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百强校】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20-2021学年
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图是摄影爱好者拍摄的“银河与极光交相呼应”照片。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照片中的“银河”是拍摄者看到的
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2.该照片的拍摄地点在
A.北京郊区B.青藏高原C.赤道附近D.极圈附近3.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的信息是
A.太阳辐射强度B.耀斑活动周期
C.大气层的厚度D.八大行星位置
读太阳辐射辐射随波长的能量分布表,回答下列问题。

4.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的
A.a段B.b段C.c段D.ac段
5.阴天时,教室里面比晴天时黑暗,是因为
A.云对a段太阳辐射吸收作用强B.云对b段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
C.云对c段太阳辐射吸收作用强D.云对b段太阳辐射吸收作用强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莫霍界面等深度线分布。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图中M的数值应是
A.40B.42C.44D.46
7.由图可知,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的厚度厚薄不一,陆地较厚B.地幔是由固态物质组成的
C.地核是厚度最大的内部圈层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齐民要术》中有文字记载:“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

常预于园中,往往贮恶草生粪。

天雨新晴,北风寒切,是夜必霜,此时放火做煴(无焰的微火),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8.“天雨新晴,北风寒切”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
A.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大
B.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
C.北方的冷空气,加速地面蒸发,增强地面辐射
D.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大气辐射较少
9.“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
A.吸收大气逆辐射,增加地面温度B.反射大气逆辐射,增加大气温度
C.阻挡冷空气南下,防止冻害发生D.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
10.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对图示箭头的影响,正确的是
A.①减弱B.②增强C.③增强D.④不变
读“风的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为高空风
B.该风向形成于南半球
C.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D.b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2.高压位于O点
A.北方B.东南方向C.西南方向D.西方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某时刻锋面气旋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天气状况是
A.①地吹东南风
B.②地吹西南风
C.③地风速最大
D.④地气压最高
14.对图中甲、乙锋面及其运动的判断,正确的是
A.甲为冷锋,向西北方向运行
B.乙为冷锋,向西南方向运行
C.甲为暖锋,向东南方向运行
D.乙为暖锋,向东北方向运行
读我国某地某年10月13~19日天气变化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5.白天气温降低最明显的是
A.13-14日
B.14-15日
C.15-16日
D.16-17日
16.在这次天气过程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
A.13日B.15日
C.17日D.18日
17.影响该地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
A.冷锋B.暖锋
C.气旋D.反气旋
由于气候变化,近年北极海冰面积变化引起世人瞩目,读1979年至2021年北极海冰面积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引起北极海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开辟北极航道
B.全球气候变暖
C.人类开采海冰
D.海平面上升
19.北极海冰的变化直接影响
A.北极附近降水增加
B.北极熊栖息地减少
C.北极地区粮食增产
D.北极航道航运繁忙
永兴岛是西沙群岛、南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1平方千米。

永兴岛是西沙、南沙、中沙和东沙四个群岛的军事、政治中心,是海南省三沙市人民政府驻地
(17°30′N,112°E附近)。

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是困扰永兴岛发展的重要因素。

由于近年采取了一些措施后才有所改善。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永兴岛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水不易存储
B.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C.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D.气候炎热,蒸发强烈
21.永兴岛为解决淡水不足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可能有
①岛内跨流域调水
②节约用水和重复用水
③收集雨水
④大力开采地下水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21年7月在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洼地建成了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大窝凼所在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下图为大窝凼所在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水循环环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2.根据图文信息判断,形成大窝凼地貌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流水侵蚀
B.断层塌陷
C.风力侵蚀
D.火山喷发
23.该区域虽然降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

影响当地地表水缺乏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A.甲B.乙C.丙D.丁
24.关于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B.顶平、坡陡、麓缓
C.土墩和凹地相间纵列分布D.地势平坦,地表多松散物质
读某一地貌景观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25.上图地貌景观多见于
A.河流源头B.河流入海口C.河流中下游D.山麓地带26.导致图中地貌景观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风化作用B.侵蚀作用C.搬运作用D.变质作用
下图是某河流一观测站测得的不同年份全年流量曲线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7.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A.大气降水B.湖泊水
C.地下水D.冰川积雪融水
28.该河流若在我国,可能位于
A.西北地区B.东北地区
C.华北地区D.东南地区
29.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下列有关测得年份及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早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B.①早于② 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
C.①晚于② 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
D.①晚于② 流域内开荒种田面积扩大
30.以下各图与庐山的形成原因相吻合的是
A. B.C.
D.
形成于热带洋面的台风,登陆时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

