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成像法检测岩石渗水病害的实验研究

合集下载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建筑渗漏检测与分析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建筑渗漏检测与分析
【 关键 词】 红外热成像 建筑渗漏 建筑缺陷检测系统
形能力较差 等因素导致 防水层局部 出现渗 漏缝隙 , 并最终导致防水层失效 。 三 、 红外成像技术在建筑屋顶渗漏检测 实例
某 五 星 级 度 假 酒 店 ,建 筑 面 积 3 7 0 0 0 m 。工 程 于2 0 0 8年 1 0月 开 工 , 节能工程于 2 0 0 9年 9月 开 工 。 屋面防水等级为 I I 级,防水耐久年限设计为 1 5年 , 采 用 两道 防 水 设 防 。 项 目屋 面 原 设 计 做 法 为 :防 滑 地 砖 ( 1 o m m ) + C 2 0
除了上述的 四种因素 的影 响,屋 面的荷载引起 的建 筑结构变化也会使屋面板 开裂 ,产生裂缝,导致渗 水。当然,地震作用也会使建筑 产生裂缝,甚至坊
塌。
经过现场勘查 ,发现屋面外露 的 A P P卷材 已经 严重老化 ,外露的 A P P卷材 ( 用于分仓缝的盖缝条
如今,建筑 的渗漏 问题给人 们的生活带来 了很 多 困扰 ,特 别 是 在 多 雨湿 润 的南 方 地 区 。
建 筑 物 出 现 渗 漏 情 况 ,不 仅 污 染 了 室 内 装 修 ,
深度可 以达到 4 ~6 m m ,严重 的甚至可 以达 到 8 I l l I n 。 ( 2 )干湿影 响。建筑物处于外界环境中,不可 避免地 收到雨水的侵袭和太阳 的暴晒 。在这 种干湿 交替的环境 下,处于干燥状态 的建筑屋面就 会发生 收缩 ,导致 裂缝的产生 。常见 的普通 的混凝 土干缩 值为 0 . 0 3 % ,钢筋混凝土 的干缩值略小为 0 . 0 1 5 % 。 ( 3 )温度影响在外界温度极具变化时,如夏季 阵雨前后等 ,屋面 板的温度前后时间 内发生 了巨大 的变化 。由于 防水 层和结构层的线膨胀收缩系数不 同,使得两个层之 间收缩 不同步 ,产生相对位移 。 这样就可能产生开裂,导致渗水。 ( 4 )风化影响。由于长时间受到雨水的侵袭,

岩石撞击的热红外成像探测研究进展与方向

岩石撞击的热红外成像探测研究进展与方向

第25卷第11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 ol.25No.11 2006年11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Nov.,2006岩石撞击的热红外成像探测研究进展与方向吴立新1,2,3,吴育华3,钟声2,王川婴2,李国华3(1. 东北大学 3S与数字矿山研究中心,辽宁沈阳 110004;2.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1;3. 中国矿业大学 3S与沉陷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083)摘要:岩石撞击的热红外成像探测是遥感技术的一项新颖而颇具潜力的应用,亦是遥感–岩石力学交叉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

分析岩石撞击热红外成像探测的试验技术原理与特点,介绍前期试验探索成果及新近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热红外技术用于固体撞击瞬态过程监测的试验探索、Hopkinson压杆撞击(包括不同角度、含水岩石靶元的撞击)、岩石与岩石之间的撞击、不同类型岩石的落球撞击、基于红外辐射特征的撞击参数反演研究以及矿山诱灾分析的应用基础研究。

