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附答案)50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这则议论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朴素美
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
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
其次,朴素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一种美的感受。
③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美于清淡之中。
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
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
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
其次,因为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
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
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
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宾夺主,相反能使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
再次,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
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
当我们知道某处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④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杀的。
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美,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1)谈谈画线句在文中的含义
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2)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1)以朴素为美,讲究仪表的自然美,重视衣着打扮的干净整齐得体,体现了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
(2)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
第④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语句。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来分析即可。
结合文章的内容,结合“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等语句,扣住“以朴素为美”和“懂得美”两个关键词来理解即可。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阅读全文,了解内容可知,本文开篇提出中心论点:朴素也是一种美。
接着从人的仪表的自然美和人的衣着穿戴等两个方面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
然后从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朴素美不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
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内在美等方面阐述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
最后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故答案为:⑴以朴素为美,讲究仪表的自然美,重视衣着打扮的干净整齐得体,体现了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
⑵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
第④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点评】答这类题时一要联系文章内容,尤其是要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二要结合语境,结合上下文揣摩其具体含义。
分析作用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其次确定本段在文中地位,然后分析其对论证论点的作用(更严密、更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
如果考查的是在结构上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是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值得注意的是,回答这种题型时,一定要先理清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画出这部分或这一自然段的结构图示,这样条理就会清清楚楚;同时,答案中回答提出论点和得出结论的部分,必须指出具体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得出了什么具体结论。
2.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
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
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
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一般来进,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
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
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④太阳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
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颜色深黄、股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B. 暗弧上的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大,光散射弱
C. 四方天空出现述人的紫光——人眼的叠合效应
D.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
(2)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④⑤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①作比较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下定义⑤列数字⑥作诠释
A. ①②③⑤
B. ②④⑤⑥
C. ①③④⑥
D.
①③⑤⑥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 选文②④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 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
