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全国百强校分类汇编之考前模拟专题05诗歌鉴赏第02期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鉴赏
一、【2019届广东汕尾高三1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苦战行①
【唐】杜甫
苦战身死马将军,自云伏波②之子孙。
干戈未定失壮士,使我叹恨伤精魂。
去年江南讨狂贼,监江把臂难再得。
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注释;①此诗作于宝应二年(公元763车),时段子璋反,陷遂州、锦州,马巴州将军率军前往平定,苦战身死。
②伏波将军指的是东汉光武帝时的著名得将领马援。
14.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将军自称是汉代伏波将军的子孙,这实际上是在表达他有报效国家的志向。
B.动乱还未平定国家却失去了勇士,诗人在悲叹的同时,必胜信念也产生了动摇。
C.“临江把臂”写诗人与马将军去年江边分别时的情景,通过动作描写来表达深情。
D.“难再得”用语质朴,但表达的却是痛彻灵魂的深情,这样的情景不会再有了。
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15.去年离别时天上的孤云至今仍然静静地飘在天空,此时只有我一个人在望着那片孤云,不禁泪洒胸前。
表达子诗人对为国捐躯的马将军的沉痛怀念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诗人在悲叹的同时,必胜信念也产生了动摇”解读有误,结合诗歌,马将军的死的确让诗人伤心,但并未伤心到对朝廷剿灭叛军失去信心的地步。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含意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结合诗人思想追求及写作背景来归纳。
本题要求简要分析诗的最后两句的含意。
最后两句是“别时孤云今不飞,时独看云泪横臆”。
先理解本意,这句话是说去年离别时天上的孤云至今仍然静静地飘在天空,此时只有我一个人在望着那片孤云,忍不住泪洒胸前。
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马将军为国捐躯而悲痛怀念的感情。
依据上述分析,考生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二、【2019届黑龙江哈三中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秋波媚①
陆游
七月十六日登高兴亭②,望长安南山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
灞桥烟柳,曲江池馆③,应待人来。
【注】①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
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写下此词。
②高兴亭:地处南宋抗金前线,正对长安南山。
③灞桥、曲江均为长安著名景地。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二句描绘了前线的秋色与紧张的战斗气氛,哀怨的号角声与烽火的光焰交织在一起,渲染出一幅有声有色的雄浑画面。
B.词人借景抒情,角声、烽火为下文登高酹酒抒发诗兴提供了一个意境开阔的背景,同时为全词奠定雄浑、激昂的感情基调。
C.高歌击筑,凭高洒酒,引起词人收复关中成功在望的无限感慨,角声之哀、歌声之悲,都是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
D.这首词紧扣“望”字,词人登高望远,借所见所闻写出内心所感,既有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有鲜明的浪漫主义情调。
1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两阕简要分析。
【答案】14.C15.①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山河沦丧的悲愤.收复长安的渴望。
②上片从角声烽火写起,高歌击筑,登高酹酒,抒发诗人面对山河沦丧的悲愤之情。
③下片写诗人遥望长安,想象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性利归来,抒发诗人希望收复失地的渴望。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手法的鉴赏能力。
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内容、人物形象形象、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背景、注释,细读本诗,对照选项逐个分析,本题C项,“都是词人当时内心忧郁哀愁的再现”分析错误,这是陆游国难当头被任命担任军中要务时所作。
当时有利的形势和军中威武的生活,让他触景生情,“悲歌去筑,凭高酧酒,此兴悠哉”,表达的是慷慨悲壮之情。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本题时要求考生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上下两阕简要分析。
”考生答题时应先按照“手法+诗句分析+情感”的答题模式,本诗上片“秋到边城角声哀”,融情入景,写秋天来到边城,鼓角声充满悲哀,首句一个“哀”字充分表达了词人对国土沦丧的惋惜和悲哀。
“悲歌去筑,凭高酧酒,此兴悠哉” 抒发诗人面对山河沦丧的悲愤之情。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二句,以拟人的手法,移情于景。
作者高兴地发现,原来漂浮的暮云不
知何时已经散去,展露出分外皎洁的明月,把诗人遥望中的长安照得如同白昼一般。
这南山的明月,道是无情却有情,诗人对此又怎能不喜出望外呢!“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作者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抒发了作者急于收复长安的热望与坚定的必胜信念,洋溢着深厚的爱国激情。
【点睛】诗歌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高中古诗词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
(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
(3)抒发什么情感
三、【2019届吉林凌源高三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好事近·席上和王道夫赋元夕立春
辛弃疾
彩胜①斗华灯,平地东风吹却。
唤取雪中明月,伴使君行乐。
红旗②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
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
【注】①彩胜:又称幡胜。
《续汉礼仪志》有:“立春之日,立青幡于门外。
”②“红旗”句:苏轼《上元夜》有“牙旗穿夜市,铁马响春冰”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门前青幡与华灯交相辉映,大地春风送来暖意。
这两句描写出节日的盛景。
B.天空的明月本是自然现象,词人用“唤取”两字赋予月人的情感,饶有情趣。