讨论岩石撞击辐射升温的物理机制,包括岩石破裂作用机制、岩石热弹效应以及岩石物理学机制。

指出岩石撞击热红外成像探测的未来发展方向为辐射规律与物理机制、定量分析与遥感模型、谱段优选与实用技术。

关键词:岩石力学;岩石撞击;遥感–岩石力学;遥感应用;热红外成像;反演中图分类号:TU 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6)11–2180–07RESEARCH PROGRESSES AND DIRECTIONS OF DETECTION ON ROCK IMPACTION WITH THERMAL INFRARED IMAGINGWU Lixin1,2,3,WU Yuhua3,ZHONG Sheng 2,WANG Chuanying2,LI Guohua 3(1. Center for RS/GPS/GIS and Digital Mine Research,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Liaoning 110004,China;2.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Hubei430071,China;3. Institute of RS/GPS/GIS and Subsidence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Detection on rock impaction with thermal infrared(TIR) imaging is not only a creative and prospective 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but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new inter-discipline called remote sensing rock mechanics(RSRM). The experimental technology of TIR imaging on rock impaction is analyzed;and the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results at the early stage as well as rece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re introduced. The main experiments conducted include the experimental exploratory to TIR imaging for detecting the transient process of solid impact,projectile impaction on rock by a Hopkinson compression bar(at different impacting angle or with water in rock body),free-fall impaction between rocks,free-ball impaction on different types of rocks.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the above experiments,two kinds of application foundations are researched,i.e. the back analysis of the impact-related quantities of rock impaction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possibilities for the disasters induced by rock impaction in mining area. It is shown that (1) the impact-related quantities can be back analyzed quantitatively/qualitatively by the TIR detection;for example,the impacting velocity or impacting energy can be back analyzed quantitatively;and the accuracy of the back analysis lies on the homogeneity of rocks,and the errors of back analysis based on the impaction on homogeneous marble are less收稿日期:2006–02–13;修回日期:2006–04–13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505254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0172090);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领域前沿基金项目(Q110307);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基金项目(200046)作者简介:吴立新(1966–),男,博士,1988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矿山测量专业,现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东北大学3S与数字矿山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矿业大学3S与沉陷工程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遥感应用、遥感–岩石力学、GIS理论与算法、3D地学第25卷第11期吴立新等. 岩石撞击的热红外成像探测研究进展与方向 • 2181 •than 12%;and (2) the increment of temperature due to rock impaction could probably ignite the gas in coal mine,therefore,it can be helpful to the analysis or the remote detecting/forecasting of disasters that may be induced by rock impaction. The mechanisms of the TIR radiation temperature variation due to rock impaction are discussed,including the rock fracturing,rock thermo-elastic effect and rock physics.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include the radiation laws and physical mechanism,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remote sensing model,and the spectrum optimization and practical technology.Key words:rock mechanics;rock impaction;remote sensing rock mechanics(RSRM);application of remote sensing;thermal infrared(TIR) imaging;inversion1 引言撞击问题广泛存在于各类工程领域,其速度范围包括低速、高速乃至超高速[1~4],如落体撞击、穿甲、鸟撞、爆破、弹击、飞块撞等。

红外线探水报告

红外线探水报告

一、工程简介 (1)二、红外线超前探水法的原理 (1)三、掘进掌子超前探水的测线布置 (1)四、数据分析 (2)五、结论及建议 (5)红外线探水法超前探测预报报告一、工程简介二、红外线超前探水法的原理任何物体都会发射出红外线,形成一个红外场。

将一个稳定的质体作为探测对象的场源时,由该物体所形成的红外场的强度与场源本身的场强相一致。

当地质体中含地下水,那么地下水场源产生的红外场会对地质体场源所产生红外场产生影响,使其场强发生变化。

地质体所形成的红外场场强变化可用红外线探测仪探测。

根据围岩红外场强的变化来预报掌子面前方是否隐状含水体。

利用红外线进行超前探水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地下水探测预报方法,能够定性确定一定深度范围地层中含水的部位和类型,现已广泛地应用于地下工程施工中的地下水探测。

三、掘进掌子超前探水的测线布置掘进掌子面场强测点布置,应根据掘进掌子面的大小,将掘进掌子面划分为若干个区域,一般情况下,将掘进掌子面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设定1个测点,如图1所示。

图1 掌子面测点布置示意图沿已开挖隧道边墙纵向进行测点布置时,分别在拱顶、两侧边墙上各布置两条测线。

从掘进掌子面开始,向已开挖方向(背离掘进掌子面方向),每间隔1 m ~5 m 设置一个测点,测点数不少于12个,如图2示。

拱顶图2 拱顶及侧帮测点布置示意图四、 数据分析根据隧道走向与场强曲线进行超前探水的判据,建立各测点的场强(y 轴)与测点到掘进掌子面的距离(x 轴)的函数关系,并绘制出函数图形,根据函数图形特征进行超前探水预报。

如果函数图形为一水平直线,表明掌子面前方不存在含水构造,见图3(a)。

如果函数图形为一斜线,表明掌子面前方存在具有含水构造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探测,见图3(b)。

如果函数图形开始部分存在阶跃突变,后部为水平或斜线,表明掌子面前方存在含水构造,见图3(c)。

图3 红外探水场强曲线判据图表5-1 掌子面超前红外探测数据记录表(场强值)图4 掌子面场强分布图从图4可以看到,掌子面K25+530测点中最大场强和最小场强的能量差为7μw/cm2,小于安全值10μw/cm2。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石质文物渗水病害的实验研究

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石质文物渗水病害的实验研究
中 图分 类 号 :P 6 3 1 . 7 文 献 标 识 码 :A
我 国作 为 一个 文 明古 国 ,拥 有 着无 数 见证 其
部传 递状 况 并 通 过 红外 热 像 仪 来 显 示 这 一 状 况 ,
漫长 历 史 的石 质 文物 ,包 括 石 窟 、岩 画 、石 桥 、
从而 鉴 定该 物体 质 量 的一 种方 法 .当物体 内部存
射 线 检 测 成 本 高 、周 期 长 ,不 适 于 现 场 在 线 检

本 文 通过 实验 模 拟研 究 ,探 讨 了应 用 红外 热
成 像 技术 检测 石 质文 物渗 水 病 害 的可行 性 ,为分
析石 质文物 渗水 病害 特征 提供 了方法 参考 。
2 不 同湿 度岩 石 的热像 变化特 征 实验研 究
现场 检测 。本文 应 用红 外热 成 像 法对 太 阳 照射 下 不 同湿度 岩 石 的热像 变 化 特征 作 了实 验 研究 ,验 证 了应用 红 外热 成 像技 术 检测 石 质文 物 渗水 病 害
的可行性 。
1 6 : 0 0进 行 。各 岩石 试 块在 实 验 前 不存 在 温 度 差

