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张家界市民族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张家界市民族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解
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尤为脆弱。
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都是历经岁修、大修以及灾后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
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且分布区城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更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
一旦赶上极端天气,文物安全压力更是大增。
2016年中秋,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浙江泰顺的文兴桥、文重桥、薛宅桥被洪水冲毁。
我们当时第一时间通知当地居民注意抢救保护被冲散的廊桥木构件。
在大家的努力下,三座廊桥大部分木构件、石构件第一时间被搜寻回来,保证了廊桥后期的修复可以使用原构件,再对抢救回来的原构件进行检测分析。
我们综合考虑构件受力特征和构件残损的情况后,对糟朽和开裂严重的伸臂梁、木拱架、木平梁等构件采用墩接、镶补、拼接和铁件加固的方法进行处理。
保证其可以再次使用。
如今,廊桥以崭新面貌重新回到老百姓身边。
要持续发挥古建筑的作用,需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
从李冰修建都江堰以来,后人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
形成了包括岁修、大修、特修和抢修在内的维护保养机制。
每年岁末,堰官利用枯水期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称之为岁修。
隔几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对看不见的水下破损进行修理,就是大修。
都江堰成为世界遗产后,对它的日常监测更加科学化。
岁修与大修,对古老的文物建筑安全十分必要。
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将文物建筑的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
总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需要细致的呵护,形成一套完整的预防灾害方案,方能“延年益寿”。
(摘编自黄滋《岁修机制为古建“延年"》)材料二:
随着贴金工序的结束,沈阳故宫大政殿彩画工程日前竣工,这也意味着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一期工程全部完成。
该工程于2013 年初正式启动,工程范围为大清门、崇政殿、左翊门、右翊门及大政殿共5处建筑。
沈阳故宫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 年,自上世纪50年代修缮后,大政殿彩画已近70年没有修
缮。
由于保护不善和管理不当,以及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上世纪50年代的修缮改变了部分彩画纹饰,新绘制纹样质量较差、笔触祖糙,而且部分使用了现代材料。
而这部分现代材料劣化性状与传统材料不一致,导致出现了起甲、变色、发黑的状况。
又进一步影响了原有彩画的保存现状。
古建筑修缮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来进行修缮,什么地方坏了就修什么地方,而不是进行整体、全面修缮。
第二是遵循可逆性的原则,就是维修之后要让别人知道哪些修过,哪些是原始的。
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程的保护设计和修缮工作严格遵守“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原则。
在材料上,坚持使用传统矿物质原材,主要有群青、石绿等;在形制上,一方面以原有彩画为基础,同时参考历史资料并结合清代官式做法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的历史原貌;在工艺做法上,多次组织召开油饰彩画工程专家论证会,聘请国内具有优秀彩画施工技术的匠师参与,坚持采用传统的清代官式彩画工艺做法,确保地仗及彩画的质量。
(摘编自辛阳《古建修缮,不求“返老还童”》)材料三:
据统计,山西73%以上的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
古建告危,附属在古建筑上的壁画情况亦岌岌可危。
山西现存壁画约2.4万平方米,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及外在环境的改变,这些珍稀罕有的文化遗存出现了断裂起甲、空鼓酥碱等多种病害,其中相当一部分险情严重。
此外,一些古村落虽未废弃,但村中现代化新房比比皆是,传统风貌被破坏殆尽。
虽然山西古建筑保护一再被媒体及各地文物管理部门重视,但真正实施起来难上加难。
