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之心得分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章之⼼得分享
第四⼗⼋章⽇损
为学⽇益,为道⽇损。

损之⼜损,以⾄于⽆为。

⽆为⽽⽆不为矣。

故取天下者,常以⽆
事,及其有事,不⾜以取天下。

⼤家好!今天与⼤家分享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四⼗⼋章之⼼得。

上⼀章⽼⼦谈了圣⼈的“不⾏⽽知”、“不见⽽名”、“不为⽽成”,为何?本章⽼⼦告诉我们皆
是因为⼀个“损”字。

“为学⽇益,为道⽇损。


求取学问的⽅法是天天累积,体悟⼤道的功夫是⽇⽇减损。

⾸先我们需要弄清楚⽼⼦这⾥的“为学”与“为道”有怎样的区别。

在古代,学问⼀般分为两类,⼀类是外在的学问,⽐如知识、技术、技能、技艺、技巧等
等,另⼀类是内在的学问,即关于⼼性的学问,也是⽼⼦说的“为道”的学问。

因此⽼⼦这⾥
的“为学”是指做事的学问,“为道”是指做⼈的学问。

要获得做事的学问,需要⽇积⽉累,因为做事的学问靠的是知识的增加,经验的积累,所
以只能是“为学⽇益”了。

要获得做⼈的学问,也就是⼼性的学问,需要以照见本⼼本性为根本,因此卸除遮蔽本⼼
本性的知见、私欲,是为道的功夫,所以只能是“为道⽇损”。

那么“为学”与“为道”相互⽭盾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它们各⾃的⽬的。

我们“为学”之⽬的是为了解决⼈与⾃然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解决⼈类的基本⽣存以及
从物质层⾯提升⽣活品质的问题。

⽽“为道”之⽬的⼀⽅⾯是从精神层⾯提升⽣活品质,另⼀⽅⾯
也是更为重要的就是找回让⽣命⽣⽣不已的那个根本,因为回归根本才是⼈类⽣命的终极意
义。

由此可知,⼆者本来并不冲突,它们的初衷都是要解决⼈类所遭遇的问题。

只是随着外在
学问的累积,外在能⼒的增强,往往会逐渐产⽣各种问题,⽐如⾃见、⾃是、⾃伐、⾃衿等,
这些东西的产⽣会扰乱我们的本⼼本性,从⽽被知见、欲望所捆绑不能⾃已。

为了让⼈们从知
见、欲望的捆绑中解脱出来,回归那个让⽣命⽣⽣不已的根本,所以“为学”要以“为道”为根本,
时时减损内在的知见和欲望,才能让“学”发挥出真正的作⽤。

“损之⼜损,以⾄于⽆为。


减损⼜减损,⼀直减损到所有的贪嗔分别知见、欲望,所有的习性、情识,垢相、净相都
放下,只剩下本性的作为。

为什么要“损之⼜损”?
奥地利物理学家,量⼦⼒学奠基⼈之⼀的薛定谔在1943年的⼀次演讲中所说“⾃然万物都趋向从有序到⽆序,即熵值增加。

⽽⽣命需要通过不断抵消其在⽣活中产⽣的正熵,使⾃⼰维持在⼀个稳定⽽低的熵⽔平上。

⽣命以负熵为⽣”。

“⽣命以负熵为⽣”,也就是说⽣命存续的⼀个关键要素在于不断减损,不断减损系统运⾏过程中所产⽣的⽆序和混乱。

⽐如地球上的⼈类、动植物,以及微⽣物等,其之所以可以⽣⽣不息,是因为他们以吃喝拉撒,⼀呼⼀吸与外界交互作⽤形成了“负熵”流,从⽽实现了⽣命的⽣⽣不息。

薛定谔对⽣命的解读源于物理学的“熵增定律”。

“熵增定律”,其⼤概意思是说⼀个孤⽴的系统,若⽆外⼒做功,随着时间的推移,总是会从有序⾛向⽆序,这个⽆序、混乱的程度就⽤“熵”来表⽰,熵值越⾼代表系统的混乱程度越⾼。

⾃然万物如此,⽽我们精神⽣命(法⾝)也同样如此。

⼀个婴⼉刚刚降⽣时熵值最低,然⽽由于后天的学习与熏染,逐渐有了⾼下、荣辱、垢净等好与不好的贪嗔分别以及追逐好的,逃避、抵抗不好的欲望,这个贪嗔分别知见和欲望最终将⼲扰和破坏本性的造化,给⼈类物质⽣命(⾁⾝)乃⾄精神⽣命(法⾝)带来⽆序和混乱,直⾄⽣命的消亡。

⽽要避免⽆序和混乱产⽣,就只能是⽼⼦说的“损之⼜损,以⾄于⽆为”,即把熵值降到最低,低到对本性的造化没有丝毫的⼲扰和破坏。

因此,“损之⼜损,以⾄于⽆为”不是消极,相反是激发⽣命活⼒,以达⽆不为的⼿段。

“⽆为⽽⽆不为”
从内来说,因本性的造化没有受到任何的⼲扰和破坏,所以这个最具智慧、圆满的本性造化得以开启,有形、⽆形的⽣命都因此得到最好的化育。

从外来说,做⼈做事因依道⽽⾏,则⽆往⽽⽆不利。

所以“⽆不为”是道(本性)的⽆所不为,⽽不是我(⼩我)⽆所不为。

“故取天下者,常以⽆事,及其有事,不⾜以取天下。


这⾥的“取天下”是⽐喻,⽐喻因合道⽽⾏,让道的⽤得到最圆满的发挥,也就是前⾯的“⽆为⽽⽆不为”的意思。

所以这个“取天下”往⼤的说可以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往⼩的说也可以是⽇常⽣活、⼯作中依循事理⼤⼩、先后所作的应对进退,反正就是“外王”的意思。

“⽆事”指⾏事中没有贪嗔好恶私欲的捆绑,也就是“内圣”的意思。

“及其有事,不⾜以取天下”是说⾏事若有贪嗔好恶私欲的捆绑,就没办法让道的⽤得到最圆满的发挥。

换句话来说“故取天下者,常以⽆事,及其有事,不⾜以取天下”是说凡能做到“外王”的⼈,必然具有“内圣”的德性,如若不具备“内圣”的德性,则⽆法获得“外王”的功夫。

因此,本章的宗旨其实就⼀个字“损”,损欲⽽得圣,內圣则外王,故必取天下也!好了,本章的分享就到这⾥,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