要 目前 ,大型石质文物亟 需一种 新型无损检测技 术来现 场检 测其病 害情 况。本文通过物
理 模 拟 方 法 .应 用 红 外 热 成 像 无 损 检 测 技 术 对 太 阳 照射 下 不 同湿 度 岩 石 的 热 像 变化 特 征 作 了 实验 研
究.验证 了应 用红 外热成像技术检测石质 文物渗 水病 害的可行性 。 关键词 红外热成像 ;无损检测 ;石质文物 ;渗水病 害

2 0 ・
第 1 5卷 第 6期

红外热像法在地下工程防水质量和渗漏检测中的应用

红外热像法在地下工程防水质量和渗漏检测中的应用

0 前 言
损 检测 ( N o n d e s t r u c t i v e T e s t ) 的新 兴 方法 之一 , 具 有非
建筑渗漏一直是除建筑结构之外影 响建筑质量 的重要方面 。 据中国建筑防水协会 2 0 1 3 年调查发现 , 中国目前房屋的平均渗漏率为 6 5 %,地下建筑 的渗 漏率更是超过了 8 0 %o由于地下工程渗漏漏点隐蔽 、 检测查找困难 ,维修治理复杂 , 一旦渗漏很难根治 。 因此 , 地下建筑工程的前期 防水质量检测和渗漏检测
Ab s t r a c t :Wa t e r p r o o i f n g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q u a l i t y a n d g r o u n d wa t e r l e a k a g e o f d i f f e r e n t u n d e r g r o u n d b u i l d i n g s a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D e n g Y e , G u a n H o n g j u n , Q i n L e i , L i Ho n g w e i , L i u Hu a l i
( T h e P L A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N a n j i n g , J i a n g s u 2 1 0 0 0 0 , C h i n a )
工程技术研究
鳓 蒜 麓舞 鬻 嚣 鹭饿… : , 糍 弱 黼
红 外 热 像 击在 地 下 工 程 防 水 质 量
和 渗 漏 检 测 中 的 应 用

红外热成像在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水探测中的应用

红外热成像在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水探测中的应用
( 1 .中国地质 大学 工程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4;2 .陕西省文化遗产研究 院,陕西 西安 7 l 0 0 7 5 )
摘要 :奉先寺是龙 门石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石窟岩性为碳 酸盐岩 ,渗水病 害严重威胁着 岩体和雕刻 品的完整性
准确探测 出渗水部位和渗水来源等是奉先寺渗水治理方 案设计 的重要依 据。利用红外 热成像技 术 ,在不 同条件下对奉 先寺崖壁渗水进行现场探测 。结果表 明,使用热成像仪可以准确有效地探测出崖壁岩体 的渗水部位 ,判断 出渗水来源 、 分布及其活动规律 。与 以往依靠 人工 观察 相 比,红外热 成像 技术 有着 明显 的优势 。该 技术 可在 石窟 渗水 勘察 中应用
2 . S h a a n x i A c a d e my o f C u l t u r a l He r i t a g e , X i ' a n , S h a a n x i 7 1 0 0 7 5, C h i n a )
A bs t r a c t : Lo n g me n Gr o t t o e s i s o n e o f k e y c u l t u r a 1 r e l i c u n i t s u n d e r t h e s t a t e - l e v e 1 p r o t e c t i o n, whi c h we r e c a r v e d i n t h e c a r b o n a t e r o c k s,a n d Fe ng x i a n Te mp l e i s o n e o f t h e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wo r k s o f L o n g me n Gr o t t o e s .

基于红外热成像法的隧道渗漏水检测技术

基于红外热成像法的隧道渗漏水检测技术

第42卷第31期山西建筑Vol.42No.312 0 1 6 年 1 1 月SHANXI ARCHITECTURE Nov.2016 •181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6) 31-0181-03基于红外热成像法的隧道渗漏水检测技术毛南平(国网宁波供电公司,浙江宁波315000)摘要:基于红外热成像法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基于红外热成像法的隧道渗漏水检测方法,并通过试验,检测了该方法在隧道检测 中的可行性与检测精度,指出该方法可以得出渗漏水处的面积,为解决隧道修复不当的问题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红外热像,电缆隧道,渗漏水检测,渗漏水面积中图分类号:U456 文献标识码:A〇引言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电力需求不断增加,电力电缆数量也随之增加。

由于不占用地上空间,对周围环境影响小以及不易受 气候变化影响等特点,电缆隧道也逐渐发展起来,随之而来的电 缆隧道病害也慢慢显现出来,其中渗漏水对于电力设施来说是一 个严重的问题。

隧道水害对隧道结构稳定、洞内电力设施、运营 检修安全等产生诸多不良影响,甚至可能会危及隧道功能的实 现[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中规定电缆隧道防水等级不得 小于二级,即不允许漏水,结构表面可有少量湿渍,但总湿渍面积 不应大于总防水面积的6/1 000,任意100 m2防水面积上的湿渍 不超过4处,单个湿渍的面积不大于0.15 m2。

