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近代服饰和饮食的变迁
1. 鸦片战争前: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________ .
2. 鸦片战争后:________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 衣
① "洋布〞 "洋装〞进入中|国________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了________ .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服、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和裙子等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 食:吃________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________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
二、近代 "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 ____________时期:维新派主张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 ____________时期
(1) 民国时期,政府公布"________〞和 "废止缠足〞等法令.
(2)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传统的风俗习惯,在________坚假设磐石地沿袭下来.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1. 轮船: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的__________在上海成立,打破列强垄断中|国________的局面,推动了中|国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
2. 铁路: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山到__________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诞生.
3. 汽车:20世纪初,在________等大城市,汽车开始成为代步工具.
4. 飞机:1909年,________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____________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二、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开展
1. 电|报
(1) 福建巡抚在________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 20世纪初,在________开始设立无线电|报局.
2.
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________设立公司 .
群众传播媒体的开展
一、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创办__________、?国闻|报?等宣传维新思想.
2.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派通过__________等|报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3. 新文化运动时期,激进派利用?新青年?等|报刊大力宣传__________思想.
二、群众传播媒体开展的影响
1. |报纸:是实效性很强的新闻媒介,在通达民情、________、开启民智、________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 电影电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起到及时________、普及科学知识、________的作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3. 互联网:20世纪90年代后逐渐普及,被称为________ .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催生了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一、单项选择题:每道题目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目要求.
1. 民国初年……各地离婚率上升,?夏津县志?云 "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通都大邑时有所闻〞.以下对上述材料现象的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A. 婚姻自由蔚然成风
B. 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C. 社会环境相对宽松
D. 西式婚礼成为时尚
2. 吕思勉在?中|国通史?"衣食〞篇中提出: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材料说明作者的观点是()
A. 外来侵略引起服饰变化
B. 中|国人不适宜着西装
C. 传统服饰仍有生命力
D. 中|国服饰西方化
3. ?民国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 "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 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A. 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B. 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
C. 市民生活新旧交织
D. 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
4. 中|国古代字典中本无 "啤〞字. "啤〞字是根据英、德、法文的头两个字母的发音新创造的,所以在近代中|国的一个时期内,许多人把 "啤酒〞称为 "卑酒〞.这反映出()
①西方饮食习惯影响了中|国传统食俗②西式食品成为国人饮食的组成局部③西餐成为近代中|国饮食变迁的主流④物质生活变迁与文化变迁相互交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5. 1881年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为担忧隆隆的震颤声惊扰地下的亡灵,结果在火车经过清皇陵- -东陵时,出现了用 "马拉火车〞的闹剧.这一现象说明了()
A. 火车不适应当时中|国的需要
B. 守旧思想不利于中|国近代化
C. 暴力推翻清朝统治的必要性
D. 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起步晚
6. 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 "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 社会剧变导致人口大量迁徙
B. 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生活
C. 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 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兴起
7. 有诗云: "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费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连一线.〞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A. 电|报
B. 火车
C. 电影
D. 电灯
8. "民国成立,中|国面临了人类由陆路、海路活动,走向天空的关口,列强挟带着科技优势,已抢先一步研发,中|国人在后辛苦的追赶,希望不会落后太远.〞以下的科技成就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 19世纪80年代,中|国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
B.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根本格局
C. 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D. 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9.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正确解读是()
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
B. 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
C. |报纸已成为(dang )的宣传工具
D. |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
10. 新华网太原2021年10月31日电,晋北妇女的婚姻在这30年中经历了从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到完全自由恋爱,从 "相亲不出50里〞到 "互联网上找知音〞,择偶标准也从选择 "嫁汉吃饭〞到寻找 "知心爱人〞.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流动频繁,知识视野扩大
B. 择偶观念开放自由、个性化
C. 互联网兴旺,有利于思想交流
D. 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进步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写"A〞 ,错误的写"B〞.
11. 右图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说明,当时中|国社会上的一局部人主动破除传统陋习,实现了社会风俗的近代化变革.()
12. 20世纪20年代,改良旗袍受到广阔女性欢迎,成为城乡女性的日常着装 .()
13. 民国时期,在广阔农村,婚姻仪式也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婚姻自由的习俗开始逐步形成.()
14. 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根本格局.()
15. 1912年1月11日,?民|报?提出 "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说明中华民国初年已消灭了性别歧视.()
三、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答复以下问题.