读下图“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1981-2010年)”。

回答下列各题
31.据图可知(),
A.台风只在夏秋季节才会形成B.夏秋季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C.我国全年各地均会受到台风影响D.夏季生成个数多,登陆个数少32.下列关于台风造成损失的描述正确的是()
A.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降水B.秋季台风使南方水稻受到冻害C.大风翻江倒海,吸引鱼群聚集D.巨浪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33.预防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
②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
③出行建议乘坐飞机
④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居民
⑤农田夜间防御霜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③④⑤D.②③⑤下图为“侵入我国的寒潮路径图”,完成下面小题。

34.下列地区受寒潮影响最大的是( )
A.华北平原B.四川盆地
C.台湾岛、海南岛D.云贵高原
35.青藏高原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原因是( )
A.地势高B.纬度低
C.距海近D.人类活动少
二、综合题
36.某同学利用自己制作的学具(左图),在教室中模拟演示所学的某自然地理原理。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开始前(左图),学生观察到学具中间悬挂的锡纸条没有明显的水平摆动。

实验开始后,学生点燃蜡烛,并在纸杯中放入冰块,逐渐观察到两张锡纸条有明显的摆动(右图)。

多次重复实验,学生发现结果相同。

(1)该实验模拟的是______。

A.温室效应 B.热力环流 C.锋面形成 D.水循环
(2)简述该原理的形成过程。

(3)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参与实验的学生想让锡纸条的摆动幅度更大,请提出你的建议(至少两条)。

37.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及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河流反映的水循环环节为____,下列关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
A.加剧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B.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C.促进地球各圈层之间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 D.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2)从流水的侵蚀方向看,图中①地河流以____侵蚀方式为主,②两地以____侵蚀方式为主,②地河谷剖面形态为宽而浅的____型。

(3)煤矿透水事故是指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地表水和地下水通过裂隙、断层、塌陷区等各种通道无法控制地涌入矿井工作面,造成作业人员伤亡或矿井财产损失的水灾事故。

若图中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两处中更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是____,原因是:____。

(4)地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在山地地区,人们通常会把交通线路地址
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____地带,在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____运输方式。

参考答案
1.C
2.D
3.B
【分析】
地月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的一部分,极光只出现在两极高纬地区的极夜时期,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引发的。

1.照片中的“银河”是拍摄者看到的银河系,C对。

地月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的一部分,A、B错。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并列,没有包含关系,D错。

所以选C。

2.极光只出现在两极高纬地区的极夜时期,该照片中有极光现象,拍摄地点在极圈附近,D 对。

北京郊区、青藏高原、赤道附近看不到极光现象,A、B、C错。

所以选D。

3.极光现象是太阳活动引发的,为了取得最佳效果,拍摄者应提前在网站查询的信息是耀斑活动周期,B对。

太阳辐射强度、大气层的厚度、八大行星位置与极光现象出现无关,A、C、D错。

所以选B。

4. B
5. B
【解析】
4.大气对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区、波长较长的红外区部分能量削弱较多,对可见光区部分削弱很少,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

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主要是来自太阳辐射的b 段,可见光部分,B对。

a段是紫外区部分,c段是红外区部分,A、C、D错。

5.阴天时,教室里面比晴天时黑暗,是因为云对b段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可见光少,B对。

云对a段太阳辐射吸收作用弱,对c段太阳辐射吸收作用强,这两段不是可见光,A、C错。

云对b段太阳辐射吸收作用弱,D错。

6. C
7. A
【解析】
6.图中M处是四川盆地,地势比周围低,莫霍界面的深度较小。

等值线的递变趋势应是递
减,M的数值应是44,C对。

A、B、D错。

7.由图可知,地球内部圈层特点是地壳的厚度厚薄不一,陆地较厚,A正确。

地幔中的软流层是由熔融态物质组成的,B错误。

地核是密度最大的内部圈层,C错误。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不属于内部圈层划分,D错。

【点睛】
四川盆地,地势比周围低,莫霍界面的深度较小,等值线的递变趋势应是递减。

地球内部圈层特点是地壳的厚度厚薄不一,陆地较厚。

8. B
9. D
10. C
【解析】
8.“天雨新晴,北风寒切”造成“是夜必霜”的主要原因是晴朗的夜晚,大气透明度高,大气逆辐射较弱,地面降温快,水汽凝结成霜,B对。

多雨的夜晚,云层反射地面辐射,气温降幅小,A错。

北方的冷空气,使地面温度低,蒸发减少,C错。

雨后的夜晚,空气湿度大,吸收地面辐射较多,D错。

9.“放火做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是因为“烟气”可以吸收地面辐射,增加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D对。

