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关于收购中国白银问题的争论(1934.10~1936.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政府关于收购中国白银问题的争论(1934.10~1936.5)张士伟
【摘要】20世纪30年代,针对美国白银收购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中国要求美国改变这项政策,由此,在美国政府内部引发争论.美国国务院为避免触怒日本,主张美国自行修改白银政策或联合其他国家共同解决;而财政部从反对绥靖日本的角度出发,主张给中国以经济援助,并将其作为政治支持中国的有力工具,最终财政部的意见占了上风.世界局势的变化和罗斯福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考虑导致了这种结果的出现.
【期刊名称】《江汉学术》
【年(卷),期】2009(028)003
【总页数】5页(P104-108)
【关键词】中美经济;美国白银政策;《中美货币协定》;《白银收购法》
【作者】张士伟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武汉,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712;F821.0
在世界上,美国是仅次于墨西哥的第二大产银国,1931~1933年约占世界银产量的30%,而就20世纪30年代投入白银生产的资本而言,则全世界白银产量的66%受美国资本支配。
[1]而此时世界经济衰退,国际金价上升,美元贬值,为稳定货币和降低关税举行的伦敦经济会议因不能达成一致意见而破产,美国一直存
在的白银问题浮出水面。
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依靠其强大的经济力量来独自探求走出危机的办法。
在这一系列政策当中,它所实施的白银收购政策对世界经济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史学界关于1934年10月~1936年6月的中国白银问题的研究已有很多,不在此赘述。
笔者将从美国政府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在对中国白银的收购问题上,其两大部门即国务院和财政部发生了怎样的分歧,他们考虑问题的角度有哪些不同,以及怎样影响了美国政府的决策。
美国之所以实施白银收购政策,主要是迫于白银集团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借此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并取得对其关键影响力的考虑。
1930年代白银集团在国会有着雄厚的实力,他们鼓吹政府以1.29美元/盎司的价格收购白银,并且认为银价的上升意味着实行银本位的国家如中国等购买力的提升。
1934年4月10日,参议院农林委员会通过了迪尔斯修正案(the amended version of the Dies bill),规定除非银价升到1.29美元/盎司或 1926年的价格水平,将允许政府宣布国内所有白银国有,以及每月在国际市场购买5000万盎司白银。
[2]186此举一开始遭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反对,但经过一系列磋商以后,双方在5月8日达成妥协,决议授权财政部长购银直到银价上升到1.29美元/盎司或达到美国货币储备的1/4。
[2]1876月19日,罗斯福签署了此项法令。
这就是著名的《白银收购法案》。
由此,美国财政部获得了在国内外收购白银的权力,这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大影响,对中国尤其显著。
此时的中国除面临经济危机外,还面临着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和走私的威胁,进出口贸易形势恶化。
据统计,1929年中国进口洋货超过出口土货3.89亿元,而到1932年入超便剧增至8.67亿元;1933年,因为中国购买力更为低下的缘故,入超才稍减为7.33亿元。
[3]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美国开始在世界范围内高价收购白银,中国的白银出口急剧增加,仅1934年6月至10月,就净出口白银
2.75亿元,直接导致中国几十家银行和近百家钱庄倒闭。
[4]经济形势愈趋恶化,美国白银收购政策对中国的影响可见一斑。
为挽救危机,中国开始考虑进行货币改革,废两改元,实际上是趋向放弃银本位的金融政策。
1934年10月2日,鉴于严重的白银外流情况,中国要求美国将购银范围限定在
美国国内,以避免中国流失更多白银。
[5]446这显然是违反美国初衷的做法,遭到美国财政部的反对。
最后,10月12日,由美国国务院通报中国说,收购白
银的政策出自国会而非政府,因而带有强制性,对此,政府只能执行而别无它法。
同时,建议中国以出口白银所得去购买黄金。
[5]449但这个建议既不能平息中国的愤怒,也不能推卸掉美国的责任,财政部长摩根索对之也不满意。
10月14日,中国开始对白银强征出口关税以及平衡税,税额10%,企图以此限
制白银的出口。
