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湖北省2020届高三4月线上调研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明代商书《客商一览醒迷》载:“身世飘萍无定踪,利腥牵我走西东。风光旦暮频更眼,花 木荣枯处处同”。这表明
A. 商旅往来频繁B.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 长途贩运兴盛D. 商旅生活艰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表述虽含有“商旅往来频繁”的信息,但更透露出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为逐“利”四处漂泊,核心体现了生活的艰辛,故D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社会地位”,B项排除;“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应该是有地区指向的,材料未体现,C项排除。故选D。
2020年湖北省高三(4月)线上调研考试
文 科 综 合 试 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过程中,请考生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等相关规定,诚信应考,不得有作弊、泄露试题等行为。请家长做好监考工作。
2.请确保网络环境、考试环境良好,备好答题所用的白和笔。
3.登录好分数APP,点击“作业测试”,进入对应考试科目。“试卷”将根据考试时间准时显示。开考后,考生首先在白纸上手写答题。答题结束后,点击“填写答题卡”,进入到“在线答题卡”。将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填写至在线答题卡上(选择题、多选题及判断题,直接在“在线答题卡”上勾选答案;主观题按照要求将手写的答案竖向拍照,并分别上传),然后点击“提交答题卡”完成提交。答题卡上传提交后考试时间范围内还能继续提交覆盖,为了避免大家都在考试最后快结束的时间上传造成拥堵,建议提前上传。
C. 重视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弘扬D. 传承“仁者爱人”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旧史多退之末简,余独以农居四,而其五为医家”,说明儒家思想对封建官僚影响很大,立足于传承“仁者爱人”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代学者是表封建统治阶级的,A项错误;材料是说儒家思想对清代学者的影响,未提及实用科学理论,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传承儒家思想,不是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弘扬,C项错误。故选D。
3.《新唐书》记载:贞元八年(792年)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发生水 灾,中书侍郎陆贽秉持“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之“王化远被”理念“上奏”劝德宗遣 使赈灾。陆贽 “上奏”立足于
A. 把应灾权力逐步收回中央B.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C. 重建中央在地方的核心地位D. 加强中央财权,防止独立倾向
1.《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书共分十四类,纪昀把医家排于第五。纪昀解释道:“余校录《四库 全书》子部十四家,农家、医家,旧史多退之末简,余独以农居四,而其五为医家。农、医者,民命之所关,故升诸他艺术上也”(《纪文达公集》卷八)可见,以纪昀为首的清代学者
A. 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B. 重视实用科学的理论分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德宗时的社会环境是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已经严重削弱,陆贽的“遣使赈灾”是希望中央能够有所行动,以此来重建朝廷在地方的核心地位,故C项正确;A、D两项主要也是为了实现C项的目的,排除;封建统治者的“以人为本”,最终也是立足于维护封建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下表是明末清初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观念文化演变表,说明
中国社会观念文化演变
A. 社会主义观念文化成为新思潮的主流B. 观念文化的发展始终立足于社会实际
C. 儒学受到冲击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D. 观念文化伴随社会政治经济向近代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必然伴随观念文化的逐步转变,材料中的社会观念的变化就是伴随不同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等社会大背景的变化而出现的,故D项正确;材料是近代前期,新思潮的主流应该是资产阶级民主观念,A项错误;B项中的“始终”表述绝对化,错误;材料是说社会观念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未揭示儒学受到冲击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C项错误。故选D。
备注:主观题要确保答案及照片清晰、干净、完整;为留取拍照时间,考试将延长10分钟。
4.此次全省联考是检测复课前线上备考成效的一次重要考试,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复课后备考策略,请考生和家长高度重视。考试结束后,考试组织方将为所有考生免费提供《考试成绩和学情分析报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5.时任美国驻华公使的康格认为:戊戌政变后清政府的有些改革仍会得到保留和延续,因为,这里的人们普遍认为“皇太后和她的极端保守的顾问们某种程度也被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唤醒”。由此可知,康格的这一判断
A. 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B. 加强了对中国改革的干预
C. 基于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D. 预见了清末新政的可能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是指对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从材料“皇太后和她的极端保守的顾问们某种程度也被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唤醒”可以看出“清政府的政策和改革走向(新政)”,因此,康格预见了清末新政的可能性,D项正确;A项是康格得出判断的条件,排除;材料没涉及康格对中国改革的干预和维护美国在华利益,B、C 两项排除。故选D。
2.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治国谓之“王道”;以“刑”治国谓之“霸道”;二者结合便谓之 “霸王道杂之”。下列最接近“霸王道杂之”的是
A. 秦灭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B. 西汉平定七国之乱和颁行推恩令
C.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D. 宋太祖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霸王道杂之”是一种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的统治方式,它融合了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中的各种元素,使统治者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西汉时,平定七国之乱属于“武治” (霸道),颁行推恩令是“文治” (王道),故B项正确;秦朝主要采用法家思想治国,A 项排除;C、D两项都属于在军事上对地方进行管理的措施,不属于“德治”,故排除。故选B。