不能增加地面温度、大气温度,A、B错。

不能阻挡冷空气南下,C错。

10.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大气保温作用增强,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图示箭头的影响是
③增强,C正确。

①是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变,A错。

②是地面辐射,降温减慢,B错。

④是大气的削弱作用,增强,D错。

11.B
12.A
【分析】
11.该图所示有摩擦力与风向相反,为近地面风,A错误。

该风向向左偏,形成于南半球,B正确。

a与风向垂直,为地转偏向力,c为水平气压梯度力,C错误。

b只改变风速,不改变风向,D错误。

12.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垂直于等压线吹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朝南,高压位于
O点的北方,A对。

B、C、D错。

13.B
14.D
【解析】
13.在水平方向上,空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

北半球的气旋,气流呈逆时针方向辐合,图中①、②、③、④四地天气状况是①地吹西北风,A错。

②地吹西南风,B对。

③地等压线较稀疏,风速较小,C错。

根据等压线数值,④地气压最低,D 错。

14.结合气旋的气流运动方向,逆时针辐合,图中甲为冷锋,向东南方向运行,A、C错误。

乙为暖锋,向东北方向运行,D正确,B错误。

15. C
16. B
17. A
【解析】
15.白天气温降低最明显的是指连续两天的气温差值最大,结合图例中天气符号,13-14日都是阴天,降温不明显,A错。

14-15日气温升高,B错。

15-16日由晴天到阴天,且有雨夹雪天气,降温最明显,C对。

16-17日都是阴天,D错。

16.在这次天气过程中气温日较差最大的一天是15日,晴天,白天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少,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B对。

其它日期阴天,昼夜温差小,A、C、D错。

17.结合图例天气符号和日期,该天气系统过境时有雨雪天气,过境后气温下降,影响该地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最可能是冷锋,A对。

暖锋过境后气温升高,B错。

气旋过境前后气温差异不大,C错。

反气旋不能带来雨雪天气,D错。

【点睛】
白天气温降低最明显的是指连续两天的气温差值最大,15-16日由晴天到阴天,且有雨夹雪天气,降温最明显。

晴天,白天大气削弱太阳辐射少,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

18. B
19. B
【解析】
18.图示北极海冰面积呈减小趋势,引起北极海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冰融化,面积减小,B对。

开辟北极航道、人类开采海冰,对海冰面积影响很小,不是主要原因,A、C错。

海平面上升是海冰融化的结果,D错。

19.北极熊在冰上活动,北极海冰的变化直接影响北极熊栖息地减少,B对。

北极附近受下沉气流影响,降水不会增加,A错。

北极地区气温低,不适宜粮食种植,C错。

北极航道航运繁忙受市场需求影响,海冰融化不是主要因素,D错。

20. A
21. B
【解析】
【分析】
永兴岛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岛屿面积小,海拔低,地表水不易存储。

措施可能有节约用水和重复用水。

可以收集雨水。

20.永兴岛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是岛屿面积小,海拔低,地表水不易存储,A对。

该地气候湿润,降水丰富,B错。

降水有季节变化,空间分布均匀,C错。

气候炎热,蒸发强烈,不是水资源短缺主要原因,D错。

21.永兴岛为解决淡水不足问题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可能有节约用水和重复用水,②对。

岛屿面积小,缺少河流,不存在岛内跨流域调水,①错。

岛上降水丰富,可以收集雨水,③对。

四面临海,地下水受海水补给,为咸水,④错。

B对,A、C、D错。

22.A
23.C
24.A
【解析】
22.大窝凼所在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是石灰岩被流水侵蚀、溶蚀形成,形成大窝凼地貌形态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A对。

图中大窝凼区域岩层没有错动和位移,形成与断层塌陷无关,B错。

风力侵蚀主要分布在干旱区,C错。

火山喷发形成的岩石是喷出岩,D错。

23.该区域虽然降水丰富,但地表水缺乏。

影响当地地表水缺乏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是丙,下渗环节,C对。

甲是水汽输送,乙表示降水,不是地表水缺乏的主要原因,A、B错。

丁表示地下径流,是下渗环节影响的结果,D错。

24.喀斯特地貌景观特征是奇峰林立,地表崎岖,A正确。

顶平、坡陡、麓缓,土墩和凹地相间纵列分布是黄土高原地貌特征,B、C错误。

喀斯特地貌区多石漠化现象,地表松散物质少,D错。

25.D
26.C
【分析】
25.图示地貌景观是山麓冲积扇,多见于山麓地带,D对。

河流源头多是高山区,地形崎岖,A错。

河流入海口多是三角洲地貌,B错。

河流中下游多冲积平原地貌,C错。

26.导致图中地貌景观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搬运作用,扇顶部沉积物颗粒较大,扇缘部颗粒较小,C对。