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身并没有任何变化。
C. 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
D. 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
【答案】(1)B
(2)D
(3)B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B项判断错误,高层大气密度小。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
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来分析说明方法的种类即可。
D项正确,选文④⑤段运用了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息。
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
B项理解分析错误,文章重在介绍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
故答案为:(1)B;(2)D;(3)B
【点评】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分析时,首先要了解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常见说明方法的特征及其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可以颠倒。
⑨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
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⑩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酒的怀念
酒,给我的记忆,始于那诱人的糖。
每次家里来了客人,去合作社打酒的差使总由祖母交给我。
灌满一瓶酒,多余的零钱总被我大胆地换成花花绿绿的糖。
口含着糖将酒交给祖母,祖母总要问我口里含着什么,每当此时,我赶紧逃开,身后传来佯装的骂声。
吃饭的时候,客人举起杯用嘴抿出悦耳的声响,响声还没停止,客人便迫不及待问是什么酒。
坐在桌旁的父亲虽不善饮,但对酒似乎知道得颇多,连声说:“饶州酒,饶州酿的酒。
”客人大都是邻县的都昌县人,不甚了解饶州,于是父亲主人般地说开来。
客人有味地听着,当然不忘眯着眼抿干杯中的酒,当饶州轶事讲完,满满的一瓶饶州酒也喝干了。
于是,我很小就知道了饶州,那里除了有酒,还有响着机器的铁船,有很长很长的石桥,有好高好高的楼房,还有许许多多买不完东西的商店。
北京遥远得没给我任何想象,它仅是一个课本上响亮的词语,它的全部意义被饶州代替,走了一回饶州的人,似周游了世界般被孩子们盘问和尊敬。
我向往着饶州,甚于那甜死人的糖,这一切都缘于那酒。
在大人的怂恿下,我也试着喝酒,酒的滋味远没有想象中的饶州美好,直至一次微醉在如血的残阳里,梦见画般的饶州,才似乎明白酒的妙处了。
学会喝酒,便开始替代不善饮的父亲陪客,慈祥的祖母满心欢喜地在旁看着。
她对我们管教甚严,来了客人小孩是不能上桌的,然而因为酒,我是一个例外,并得到赞赏。
我也学着大人抿酒,说些应酬的话,忽然间发觉自己已长大,似乎也该给客人讲些饶州的事。
中考那年第一次走进饶州,然而来不及去与想象中的饶州印证便被老师带进考场,考完后又陶醉在答对试卷的喜悦之中,饶州给我留下的大概只有那美丽的设考点的一中校园了。
第二次走进饶州,带着一份激动与一位女笔友走在东湖的夕阳里,耳边响着妇人捣衣的回响。
离开饶州,竟想不起饶州的街道,只是清楚地记得那轮美丽的夕阳和夕阳里那位女孩醉酒般的笑靥。
与那位女孩的故事演绎至今,我们相聚在异地的一座小城,小城刚办一家酒厂,酒的美丽的灯箱广告把小城的夜晚点缀得同样美丽,我们陶醉在酒般的爱情河里,忘却饶州,忘却饶州的酒。
一天傍晚,我们像往常一样在那人工筑起的亭园里漫步、聊天……
亭园中央有座高耸的灯塔,园中的一切都蒙在它撒下的轻纱下。
“那是什么?”她突然大叫起来,掩不住兴奋。
我顺指望去,看见塔身上有则酒广告——饶州酒。
它孤儿般蜷缩在这寂静的角落!
我的心一震,继而泪水浸淹上来。
饶州已被洪水冲刷掉了她往日的辉煌,饶州酒也在洪水般的商场中苦苦挣扎。
看着那幅不起眼的广告,我似乎遥望到家中的母亲正一日日老
去,心如刀绞。
忽而,我觉得对不起饶州了。
我默默离开那亭园,穿越异乡酒的广告灯箱投下的柔暗浮华,心中一直固执地认为:最纯最美的酒在饶州。
(1)联系全文内容,简要列出作者喜爱酒的原因。
(2)文中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3)这篇散文语言清新自然,试赏析下面语句,体会其特色。
①北京遥远得没给我任何想象,它仅是一个课本上响亮的词语,它的全部意义被饶州代替,走了一回饶州的人,似周游了世界般被孩子们盘问和尊敬。
②饶州已被洪水冲刷掉了她往日的辉煌,饶州酒也在洪水般的商场中苦苦挣扎。
(4)文章按照什么顺序行文的?找出相关词或短句加以佐证。
(5)这篇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①小时候买酒就能吃到糖;②学会喝酒后得到祖母赞赏,并且以小孩身份例外上桌。
③饶州酒代表家乡酒。
(2)(衬托)通过客人对饶州酒迫不及待的追问,衬托突出饶州酒的美好与回味无穷。
(3)①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再繁华的大都市也不及酒乡饶州在我幼小心灵中的份量。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饶州酒的苦苦挣扎写出了饶州酒在日益功利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同时表现出作者的无比痛心。
(4)时间顺序。
佐证:①我很小就知道饶州;②中考那年;③至今。
(5)表达了作者对酒的怀念,对祖母父亲的想念,更是对故乡的怀念。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进行概括。
(2)表现手法主要体现在句子的赏析和结构的安排上,句子注意从修辞的角度回答,结构的安排注意对比、衬托以及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分析效果。
此题考查的是衬托的手法,通过客人对饶州酒迫不及待的追问,衬托突出饶州酒的美好与回味无穷。
(3)此题主要是赏析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句分析出该修辞的表达效果,以及表现的人物的情感。
①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再繁华的大都市也不及酒乡饶州在我幼小心灵中的份量。
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饶州酒的苦苦挣扎写出了饶州酒在日益功利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淡出大众视野,同时表现出作者的无比痛心。
(4)本题考查写作顺序,比较简单,文中有标志时间的词语,“我很小就知道饶州”、“中考那年”、“至今”表明是时间顺序。
(5)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探究,注意除了看出表层的对酒的怀念,还要看出深层次的对祖母父亲的想念和对故乡的怀念。
【点评】(1)信息筛选的题目,常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
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
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
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如此题的题干是“列
出作者喜爱酒的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进行概括。
