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练精析]6.1 “自由放任”的美国(人民版必修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自由放任”的美国
【要点名师点拨】
【点拨1】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提示:(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不断激化,造成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相对过剩,导致经济危机爆发,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广大劳动人民日益贫困,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造成国内市场相对狭小,导致供需矛盾扩大。
(3)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使得生产与销售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4)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大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为货币和信贷系统的崩溃埋下了隐患。
【点拨2】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为什么会从美国蔓延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提示:(1)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美国经济波动对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这样一国发生的经济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全世界。
【点拨3】对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认识。
提示:(1)繁荣和危机往往相互关联,看到可能存在的危机,防患于未然是至关重要的。
(2)要随时注意内部机制和政策的及时调整。
(3)国际关系的协调也极为重要。
大危机的恶化与各国政府以邻为壑的自保政策密切相关,这种保护主义政策损人不利己。
(4)经济危机往往具有两面性。
在大危机期间,一方面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危机;另一方面在迫使政府进行的反危机调整机制的过程中,有可能形成新的运行机制,出现新的良性循环,成为一种难得的机会和一种推动变革的紧迫信号。
典题训练:
1.(2009·绵阳高一检测)1929年,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在全球占据优势
B.美国是头号经济大国
C.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作用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到全世界的原因有美国是头号资本
主义经济大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加强。
在这两个原因中最重要的是后者,世界经济大危机反映了世界各国之间联系的加强。
2.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一次机遇,其含义是指()
A.各国乘机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
B.更多地运用科学技术
C.迫使政府对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形成新运行机制
D.法西斯上台,达到称霸世界的目的
【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将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自由放任政策已不符合生产发展的需要,要挽救资本主义制度必须采取新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处在历史抉择的十字路口。
【典型例题探究】
【例1】(2009·巢湖模拟)近期一本财经图书《货币战争》名列畅销书榜首,但其中部分观点受到指责。
该书作者把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爆发归结为国际银行家为获取暴利而阴谋制造的结果。
对此你认为这场危机爆发的原因应该是
①股票投机活动猖獗,金融市场极不稳定
②政府干预社会财富分配,导致财政不堪重负
③联邦政府权力过大,在经济活动中干预过多
④超越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消费模式,加剧了生产和需求的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题分析】本题以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此可见,②③不符合史实,排除。
【变式训练】“牛奶白白被倒掉,玉米当做木柴烧。
富人发疯去上吊,穷人饿得嗷嗷叫。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B.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
C.生产与销售之间的矛盾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答案:A
【例2】(2009·绵阳高一检测)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
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解题分析】本题以经济大危机的影响为主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由此可见,牛奶面包等农产品涨价,资本主义各国亲如兄弟,一片平静是不可能的,排除A、C、D三项。
答案:B
【变式训练】(2009·合肥高一检测)美国前总统乔治·布什在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09年年会时表示,世界各国要紧密合作应对金融危机,保护主义无助于克服困难。
然而,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正是美国带头大幅度提高关税,从而引发了一场关税大战。
其直接影响是()
A.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日趋尖锐
B.资本主义各国政坛丑闻频出
C.资本主义各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资本主义各国政府信誉扫地
【学业达标训练】
1.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
A.金融危机B.通货膨胀
C.产品过剩D.市场萧条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1929年10月爆发的经济危机,以股票市场的大崩溃为先导,故选A项。
2.(2009·北京高一检测)有人将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跟1929年大萧条进行了对比。
其说法正确的有()
①金融领域成为危机重灾区
②企业破产、失业现象剧增
③均由美国爆发并迅速蔓延
④各国间迅速合作寻求出路
A.①③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①②③都是二者的相同点。
④只符合2008年的金融危机,1929年时各国构筑贸易壁垒,大打关税战,故选C项。
3.1933年3月,罗斯福发表就职演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美国( )
A.经济危机来势凶猛
B.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
C.经济危机范围广
D.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严重灾难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题干反映出商品滞销、工厂停工、农产品没有销路、家庭破产等情况,反映经济危机的破坏性大,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灾难。
4.1933年初,美国已经有半数银行倒闭,完全失业人数达到1 500万~1 700万人。
还有许多人处于半失业状态,这表明30年代大危机()
A.波及范围广
B.持续时间特别长
C.破坏性特别大
D.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银行倒闭数量众多,失业人数庞大,可以表明危机破坏性特别大,故选C项。
材料只涉及美国,排除A、D两项。
B项中“时间特别长”在材料中没有体
5.(2009·汕头学业水平检测)1929年,中国的入超额由以前的每年3亿美元增加到8.16亿美元,1932年入超增加至8.67亿美元,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B.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C.四大家族垄断的影响D.美国加紧侵华的影响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1929年”、“1932年”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现象出现在大危机时期,资本主义各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国倾销产品、增加捐税以转嫁危机,造成中国入超剧增,故选A项。
