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灌云县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一五”期间连云港市灌云县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摘要:本文重点阐述了连云港市灌云县“十一五”期间的环境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声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并给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十一五” 环境质量状况建议对策
灌云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以南有大川灌河、北倚名山云台而得名。
东临黄海,西接沭阳、东海两县,南以新沂河与灌南县交界,北与连云港市海州、新浦两区相连。
位于东经119°2′50″~119 °52 ′9,北纬34°11′45″~34°38′50″之间。
南北宽约47公里,东西长约78公里,总面积1772平方公里(省属农场、盐场508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943平方公里,园地14平方公里,林地5平方公里,居民工矿用地285平方公里,交通用地48平方公里,水域452平方公里,未利用土地2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2.1公里。
一、环境质量状况
1.空气环境
“十一五”期间灌云县二氧化硫年均值由2006年的0.019毫克/ 立方米至2010年的0.022毫克/ 立方米,五年中年平均浓度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的0.027毫克/ 立方米,总体来说呈持平趋势;二氧化氮年均值由2006年的0.033毫克/ 立方米下降至2010年的0.030毫克/ 立方米;总悬浮颗粒物由2006年的0.164毫克/ 立方米至2009年的0.167毫克/ 立方米,仍呈持平趋势,2010年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浓度为0.100毫克/标立方米;五年中降水未出现酸雨状况。
空气质量状况优良天数比例在86.8%~98.1%之间,空气污染指数均值呈缓慢上升趋势,,环境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在2006-2009年为总悬浮颗粒物,2010年为可吸入颗粒物。
“十一五”期间,灌云环境空气质量处于良好状态,监测项目的年月均值无超标现象。
由于冬季家庭取暖主要用燃煤炉,春季大风天气较多,房屋拆迁和建筑施工过程中又缺少对建筑扬尘污染的控制措施加之私人机动车拥有量不断增加,所以春、冬季节空气易受污染,而夏、秋季节空气质量相对良好。
2.水环境
2.1古泊善后河
“十一五”期间,古泊善后河水质呈改善趋势,主要污染物石油类呈显著下降趋势,其它污染物变化趋势均不明显,变化幅度也不大。
综合污染指数五年间变化情况见图1。
2.2叮当河
作为县城的唯一饮用水源,“十一五”期间叮当和水质良好,同前五年相比水质改善幅度较大。
综合污染指数五年间变化情况见图2。
2.3东门五图河
“十一五”期间,东门五图河水质有所改善,同“十五”期间相比主要污染物数量和浓度明显下降,水质好于“十五”期间。
东门五图河沿程有3个监测断面,主要污染总磷和石油类呈显著下降趋势,其它污染物年均值变化趋势不规则,或升或降交替进行,变化幅度也不大。
变化情况见图3。
2.4盐河
“十一五”期间,盐河监测结果表明平均值无超标项目,水质好于“十五”期间。
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变化趋势均不明显,变化幅度也较小。
盐河沿程有有5个监测断面,变化情况见图4。
2.5车轴河
“十一五”期间,车轴河监测结果表明均值无超标现象,水质有好转。
主要污染物氨氮呈显著下降趋势,其它污染物年平均值变化趋势均不明显,变化幅度不大,水质较好。
车轴河主要污染物年均值变化情况统计见图5。
“十一五”期间,灌云县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大力推动循环经济,使各企业废水中污染物排放浓度明显降低,废水排放总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对易受季节性跨界污染的河流定期跟踪监视监测,了解水质动态,及时采取措施,有效地控制跨界污染事故的发生,减轻了上游排污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地表水水质有所改善。
3.声环境
3.1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
根据城区道路状况及特点,“十一五”期间选择10条道路(2006年度为6条道路)作为交通噪声的监测对象,共设监测点28个(2006年度为16个测点)。
交通干线总长12.4公里,干网密度为0.68公里/平方公里。
通过对“十一五”期间道路交通噪声监测结果的统计分析,2006年至2010年城区道路交通噪声值比较稳定,具体结果见表1。
3.2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
“十一五”期间,根据灌云县城区的现状和特点,以200×200米的网格,共设置测点180个;2007年由于城区扩容,重新划分网格数及测点位置,以424×424
米的网格,共设置102个测点,为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普查的对象,网格覆盖人口约14.9万人左右。
2006年和2010年平均等效声级分别为55.3分贝(A)和52.6分贝(A),等效声级分布范围都在46-70分贝(A)之间,2006年高于60分贝(A)的测点占总测点数的10.0%,覆盖面积为0.91平方公里,覆盖人口为1.39万,2010年未测出高于60分贝(A)的测点。
说明“十一五”期间城区区域环境噪声污染状况在总体上明显下降。
“
“十一五”期间,由于县城区扩容,交通比以前通畅了很多,使灌云县区域环境噪声、道路交通噪声、功能区噪声年平均等效声级均符合相应功能区噪声标准,并呈逐年改善趋势。
4.建议与对策
4.1空气环境
4.1.1改变燃料构成,优化燃料方式
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例,控制煤炭总量,逐步用清洁能源代替县区分散锅炉,提高天燃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量的比例及外来电占全县用电量的比例,积极扶持和推进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4.1.2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
抓住城市建设的有利时机,及时调整城市规划。
注重生态环境用地,对现有污染重、能耗高的工业企业尽快实施关停、搬迁或调整产业结构。
4.2水环境
4.2.1加强对县城饮用水源的保护,确保叮当河饮用水源安全。
4.2.2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县城污水处理厂管网覆盖率。
4.2.3鼓励和推动农民广泛采用环境保护的替代技术和生产模式,减少农药、化肥的过量施用,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推广沼气池建设,消除畜禽粪便污染。
4.2.4加强跨界污染防治工作,对易受客水污染的河段进行经常性的监督监测,主动协调、提前防范、有效控制。
4.3声环境
4.3.1切实巩固县城噪声达标区建设成果,对道路两侧新、改、扩建项目实
行合理的建筑布局。
合理选择道路两侧绿化结构,利用绿化隔离除噪。
4.3.2加强工业企业噪声源管理,通过采取吸声、消声、隔声等措施,实现达标排放。
4.3.3加强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严格操作规程,禁止夜间施工,对建筑施工采用建设单位申报,环保部门审批,发放施工许可证,施工单位公示,群众监督方式进行管理,对作业时间进行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