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看完《忏悔录》的上下部后,我感触良深。

正如孔子曰:“吾日三省
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对自己的反省,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缺少自我反省,导致自
己一错再错,没有进步和上升的空间。

人在面对自己犯下的罪孽和过错时,往往会选择逃避和掩饰。

我们都不愿意在总目睽睽之下公开自己的罪行,
来让别人对自己进行批判。

因为我们都认为那是我们身心所不能承受的痛,我们只麻痹自己,蒙蔽自己犯下的鲜为人知的过错。

但是,卢梭给了我们
一个典例,他站在时代的风口处,接受这个世界给予他的各种批判。

或者,我们不需要向世界公开和坦白自己,但是,我们至少应该时刻进行自己反省,检点自己的各种行为是否合理得当。

让我们回归到小说里面的内容。

卢梭只是一个日内瓦普通钟表匠的儿子,父亲嗜读书,在父亲的鼓励
和影响下,他凭借自己对学的热爱,凭借勤奋吃苦的精神,通过自己的自学,通晓历史、学、数学、天、地理等知识,成为令人敬仰的一位伟大思
想家。

整个自传是卢梭在颠沛流离四面受敌的逃亡生活中断断续续完成的,他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充满着坎坷与悲惨。

生命伊始,他人生中一切不幸中的第一个不幸是母亲因他而死去。


然缺失了母爱,但他的生命中并不缺少爱。

父亲把对母亲的爱加倍地付出
在他身上,再加上善良温和的姑姑的悉心照料,培养出他真善美的本性。

即使生活在一个单亲的家庭里,但卢梭并没有受到一点心灵的创伤。

因为
这段时期的卢梭身边全是一些善良的人,他们都特别疼爱他。

孩子的心灵
是特别敏感和脆弱的,他们经不起一点儿的打击和创伤。

由此我们应该想到,作为孩子的监护人,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尤其是单亲孩子更多的照顾和
关心,给他们营造良的成长气氛。

犹记书中所述画面,父亲与5岁的卢梭
一起着迷、沉醉于书香的环绕中,直到东方肚白。

大局部人都拥有着同样
的回忆,我们在父母亲的陪伴下快乐地成长,画面如此温馨,如此和睦。

童年时期,父亲发生意外,因被一个上尉陷害而流浪他乡,而卢梭那
么在乡村度过了两年快乐的时光,而且和他表哥情投意合,拥有不少的童
年乐趣,乡村生活成为他美的记忆。

环境对一个的性格形成具有不可脱离
的关系。

喧闹的城市让人性情暴躁,平静的乡村生活那么让人心境平和。

正如卢梭所说:“这种乡村生活的朴实给我一个无价之宝。

”乡村的生活
方式是温和的、亲切的、宁静的,它源自于大自然最真实的一面。

假设卢
梭能在乡村生活得更久,那么他的性情也不至于如此愤世嫉俗和忧郁。

12岁的他开始当学徒,师傅的专断蛮横和粗暴的待遇,让他无法忍受,并且还让他染上了许多恶习,比方撒谎、盗窃、贪婪、隐瞒、掩饰等。

一年后他被迫外出流浪,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

最无耻的兴趣、最肮脏的
恶习取代了那些美的消遣,那是一种多么令人难以接受的转变。

卢梭的本
性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被扭曲的。

正如孟子的“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善
良的,但或多或少受到身边一些人和环境的影响,如果我们的自制力不强,就很容易使自己的秉性受到玷污。

一旦染上恶劣的行为习惯,就会像一滴
污黑的墨水滴入大缸里,逐渐扩散,最终搅浑了一整缸的清水。

在人生的
道路上,我们不仅需要找到真正适(我们一定会做的更ww.hord.)合自己
从事的工作,也要视工作的环境状况来选择。

后来,卢梭在古丰伯爵家当过仆人,过流浪着的日子。

期间他体验到
民间的艰辛苦楚,感受到百姓所遭受到的欺压,并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卢梭对音乐和学有着一股热情,他还发表了多篇《歌剧》、论、和小说等等。

晚年的卢梭定居于巴黎郊区清静的一间小屋里,他和质朴善良的泰蕾
兹在一起生活,得到了暂时的安宁和清静。

这里是卢梭逃避尘世纷扰的避
难所,心灵自由飞翔的伊甸园。

卢梭的晚年是不幸的,由于长期的流浪生
涯和对敌对势力无休止的迫害,他的身心和健康受到了严重的摧残,健康
情况急剧恶化。

卢梭的一生充满坎坷,不由得是令我感慨。

所幸的是他的
妻子一直陪伴着他。

对于儿子,卢梭抛弃他的初衷其实是出于一种爱。


知道凭自己的经济情况无法抚养自己的孩子,把他们送到育婴堂让国家培
养是对孩子最的安排。

纵观全书,我们可以看出卢梭的性格、志趣、爱,正如他自己在该书
几近结尾处所说:“我可以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他们去从头到尾地进行批判:我坚信,人们将总归会看到一个正直、善良、无怨无悔、与世无争的人,
一个敢于成认自己的错误,而且更容易忘记别人的过错的人,一个在爱恋
温馨的激情之中寻找自己全部幸福的人,一个凡事都实心实意到了不谨慎,到了难以置信的忘我程度的人。