目前国内外用于隧道渗漏水的研究主要体现在渗漏形式及处理方式以及渗漏水 检测的研究上。

蒲春平等[2]研究了国内隧道及地下工程渗漏状况及防水的 形式和做法;于利,罗国权,葛群,吕英干等[3_6]以实际的特定的隧 道为例研究了隧道渗漏水原因及防水治理方法;郭英波,马春波 等[7'8]研究了火电工程中电缆隧道结构裂缝变形的原因,并提出 了可行性控制方法;李固华,罗勇等[94°]研究了隧道衬砌裂缝的 成因,并提出了综合预防病害的措施。

隧道渗漏水检测技术主要有传统的方法及地质雷达法等,其 中传统的检测方法为人工检测,检测效率低,精度低且劳动量大,而地质雷达检测法不适用于远距离的渗漏检测且工作量大[11]。

基于红外成像技术的堤坝渗漏和分层病害识别方法

基于红外成像技术的堤坝渗漏和分层病害识别方法

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Computer And Multimedia Technology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Electronic Technology&Software Engineering基于红外成像技术的堤坝渗漏和分层病害识别方法徐磊"高原3张佳琪'于彦飞'郭伟'(1.长江地球物理探测(武汉)有限公司湖北省武汉市430010)(2.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武汉市4300103.山东大学山东省济南市250061)摘要:本文研究了基于红外图像的堤坝内部病害及表观渗漏水识别方法,首先利用红外热像仪对混凝土热成像图进行采集,进而设计了基于区域生长法的内部病害及表观渗漏水识别方法,并通过混凝土模拟试验进行了验证,实现了对堤坝内部病害及表观渗漏水轮廓的有效识别。

关键词:红外成像技术;堤坝渗漏识别;堤坝内部病害识别1引言我国是基建大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水库大坝的国家之一。

水利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目前全国已建成的5级以上堤防工程达30.6万公里,共保护人口达6」亿,保护耕地4.1万千公顷,建成水库大坝98795座。

近年来,世界最长距离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东、中、西线干线总长度达4350公里。

正在建设的东、中线一期工程干线总长为2899公里,沿线六省市一级配套支渠约2700公里,总长度达5599公里,直接解决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直接受益人口达1」亿人。

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标准由目前的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消除70余万人的洪水威胁。

然而堤坝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

目前我国的水库大坝大部分修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受自然环境变化、复杂荷载条件等多种因素,堤坝普遍老化破损,坝体和坝基渗漏严重,产生大量裂缝,直接导致坝体结构寿命折减,甚至引发灾害,对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

红外热成像在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水探测中的应用

红外热成像在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水探测中的应用

红外热成像在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水探测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活环境的需求越来越高,红外热成像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红外热成像技术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红外热成像在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水探测中的应用。

龙门石窟是我国著名的石窟艺术宝库,由于年代久远,加之自然风吹雨淋的侵蚀,石窟中很多文物已经发生了严重的损坏和腐蚀。

奉先寺就是其中之一,其滴水穿石的壮观景象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但是长期以来,这里的渗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为了更好地了解奉先寺渗水的情况,保护文物,科研人员决定利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奉先寺的渗水问题进行探测。

该技术可以通过红外相机对物体的表面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并输出高清晰度的热像图。

通过对热像图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墙体温度分布的情况,进而判断墙体是否存在渗水问题。

本次探测采用的红外相机具有很高的分辨率,能够捕捉到微小的温度变化。

科研人员走遍了整个奉先寺,利用该红外相机对奉先寺进行了全面的渗水探测,发现了不少渗水的地方。

通过对热像图的分析,科研人员发现,渗水处的温度相较于周边区域要低,说明这些地方存在着较大的水分,需要及时进行处理。

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进行渗水探测,可以不受人为因素干扰,保证了探测的精度和准确性。

相比传统的探测方法,例如人工巡视或者使用钻孔仪器,这种方法具有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
本。

总之,红外热成像在龙门石窟奉先寺渗水探测中的应用,为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该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效率,减少成本,还能保证探测的精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了文物保护和修复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红外热像技术在房屋渗漏检测中的应用

红外热像技术在房屋渗漏检测中的应用

红外热像技术在房屋渗漏检测中的应⽤导语房屋的厕卫间是⽤⽔集中部位,且管道较多,⼤多要穿过楼板,是渗漏多发区域。

渗漏不仅会给⼈们的⽇常⽣活带来不便,损坏室内物品,⽽且渗透到结构中的⽔也会对房屋的耐久性产⽣危害。

要治理渗漏,⾸先要找到渗漏源和渗漏点。

像卫⽣间这样的防⽔部位,⾯积⼩⽽构造复杂,且防⽔层为隐蔽⼯程,要准确确定渗漏点有⼀定困难。

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何准确找出卫⽣间的渗漏点。

案例概况南京某四星级国际⼤酒店,楼⾯采⽤现浇混凝⼟板,墙体采⽤加⽓混凝⼟砂浆抹⾯,防⽔层采⽤ K11聚合物⽔泥砂浆防⽔涂料,泛⽔30cm,淋浴房⽴⾯防⽔层⾼度为200cm。