C.面对着元夕立春这样热闹的节日,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
D.词人对元宵夜华美的盛景不感兴趣,却独自一人来到前村欣赏早开的梅花。
15.词的最后两句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C15.词的最后两句写了词人独自前村赏梅的情景。
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
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C项,“年老的词人淡薄了红旗铁马的征战生活”赏析有误。
“红旗铁马响春冰,老去此情薄”两句,根据注释,意思应为带着仪仗,骑着马,在马蹄声中赏灯的兴趣因为年老而变淡。
故选C项。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分析诗句作用。
本题要求分析词的最后两句作用。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分析诗句的作用,可以从理解诗句内容,分析该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等角度进行。
词的最后两句“惟有前村梅在,倩一枝随著”,内容上,写了词人独自前村赏梅的情景。
结构上,与元夕场景的热闹形成对比。
表达情感上,突出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
整体上,以赏梅象征词人的高雅情怀与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
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看看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
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
考生对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要理解,并能结合句子分析判断出来。
然后结合题干中的内容具体分析。
四、【2019届湖北省武汉外国语高三下3月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游赏心亭①
王珪
六朝遗迹此空存,城压沧波到海门。
万里江山来醉眼,九秋天地入吟魂。
于今玉树②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
人事不同风物在,怅然犹得对芳樽。
【注】①赏心亭:建康(今南京)名胜,北宋丁谓所建。
②玉树:即《玉树后庭花》,南朝陈后主所作,公认的亡国之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写景是从宏观着眼。
“此空存”,一“空”字含有无限感慨,与刘禹锡“潮打空城寂寞回”是类似境界。
B.“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从空间上写六朝古都,“压”写出了江城的险峻强固;“沧波”写出江水浩渺;“到海门”写出江水一泻千里。
C.第三、四句紧承第二句,暗示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
“来”、“入”两个动词写出江山奔赴的气势。
D.“黄旗”“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
E.第八句中“对芳樽”对应前文“醉眼”。
诗人面对精致的酒器开怀畅饮,足以见出诗人在怅然之余,仍有乐观豁达的精神。
15.诗中表达了哪些“怅然”之感?是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14.DE
15.①帝都风物犹在、人事不同的变迁之感(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之感)。
首联、颔联寓情于景,诗人大笔勾勒赏心亭风物,寄寓沧桑变迁之感。
②统治者不以前车为鉴、沉迷亡国之音的忧虑之感。
诗人用典,
悲叹北宋统治者不吸取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教训。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D项,“‘王气’是指帝王气象,诗人由耳边不时传来的悲歌之声,想起宋王朝开国之初,王气强盛,横扫六合,结束混乱局势的辉煌历史”错误。
“当日黄旗王气昏”,“黄旗紫盖”,是帝王气象,“王气”,旧指王朝的运数。
“黄旗王气昏”,犹言陈王朝寿终正寝。
听到玉树歌,人们不禁想起陈朝覆灭的历史悲剧。
这亡国的悲歌,可说是晓悟后人莫蹈覆辙的警钟。
耳边响起的《玉树后庭花》的歌声,使人想起当年陈后主沉湎歌舞,荒废朝政,导致国破身俘。
E项,“乐观豁达”表述错误。
“对芳樽”照应前文的“醉眼”,表明感慨之深,只得借酒消愁,无乐观豁达的精神。
故选DE。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
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手法分析,需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点明手法等。
前四句是写作者登高远眺,寓情于景。
诗前两联,描述登赏心亭所见,侧重在写景。
“空存”,如今存留的却只有令人怅望的历史陈迹了。
三四两句,继续从空间范围上大笔勾勒。
“城压沧波到海门”,是一幅境界极其宏阔的画面。
“万里江山”“九秋天地”,由此生发而来,都是这宏阔境界的伸展。
“来醉眼”,暗示诗人襟怀郁勃,举杯遣怀,于醉中登高眺远。
“入吟魂”,透露诗人触景生情,感慨弥深,不吐不快。
从诗歌运用的典故可知,本诗为借古讽今之诗。
“于今玉树悲歌起,当日黄旗王气昏”,结合注释②分析,用典。
听到玉树歌,人们不禁想起陈朝覆灭的历史悲剧。
这亡国的悲歌,可说是晓悟后人莫蹈覆辙的警钟。
“怅然”将全诗回荡的低徊沉思的情韵一语点破;“对芳樽”,照应前文的“醉眼”,也表明感慨之深,只得借酒消愁。
如今的统治者不能吸取前朝的教训,使作者忧虑。
五、【2019届宁夏银川一中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①
辛弃疾
绿树听鹈鴂②,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
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③,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④、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注:①茂嘉:辛弃疾族弟,时因事贬官。
词闲居瓢泉之作。
②鹈鴂:《离骚补注》说:“鹈鴂、杜鹃实两种”。
③燕燕:《诗经·邺风》有《燕燕》诗,相传为卫庄公之妻庄姜送别卫庄公之妾戴妫而作。
④向河梁:指李陵送别苏武归汉。
14.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借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戚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
B.以啼鸟只解春归之恨来正面衬托人间恨事的悲痛,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铺垫。
C.词中大量引述历史故事,用简练的语言铺叙了古代的人间种种离情别恨。