卢梭的性格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性情乖戾而又正直善良,大悲大
喜而又无尽悲观,渴望理解而又生性腼腆,愤世嫉俗而又热衷痴情。

他睿
智但活得苟且,他坦诚但也有掩饰。

他对事物的本质有着不屈的坚持,他
对公平公正有着坚决的维护,他对宁静安稳的生活有着无限的憧憬,他对
道德沦丧的小人有着凶狠的鞭笞,他对隐藏功利之心的人有着本能的厌恶,他对女性有着狂热的追求和向往。

他对人生的看法是如此犀利透彻,让我
佩服地五体投地。

一个背井离乡、受尽冷落的人,一个疑心重重、无比傲
慢的人,一个城府很深同时又什么都不会隐瞒的人,一个蔑视一切同时又
需要一切的人,一个卷入许多不可饶恕的事情中的人,他却仍能保持灵魂
的纯洁。

卢梭,是屹立于时代之上的圣人!试想,在追名逐利的今天,又
有多少人能够像卢梭一样始终保持着自己人格的自由呢?我们做不了品德
高尚的恨世者,但我们至少可以从中受益,来改变自己的价值观。

卢梭情操高尚,漠视金钱,鄙视富贵,崇尚自由,对下层人民怀有深
厚的感情。

他在功成名就、可以跻身上流社会时,却始终不愿去过贵族们
的那种奢侈豪华生活,只是祈求过上一种宁静的、不受纷扰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在卢梭的眼里,平民的世界远比上流社会真诚而高尚。

于他而言,“人们得到的金钱是自由的工具;追求的金钱那么是奴役的工具。

”此话
流露出他对金钱的巨大轻视,让人对他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依我所见,
金钱能够满足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衣食住行问题,但我们决不可成为它的奴隶,贪念只会增加烦恼。

增加自己的负担和束缚。

对于金钱,我们在追求
的同时也要保持一颗淡泊的心,毕竟有些乐趣并不是金钱能够给予我们的。

只是,回归到现实,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能够做到不为名利所惑,不
被高官厚禄所动的人,又有多少呢?
最后,总的来说,《忏悔录》给了我很多感触,它对我日后的生活态
度和人生观念也有所影响。

卢梭坦然率真的态度、高尚的生活情操和人格
将会让我受益终生。

卢梭《忏悔录》读后感
今天当我读到卢梭的这句话,仍然冲动不已。

他说:当时我是什么样
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劣龌龊的,就写我的卑劣龌龊;
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

万能的
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你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你把那
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
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

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
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这一段话像极了耶稣对恶意诽谤一个妓女的法力赛人说的话一样:
你们当中谁假设没犯过罪,就可以打她。

结果,众人一个个丢下石头,低
首离去。

卢梭的为人向来遭人垢病。

他性格剧烈、多变,热情奔放而又极端敏感,大悲大喜旁假设无人,缺乏自制力。

正是这些相互冲突的个性让他更
像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神。

他睿智但是也活得苟且,他骄傲但是也卑微,他坦诚但是也有掩饰。

在自传里,卢梭忏悔了一个年轻时犯的错误。

有一
次他偷了主人家一颗贵重的钮扣,把事情赖在一个他喜欢的小女仆身上,
因而使那个无辜的女仆蒙受了羞辱。

由于卢梭的“自暴隐私”,一些后来
的哲学家包括罗素甚至认为卢梭根本谈不上是个哲人。

而我却认为卢梭触
及了哲学的本质问题-他首先用自己为解剖标本,对人性做了一次深刻的
探讨。

从气质上讲,罗素与这些人是两类人,他对于浪漫主义激情向来不以
为然。

其实罗素本人也不是一个冷静的书斋学者,要不然的话,他也不会
三番五次闹离婚,不会提倡性解放,不会反宗教,不会被当局禁止讲学,
不会相信社会主义,不会参加反战运动甚至弄到要坐牢。

激情是每个人都
有的,罗素也认为激情与理智相比是推动历史的一种更主要的力量。

卢梭是法国第一个最勇敢的平民思想家。

他出身贫寒,年轻时代长期
处于奴仆地位。

罗素这样的贵族子弟当然不会去偷钮扣,罗素的子女当然
也不用进孤儿院。

卢梭跟一个地位低贱的女侍结婚,这也被罗素拿来进行
了一番精神分析,意思是卢梭只有在下贱的女人面前才能得到一种完全的
自信。

我对罗素一向敬仰,但这一次我觉得罗素讲话未免刻薄了一点。


法国大革命前,逆向等级的婚姻是不被允许的,他与华伦夫人的关系不可
能为当时的婚姻制度许可。

上帝造人的时候,给我们一双眼睛看外部的世界,审视内心的智慧之
眼那么是这颗忏悔的心。

如果说读蒙田让我心灵安详闲适,读卢梭那么使
我悲天悯人。

卢梭觉得前辈作家蒙田还坦白得不够,他说蒙田虽然也讲了
自己的缺点,却把它们写得相当可爱。

看起来像是自责,但是却是自赞。

他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一个哲理性的警句:“没有可憎的缺点的人是没有的。

”在忏悔录里,他写了他的吝啬,他的偷盗习惯,他对朋友的背叛,
他说的谎行的骗。

谈到卢梭不能不提到华伦夫人。

如果没有这个杰出的女性慷慨仁慈的
培养和经济支持,历史上就不会有这位卢梭。

他在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
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并。