文物主管部门也承认,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原因有二: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人才和技术。
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山西省曲沃县2010年出台了《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组织、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认领保护古建筑。
古建认领,有效破解了“文物部门有心无力,民间力量有力无门”的难题,为文化遗产保护找到了一条好出路。
山西文物部门拟将核心、精华的古建筑保护起来,把省保以下的文物全部放开,借助社会力量来维护。
而山西省文物局则建议,地方政府应负起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
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让文物建筑有人负责、有计划、有钱养护和维修。
此外,山西拟出台《文物建筑构件保护管理办法》,让有关部门在监管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对破坏行为进行制约。
“许多本应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镇化建设浪潮中遭到破坏。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门就城镇化过程中古建筑及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进行过调研,指出:对于古建保护,首先要摸清存在的问题,梳理出当地古建筑及传统村落的分类、分布及发展变化趋势,研究其发展客观条件和内在相关因素。
其次要立足于当地经济文化特点,确立“古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驱动力模式,形成兼顾各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价
值体系。
第三是在规划建设上进行探索,在保持古建筑和村落特色、特征和时代风貌的基础上,形成城镇化建设类型和利用模式。
(摘编自邢兆远、李建斌如何留住历史的记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古庙宇、古戏台等文物建筑都会存在严重险情。
B. 李冰自修建都江堰以后,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形成了包括岁修、大修等在内的维护保养机制。
C. 沈阳故宫古建筑自上世纪50年代修缮后,已近70年没有进行任何修缮,主要是因为国家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
D. 山西古建认领有效破解了“文物部门有心无力,民间力量有力无门”的难题,为文化遗产保护找到一条好出路。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建筑是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文物部门、民族建筑研究会等各方面共同维护。
B. 要持续发挥古建筑的作用,需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但由于资金不足,大量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
C. 被洪水冲垮的古廊桥可以再次使用,得益于大部分构件被及时寻回和有关部门再对原构件进行检测和修复。
D. 为避免古建筑在城镇化建设中遭到破坏,要进行专门调研,探索建设规划,形成合理建设类型和利用模式。
3. 如何有效保护古建筑并继续发挥其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大鼓
(张丽)
①在鄂北,要问张大鼓是谁,乡亲们一定会说,是那个“赶酒席”的,这样说着的时候眼里露出不屑。
湖北人都知道打鼓说书,登上大雅之堂叫湖北大鼓,走村串户叫赶酒席。
②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
张大鼓只在外乡赶酒席,敲鼓击板信口编词,看见老人唱福禄吉祥人安康,看到孩子唱五子登科中状元,讨的是碗热饭。
只有在真正的酒席上与人搭档,他打鼓说书,
搭档拿一空碗挨桌等客人打彩,最后才坐上残席。
③张大鼓干这营生,整个家当就是云板、小鼓和鼓签,没有一个安生的窝。
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打了一辈子光棍。
④年轻时张大鼓可风光了,依现在的说法那叫星,粉丝方圆几十里。
他要说书,太阳还没落山,家家大人派娃娃去占场子。
场子设在稻场,几十个娃每人画个圈,放上板凳、凉席、竹床,等到晚上一家人看戏。
张大鼓白皙清瘦,嗓音明亮,扮女角时眉目生辉,兰花指纤巧玲珑,细腰风摆杨柳,活像个大姑娘。
十里八乡的叫他张大鼓,谐音张大姑,掩盖了他当老师的称号。
⑤张大鼓正业是民办教师,教一年级语文。
他教书随意随性,把生字生词融于日常用语,四言八句信手拈来,或说或唱,有板有眼,要人哭就哭,要人笑就笑,不少学生听入迷,尿湿了裤子。
⑥张大鼓会说书,先在本村演,又被外村请,后来演到了乡里。
乡里书记喜欢听,说是曲艺,叫湖北大鼓,还称张大鼓是民间艺人。
乡里的戏台搭得高,张大鼓一曲《王大妈学文化》才演完,台下掌声如潮。
观众热情高,非要他再演一曲,张大鼓在兴头上,加演了《亲生的儿子闹洞房》。
这是曲新戏,人人夸他唱绝了,绝对是那个事。