6.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帝国主义国家相互之间实行了()
①关税战②倾销战③货币战④市场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各国为了摆脱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市场战和货币战,致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
7.1929~1933年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紧张,主要原因是( )
A.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罢工
B.资本主义国家农民运动高涨
C.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矛盾激化
D.各国设立关税壁垒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A、B两项反映出阶级矛盾尖锐,不能导致“世界局势紧张”,排除。
D项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矛盾尖锐,包含在C项中,故选C项。
8.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的胡佛政府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
他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
①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
②稳定工资和物价
③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
④大幅度提高关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在经济危机面前,胡佛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他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稳定工资和物价,削减个人和公司所得税,鼓励企业投资。
故①②③正确。
④是胡佛的对外经济政策。
材料一到1929年,在美国占人口5%的富人的收入几乎占全部国民收入的1/3,而全年收入大约在2 000美元左右的贫困户占家庭总数的60%,还有21%的家庭年收入不到1 000美元。
材料二经济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了资本家进行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
1920年到1929年,工厂中生产率增长55%,但是美国工人的工资仅增长2%,而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经济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实质。
【解析】本题以经济大危机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第(1)题要通过“富人”、“贫困户”的巨大差距,“资本家进行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等信息来分析回答。
第(2)题要联系政治学科相关知识,回答其根源和实质。
答案:(1)①贫富悬殊过于严重,影响了国内购买力。
②生产与销售的矛盾,即资本家盲目生产,超出了人民群众的购买力。
(2)根源: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实质:生产的相对过剩。
【素能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2009·淮安高一检测)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
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
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
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③社会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④经济危机使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恶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农业工人”与“非农业工人”工资的巨大差异,国家财富与拥有人数的悬殊比例等信息可知,①②正确,工人工资增长与工厂生产率的巨大差距,说明③正确。
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故选A项。
2.1929年10月,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在美国本土爆发。
这场危机是诸多因素共同
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
②实行自由放任政策
③过度的贫富悬殊
④狂热的股票投机
A.①②B.②③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一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但自由放任政策刺激了资本家的盲目生产,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过度的贫富悬殊、狂热的股票投机也在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最终造成危机的爆发,故选D项。
3.下列哪一事件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的标志()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
1929年10月美国股票市场崩溃,迅速冲垮了美国的金融机构,带来了经济大危机,随即形成世界性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因此A成为开始的标志,B、C、D 则是表现。
4.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被称为前所未有的世界经济危机,主要是因为()
①工业、农业和货币信用危机交织在一起
②蔓延到殖民地和附属国
③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
④首先爆发于美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之所以被称为“前所未有”,主要是因
为它破坏性大、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①②③正反映了这三个特点,故选A项。
④明显与此无关,排除。
5.2009年2月13日,美国通过振兴经济方案,引起国际公愤的“买美国货”条款也包含在内。
反对人士忧心,人类会再犯1929年大危机中所犯的错误。
当时“所犯的错误”是()
A.纷纷采取国家干预措施
B.都走上对外侵略的战争道路
C.纷纷削减政府开支,组织救济
D.各国大打经济战
【解析】选D 。
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在经济大危机中,各国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打起关税战、倾销战和货币战,结果加剧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材料中“买美国货”有贸易保护之嫌,故选D项。
6.1931年,在美国纽约州的一所小学里,有一位教员劝一个小女孩回家吃点东西,可小女孩有气无力地说:“不行啊,我们家是轮流吃饭,今天该我妹妹。
”这表明()
A.罗斯福新政的效果还不明显
B.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与中国人不同
C.美国贫富差距悬殊
D.经济危机使美国人民生活极其艰难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
罗斯福新政开始于1933年,A错;材料中没有体现B和C,题干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轮流吃饭”,说明在经济危机时期美国人民生活极其艰难。
7.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期间,一示威者喊出了“我们必须夺取政权,建立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最能说明这次危机( )
A.经济破坏十分严重
B.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C.引起了政治危机
D.人民要求政府调整政策
【解析】选C。
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从材料中“夺取政权”、“工农共和国”等信息可知,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故选C项。
A项过于笼统,B、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
8.(2009·徐州模拟)“我们要感谢你,赫伯特·胡佛,今天我们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今天我们行乞求食,今天我要偷取煤炭来取暖,谁会知道我会偷?”这首流行的歌谣直接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人民()
①因经济危机生活贫困
②对胡佛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③渴望幸福美好的生活
