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刃剑”的内涵凸显及其推理的表述形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刃剑”的内涵凸显及其推理的表述形式
本文从逻辑学的角度解释了“双刃剑”这个词的由来。

“双刃剑”将“剑”的内涵凸显,可以产生特殊的语用效果。

“X是双刃剑”是一个性质判断,以这个性质判断为前提可以进行推理,在结论中说明“X”的两种作用力。

文章着重讨论了这种推理的不同表述形式。

标签:双刃剑内涵凸显推理表述形式
一、“双刃剑”与内涵凸显
(一)概念及概念内涵凸显
“剑”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是:“古代兵器,长条形,一端尖,两边有刃,安有短柄。

”“剑”是名词表达的一个概念,而“双刃”是这个概念的特征属性。

运用词语表达概念,本质属性的表达是无标记的,盐总是咸的,糖总是甜的,我们用“盐”和“糖”这两个名词来表述就可以了,一般不会说“咸盐”“甜糖”。

那么,要用词语表达“剑”这个概念,“双刃”无需说出来,用“剑”就可以了,为什么还有“双刃剑”这种有标记的说法呢?从逻辑与语言表述角度看,这是一个内涵凸显问题。

(二)内涵凸显的语用效果
“双刃剑”这个说法,把“双刃”这个语词放在“剑”的前面,实质上就是把剑两边有刃这个内涵提取出来,凸显出来,把剑最本质、最典型的属性表现出来了,这样做可以产生三种语用效果。

第一,提示听读者重视剑的两个侧面。

“双刃剑”是有标记的说法,能够吸引听者或读者的注意力。

一提到“双刃剑”,就把人的注意力吸引到双刃上来,这是说“剑”时所不具有的语用效果。

第二,缩小了“剑”的外延。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这样一种关系:内涵增加,外延缩小;外延增加,内涵缩小。

凸显了“双刃”,也就排除了另外一种特殊的剑的种类:单刃剑。

在我们的语料检索当中,确实有“单刃剑”这种说法:
(1)他们配有单刃剑和匕首,是出色的弓箭手,当遇到敌人时,不论男女老幼、地位高低,一概不予饶恕。

(引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以下简称北大语料库)
(2)他感到传统的化疗方法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杀伤癌细胞,也杀伤正常细胞,能否从中药中找出一把只杀伤癌细胞的“单刃剑”呢?(同上)
“单刃剑”是剑种里面很特殊的一类,确实存在,但使用很少,它不是典型的
剑。

“单刃剑”的“单刃”是区别性特征,表明它与典型的剑有所不同。

换句话说,双刃剑的“双刃”是可以不用说出来的,但是单刃剑的“单刃”则必不可少。

”双刃剑”的说法,缩小了剑的外延。

“双刃剑”可能有长有短,但一定是“双刃”的。

这样也避免了人们在使用“剑”作暗喻的喻体时,会出现表意不清的错误。

如例(2),就是把“单刃剑”和“双刃剑”对比使用,突出各自的特征。

如果换成“剑”,就没有这种效果。

第三,容易构成比喻。

相对于无标记的“剑”来说,有标记的“剑”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与剑性质相似的事物,因此,“双刃剑”常常用来充当喻体,表达一个事物的两种功用或效能。

如例(2),把传统的化疗方法比作一把“双刃剑”,具有两种功用:一是杀伤癌细胞,二是杀伤正常细胞。

二、以“X是双刃剑”为前提的推理及其表述形式
(一)以“X是双刃剑”为前提的推理
从逻辑学上看,“X是双刃剑”是一个性质判断,它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分句都是以这个性质判断为前提推出的结论。

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由于“双刃剑”本身表示的就是具有两种作用力的事物或现象,把X比作“双刃剑”就是因为X有两种作用力,这样就推出了后面对两种作用力的描述。

这是逻辑学中的简单推理,我们可以把这个推理过程简化如下:
X是双刃剑(总说),一方面……,另一方面……(分说)。

第二种情况,我们也可以把后面分句看成是前面一个分句“X是双刃剑”这个性质判断的解释说明,这就是逻辑学中的溯因推理,结论是前提的原因。

这个推理过程可以简化如下:
(之所以)X是双刃剑,(是因为)一方面……,另一方面……。

(二)以“X是双刃剑”为前提的推理的表述形式
不管推理的性质是简单推理还是溯因推理,在赋值之后,表达这种推理的语句有多种表述形式。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X是双刃剑”这个结果与原因之间的关联词不出现。

(3)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巨大的正效应,又具明显的负效应。

(北大语料库)
2.推理的结论中的两个方面糅合在一个句子中。

在前面提到的推理格式中,结论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但在实际的
语句中,有少数句子并不使用这种并列的分句,而是将两个方面糅合到一个句子当中表述。

如:
(4)经济制裁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无疑会使制裁与被制裁两方都受到损害。

(北大语料库)
在这个例子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经济制裁”的双刃剑特性,它会损害制裁和被制裁双方,但结论部分没有用并列式的分句表现两个方面,而是在一个分句中提及施事和受事双方。

这个句子可以用标准格式扩充为:
(4’)经济制裁从来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无疑一方面会使制裁方受到损害,另一方面也会使被制裁方受到损害。

这样的表达与原句比起来略显啰嗦。

在两个并列分句的用词和表述方式一致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把两个分句合并成一个句子,这样的表述也显得清晰明了。

像例(4’)这样的句子是可以扩充成标准格式的句子,但还有些句子不能或不太好扩充,或者说扩充后会失去原文的意义。

我们也不能否认其作为推理的一种表述形式。

(5)其实,大家都知道贸易是双刃剑,在贸易上搞对抗势必两败俱伤。

(北大语料库)
3.对双方的作用力只提及一方,而省略另外一方。

“X是双刃剑”蕴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用并列的分句把两个方面排列出来,但在某些语境下,我们可以把其中最简单的,最显而易见的一方面省去,只保留不常见的一方,也有突出强调的语用效果。