没想到他一下台丢了饭碗,原因是戏里的张善良抛弃妻子,而乡里的书记恰巧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准备停妻再娶。
张善良是现代陈世美,书记呢?大家同情张大鼓,说早晓得这结果,不该让他加演的。
张大鼓哈哈一笑,连说带唱:您呀们谁也莫要怪,常言说戏如人生,人生如戏,其实啊,人生比戏呀,更精彩!不久,张大鼓远走他乡。
⑦再见张大鼓是二十多年后,我九十岁的婆婆(奶奶)在腊月二十五寿终正寝。
婆婆平生心肠好,亲邻到得齐,酒席摆了二十多桌。
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
上莱期间不时有烧水的倒茶的拿碗来打彩。
酒席正酣,突然一声鼓响,云板撞击有声。
只见天井边支了个小鼓,一清瘦的老人立于鼓前,左手执云板击节,右手拿鼓签敲击鼓面或鼓边,铿锵有声。
他头上飘雪花,嘴里冒热气,嗓音醇厚,吐字清晰。
看模样,听唱腔,我觉得好生熟悉,正纳闷,有人大叫,咦——张大鼓! 真是的——张大鼓! 我惊奇地站起身,喊了声张老师。
张大鼓点点头,用鼓签示意我坐下(老家的规矩,没放鞭炮不能离席)。
坐席的堂哥看张大鼓继续说唱有些忿忿不平:个赶酒席的还摆么架子,省城回的领导打招呼还不当事哈。
显然,张大鼓听到了这句话,鼓签一点换了唱词:这位大哥休要怪,这屋里婆婆我记在怀,那还是个腊月天,婆婆的一碗热鸡蛋,让我过了个暖和年哪——哪字拖得长,悲悲切切。
席间鸦雀无声,所有的眼睛耳朵都追着张大鼓:小鼓一击云板响,各位乡亲听端详,今天我来唱一唱。
(转说词) 您要问我唱么事,(转唱腔) 我唱的是一曲孝子戏,孟宗哭竹那一呀场。
孟宗哭竹和天仙配是我们老家的故事,一个是哭竹救母,一个是卖身葬父,同样的孝行感天动地。
⑧张大鼓用一口地道的家乡话行腔报字,以四平调为基本曲调,一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时而是皱眉喘息的孟母,时而是焦虑恸哭的孟宗。
在他虚拟的动作里,寒风怒号,冬竹摇曳。
他的手法、眼法、身法
和步法灵活多变,哀婉的说唱之间插以多变的鼓板牌子,把肃杀的寒冬、救母的迫切渲染到了极点。
一时间端菜的举着托盘不上菜,坐席的拿着筷子不下箸,就连孩子也停止了喧闹。
突然间,鼓板如骤,地裂石开,嫩笋簌簌而出。
张大鼓双手合拳:“有道是,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
⑨一曲终了,满座哗然。
坐席的客人等着打彩,才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
我霎时明白他是来报答婆婆的一碗热鸡蛋的。
父亲为张大鼓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恭恭敬敬地叫他老师。
张大鼓连喝三杯满面红光,说今几个高兴啊,赶了一辈子酒席,第一次有当官的学生来敬酒。
喝到最后出门,脚步踉跄。
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赶酒席是一种讨钱的营生,低人一等。
说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世俗观念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对某些工作还存在着歧视。
B.因在我婆婆(奶奶)逝世的酒席上发觉张大鼓没带搭档,父亲为了可怜他,为他单开了一桌,我过去为他敬酒。
C.小说的主人公张大鼓是一个普通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那么的鲜活,他讲课生动,说书精湛,为人乐观,知恩图报。
D.作品中“我”不仅向读者展现了张大鼓的人物形象,也寄寓了“我”对张老师的敬佩之情。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描写张大鼓没有一个安生的窝,好姑娘不愿嫁他,差一点的他看不上,高的不成低的不就,最终打了一辈子光棍。
暗示了人物命运不幸的一面。
B.小说中张大鼓年轻时说书可风光了,粉丝方圆几十里。
可是不久,他却又因说书远走他乡。
前后对比,对现实具有讽刺性。
C.小说中环境描写:那天下着雪,我坐的一桌席摆在厅堂,天井口拉着雨布,冷风还是一个劲地灌。
说明了故事背景,也衬托了后文张大鼓在此处冒雪顶风说书的人物形象。
D.小说中乡里书记喜欢听书,说是曲艺,可张大鼓借张善良抛弃妻子的故事讽刺书记与糟糠之妻打了脱离,失去了民办教师的资格。
6.人物形象的鲜活是由于塑造方法得当,请结合文本第⑧段内容,分析其塑造人物的方法。
7.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小说的结尾句“好在,雪什么时候停了”的表达效果。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
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
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
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日趋淡薄,并为此产生忧虑。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又动人的习俗。
这种愿望是理想主义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理想的;愿望是情感化的,所以节日习俗也是情感的;愿望是美好的,所以节日习俗是美的。
人们用烟花爆竹,惊骇邪恶,迎接新年;把天上的明月化为手中甜甜的月饼,来象征人间的团圆;在严寒刚刚消退、万物复苏的早春,赶到野外去打扫墓地,告慰亡灵,表达心中的缅怀,同时戴花插柳,踏青春游,亲切地拥抱大地山川……这些诗意化的节日习俗,使我们一代代人的心灵获得了多么美好的安慰与宁静?