D.结尾点题,从上文中凌空驰骋的眼前景的描写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
15.请从情感内涵方面比较分析“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与《荆轲刺秦王》中“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两句的同异。
【答案】14.D15.同:情感基调相同(沉重悲壮、慷慨激昂)异:《别茂嘉十二弟》:①借易水送别表达自己与族弟茂嘉分别时内心的沉痛与不舍;②对族弟因事贬官的同情与悲慨以及借荆轲刺秦的失败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荆轲刺秦王》:抒发荆轲因燕太子丹的“迟之”便“辞决”的愤慨,准备离开祖国,前往刺杀秦王,为国献身的一去不复返的决心。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A项考的是手法和情感,B项考的是手法,C项考的是手法和情感,D项考的是内容和手法。
D项,手法错误,错在“上文中凌空驰骋的眼前景的描写”。
原文“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是诗人“凌空驰骋”的“想象”,不是“眼前景的描写”。
结尾句“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
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
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写战国时燕太子丹在易水边送荆轲入秦行刺秦王政故事。
相传送行者都穿戴白衣冠,荆轲临行歌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以上这些事都和远适异国、不得生还,以及身受幽禁或国破家亡之事有关,都是极悲痛的
“别恨”。
这些故事,写在与堂弟的一首送别词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当时沉重、悲壮之情。
所以这两句诗句在情感基调上是相同,都是沉重悲壮、慷慨激昂。
不同的地方是诗人愤慨的原因不同:《别茂嘉十二弟》中是因为族弟因事被贬官,并且也用对自身壮志难酬的愤慨;《荆轲刺秦》中荆轲的愤慨是因为燕太子丹的“迟之”而“辞决”的愤慨、悲壮。
另外,本诗句还表达了诗人自己与族弟分别时的同情与不舍之情;“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准备离开祖国,前往刺杀秦王,为国献身的一去不复返的决心。
回答本题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另一种是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
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
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为比较异同,并且给出比较的范围,较为容易,结合诗歌作答即可。
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本题的考点是比较分析诗歌的思想情感的同异。
情感比较题首先要读懂相关诗句的内容,然后分析情感的异同。
回答时,要先回答相同点,再结合相关内容分别答出不同点。
六、【2019届河南高三高考适应性测试】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饯临海太守刘孝仪、蜀郡太守刘孝胜
萧纲
碣石临东海,峨嵋距西候。
两杜①昔夹河,二龙今出守。
方无夜犬惊,向息神牛斗。
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
念此一衔觞,怀离在惟旧。
【注】①两杜:西汉杜延寿、杜延考两兄弟,仕途顺利,分别出任河南、河内太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碣石临东海”与曹操《观沧海》中的“碣石”均为实指,是诗人到达并赋诗之地。
B.“两杜”运用典故,“二龙”运用比喻,言简意丰,表达了对二刘的赞美、期许之情。
C.“夜犬”不惊,“神牛”息斗,一切喧嚣嘈杂都已消失,表现出饯别之夜的平和静谧。
D.本诗记事,写景,抒怀,层层推进,脉络清晰,表达了诗人对两位友人的惜别之情。
15.本诗“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两句为后世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14.A15.①用白描手法写景。
麦子将熟之季,夜晚凉风习习,拂动帘幕,雨水交汇成道道细流,文字朴素简练,画面清新明净。
②精于炼字。
“绕”字赋凉风以情态,写出风的轻柔以及带给人的舒爽之感。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
解答
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
A项,“均为实指”赏析有误。
曹操《观沧海》中的“碣石”是实指,本诗中的“碣石临东海”并不是实指,是用它来指孝仪的管辖地,因为濒临东海的碣石在临海境内,诗中借辖地名来点题。
故选A项。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
赏析诗句可以从手法、内容、表达效果及情感等角度进行。
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
分析时要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本题要求赏析“凉风绕轻幕,麦雨交新溜”这两句。
“凉风绕轻幕,赉雨交新溜”,运用白描手法,寥廖几笔,便勾画出一幅清新明净的图画。
凉风习习,拂动了室内帘幕;飒飒细雨,交汇成道道细流。
幕布而冠以“轻”字,轻柔之状可见,意在衬出风之轻微。
不说风动帘幕,却着一“绕”字,足见炼字之妙,生动的传达出微风拂煦的状貌。
“麦雨”暗点节令,是麦子将熟时节。
“溜”,水流也。
写雨,偏不从正面入手,却从细流下笔,可见构思之巧。
此二句纯用白描,设色淡雅,无一奇字,却极精确、传神。
且两句偶对,自然工整,却不失生动流利,成为本篇鎔情铸景的精美清新之佳句。
【点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
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七、【2019届安徽合肥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仲蒙《夜坐》
文同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素日尘劳。
C.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14.A15.①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
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居,感到悠然自得。
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
诗人饮茶失眠,遺酒争豪,洒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
③乐于独处,而能珍视友情。
诗人独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