[5]451,[6]10月23日,国民政府又成立了外汇稳定委员会,从中央银行、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中各遴选一人组成,负责每日关税的确定,以及需要进出口的金银数量,委员会直接对财政部长孔祥熙负责。
[4]453对此,美国没有表示反对意见,但结果显示这些措施对限制中国白银出口作用不大。
12
月9日,孔祥熙要求美国或者降低白银收购价格,或者给中国提供信贷支持。
对此,美国国务卿赫尔认为中国对信贷缺乏有效的管理,因而反对给中国信贷支持。
同时,美国意识到中国反美情绪的增长,以及潜在的中国货币与日元挂钩的危险,国务院建议罗斯福修改现行的白银政策,降低白银收购价格。
[5]456而摩根索则认为,在白银集团的强大压力之下,任何对现行白银收购政策的修改在政治上都是不可行的,美国可以以另一种方式帮助中国。
他认为,国务院的政策是担心刺激日本,但这种担心只能加剧远东和世界的危险形势。
基于对绥靖日本的反对,以及考虑到美国可能会在远东丧失影响,摩根索主张给中国以金钱援助,并将其作为政治支持中国的有力工具。
[2]205-206这实际上是拒绝了国务院的提议,两方的政策出现了对立。
12月17日,对立进一步升级,美国国务院明确表示它反对财政部的意见,认为
此举势必会使中国倾向于复本位制,并且将使美国在中国反日的行动中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出于对美国利益的考虑,罗斯福倾向于避免复本位制的出现,站到了国务院一边,指示财政部与中国达成一个购银协定。
在总统的指令下,摩根索开始与中国协商,但仅仅过了两个星期,在国会的压力下,就不得不放弃了。
摩根索亦曾想邀请中国财政代表团来美国访问,以直接了解中国的意见,但在白银集团的压力下,也无果而终。
1935年2月5日,孔祥熙建议由中国单独供应美国将要收购的外国白银,作为回报,中国将逐步放弃银本位制,转而将拟议中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为此,中国需要一笔美元储备,即至少1亿美元的长期信贷。
[2]207-208[7]5342月14日,国务院与财政部在摩根索办公室讨论中国问题。
国务院认为最好由拟议中的数国政府而不是旧银行团联合给中国一笔借款,与国务院倾向于国际解决不同,摩根索强调那是一个“纯粹的货币问题”,美国“应当也能够”成功地单独处理此事,会谈没有解决两者间的分歧,无果而终。
[7]535-5362月19日,国务院在数周的
延迟后答复说,建议中国同时向几个大国寻求帮助,美国将与它们共同合作协助
中国。
同时,它向财政部解释,给中国积极的回复将是极不明智的,因为那将触怒日本;而消极的回复则又有可能将中国推进日本的怀抱。
摩根索认为这是过分小心了,但并没有做出官方上的反对意见。
[2]208
在双方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问题被提交给总统。
罗斯福倾向于财政部的意见。
他建议国务院既不要完全忽视中国,亦不要只是做做姿态而已,并指令财政部来讨论这个问题。
2月18日,他再次强调了这一点,指示财政部将中国问题作为一个
货币问题来处理。
21日,在回复国务院针对中国问题的请示报告时,罗斯福认为
不宜以完全肯定的语气答复中国,那样会加大美国承担责任的风险。
[7]5402
月26日,国务院在答复中国时则干脆拒绝了孔的建议,再次强调将优先考虑中国
货币问题国际化。
很显然,国务院担心在远东地区刺激日本,仍在继续其一贯的政策,不愿因为中国的问题而触怒日本,并没有完全遵循总统的指示。
由此可见,此时美国政府的政策是由国务院主导进行的。
国务院通过国际合作方式解决中国白银危机的主张很快有了进展。
3月,英国提出,由英国带头,包括日本、法国和美国在内的国家合作以解决中国的问题。
[7]544这正中赫尔下怀。
国务院对这一计划非常上心,一方面,它符合了其一贯的
以国际合作方式解决中国问题的方针;另一方面,由英国出头,即使与日本发生矛盾也不会对美日关系造成损害。
赫尔在2日对罗斯福的汇报中提出,“让英国去
做这些事情,而我们所要决定的是在多大程度上鼓励英国政府以及对其提供多少支持的保证”[7]550。
在4月份银价急剧上升的时候,这个计划被紧急提出。
由
英国倡导的国际代表团以非常有声望的金融专家李滋-罗斯爵士(Sir Frederick Leith-Ross)为首。
这立即遭到摩根索的质疑,他再次提醒国务院,“这个计划实质上是政治性的还是货币性的,如果是政治性的,那么国务院可以单独决定并参与这个计划;但如果是货币性的,那么财政部想知道英国人究竟想做什么”[2]209。
5月20日,摩根索下令,为确保美国与伦敦协定签字国及其他银币易变为
银块的国家之间的有效合作,除少数例外情形如外国政府、外国中央银行或国际清算银行核准之装运,禁止外国银币入美。
他反对用国际合作的方式解决中国的问题,实际上是借反对将中国问题国际化而将美国白银政策国际化。
财政部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罗斯福的支持。
国务院辩称很难将货币与政治严格区分开来,它仍然坚持国际合作的方针,忽略了财政部关于美国单方面行动可行性的考虑。
国务院甚至鼓动摩根索会见经加拿大而去美国的李滋-罗斯。
理所当然地,摩根索拒绝了这个提议,并且,在他的影响下,美国没有派出任何代表去参加英国的计划会议。
国务院的政策没有得到实施。
但这并不是说国务院在中国货币问题上退出决策,相反,由于它的立场,摩根索长时间
里无所作为。
由于美国的不合作,中国决定实施币制改革,发行法币,废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从根本上解决白银危机。