当然,习俗是在不断变化的,但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是不变的。
这传统就是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与世间和谐永恒的企望。
(冯骥才《我们为什么要过节》)
材料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传统节日仪式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许多节日的文化内涵渐渐不为人所重视。
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
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
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美好的希望与祝福。
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思想、智慧存在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传统节日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代表。
因此,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
否则,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
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
这些节日载体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
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
(范如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8.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审美追求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9.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的节日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仪式使人的身体和心灵均参与到节日中来,它对节日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均有影响。
C.美好的生活愿望是习俗的出发点,所以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重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符号、载体及仪式,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1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让人们体悟到节日中天人和谐的态度和美感,使人们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企望等等。
C.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中国传统节日挖掘内涵同样可以做到。
D.我们不断地挖掘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11.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
12.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南宫生传
高启
南宫生,吴人。
伟躯干,博涉书传。
少任侠,喜击剑走马,尤善弹,指飞鸟下之。
家素厚藏,生用周养宾客,及与少年饮博游戏,尽丧其赀。
逮壮,见天下大乱,思自树功业,乃谢酒徒去,学兵,得风后①《握奇》阵法。
将北走中原,从豪杰计事,会道梗,周流无所合。
遂溯大江,游金陵,入金华、会稽诸山,渡浙江,泛具区②而归。
家居以气节闻,衣冠慕之,争往迎候,门止车日数十辆。
生亦善交,无贵贱,皆倾身与相接。
有二军将恃武横甚,数殴辱士类,号虎冠。
其一尝招生饮,或曰:“彼酗,不可近也。
”生笑曰:“使酒人恶能勇?吾将柔之矣。
”即命驾往,坐上座,为语古贤将事。
其人辣听,居樽下拜,起为寿,至罢会,无失仪。
其一尝遇生客次,顾生不下已,目慑生而起。
他日见生独骑出,从健儿,带刀策马踵生后,若将肆暴者。
生故缓轡当中道路,不少避。
知生非懦懦,遂引去,不敢突冒呵避,明旦介客诣生谢,请结欢。
性抗直多辩,好箴切友过。
有忤已,则面数之,无留怨。
时藩府③数用师,生私策其隽蹶④多中。
有言生于府,欲致生幕下,不能得,将中生法,生以智免。
家虽以贫,然喜事故在,或馈酒肉,立召客与饮啖相乐。
四方游士至吴者,生察其贤,必与周旋款曲,延誉上下。
所知有丧疾不能葬疗者,以告生,辄令削牍疏所乏,为请诸公间营具之,终饮其德不言。
故人皆多生,谓似楼君卿、原巨先而贤过之。
久之,稍厌事,阖门寡将迎。
辟一室,庋历代法书周彝汉砚唐雷氏琴,日游其间以自娱。
素工草隶,逼钟、王,患求者众,遂自秘,希复执笔。
歆慕静退,时赋诗见志,怡然处约,若将终身。
赞曰:生之行凡三变,每变而益善。
尚侠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