④对资本主义制度深恶痛绝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选A。
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这首歌谣反映了美国人民的生活贫困,同时也是对胡佛政府的讽刺,而渴望幸福美好的生活和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恶痛绝在材料中则没有反映。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9题14分,第10题12分,共26分)
9.(2009·滨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此番华尔街金融风暴,让许多人联想到1929年的经济大萧条。
材料二1930年6月7日,美国总统胡佛签署了国会通过的关税法,提高75种农产品和925种工业品的关税率,整个关税的平均税率由33%提高到40%。
结果导致德、意、加、西等国以牙还牙,纷纷高筑关税壁垒。
激烈的经济战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萧条阶段被延长。
材料三2008年11月1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发表宣言,强调与会国家决心加强合作,努力恢复全球经济增长……各国领导人重申了开放市场和自由贸易的原则。
材料四2008年11月5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初步匡算,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纵观这些措施,一方面通过扩大内需来提高我国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加快民生工程等措施,促进经济较快增长。
(1)你认为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今天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开始的共同特点是什么?(4分)
(2)依据材料二、三,指出国际社会应对两次金融危机的举措有何不同?(6分)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中国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有何特点?(4分)
【解析】本题以经济危机为主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
回答第(1)题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结合教材可知1929~1933年经济大萧条的导火索和今天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类似。
回答第(2)题要善于从材料中挖掘有效信息,材料二反映出各国互相敌视的反危机措施,材料三反映出各国互相合作的反危机措施。
回答第(3)题要理论联系现实,开放式多角度探讨当今中国政府应对措施的特点。
答案:(1)都是从华尔街股市下跌开始的。
(3)加强国家干预;应对危机与重视民生相结合。
10.(探究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经济大危机时,美国一个幽默小品说:在旅馆你必须排队才能挤到窗口跳出去。
旅馆的招待员总要先问旅客:“您是要一个房间睡觉,还是跳楼?”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爆发的特点。
(6分)
(2)这次经济危机对美国来说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你如何理解?(6分)
【解析】这是一道材料、图片相结合的材料解析题。
它通过一些描述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幽默和漫画,考查学生对这次危机的全面认识。
用幽默和漫画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
答案:(1)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大。
(2)这次危机加剧了美国的社会矛盾,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不断发生,法西斯势力兴风作浪,民主制度受到严峻的威胁,所以说是一次“挑战”;为克服这次危机,罗斯福实行“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克服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弊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所以说
教师备课资源
1.1929~1933年时,美国不少著名文化人被卷入赤贫人群,《愤怒的葡萄》的作者约翰·斯坦贝克连一块肥皂都买不起,只好用猪油加草木灰和盐做肥皂洗衣服。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美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危机
B.美国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C.资本家的残酷剥削
D.生产绝对过剩导致危机
【解析】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题时注意关键词“1929~1933年”,这一时期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相对过剩,资产阶级为维持产品价格,纷纷限制生产,销毁产品,而广大人民则因为贫困无力购买。
B项出现于1941年。
C项与题干不符。
D项错在绝对过剩,应是相对过剩。
2.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范围是( )
A.整个世界
B.美国
C.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D.欧洲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但并未波及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故选C项。
3.20世纪3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以工业崩溃为先导
B.各国经济很快复苏
C.持续时间最为长久
D.资本主义制度未受到影响
【解析】选C。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能力。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从金融业开始的,以股市崩溃为标志,所以A项错误;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危机过后,各国经济没有很快复苏,所以B项错误;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制度面临严峻考验,所以D项错误。
4.胡佛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经济政策是( )
A.劳资双方自愿合作
B.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加强对世界市场的争夺
D.自由放任政策
【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胡佛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经济政策是自由放任政策,A、C 两项都包含在D项中,故选D项。
5.胡佛就任总统时,曾经许诺使“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一只鸡,家家有一辆车”,这基于他()
A.具有卓越的经济管理能力
B.对美国经济前景保持乐观
C.认为经济危机已经被消灭
D.认为美国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
1929年胡佛入主白宫时,正值危机前美国经济繁荣的顶峰。
当美国股票市场即将崩溃、经济危机的凶兆已经显露时,胡佛仍然无比乐观,因此才有了材料中的许诺。
6.阅读下列材料: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爆发后,美国国会于1930年5月19日通过霍莱—斯姆特法令,对890种商品提高进口税率,各种进口商品的税率平均提高了约40%。
这一法令的实施,遭到33个国家的抗议,引发了30年代的关税战。
到1931年底,先后有25个国家采取报复措施,进口税率比1929年提高了60%~100%。
此外,法国采取“输出限额制”,德国创立“以货易货制”,其他国家纷纷效法。
——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请回答:
(1)美国为什么要提高进口税率?其目的是什么?
(2)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这种关税战造成了什么影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第(1)题一定要结合材料的时间背景,考虑国家的内外政策是服务于本国的国家利益的。
第(2)题考虑该政策带来了更严重的混乱。
答案:(1)美国提高进口税率的原因是经济危机爆发后市场产品大量积压,所以要限制外来商品。
其目的是为了保护本国工农业的生产,抵制外国商品的竞争。
(2)这种关税战造成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紧张,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陷入混乱,使危机进一步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