1935年10月28日,中国驻美大使施肇基建议摩根索向中国购买2亿盎司白银,并告知中国正在放弃银本位货币政策,或把银块超脱直
接售予美国,或在国际市场出售,以获得足够的外汇来支持法币。
最终,在认识到这是一个纯粹的货币问题之后,摩根索决定排除国务院的干扰。
他向中国提出要求,他准备先购买中国1亿两白银,如果这是成功的话,将购买更多的中国白银,并且,中国需将售银所得存于纽约,以专门用于稳定通货。
此外,中国需将法币与美元挂钩。
11月3日,中国宣布将白银国有化,实行法币。
[8]445-446为此,
中国驻美大使施肇基专门驱车至摩根索的农场去向他解释。
摩根索直言,他将把购买中国白银的问题当作货币问题处理,但中国不能将售银所得用于军事方面。
中国还需满足先前他提出的要求。
随后,孔祥熙基本答应了美国的要求,但坚持中国法币将不与任何外币挂钩。
[2]211-2126日,摩根索与罗斯福商议,认为以某种
形式的备忘录声明法币和美元的关系的做法也是可以接受的。
这样一来,中国新货币势必要依附于美元,两国由此将建立起一种非常紧密的经济关系,而这正是长久以来国务院所反对的。
其认为,将美元与法币挂钩是不明智的,因为一旦中国经济形势恶化,美国势必要承受损失。
国务院的这种观点甚至得到了摩根索同僚的支持。
经过与总统的协商和交流,摩根索最终决定,在中国所有欲出售的白银中购买5000万盎司,[2]216表达了他对中国币制改革的有限支持。
英国人没有能够说服中国将法币与英镑挂钩,转而建议与包括美国、日本甚至还有法国在内的各国共同给中国提供一笔贷款,以使法币和英镑达成某种形式的联系。
美国国务院从美日关系的角度出发,仍然认为不宜得罪日本,宣称国际联合贷款是非常必要的,再一次与财政部意见相左。
在不清楚英国人到底要给中国提供多少帮助的前提下,摩根索搁置了这个建议。
此时他开始反思白银收购政策,看到过去一
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华北,进一步分裂中国,12月8日,他说,“过去一年,我
国的白银收购政策似乎越来越愚蠢,这只是把白银从中国吸了出来”[9]221。
显然,中国力量的削弱对美国在远东的利益没有任何好处,这使他觉得应该从更广阔的世界政治角度来看问题。
为了取得国务院的谅解,摩根索成功地说服了罗斯福以及白银集团,使银价下跌。
[2]21812月中旬,日本再次抛售中国期货,中国的形势再次变得危急,因此要求美国购买另外的5000万盎司白银,并且要求知道美国的白银政策动向。
因为不信任中国政府保密政策,摩根索拒绝透露详情。
他与施肇基商议,决定采取更为直接的办法,直接与孔祥熙或宋子文面谈。
基于对招来日本敌视的危险,国务院依旧坚持原来的看法,它反对宋子文来访,或者至少能推迟会谈。
对此,摩根索认为这是典型的国务院哲学,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摩根索的做法恰恰相反,“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他认为这是推行白银政策的一项重要步骤,[2]219在罗斯福的支持下,他决定抛开国务院单独行事。
1936年4月,中国政府派出银行家陈光甫出使美国。
8日,摩根索第一次会见陈
的时候就指明,美国将把它当作一个货币问题来对待,美国是在帮助中国,因为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在帮助美国自己。
[2]222-22312日,摩根索提出和中国订立协约,即在1936年的剩余月份里每月以市场价格购买500万盎司白银。
这完全符合《白银收购法》的有关规定。
5月12日,在进行了协商之后,中美两
国签订了《中美货币协定》,为排除国务院的干扰,摩根索决定以两国财政部长而非政府的名义签署。
协议最终规定,美国出资2000万美元来抵付中国5000万盎司白银,并且,美国还将购买中国7500万盎司白银,在6月15日前首期购入1200万盎司,截止到1937年1月15日,每月购进900万盎司。
购买价格将以
当时的市价为准。
中国可以选择以黄金方式进行支付,售银所得将存于纽约,并仅能用于稳定法币价值。
[2]226-227在法币与美元挂钩问题上,国务院表示了反对意见,他们认为,美国的强硬态度更可能将中国推向英国甚至日本的怀抱。
[2]
212-216在这种考虑之下,协定声明了中国法币将作为独立的货币体系不与任何
外国货币建立联系。
但实际上,法币离开美元的支持将难以维持,两者之间建立起了实质性的联系。
《中美货币协定》的签署表明,最终是由财政部主导了美国政府对中国白银问题的处理。
这直接地使中国新货币即法币倒向美元,从而使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美国经济,美国在华利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罗斯福也认为《中美货币协定》系两国协议的最佳成就,它不仅能协助中国稳定通货,并能发展美国贸易,[6]220从而间接表明了他对财政部政策的支持。
不难看出,在1935年10月以前,基本上是国务院的政策占了上风;而在此之后,美国政府出于更深层次利益的考虑,财政部的意见开始起主导作用。
前一阶段,罗斯福政府忙于国内危机问题的解决,他以对白银议员的让步来换取他们对新政的支持,无暇顾及远东;而在后一阶段,随着日本侵略形势的加剧,欧洲列强在远东的退缩,罗斯福政府看到了一个独立、自由中国的存在对美国的潜在意义,即中国对日本侵略的抵抗在深层次意义上是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的有力保障。