年长卢梭11岁的华伦夫人出
身于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婚姻并不美满。


逃到法国,法王便把华伦夫人收留在他的庇护之下,并且给她一千五百银
币的年金。

风姿绰约的华伦夫人是一个有非凡智慧的女人,她成了卢梭的
庇护人、老师、情人及知心的朋友。

从一件小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卢梭是如
何痴恋这个可爱的女人的:一天吃饭的时候,华伦夫人刚把一片肉送进嘴里,卢梭便说上面有一根头发,华伦夫人将肉吐到盘子里,卢梭用叉子叉
起来,飞快地吞下肚去。

因为这是一场超越肉欲的情感,所以卢梭、华伦
夫人及夫人的男管家阿奈之间的三人恋情也充满了柔情蜜意。

卢梭的晚年孤独不幸。

由于《爱弥尔》一书的出版,被当局者视为异
教邪说,因此最高法院判决将已出版的《爱弥尔》全部烧毁,并立即通缉
卢梭。

再加上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不如意,令卢梭在精神上的状态近乎疯狂。

他疑心重重,不得安宁――水果商减价卖给他蔬菜,以施舍来羞辱他;马
车转弯时差点撞死他;人们卖给他的墨水是无色的,让他写不了辩护词;
甚至到处都有人在跟踪和监视他。

然而神是公正的,卢梭的思想光辉没有因岁月而黯淡。

卢梭不管在政
治思想上,在学内容、风格和情调上都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曾有一位法
国批评家说:我们十九世纪的人就是从卢梭这本书里走出来的。

卢梭在地下应该瞑目了,起码他在死后的,有我这样一个读者在崇敬他,捧读他的作品。

纵横古今中外,有多少作家能像他那样毫不留情地剖
心剜肺地写自传呢?没有,一个也没有。

第三篇:卢梭的《忏悔录》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时我只有二十岁,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
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
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
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

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

而中国当代的传记学创作,是否应该
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
名人的传记。

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
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

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

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
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
引读者。

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


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

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

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

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
事求是的精神。

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

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成认自己的
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

不过活着
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

因而,在这个化急躁的时代,我
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第四篇: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读后感
昨天晚上粗略的看了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大致讲了他四五年的
漂泊生活,卢梭《忏悔录》的第四章读后感。

他是勇敢的人,敢于成认自
己做过的违背道德的事情。

不是伪善者。

这一章的景色描写很动人,发生
的事情也十分有趣,看过之后,心中有浓浓的满足感。

这便是名著的魅力吧。

有一晚他睡在欧洲的某条河边,看着对面的魅力的梯形花圃,气温刚,他睡了难得的觉,没有温床,却有大自然的美景陪伴,美哉,读后感《卢
梭《忏悔录》的第四章读后感》。

他很喜欢周末去大自然中去赏美景。

或者欣赏,或者咒骂自己的生活。

第五章的开头他写道:“就我这个年岁而言,我的智力比较地兴旺了,但判断力却欠缺些,我非常需要有人教我如何为人处事,因为几年的经验
并没能够彻底根治我那浪漫的梦想,而且,尽管我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苦难,但我仍旧不很了解世事人情,像我并未从苦难中得到什么教益似的。


第五篇:《忏悔录》卢梭读后感
但要说正本书中给我震撼最大的是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我也希望得到
公众的批评和高声宣布的重判,我会低头认罪的。

但是,让每个读者都来
效仿我吧,让他们像我一样做一次反省吧,要是他敢的话,就让他在内心
深处对自己说:‘我比那些人些’”。

我们在指责那些犯错误的人时,常常感觉自己在这方面一定比他做的。

但就向卢梭所讲的当我们真的从人的心灵深处来查看自己时,我们心里还
会有那个声音“我比那人些”吗?如果还有那像那假冒伪善的法利赛人的
骄傲之声发出。

那我们只销看看保罗是怎么评价他自己的【提摩太前:一
章15节】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

从保罗蒙召的品行来看,应该是世人的
典范,可这个明明可以说“我比那人些”的保罗为什么说自己罪魁呢,乃
是圣灵照光照他,以至于他的内心对于罪的敏感性是比众人都强的,为什
么我们多数在省察自己内心是虽然也知道自己是个罪人,却没有发出保罗
这样的声音,乃是我们常常是在罪发出来以后才懊悔,认罪悔改,但保罗
是在罪刚刚开始萌芽的时候就意识到,他对自己内心的省察是比众人都要
深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