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_《数据汇总和数据排序和分组》教材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据汇总和数据排序和分组》教材解析
提出问题后,学生
通常不难想到:要回答
教材提出的这个问题,
就要在全班开展调查,
了解每个同学的出生
月份。
此时,要注意通
过讨论引导他们认识
到:为了便于组织活
动,也为了保证调查结
果真实可靠,可以按
“各人在纸上写出自
己的出生月份——在
小组内收集、整理——
全班汇总”这样的程序
完成上述调查活动。
每个小组的人数
不宜过多,也不宜过
少,以10~15人较为
合适。
学生分小组收
集、整理数据时,一要
提醒他们先在纸上写
出自己出生的月份(可
统一要求填写公历月
份);二要提醒他们适当进行分工:有人负责收集记有出生月份,有人负责计数,有人负责核对,有人负责求和计算,有人负责记录。
各小组完成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后,可以先引导学生对小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初步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
指导学生进行全班汇总时,要根据班级实际,或逐月累加计算,或在各组交流的基础上由他们自行汇总。
要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汇总活动之中,提醒他们认真记录各小组汇报的数据,细心计算各组数据的和,主动进行检查验算。
引导学生对汇总
后的数据进行分析
时,要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从表中得到的
结论是“本班同学中
哪个月出生的人数最
多,哪个月出生的人
数最少”,但不能得出
“某个月出生的人数
一定最多或最少”等
类似的结论。
如果所
有调查结果都显示
“某个月出生的人最
多或最少”,应告诉学
生这样的结论是否确
定,还有待不同对象
或更大范围调查数据
的验证。
第二,按不
同标准把得到的数据
重新分类,有助于我
们更加全面地理解数
据所蕴含的信息。
第三,如果要在全校同学中调查,可以先在各班级收集、整理数据,再把各班的数据进行总。
而在全校同学中调查所得到的结论,与各班数据既有一定的联系,也会存在一些差异,结论不能提前预知。
对本次统计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时,既要关注具体的方法、技能,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和体验,要适当突出数据对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价值。
第1题,如果正方体的形状比较规范,质地比较均匀,那么每个数朝上的次数应该差不多,单数和双数朝上的次数也应差不多。
这里不要涉及可能性大小的概念,只要学生对此有所体会即可。
第2题,一要提
醒学生先认真想好
“自己的艺术特长
是什么”,再写下来;
二要告诉他们:每人
只能选择一种作为
自己的特长。
进行全
班汇总时,要提醒学
生认真记录各小组
汇报的数据,避免漏
记或错记。
全班汇总
后,重点要引导学生
说说全班同学中具
有哪种艺术特长的
人数最多,具有哪种
艺术特长的人数最
少,以及这些信息对
今后开展各项文体
活动有什么作用,等
等。
例2中提供的
“身高标准”是按年
龄和性别加以区分的。
这里的年龄是指“周岁”。
指导学生分组时,可以先按男、女生分成两大组,再根据年龄分成若干小组。
对小组数据进行分析时,要抓住两点:一是小组同学中最高和最矮的身高各是多少厘米,自己的身高在小组内处于什么位置;二是小组同学中身高在正常范围的有多少人,身高超过正常标准的有多少人,身高低于正常标准的有多少人。
同时,应启发学生认识到:回答上述第一组问题时,最好先把小组同学的身高按顺序重新排一排;回答上述第二组问题时,应与教材提供的“身高标准”进行对照。
此外,如果有个别学生的年龄小于9岁或大于10岁,可以单独提供相应的“身高标准”,以便于他们进行比较。
具体内容可见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网站。
确定全班最高或最
矮的身高各是多少厘米
时,要适当进行指导:
可以先让各小组分别汇
报自己小组的最高和最
矮身高,再引导学生把
这两组数据分别排一
排。
统计全班有多少人
身高在正常范围时,可
以提醒学生运用在例1
中学过的汇总方法。
最
后,还可启发学生联系
上述活动过程说说打算
怎样评价全班同学的身
高情况。
第1题,这个班女
生1分钟仰卧起坐的最
好成绩是49个,最差成
绩是16个,这两个成绩
相差33个。
成绩达到优
秀等级的一共有4人,
成绩不及格的有2人。
第2题,可以要求学生按学习例2时分好的小组开展活动。
要适当指导测量一庹长度的方法,提醒学生先把双臂尽可能朝左右两个方向伸展开,再标出两个指尖的位置,然后量出这两个位置间的长度。
通常情况下,一庹长度与身高是相称的,也就是说身高越高的人,一庹的长度也就越长。
但这个结论也不能作绝对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