装修后投⼊使⽤不久,⽴⾯及客房出现⼤⾯积渗漏⽔,导致外墙壁纸剥落。

渗漏诊断↓经现场观察发现,该酒店上下楼层之间并未出现渗漏现象,卫⽣间内也⽆任何渗漏迹象,⽽在同层客房内和酒店⾛廊上的墙纸,出现了潮湿、剥落、起泡现象,其中淋浴房外部即为酒店⾛廊。

经分析,得出以下⼏点初步判断:①该酒店⼀百多间客房都没有出现上下楼层之间的渗⽔现象,说明该卫⽣间地⾯做了防⽔层,且质量优异;②酒店⾛廊靠淋浴间的墙⾯渗⽔现象严重,初步认为淋浴房⽴⾯防⽔层施⼯质量不合格或未按施⼯图纸施⼯;③同层的客房内出现渗⽔现象,且⼤部分是浴缸房,怀疑具有⼀定压⼒的⽔源由地砖与地坪之间的结合层通过过门⽯向客房透⽔,⽽来源可能是座便器、地漏或浴缸的下⽔⼝。

1地漏附近渗漏诊断 ⾸先将酒店客房室温调节在28℃左右,并使卫⽣间内的装饰、装修设施的温度与室温⼀致。

然后向地漏灌⾃来⽔约2 min,然后⽤⼲布擦⼲地砖表⾯⽔渍。

采⽤红外热像仪对地漏附近进⾏拍摄,得到的图像如图1。

图1 地漏附近红外热成像照⽚ 在红外热成像照⽚中,随着温度的升⾼,成像颜⾊会显⽰出按蓝、绿、黄、橙、红顺序逐渐由冷⾊向暖⾊的变化。

当室温在28℃时,卫⽣间内的装修材料在热像仪中显⽰红⾊,⽽从⽔管中出来的⾃来⽔温度只有15℃左右,远低于室温,显⽰出蓝⾊。

一种土石坝渗漏出口红外动态探测识别方法

一种土石坝渗漏出口红外动态探测识别方法

一种土石坝渗漏出口红外动态探测识别方法
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讲讲一种超厉害的土石坝渗漏出口红外动态探测识别方法!你知道吗,土石坝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堡垒,为我们守护着各种资源,但它也可能会出现渗漏的问题哦,这就像是堡垒有了小漏洞。

(比如我们家里的水管要是有渗漏那可不得了,会弄得到处湿漉漉的。

)而这种红外动态探测识别方法呢,就像是一位超级侦探!
想象一下,它能够通过红外线的“眼睛”,敏锐地察觉到土石坝渗漏出口的蛛丝马迹。

(这不就跟我们能通过细微的表情知道别人的心情一样嘛!)它可以快速、准确地找到那些隐藏起来的渗漏点,然后发出警报,提醒人们赶紧来处理。

我记得有一次,在一个大型的土石坝工程中,工作人员就运用了这种神奇的方法。

当时大家都很紧张,因为土石坝的安危关系重大。

但当这个红外动态探测识别方法开始工作后,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就好像是在黑暗中突然点亮了一盏明灯,一下子就找到了问题所在!(这不就跟我们在迷宫里突然找到了出口一样兴奋吗?)它高效地检测出了渗漏出口,让工程师们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复,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大麻烦。

这种方法真的是土石坝的保护神啊!它让我们能够更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障了土石坝的安全和稳定。

我们应该大力推广和应用这种先进的技术,让更多的土石坝都能得到最好的保护!所以说,这种土石坝渗漏出口红外动态探测识别方法真的是太重要了,难道不是吗?。

利用红外热像技术探测土石坝集中渗漏的研究

利用红外热像技术探测土石坝集中渗漏的研究

利用红外热像技术探测土石坝集中渗漏的研究彭波;张得煊【摘要】为了探究利用红外热像技术探测土石坝集中渗漏隐患的可行性,在实验室内制作均质土石坝集中渗漏模型.采用热红外灯作为热激励模拟太阳光照,利用M7500型红外热像仪测量模型表面的温度场.实验结果显示,在热激励下,模型表面温度升高;但是土石坝模型表面集中渗漏区域的温度比正常区域要低.实验中采用了不同的水头,随着水头的提高,温度场的异常变得更明显.利用Geostudio有限元软件进行土石坝集中渗漏的渗流场温度场耦合分析.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集中渗漏区的坡面温度比正常区域要低,水头提高时,这种温度场的异常也更明显.数值分析结果显示,渗漏区的流速比正常区域要大,这可能是温度场出现异常的原因,红外热像技术通过检测表面温度场的异常来探测土石坝集中渗漏隐患具有可行性.【期刊名称】《科学技术与工程》【年(卷),期】2016(016)011【总页数】7页(P93-98,103)【关键词】土石坝;集中渗漏;红外热像技术;温度场;有限元【作者】彭波;张得煊【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上海200240;上海师范大学建筑工程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V698.12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自1949 年以来,每年受洪闹灾害影响的农田面积达6 667万公顷(1公顷=1×104 m2)之多;而自1990年以来,每年因洪涝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损失在1 100亿元左右[1],洪涝灾害对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河堤水库是我国防洪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水库水坝是防洪减灾工程的重要基础设施。