冲积扇属于流水堆积作用形成,A、B错。

变质作用属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成的是变质岩,不是沉积物,D错。

【点睛】
山麓冲积扇,多见于山麓地带。

从扇顶到扇缘沉积物颗粒大小变化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搬运作用,扇顶部沉积物颗粒较大,扇缘部颗粒较小。

27.A
28.D
29.C
【分析】
27.该河流的径流量与降水量变化一致,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降水,A对。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湖泊水、地下水补给,径流量稳定,B、C错。

冰川积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冬季河流断流,D错。

28.该河流若在我国,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汛期从四五月份开始,可能位于东南地区,D 对。

我国西北地区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冬季断流,A错。

东北地区河流有两个汛期,有春汛,B错。

华北地区河流汛期集中在七八月份,C错。

29.①流量曲线明显有别于②流量曲线,①晚于②,观测站上游修建了水坝,A错,C对。

①径流量变化小,晚于②,流域内大面积植树造林,B错。

①晚于②,流域内开荒种田扩大,径流的季节变化幅度会增大,D错。

30.C
【解析】
庐山是断块山,是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

图A岩层向上拱起,是背斜构造,没有断层,A 错。

图B岩层向下凹,是向斜构造,B错。

图C是岩层有明显错动和位移,一侧岩层上升,形成断块山,与庐山成因相吻合,C对。

图D是火山地貌,D错。

31.B
32.D
33.B
【分析】
31.由图可知,夏秋季生成台风个数多,登录个数也多,这两个季节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B正确;台风主要在夏秋季节形成,春季也有,A错;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C错;夏季台风生成和登录个数都多,D错。

故选B。

32.巨浪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D正确;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降水不是损失,A错;秋季台风使南方水稻受到洪涝灾害,B错;台风造成的翻江倒海不是鱼群聚集的原因,C错。

故选D。

33.预防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有加强监测和预报,以降低损失,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居民等,利于减轻灾害,B正确;台风天气不易乘飞机,乘飞机也不能预防台风灾害,农田夜间防御霜冻与寒潮有关,与台风无关。

故选B。

【点睛】
台风是指西北太平洋地区的热带气旋,我国夏秋季是台风多发期,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台风有利也有害,人类可采取一些积极预防措施,以降低台风危害。

34.A
35.A
【解析】
34.下列地区受寒潮影响最大的是华北平原,距冬季风源地较近,A对。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受四周山脉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B错。

台湾岛、海南岛纬度低,距冬季风源地远,C错。

云贵高原纬度较低,北部山脉阻挡了冷空气的影响,D错。

35.青藏高原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原因是地势高,冬季风难以到达高原表面,影响不到,A 对。

纬度低、距海近、人类活动少不是该地受寒影响小原因,B、C、D错。

36.(1)B
(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构成热力环流。

(3)选择更轻薄的纸进行实验,增加蜡烛与冰块的数量
【解析】
【分析】
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

水平运动方向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详解】
(1)该实验用蜡烛燃烧代表热源,实验空气受热后气流运动特点,模拟的是热力环流实验,B对。

温室效应使用透明薄膜,体现大气保温作用,A错。

不能体现锋面形成、水循环的原理,C、D错。

(2)该原理的形成过程先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引起大气的水平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构成热力环流。

(3)为了更好地观察到实验现象,参与实验的学生想让锡纸条的摆动幅度更大,可以选择更轻薄的纸进行实验,增加蜡烛与冰块的数量,增大温差。

37.地表径流A向下向(河谷)两岸槽甲处原因:甲处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水体容易在此汇集。

河谷公路
【解析】
【详解】
(1)图中河流反映的水循环环节为地表径流,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影响是促进陆地淡水资源的不断更新,B正确。

缩小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A不正确。

促进地球各圈层之间物质转移和能量交换,不断塑造地表形态,C、D正确。

(2)从流水的侵蚀方向看,图中①地河流位于山区,河流落差大,流速快,以向下侵蚀方式为主。

②地位于河口附近,流速慢,以向两岸侵蚀方式为主。

②地河谷剖面形态为宽而浅的槽型。

(3)若图中甲、乙两处为地下采煤矿区,两处中更易发生透水事故的地区是甲处。

原因是
甲处位于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是储水构造,水体容易在此汇集。

(4)地形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较大,在山地地区,人们通常会把交通线路地址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在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上,往往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运输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