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语言的几点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确运用语言的几点体会
语言是作者塑造艺术形象的手段,也是读者把握文学形象的中介。

语言的准确、鲜明、生动,是一切优秀作品应具有的基本条件之一;我们不能设想,一部杰出的作品,它的语言却很糟糕,作者没有正确的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诉诸语言文学,形成篇章,期待读者阅读,而且,读者却不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这样,文章的预期效应就不能实现。

下面就语言的运用、鉴别和选择等诸方面浅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要培养语言的素养。

语言的素养是指写作主体所具有的正确的语感和对于语言优与劣的一种判断能力,语言素养的培养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吸收生活中所遇到的鲜活语言。

人在生活中善于根据自己生活的经验创造出新鲜活泼的词句。

当然吸收不等于没有选择地全盘接受。

由于口头语言往往缺乏推敲就显得不是很严谨、规范。

因此,吸收时还应进行加工、改造,使其变成规范的语言。

2、博览各种书籍,从书本上学习。

因为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

很多作家都是通过阅读他人作品走上创作道路的。

正如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和写作在使用书面语言的学习方面有着同一的功效。

大量的阅读对我们准确使用语言是非常有帮助的。

3、在写作实践中加强训练。

只有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写作实践中,要多写多改。

多写,可以提高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多改,则有利于提高语言的鉴别和选择能力。

二、是正确的选择语言。

作品中的词语一般不是表达抽象概念,而是力图唤起读者的表象,力图唤起读者鲜明的感情形象。

作品中尽量不要用普遍适用于许多对象、许多场合的词语,尽量采用内容能够表达对象的独有风貌、特殊情味的词语。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不论一个作家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他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

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过关的手法,即使是高明的蒙混手法,不要利用语言上诙谐来避免上述的困难。

”这并不是说,作家应该生造词语,或者去搜罗罕见的词语。

那样做并不能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反而适得其反。

在语言中,词有它的基本意义,又有引申意义;一个词处在句子的不同位置有时也带来含义的变化;不同的句式有各自表达思想情感的特有功能。

文学作品中的词语、句子,作者所要强调的往往不是它的含义的普遍的概念的方面,而是强调它的含义的特殊性方面。

若干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对于一般人,可能是无足轻重的,对于诗人则十分重要,杰出的天才和笨拙的庸才有时就在这细微差别的发现上区别出来。

古代许多诗人精炼句子的故事,说的就是许多近义词中选中一个最恰当的,选好了就成了千古名句、千古名
篇。

英国诗人兼文艺理论家瑞恰兹认为,词句有文法和逻辑意义;前者较为稳定,后者则因作者和欣赏者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意味,他特别重视文学作品语言的联想意义,他创立的文学批评上的语义学派注重词义分析,注重词句的言外之意,注重词语的选择、搭配和语气。

他们虽然表现了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但是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批评方法和见解。

三、要力求语言的新颖性。

语言在长期使用中也会被“磨损”,常用“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

第一个人这样写,是很成功的。

我们想想,娇美的鲜花见了她也自惭形秽,皎洁的月亮也不好意思也躲进云层----这女子该是何等漂亮!可是,后来的人都这样写,成了套话,不但不能引起美感,反而使人厌恶。

作者在语言上必须不断创新,力求语言的新颖性。

四、作品的语言应避免含糊、空乏,而力求含蓄蕴藉,扩大语言的意义容量,这样才是人百读不厌。

有的作者使用“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啦!”“真是难以形容的漂亮。

”这恐怕是作者技穷的表现。

文学家的任务就在于驱遣语言,把人的情绪、人的容貌生动地描述出来。

像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就把人的心理具体描写给读者看。

五、作品创作过程中选择提炼词语,动词和修饰性词语的选择特别重要。

动词的重要,是因为事物在运动中比在静止状态更能显示自己的性质和特点。

前苏联作家托尔斯泰说:“要是你找
到了准确的动作,那你就可以安心地继续写你的句子,因为如果一个人从马上爬下来,从马上跳下来,是描写人的不同的状况的,因此必须首先找到能说明准确动作的准确动词。

”修饰性词语对中心词加以说明,限制,可以缩小词的一般意义,而突出它的特殊含义。

作品的语言之妙,又是不在一字一词之奇,而在语言的组合上。

宋词和无人不小令中的有些作品,将名词和名词性词组排列,对于描写环境、创造气氛取得特殊的效果。

如马致远《天净沙》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白朴《沉醉东风》中的“黄芦岸、白苹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

”都是成功的例子。

六、在不同体裁中要恰当选择好语言。

小说和戏剧作品要塑造人物,人物语言同散文、抒情诗歌中的语言不一样,同小说中作者的叙述语言也不一样。

出色的作家能让读者从文章中看出人物的性格、也就是说,人物的描写语言是个性化的。

人物描写语言要符合他的气质、教养和身份。

如阿城《棋王》,这部小说刻画的王一生形象非常成功,作者以“呆”来写王一生的性格,他“不以物善,不以己悲。

”对外界的影响无动于衷,轰轰烈烈的“文革”也似乎与他无关;他知足常乐,与世无争,超然面对人间苦难和人世丑恶……这一切,都通过他对棋的痴迷和对吃的描述当中表现出来,叙述得极深刻、恰当。

有些小说,写少先队员和山区的老农民,也满口政治术语,宣讲成套的理论,这也不符合人物语言个性化的要求。

古代优秀小说在语言个性化上提供了典范。

例如,《水浒传》中武松要何九叔说明武大郎暴死的真情
时,说:“……倘若有半句儿差,我这口刀立定教你身上添三四百个透明的窟窿。

”一句话把这个古代血性男子勇于反抗的性格刻画的活灵活现。

总之,语言的鉴别和选用直接影响着整部作品的可观性,只有提高运用语言的熟练程度,提高语言的鉴别和选择能力。

这样,才能实现一篇文章的预期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