如:
(6)当然,关税降低也是一把双刃剑,中国承诺加入WTO后,将在2005年前取消半导体、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其他高技术产品关税限制。

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由于资金和技术的相对弱势,将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北大语料库)
在这个例子中,前面一个判断“关税降低是一把双刃剑”,说明“关税降低”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但是后面的分句只说了一个方面,就是关税降低之后对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打击和影响。

我们都知道,加入WTO,降低关税是每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降低关税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必然是有好的一面,这属于常识范围,但降低关税对企业的打击却是多数人所不了解的情况。

所以在这个句子中,由性质判断推出的结论省略了大家都知道的事实,而特别强调了一个大家不太了解的情况,直接清晰地表明了观点。

4.变换结论分句的关联词,引出不同的内容。

前面列举的三个方面是在这种推理中运用得比较少的三种表述形式,是比较特殊的。

在这种推理中,运用最普遍的还是标准格式,前面是性质判断,后面两个分句表示两个方面。

既然由“双刃剑”可以推出两个方面的内容,那么从逻辑上讲,这两个方面就有三种可能性:要么是“好+好”;要么是“好+坏”;要么是“坏+坏”。

不同的内容需要不同的关联词联结这两个方面。

在关联词的选择上,除了标准格式中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还有“(既)……又/也……”“(虽然)……但/却……”“不仅……又……”等等。

下面我们讨论不同的连接词在连接不同内容时的选择倾向性。

首先,对我们所收集到的42条有效语料进行分析,得到一个倾向明显的结果。

见下表:
表述“好+坏”这两种作用力的句子最多,占的比例最大,而表述“好+好”和“坏+坏”这两种可能性的句子数量差不多,都只占到10%左右。

可见,用“X是双刃剑”这个性质判断推出的结论大多数是表示好坏两个方面的。

我们先讨论表述“好+好”和表述“坏+坏”的句子。

表述“好+好”的句子集中在使用“(既)……又/也……”这一组关联词上面。

例如:
(7)“好人法”是一柄双刃剑,它既强调以效益论英雄,又强调两个文明一起抓,强调用物质文明来建设精神文明,以精神文明来促进物质文明。

(北大语料库)
表述“坏+坏”的句子所使用的关联词有“一面……另一面……”;“不仅……(同时)又……”;“(既)……也……”三类。

例如:
(8)恶劣的服务态度其实是一把双刃剑,一面刺伤了客户,另一面也伤害了自己。

(北大语料库)
(9)侵略战争又是一柄双刃剑,它残害的不仅是他国人民,同时又为玩火者自掘坟墓,苦果自尝。

(同上)
(10)遏制是把双刃剑,谁想用它来损害中国,也必然损害自己。

(同上)
表述“好+好”和表述“坏+坏”的句子使用的关联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有
一个共同点,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这些关联词连接的句子都是平列关系的并列句,也就是说这两个方面是平行并列的关系,需要用表示平行并列关系的连接词联结。

(三)下面我们讨论数量最多,也是最复杂的“好+坏”的情况
说表述“好+坏”的句子复杂,是因为这种情形还可以细化为三个方面:
1.强调好的方面或者强调坏的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使用“虽然……但……”“虽然……却……”“……但……”这样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被强调的部分放在转折词“但”和“却”的后面。

(11)所谓“专业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学术文化不断向前发展,但另一方面使大学、研究机构与社会产生隔离,知识分子对社会的影响力可能变小。

(同上)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虽然……但……”和“虽然……却……”是容认性让步句的关联词,“……但……”是转折句的关联词。

2.好和坏两方面并列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使用“既……又……”“……也……”这样表示平行并列关系的连接词,这与前面讨论的表述“好+好”和表述“坏+坏”的句子使用的关联词相同。

(12)市场经济是一柄双刃剑,它既有巨大的正效应,又具明显的负效应。

(北大语料库)
3.时好时坏
在我们收集的语料中,表述这种情况的句子只有一个:
(13)市场是一把双刃剑,转瞬之间输赢易位。

(北大语料库)
这个句子表示在市场中,随时都会出现输赢两种可能性。

但是这个句子的结论部分不是我们现在讨论的用关联词连接两个方面的情况,而是把两个方面糅合在一个句子当中表述出来,这是我们所讨论的表述方式中的第二类,结论中的两个方面糅合在一个句子中。

三、结语
“双刃剑”这个名称的由来就是对剑的内涵进行凸显的结果。

“双刃”本是剑的本质属性,把它表述出来,起到了突出强调的语用效果,也排除了剑类中很特殊
的一种——单刃剑。

在逻辑上,这是增大内涵,缩小外延。

“X是双刃剑”这个语句表述的是X会产生两方面的作用力,所以以“X是双刃剑”这个性质判断为前提,我们可以进行简单推理或溯因推理,得出一个结论,说明两方面的作用力。

这个结论在语言中的表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四种,其中以第四种最为常见,也最为复杂。

从逻辑上讲,对双方产生作用力有三种可能性,在表述不同内容的时候,对关联词的选择会有一定的倾向性。

在表述“好+好”或“坏+坏”或“好+坏”中“好坏并存”的关系时,倾向于使用表示平行并列关系的连接词;在表述“好+坏”中“强调某一方面”的关系时,倾向于使用表示转折关系的连接词。

参考文献:
[1]朱志凯.逻辑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何向东.逻辑学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5.
[3]何向东.逻辑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王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