老板缺乏同情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把多余的热气排出去,地窖的门是开着的”表现了煤店老板温暖密足的生活,与
“我”的悲惨境遇形成对比。
B.小说运用了动作、语言、肖像、心理等多种描写,全方位地展现“我”在借煤时所遭遇的残酷打击。
C.小说对一件悲惨的冻馁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并不严肃的叙述语调中带有辛酸的自我解嘲式的幽默。
D.小说以第一人称来叙述事件,展现了主人公“我”在借煤时的复杂心理,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和读者的代入感。
3.小说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做简要分析。
4.卡夫卡在小说中虚构的“借煤者骑着木桶飞翔”这一核心情节达成了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分析。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懋,字德夫,慈溪人。
武宗正德六年进士。
授浦城知县,报南京吏科给事中
..张
...。
御史
经、宁波知府翟唐忤奄人被逮,懋偕同官论救。
织造太监史宣诬主事王塞、知县胡守约,下
之诏狱。
懋言:“宣妄言御赐黄棍,听挞死官吏,胁主簿孙锦死,今又诬守职臣。
乞治宣罪,还塞守约故任。
”未几,复偕诸给事言:“臣等屡建白不择可否一概留中万一奸人阴结党类
公行阻遏朝有大事陛下不闻大臣不知祸可胜言”皆不报。
已,又劾罢盐法侍郎薛章,请黜太
仆少卿马陟,留御史徐文华,召还谢迁、韩文、孙交、张原、周广、高公韶、王思等,罢游
畋射猎,复御朝常仪,还久留边兵,汰锦衣冗官。
诸疏皆侃侃。
江彬导帝巡幸。
懋言:“彬枭桀憸邪,扶至尊出居庸
..,无大臣保护,独处沙漠将半载。
两宫违养,郊庙不亲,四方突异迭见,盗贼蜂起。
留彬一日,为宗社一日忧,乞立置重典。
”时中外章奏,帝率不省视。
规主阙者,往往得无罪。
一触权幸,祸立至,人皆为懋危。
而彬
方日侍帝娱乐,亦不之见也。
请回銮,谏南幸,懋皆与。
宸濠反,帝在南都,懋从行。
请急
定平贼功赏,既又数请还京,率同官伏阙,皆不省。
世宗即位,疏荐建言贬谪诸臣周广、范格等二十人,皆召用。
劾南京祭酒
..陈霁、太常卿
张道荣,皆罢。
未几,言:“谢迁、韩文起用,乞仿宋起文彦博故事,不烦职务,大礼大政,时令参预,必有裨新政。
”帝虽善之不能用。
出为广东参议,迁副使。
嘉靖四年,有锦衣官校侦事广东。
懋与按察使张枯疑其伪,执之。
事闻,逮下诏狱,谪藤县典史。
屡迁至广西布政使。
十六年入为应天府尹。
坐所选乡试
录忤旨,致仕,卒。
(出自《明史.孙懋传》)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等屡建/白不择可否/一概留中/万一奸人阴结/党类公行/阻遏朝有大事/陛下不闻/大臣不知祸可胜言
B.臣等屡建白/不择可否/一概留中/万一奸人阴结/党类公行阻遏/朝有大事/陛下
不闻/大臣不知/祸可胜言
C.臣等屡建/白不择可否/一概留中/万一奸人阴结党类/公行阻遏/朝有大事/陛下不闻大臣/不知祸可胜言
D.臣等屡建白/不择可否/一概留中/万一奸人阴结党类/公行阻遏/朝有大事/陛下不闻/大臣不知/祸可胜言
2.下列对文中出现过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给事中,官名。
明代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B.御史: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下属皆置“史”,负责监察朝廷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居庸:山名,在北京市昌平县,为燕京八景之一;又为关名,是长城的重要关口。
D.祭酒:官名,汉平帝时置六经祭酒。
隋唐后,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之长。
3.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懋为官耿介,揭露奸俊罪行。
孙懋上奏揭露史宜伪称皇上赐下黄棍,听任将官吏责打致死,逼死主簿孙锦以及诬告大臣的罪行。
B.孙悉关心国事,心系朝廷安危。
请皇上不再出游射猎,恢复临朝听政的仪节,还使边境士兵长久留驻,削减锦衣卫多余的官员。
C.孙懋敢于直言,不惧权贵宠臣。
江彬诱导皇帝出巡,孙懋认为其置皇帝于险地,乞请将其重法处置。
D.孙懋爱憎分明,力荐贤良之士。
孙懋向世宗力荐因进谏而遭贬斥的大臣二十人,又建议仿效宋朝启用文彦博的做法任用谢迁、韩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规主阙者,往往得无罪。
一触权幸,祸立至,人皆为懋危。
(2)请急定平贼功赏,既又数请还京,率同官伏阙,皆不省。
5.孙懋在广东任上因何事获罪遭贬滴?后来做应天府尹,又因何事辞官?请简要说明。
4.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①
苏轼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
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
昔人非。
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
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
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②雅志莫相违。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注】①参寥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精通佛典,工诗,苏轼与之交厚,苏轼应召赴京时,赠此词与他。