(3)赏析句子的题目主要是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常见的修辞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动静、虚实和视听结合等,答题时先辨析手法,然后结合文句进行解释,最后明确效果。
4.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下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年10月22日,英国遭受空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三名男子竞不顾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检书籍。
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这是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
对于那三名男子而言,阅读,可以在他们眼前展现生活的美好,让他们暂时忘记战争的苦难,对和平更加憧憬,从而可以更勇敢地面对现实。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并激活它。
前者是知识,后者是智慧。
知识往往会让自己在人生路上有更多的选择,智慧让自己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也让自己有能力在所选择的道路上开创出一片丰富的天地。
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④一生饱览群书的曾国藩,文章笔力雄厚。
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以自己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为耻。
曾国藩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深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
同时外化为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使人在人生的各个方面游刃有余。
因此,曾国藩作为人臣,他能在朝中纵横捭阖,让世人敬仰。
作为同僚、上司,他圆融谦逊,深受爱戴;作为人父,他教子有方,其所留家训影响一辈辈后人。
很多人把曾国藩的成功归结为他在阅读中所汲取的营养。
⑤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新一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他就是外卖小哥雷海为。
令人动容的,不仅仅是他超多的诗词记忆量,也不全是他以低微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定。
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是源于阅读的滋养。
这样丰沛的内在,必然使他在生活中比普通人有了更多的感悟,人生会增加更多意趣。
⑥远离阅读的人生,是索然无味的,就好像一间没有窗户的房间,即使再豪华,也会因缺少明媚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而变得阴沉憋闷。
但也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
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视世界的眼睛。
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多彩,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睛在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睛在观察。
这样的阅读,既能塑造丰盈的内心,又能创造丰富的生活。
所以说,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选文有改动)(1)请选择填入选文第②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B. 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C.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2)简述选文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议论文所举事例要求典型、有代表性,请概括说明第④、⑤段的两个事例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4)选文第⑥段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关于“如何阅读”你有怎样的观点?请写出三条。
【答案】(1)B
(2)首先用一个设问句(或疑问句)引起人们对阅读伟力来源的注意和思考;接着分析阅读对于人的意义(或作用);最后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两个事例在时间上,有古有今;在人物身份上,有名人也有普通百姓;在内容上,分别从读书能“导向外在的成功”和能“指向内在的丰沛”两个角度证明中心论点。
(4)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进而论证“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的中心论点。
(5)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读书时应精读细思;读书要联系实际(或学以致用)。
【解析】【分析】(1)文章第②段主要论证“阅读,可以在他们眼前展现生活的美好,让他们暂时忘记战争的苦难,对和平更加憧憬,从而可以更勇敢地面对现实。
”A.句主要表现善读之可以医愚,不符合;B.句主要表述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
符合;C.句主要表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D.句,从六个方面证明读书的作用。
故选:B。
(2)文章③段,首先用一个设问句“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引起人们对阅读伟力来源的注意和思考。
然后运用道理进行论证。
最后点明本段论点“因此可以这样说,我们的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据此分析即可。
(3)本题考查选择论据的能力。
细读第④、⑤段,第④段举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
证明了读书能“导向外在的成功”第⑤段举外卖小哥雷海为有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是源于阅读的滋养。
正好证明了读书能“指向内在的丰沛”。
(4)本题考查论证方法。
细读第⑥段可知,本段运用了比喻论证,作者把“远离阅读的人生”比作“没有窗户的房间”,生动形象地证明了读书的重要作用,这种论证方法通俗易懂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5)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章内容,并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建议,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B。
(2)首先用一个设问句(或疑问句)引起人们对阅读伟力来源的注意和思考;接着分析阅读对于人的意义(或作用);最后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3)两个事例在时间上,有古有今;在人物身份上,有名人也有普通百姓;在内容上,分别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