根据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截止2011年,我国共有水库98 000余座。

从水坝的坝型看,土石坝约占总数的93%;而在世界范围内,土石坝数量约占水坝总数的83%[2]。

土石坝主要采用库区当地的土石料,经过抛填、辗压等工序堆筑而成,取材方便,施工也比较简便,在20世纪经济和技术条件还比较落后的形势下,我国修筑了大量的土石坝。

基于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土石坝渗漏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土石坝渗漏检测方法研究

基于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土石坝渗漏检测方法研究
张锏;王浩军;刘旷;周华飞
【期刊名称】《浙江水利科技》
【年(卷),期】2024(52)2
【摘要】针对现有土石坝渗漏检测方法常面临的设备布置繁琐与数据分析复杂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无人机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土石坝渗漏巡检方法,并结合自适应阈值分割和图像形态学处理等技术,构建一套智能化的基于红外图像的渗漏区域识别方法。

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以金华市某水库为试验点,进行实际工程的渗漏巡检和识别,并使用并行电法予以验证。

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自动并准确地识别渗漏区域,能显著提升渗漏检测的效率和适应性,为土石坝渗漏巡检与识别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技术方法。

【总页数】7页(P60-66)
【作者】张锏;王浩军;刘旷;周华飞
【作者单位】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工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98.12
【相关文献】
1.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建筑渗漏检测与分析
2.基于红外热成像法的隧道渗漏水检测技术
3.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在幕墙门窗渗漏检测中的应用
4.基于无人机和红外
热成像技术的小型水库坝体早期非稳定渗漏检测系统5.基于红外热成像的朔黄铁路隧道衬砌渗漏水检测技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隧道渗漏水红外辐射特征模型试验及图像处理

隧道渗漏水红外辐射特征模型试验及图像处理

隧道渗漏水红外辐射特征模型试验及图像处理
豆海涛;黄宏伟;薛亚东
【期刊名称】《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年(卷),期】2011(0)S2
【摘要】对室外大型混凝土模型墙体注水模拟隧道衬砌渗漏水,利用红外热像仪观测渗漏水的红外辐射特征,获取红外热图像,研究混凝土渗漏水过程中的红外辐射规律,并编写MATLAB图像处理程序提取混凝土渗漏水红外热图像特征。

混凝土一般渗漏水试验结果表明:渗漏水热图像呈现高温区域包围低温区域的温度场特征,渗漏水区域边缘温度梯度较大;混凝土渗漏水过程试验结果表明:渗水流量越大,渗漏水区域和基底混凝土的红外辐射温差越大,水域温度越均匀,水域边缘温度场变化越剧烈;试验结果可以为混凝土工程(如地下建筑、隧道等)渗漏水的检测和预警提供指导。

针对渗漏水红外图像特征,利用MATLAB编写的程序能够提取热图像中的渗水面积等信息,为隧道渗漏水车载动态检测软件系统开发奠定基础。

【总页数】6页(P3386-3391)
【关键词】隧道工程;渗漏;混凝土;模型试验;红外辐射;图像处理
【作者】豆海涛;黄宏伟;薛亚东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同济大学岩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45;TD31
【相关文献】
1.隧道衬砌渗漏水红外特征模拟试验及图像处理 [J], 顾天雄;朱福龙;程国开;汪从敏;周立波;施浪
2.电缆隧道渗漏水红外特征模拟试验分析 [J], 程国开;曹炯;汪从敏;夏巧群;施浪;王烽人
3.电缆隧道渗漏的红外辐射特征模拟试验研究 [J], 程国开
4.隧道裂损衬砌渗漏水红外特征识别试验研究 [J], 郑艾辰;何兆益;李家琪;张瑞琳;谭冰心;黄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热成像测漏水的方法

热成像测漏水的方法

热成像测漏水的方法漏水是现代生活中常见的问题之一,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修复,不仅会给居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还可能导致严重的水损害。

传统的漏水检测方法通常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而且往往只能依靠经验来判断漏水位置,效率低下且不准确。

热成像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它能够通过测量物体表面的热量分布情况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漏水位置。

下面将详细介绍热成像测漏水的方法及其应用。

热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红外热像仪来获取物体表面的热量分布图像的方法。

当物体表面存在温度差异时,红外热像仪可以将这些温度差异转化为图像,通过图像的颜色变化来反映物体不同部位的温度情况。

在漏水检测中,我们可以利用热成像技术来检测漏水位置,其原理是:当水从管道或设备中泄漏时,会带走一定量的热量,导致漏水位置周围的温度异常升高,通过红外热像仪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这一区域的温度异常。

热成像测漏水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准备工作:在进行热成像测漏水之前,需要确保漏水管道或设备已经停止运行,并且周围环境温度相对稳定。

此外,还需保持测量设备的正常工作状态,确保其能够准确地测量温度。

2. 设置测量参数: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置热成像仪的测量参数,如色温范围、色阶、图像增强等。

