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教育思想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论文摘要:“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生活即教育”下的语文观,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它是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生活,努力让学生在走进生活中学习语文。
另外,还应努力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内容,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贴近生活。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语文教学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
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
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认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高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
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的现代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我从一名语文老师的角度出发,谈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现在的有些语文教学,不是着眼于学生终生的发展,而是为了应试而教学。
因此,学生常常就是一学期面对一本教材,学生整天在学教材、做题目,阅读其他课外书籍的时间很少,很少有机会了解社会这本书,知识面极其狭窄,身心极其疲惫,可以说是“死读书、读死书”。
这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的理论完全背道而驰。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语文教学有哪些具体的启示呢?
一.让学生在走进生活中学习语文
我们应当运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论,明确社会是所大学校,建立“生活即教育”的语文观,语文知识不仅可以从语文教师、语文课本中上学到,还可以从生活中学到。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让学生到生活中汲取语文学习的营养。
纳课内课外为一体,熔学校、社会为一炉的语文学习方式可谓丰富多彩,学生沐浴在浓厚的知识氛围中,语文水平也会慢慢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的确,广阔的社会背景为学生提供了一片学习语文天空,而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例如: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可以让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每学期的春游和秋游,通过游览名胜古迹,学生不仅了解家乡的文化,也从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语文知识;学校还可以组织了一些和社区相关的活动,比如慰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等活动,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社会。
由于学生是亲身参加的活动,所以当学生拿起笔记录下这一切的时候,他们才有话可说,有材料可写,而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闭门造车,这样的作文才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
二.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
陶行知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
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语文学习不能离开生活实践。
让学生走进生活固然是一种办法,但学校是以集中授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场所。
要改变一学期一本教材的“死读书”的最好方法就是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想方设法使语文教学内容应贴近生活。
语文新课程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倡导语文综合性的活动,这其实就是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语文教学的具体运用。
比如语文综合实践课中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课本剧等,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中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另外,在校内组织各项活动如开展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人物专访等活动,创办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
在自己
组织的活动中,他们感到一种摆脱功利的自由愉悦,满足了自由表达的欲望和自我实现的喜悦,让学生在大语文的世界里自由翱翔,真正体味语文学习的无限趣味。
三.让语文学习通过网络和生活相联
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教育也必须相应的变化。
按照陶行知的说法,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与大众的生活相适应。
近几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各校“校园网”的开通,各班也都已经安装了可以上网的多媒体,因此,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已成为可能。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和生活相联,网络是最快捷地反映生活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学生可以很便捷地了解社会中最近发生的事件,从而弥补学生生活面的狭窄,缩短和社会的距离。
例如,青海玉树发生了地震之后,网络上有许多关于地震灾情的图片、文字、视频,学生通过教室中的网络,在第一时间了解了灾情。
这样,课内、课外通过网络连接了起来。
总之,网络能够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拓展学生的生活外延,这些有利于学生了解社会,特别是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很大的帮助。
“生活即教育”下的语文观,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它是在掌握教材基础
知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走出书斋,关注生活,努力让学生在走进生活中学习语文。
另外,还应努力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丰富我们的语文课堂内容,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贴近生活。
总之,我们应该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的理论作指导,建立开放的语文教育形式,彻底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