②谢公:指谢安,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不及归隐而病
逝于西州门;他的好友羊昙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有情风”两句开笔不凡,表面写钱塘江的潮起潮落,实则暗含抒写离情的特定场景。
B.由“不用思量今古”两句可知苏轼对古今变迁、人事代谢置之度外,泰然处之的人生态度。
C.根据词中内容可知,本词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属于苏轼同一时期的作品,艺术风格极为相似。
D.超旷心态与人生苦恼的交织使得本词看似明快,实则蕴含着玩味不尽的情趣和思索不尽的哲理。
2.有人说,“超然物外,寄情山水是苏轼重要的人生理想”,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且是被迁戍边的兵卒。
(2)地名入诗,让一个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充满了色彩、声音和气息,
如陆游《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人常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摹音乐,比如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有很多,有三种主要原因无法避免。
第一,① ,它们和我们一样也需要食物,而它们“吃喝拉撒”都在食物上,就导致了
食物腐败;第二,除了微生物,食物内部含有的各种酶类会分解食物;第三,空气中的氧气
会导致食物氧化。
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只感官品质大大下降,营养价值大大流失,安全性
也会降低。
如果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② ,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冷藏是我们保存食物很常用的方法。
在低温环境下,微生物的生长速度在低温下慢,繁
殖速度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食物内部酶的活性以及其他化学反应速度都减慢了,就像动物
进入冬眠一样,食物的腐败变质速度大大降低,食物就可以保存较长的时间了。
不过,虽然
低温保存基本不会损坏食物的营养素,但营养素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流逝,③ ,尤其是没有
厚实的皮包裹的水果,比如草莓等各种莓类。
1.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和文中“吃喝拉撒”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B.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C.其结果,往往是“下笔千语,离题万里”。
D.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2个字。
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广州的黄埔区历史悠久,不说别的,隐藏在都市里的幸福里、融德里、迳下村、深井村,一个个① 的村落,就够你伸大拇指。
无论你冲着一座古塔、一座古祠,还是一棵老树走去,都会找到你的惊奇与惊喜。
这不,顺着一条莲花溪,无需询问,就到了莲塘村。
莲塘村有五个大花瓣似的莲花溪,让“莲塘村”这个名字② 。
也就是说,无论顺着哪
一条进来,都不会走错。
莲蓬一直拥挤到老桥边,再挤就挤到桥上去。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
周敦颐的莲塘村人爱这里开得又大又鲜亮的莲花。
你看他们刻于黄蜡石上的话语:根扎污泥终不染,洁身自好永流芳。
还有刻于陈公祠前
面的:德如莲藕心永明,道似莲花不染尘。
刻于戏台边上的:一身正气如莲洁,两袖清风比
荷轻。
荷花成了村子的主题,也成为村子的象征。
莲塘人选择了莲塘,莲塘就成了最好的去处。
他们总能在这里找到乐趣。
你看,有人在洗涮,有人在垂钓,有人在谈天,有人在耍闹。
抬眼间,莲蓬中又绽开一枝枝③ 的嫩荷,它们都具有自己的身高优势,有的像静雅的蜡做
的雕塑,有的像灵动的水中芭蕾。
蜻蜓和彩蝶飞舞其间,逗引出一串脆亮的叫唤。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
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
改变原意。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庄于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
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夫年。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这是庄子的一
句富有哲理的话,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拒绝所谓的"无用””时,是否也放弃了很多隐藏在"无用"后的"有用"胧?
小王是一名刚刚结束高考的考生,正在为填报志愿发愁,他在邮件中询问了好麦点见。
假如你(小张)是他的朋友,你会怎样写这封回信呢?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