7.下表是国民政府土地政策表(1946-1948年)
据表可知,国民政府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意图是
A. 通过土地改革与共产党竞争B. 扭转内战战场上的不利局势
C. 实现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D. 为进行内战提供物质基础
A. 商旅往来频繁B.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C. 长途贩运兴盛D. 商旅生活艰辛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表述虽含有“商旅往来频繁”的信息,但更透露出商人在经商过程中为逐“利”四处漂泊,核心体现了生活的艰辛,故D项正确,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商人社会地位”,B项排除;“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应该是有地区指向的,材料未体现,C项排除。故选D。
2020年湖北省高三(4月)线上调研考试
文 科 综 合 试 卷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过程中,请考生自觉遵守考试纪律等相关规定,诚信应考,不得有作弊、泄露试题等行为。请家长做好监考工作。
2.请确保网络环境、考试环境良好,备好答题所用的白和笔。
3.登录好分数APP,点击“作业测试”,进入对应考试科目。“试卷”将根据考试时间准时显示。开考后,考生首先在白纸上手写答题。答题结束后,点击“填写答题卡”,进入到“在线答题卡”。将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填写至在线答题卡上(选择题、多选题及判断题,直接在“在线答题卡”上勾选答案;主观题按照要求将手写的答案竖向拍照,并分别上传),然后点击“提交答题卡”完成提交。答题卡上传提交后考试时间范围内还能继续提交覆盖,为了避免大家都在考试最后快结束的时间上传造成拥堵,建议提前上传。
C. 重视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弘扬D. 传承“仁者爱人”的思想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旧史多退之末简,余独以农居四,而其五为医家”,说明儒家思想对封建官僚影响很大,立足于传承“仁者爱人”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清代学者是表封建统治阶级的,A项错误;材料是说儒家思想对清代学者的影响,未提及实用科学理论,B项错误;材料主旨是传承儒家思想,不是中医学术的传承与弘扬,C项错误。故选D。
3.《新唐书》记载:贞元八年(792年)河南、河北、江、淮、荆、襄、陈、许等四十余州发生水 灾,中书侍郎陆贽秉持“所费者财用,所收者人心”之“王化远被”理念“上奏”劝德宗遣 使赈灾。陆贽 “上奏”立足于
A. 把应灾权力逐步收回中央B.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理念
C. 重建中央在地方的核心地位D. 加强中央财权,防止独立倾向
1.《四库全书总目》子部书共分十四类,纪昀把医家排于第五。纪昀解释道:“余校录《四库 全书》子部十四家,农家、医家,旧史多退之末简,余独以农居四,而其五为医家。农、医者,民命之所关,故升诸他艺术上也”(《纪文达公集》卷八)可见,以纪昀为首的清代学者
A. 代表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B. 重视实用科学的理论分析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唐德宗时的社会环境是节度使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已经严重削弱,陆贽的“遣使赈灾”是希望中央能够有所行动,以此来重建朝廷在地方的核心地位,故C项正确;A、D两项主要也是为了实现C项的目的,排除;封建统治者的“以人为本”,最终也是立足于维护封建统治,B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
6.下表是明末清初至20世纪初中国社会观念文化演变表,说明
中国社会观念文化演变
A. 社会主义观念文化成为新思潮的主流B. 观念文化的发展始终立足于社会实际
C. 儒学受到冲击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D. 观念文化伴随社会政治经济向近代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必然伴随观念文化的逐步转变,材料中的社会观念的变化就是伴随不同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等社会大背景的变化而出现的,故D项正确;材料是近代前期,新思潮的主流应该是资产阶级民主观念,A项错误;B项中的“始终”表述绝对化,错误;材料是说社会观念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未揭示儒学受到冲击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C项错误。故选D。
备注:主观题要确保答案及照片清晰、干净、完整;为留取拍照时间,考试将延长10分钟。
4.此次全省联考是检测复课前线上备考成效的一次重要考试,有利于调整和优化复课后备考策略,请考生和家长高度重视。考试结束后,考试组织方将为所有考生免费提供《考试成绩和学情分析报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36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5.时任美国驻华公使的康格认为:戊戌政变后清政府的有些改革仍会得到保留和延续,因为,这里的人们普遍认为“皇太后和她的极端保守的顾问们某种程度也被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唤醒”。由此可知,康格的这一判断
A. 基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B. 加强了对中国改革的干预
C. 基于维护美国的在华利益D. 预见了清末新政的可能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是指对事物之间是否具有某种关系的肯定或否定,从材料“皇太后和她的极端保守的顾问们某种程度也被过去所发生的事情唤醒”可以看出“清政府的政策和改革走向(新政)”,因此,康格预见了清末新政的可能性,D项正确;A项是康格得出判断的条件,排除;材料没涉及康格对中国改革的干预和维护美国在华利益,B、C 两项排除。故选D。
2.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德”治国谓之“王道”;以“刑”治国谓之“霸道”;二者结合便谓之 “霸王道杂之”。下列最接近“霸王道杂之”的是
A. 秦灭六国后,在地方推行郡县制B. 西汉平定七国之乱和颁行推恩令
C.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D. 宋太祖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霸王道杂之”是一种能有效加强中央集权的的统治方式,它融合了儒家思想、法家思想中的各种元素,使统治者在处理各种社会问题时能够游刃有余,西汉时,平定七国之乱属于“武治” (霸道),颁行推恩令是“文治” (王道),故B项正确;秦朝主要采用法家思想治国,A 项排除;C、D两项都属于在军事上对地方进行管理的措施,不属于“德治”,故排除。故选B。
7.下表是国民政府土地政策表(1946-1948年)
据表可知,国民政府制定土地政策的主要意图是
A. 通过土地改革与共产党竞争B. 扭转内战战场上的不利局势
C. 实现孙中山提出的民生主义D. 为进行内战提供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