这些参数的设置将直接影响到热成像图像的质量和清晰度,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进行测量:将热成像仪对准可能漏水的区域,观察并记录热成像图像。

通常情况下,漏水位置周围的温度会比其他区域高,因此在图像中会呈现出明显的颜色异常。

根据这些异常的位置和分布,可以初步确定漏水位置。

4. 分析和确认:对测得的热成像图像进行分析和确认。

可以使用专业的热成像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进一步提取出温度异常的区域,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

通过这些分析,可以确定漏水位置的准确性和严重程度,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热成像测漏水方法的优势在于其非接触性、快速性和准确性。

相比传统的漏水检测方法,热成像技术无需拆卸管道或设备,也无需接触到漏水区域,避免了二次污染和损坏的风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卷第1期齐齐哈尔大学学报Vol.30,No.1 2014年1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 i ty Jan.,2014红外热成像法检测岩石渗水病害的实验研究张慧慧1,2(1.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测绘系,沈阳110122;2.东北大学3S与数字矿山研究所,沈阳110004)摘要:通过红外热像仪检测不同渗水程度岩石的模拟实验,验证了红外热成像法现场检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渗水严重程度的可行性。

通过红外热成像法检测太阳照射下不同渗水程度岩石的热像变化特征分析可知,利用最小红外辐射温度指标可以确定岩石渗水严重程度。

关键词: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岩石;渗水病害分级中图分类号:TP7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984X(2014)01-0071-04红外热成像检测技术在我国建筑、土木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一些成果,且正处于从定性检测到定量检测的过渡阶段,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我国大型石质文物如壁画、岩画、石窟等方面的保护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渗水病害是大型石质文物产生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水体一般在岩石内部,偶尔在表面有一些渗水点,因此无法判断岩石渗水的严重程度。

本文通过岩石渗水模拟实验研究,探讨了不同渗水程度岩石红外热成像检测情况,从而验证应用红外热成像法进行大型石质文物病害等级划分的可行性。

1不同渗水程度岩石的热像变化特征实验方案1.1实验目的渗水现场红外检测过程中,不能进行渗水量实测,因而无法进行渗水严重程度等级划分。

为了验证红外热像法实际检测的可行性,从定量上揭示岩石的渗水量与辐射温度变化量的关系,设计了该物理模拟实验,揭示不同渗水程度岩石在太阳照射下温度变化特征。

1.2实验方案实验使用Vario SCAN-3021ST高分辨率制冷、扫描式红外热成像仪进行热像数据获取。

实验中设计了4个级别的渗水量,分别为呈水滴状的最小渗水量、呈细流状的较小渗水量、呈中流的中等渗水量和呈粗流状的较大渗水量,4个级别的渗水量的渗流速度分别为12,30,60,120m L/m in,由连接水容器的塑料管通过虹吸原理来实现对岩石的注水。

为了体现实验效果,岩石选择空隙度大的砂岩进行实验。

将热像仪在放置在岩块的正前方1.3m处观测,观测不同渗水量岩石表面在太阳照射下的辐射温度变化特征。

实验选在晴天进行,时间为上午9:49至下午13:51。

考虑到岩石渗出的水来自于岩石内部孔隙。

而当岩石接受太阳照射时,表面的温度应该比岩石内部的水体温度高。

为模拟这一实际情况,实验时提前一天将盛满水的水桶放置在实验现场,并将其放置在一个木箱内,以遮蔽太阳直接照射。

实验过程中水体随着环境的温度上升也在上升,但上升的速度及幅度明显比环境温度小。

此外,在渗水管外部包裹隔热性好的塑料泡沫,以减少太阳照射所引起管内水体温度变化。

这样就模拟了岩石内部的水体。

2不同渗水程度岩石的热像变化特征结果分析2.1岩石热像演化特征图1是实验过程中获得的红外热像。

热像主要显示以下特征:(1)在9:49~10:51时间段中,各块岩石的温度在逐渐上升,同时岩石中间渗水的部位温度也在上升。

收稿日期:2013-10-07作者简介:张慧慧(1982-),女,满族,辽宁锦州人,讲师,硕士,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测绘、红外遥感向面的研究,z hanghuihui1982@。

72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4年渗水量越大的岩石,其低温区域范围越大。

这一点与可见光观测的现象不同。

肉眼观测,渗水量最大的岩石其渗水宽度反而最小。

这表明,可见光观测不能确认真实渗水量的大小,而利用热成像则可以辨认。

(2)同一时刻,渗水量大的岩石其表面的温度要低于渗水量小的岩石。

2.2辐射温度定量变化特征为定量反映4个不同程度渗水岩石随时间的温度变化特征,在每块岩石的表面圈定长方形区域(见图1所示),利用热像仪软件计算圈定区域的平均红外辐射温度(AIRT )与最小红外辐射温度(T min ),并绘制两种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见图2所示。

从图3左看出,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渗水量最小的岩石其AIRT 始终高于其它较大渗水量岩石;而其它3块岩石的AIRT 高低则与渗水量的关系不明显,渗水量为120m L/min 岩石其AIRT 反而高于渗水量为60m L/min 的岩石,它与渗水量30mL/m in 的岩石相接近。