16.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不管是高贵的天神,还是半人半神的大英雄,抑或是人间的凡人,面对爱情都会如飞蛾扑火般热烈追求,不惜改变形状,甚至||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可见古希腊人对爱情的崇尚,但同爱情相比婚姻那么远没有那般崇高伟大,婚姻往往伴随着功利、嫉妒、|报复等不美好的东西.
- -?从古希腊神话看婚姻与爱情的关系?
材料二古时婚姻标准是 "门当户对〞 "门第不合,不许轻婚〞.…… "今有受教育及有新思想之青年于此,其求配偶也,必求知识相当、情性契合之人.〞……婚姻 "宜以爱情结合,而不容夹入他种之观念〞.
- -1905年?女子世|界?
材料三 "见面礼〞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为衣服、布料等物,80年代后期 "见面礼〞为手表,90年代变为首||饰、戒指、项链等.……有86%的人认为结婚准备房子是应该的……8%的人同意接受与外国人结婚.
- -中|国新闻网?2021年中|国式婚姻状况调查白皮书?
请答复: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的爱情观、婚姻观产生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中 "古今〞择偶标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描述的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爱情观、婚姻观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一、 1.传统 2.西方文化(1) 城市中山装(2) 西餐通商口岸
二、 1. 戊戌变法 2. 中华民国(1) 剪辫易服(2) 简约文明农村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一、 1. 轮船招商局水上运输 2. 胥各庄 3. 上海
4. 冯如北京至||天津
二、 1. (1) 台湾(2) 上海 2. 上海
群众传播媒体的开展
一、 1. ?时务|报? 2. ?民|报? 3. 民主科学
二、 1. 传播知识舆论监督 2. 传递信息开阔视野 3. "第四媒介〞
[知能演练]
1.C解析:民国初年婚姻尚未做到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婚姻观念变化,与民主共和思想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材料中 "近数年来,结婚、离婚颇尚自由〞说明社会对婚姻限制相对自由,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西式婚礼的信息,故D项错误.
2. C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作者认为在中西融合的背景下, (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项.
3. C解析:材料中的 "先由男女同意〞说明恋爱尊重个人意愿,新思想的表达;而 "请示父母〞 "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说明婚俗仍遵循传统.应选C项.
4. B解析:根据材料 "啤〞字产生的信息,可得出英、德、法国的饮食习惯影响了中|
国传统食俗,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得知啤酒成为了国人饮食的组成局部,故②正确;国人饮啤酒并不能说明西餐成为近代中|国饮食变迁的主流,故③错误;国人饮啤酒是物质生活的变迁,但同时也产生了 "啤〞字,故④正确,B项符合题意.
5.B解析:唐胥铁路修成后,因为担忧火车的震颤声惊扰地下亡灵,结果出现了 "马拉火车〞的闹剧,这反映了封建迷信思想阻碍了交通在近代中|国的开展,故此题选B项.
6. B解析:题干诗句提到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 "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的快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应选B项.
7. A解析: "无须尺幅费笔砚〞和 "地角天涯连一线〞的信息,说明了这是传播信息的通讯工具,故A项正确 .火车是交通工具;电影是群众传媒;电灯是照明电器,故B、C、D三项错误.
8.D解析:A、B两项反映的是铁路事业建设成就,与题干中 "走向天空的关口〞的信息不符,故排除.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证明中|国紧跟科技开展潮流,但是此时民国尚未成立,故C项错误.中|国首||条空中航线- -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意味着中|国飞机制造、航行紧贴时代开展潮流,故D项正确.
9. D解析:由材料 "一纸风行四海闻〞说明了|报纸的宣传作用,应选D项 .
10.D解析:题干材料中择偶方式和标准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进步导致的.
11. B12. B13. B14. A15. B
16. (1) (政|治):民主(政|治)的开展;经济:工商业和海外贸易兴旺,有助于自由、平等、功利主义等思想观念形成;思想:人文主义的萌发,关注现实,追求幸福.
(2) 变化:从注重门第、门当户对到以爱情为根底,注重教育、知识和性情等综合素质.原因:维新变法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开展;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3) 原因: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迅速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移风易俗,重视现实生活;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因素:思想观念、经济状况、(政|治)环境、时代的变迁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