以此为出发点,美国积极介入远东事务,并不顾日本的反对,给予中国财政经济上的支持。
从而,美国的白银政策出现了由一意孤行到考虑中国利益的转变,这也是美国自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以来,第一次在远东地区不顾日本的反对而在实际行动上有所作为,并且取得了一个成功的开始。
如果将后来的对日战争考虑进来,则美国在远东地区先赢一着。
它在远东的战略利益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证,并直接影响了其远东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美国国务院的政策是将中国白银问题当作普通的外交纠纷来处理,因而一开始就以外交辞令答复中国;在遭到总统的反对以后,又提出国际合作解决中国白银危机的方案,其基本立足点是不被日本误解、不触怒日本的方针,基本上是以一种相对孤立的立场来处理问题。
除此之外,它没有认识到中国的存在
对美国更深一层的现实意义。
在特殊时期,国务院传统的外交哲学不再百般灵验,其不能够因时因地灵活变通,而导致它在罗斯福政府中的地位下降。
而财政部则没有将中国简单地当作一个普通的国家对待,它从货币角度出发,却又不仅仅着眼于货币问题,而是针对中国的实际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且随着局势的发展不断改变。
它看到了一个通货稳定、经济发展的中国对美国的潜在利益。
帮助中国就是帮助自己[2]220,这样的认识与国务院恰好相反,是基于一种现实
国际主义的立场。
正是财政部的这种对华方针,在英、日对中国多有影响的情况下,在金融方面成功地将中国拉入美元阵营,为两国的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
摩根索作为罗斯福的亲信人物,攫取了本属于国务院的部分外交权,在影响美国政府决策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而罗斯福则在两者的争论中,将外交权更多地抓在了自己手中,降低了国务院在外交问题上的权重。
而在处理两个部门争论的过程中,罗斯福也更多地体现出了他的国际主义色彩,从而对中国问题也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保持中国对日本的抵抗力,无疑是保护美国远东利益的最好方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后的中美合作。
总的来说,两个阶段的划分又不是绝对的,在不同的阶段,两个部门互有牵制。
世界局势的变化和总统罗斯福在不同时期的政策考虑导致了这种变更的出现。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美国政策变化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中国的独立与强大,其一切出发点都是从美国利益考虑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经济问题从来都是与政治联结在一起的,其不可分性最终表现为政策施行国所追求的最大化的国家利益。
【相关文献】
[1]陈仪平.1935年中国币制改革与中美英日国家利益的选择[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硕士
论文,2004:7.
[2]John M.Blum.the Morgenthau Diaries:years of crisis,1928-1938[M].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59.
[3]新生.白银和中国[J].世界知识,1934(2).
[4]仇华飞,张磊.从白银危机看1936年中美货币协定签定的得失[J].史林,1998(1).[5]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1934,Vol3[Z].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 Office,1950.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民国档案史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财政经济(五)[Z].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174.
[7]Department of State.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1935,Vol3[Z].Washington:U.S.Government Print Office,1953.
[8]秦孝仪.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抗日战争时期:续编三[Z].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1:445-446.
[9]罗素.院外集团与美国东亚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