因此,使用平均红外辐射温度指标AIRT 不能区分岩石渗水量的大小。

图3右显示,渗水量与最低辐射温度(T min )有密切的关系,渗水量越大,曲线越低,最低辐射温度就越低;相反,渗水量越小,曲线越高,最低辐射温度就越高。

因此,可以利用最小红外辐射温度指标来检测岩石渗水量的大小。

为从定量上获得渗水量与最低辐射温度之间的关系,取实验过程中的2个时刻(20min 、40m in ),观察每个时刻渗水量与最低辐射温度之间的关系,见图4所示。

212223242526时间/m inAI R T /℃12m L/min 60m L/min 120m L/min 30m L/m in 0181920212223时间/m in T m i n /℃120mL/m in 60m L/min 30m L/min 12m L/m in 图3不同渗水量岩石圈定区域平均温度(左)和最低温度随时间变化曲线图2岩石温度变化定量分析的区域圈定指示图图1不同渗水岩石在太阳照射下随时间变化的热像9:49am 10:00am 10:15am10:30am 10:51am第1期红外热成像法检测岩石渗水病害的实验研究73图4左和右分别是实验20m in (10:09)、40min (10:29)时渗水量与最低辐射温度之间的散点图。

从图4看出,两个时刻渗水量与最低辐射温度之间均近似线性关系。

对图中的散点进行直线拟和,并以L 表示渗水量、T min 表示最低红外辐射温度,则两个时刻拟合直线的关系式非常接近,为T min =17.45+0.032L(1)拟合后的直线的相关系数均为0.98。

上述表明,利用渗水区域的最低辐射温度可以进行岩石渗水量大小等级的划分,这为热成像现场检测渗水分级提供了实验依据。

3结束语本文通过物理模拟实验方法,对太阳照射下不同渗水程度岩石的热像变化特征作了实验研究,为红外热成像现场检测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提供了实验依据。

具体结论如下:(1)利用渗水区域的最低辐射温度可以进行岩石渗水量大小等级的划分。

(2)渗水量与最低辐射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渗水量越大,最低辐射温度就越低;相反,渗水量越小,最低辐射温度就越高。

因此,在红外热像数据分析时,可以利用最小红外辐射温度指标来确定石质文物渗水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1]Grinzato E ,Peron F ,Strada M.Moisture monitoring ofhistorical buildings by long period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J].Proceedingsof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1999,3700:471-482.[2]Grinzato E ,Bressan C ,Peron F ,Romagnoni P ,Stevan A G.Indoor climatic conditions ofancient buildings by numerical simulationand thermographic measurements[J].Proceedings of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2000,4020:314-323.[3]Grinzato E ,Bressan C ,Marinetti S ,Bison P G ,Bonacina C.Monitoring of the Scrovegni Chapel by IR thermography:Giotto atinfrared[J].Infrared Physics and Technology ,2002,43(3-5):165-169.[4]P J Engelber ,R H Hotchkiss ,W E Kelly.Integrated remote sensing and geophysical techniques for locating canal seepage inNebraska[J].Applied Geophysics ,1997,38(2):143-154.[5]戴景民,汪子君.红外热成像无损检测技术及其应用现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7,26(1):1-7.[6]黄沛.红外热像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汕头:广东汕头大学,2006(6):38-46.[7]杜红秀,张雄,韩继红.混凝土火灾损伤的红外热像检测与评估[J].同济大学学报,2002,30(9):1078-1082.[8]李命成,叶斌.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检测饰面花岗岩的粘贴质量[J].质量检测,2004(1):15-17.[9]吴育华,刘善军.岩画渗水病害的红外热成像检测研究[J].工程勘察,2010(5):31-35.The e xpe rime nta l study of infrare d ima ging de te ction on water-perme a tion of rockZHANG Hui-hui 1,2渗水量/(mL min -1)T m i n /℃1819202119202122Tm i n /℃图4实验20m in (左)、40m in (右)时最低红外辐射温度与渗水量之间的关系渗水量/(mL min -1)74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14年(1.Surv eying and Mapping Department of Liaoning Provincial College of Communications,Shenyang110122,China;2.Institute of3s and Digital Mine ofthe Northeastern University,Shenyang110004,China)Abs tra ct:In the paper,the sim ulatio n experim ents o n ro ck samples of dif ferent w ater-perm eation w ere do ne,an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validated the f easibility that the field data of infrared im aging detectio n can analyze w ater-perm eation o f rock diseases quantitatively.T he analysis is abo ut the therm al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 f rock samples of diff erent water-permeatio n by sun shining,which m ainly tell us that the sm allest infrared radiatio n temperature indicato r can determine the severity of the seepag e rock.Key words:Infrared thermal imaging;nondestructive detection;rock;seepage classification瓦德里希-科保导轨磨床的技术改造瓦德里希-科保导轨磨床是我公司为了制造数控机床的导轨能够全封闭在本公司加工,机械和液压零部件基本完好可用,经维修后还有利用的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