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服饰的商品化与传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凉山彝族服饰的商品化与传承
许艳
【摘要】古朴醇美、绚丽多姿的彝族传统服饰作为彝族优秀文化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彝人集体智慧和生活情趣的反映,蕴含着深刻的传统民俗观念与民族精神内涵。

随着原生社会形态的瓦解,特别是近年来市场经济在当地的发展,传统服饰的商品化趋势愈加凸显,本文旨在探讨商品化与延续了千年的彝族服饰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利弊得失。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Yi ethnic group’s culture and art ,the quaint ,primi-tive ,beautiful and colorful traditional costumes not only reflect the lifestyle and wisdom of the Yi people but also include a strong traditional folk concept and spiritual connotation .However ,along with the gradual collapse of the native social structure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in recent
years ,commercialization trends on traditional costum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obvious .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commercial relations of the costumes with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Yi people’s costumes heritage ,as well as the pros or cons of commercialization on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lothing .
【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5
【总页数】6页(P24-29)
【关键词】凉山彝族;服饰;商品化;传承
【作者】许艳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广西南宁 53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2.3“217”
中国素有“衣冠王国”的美誉,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创造了形式各异、绚丽多姿的服饰文化。

我国古代儒家典籍《礼记·王制》里记载:东
方曰夷,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西方曰戎,披发衣皮;北方曰狄,衣羽穴居。

早在秦汉以前,中原以外的周边民族包括彝族先民着装形制与身体装饰上就有巨大的差别。

作为穿在身上的文化符号,服饰不仅是广大群众在不断适应其生存的自然地域环境下的物质生活产物,更是其历史、文化进程中积淀而成的一种外在文化表征。

生活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彝族,是当地人口最多、分布地域广泛的少数民族,由于历史、地域、生产方式等不同因素影响,据不完全统计,彝族服饰多达300多种,
各地服饰在质地、款式、面料、饰品、纹样、色彩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别。

根据不同的地域性特征,彝族服饰大致可分为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滇西型、楚雄型、凉山型。

位于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这里群峰叠翠,江河纵横,地形复杂多样,延续了近2000年的奴隶主政权和等级森严的家支制度结合,形成了“大江大河一道墙,大山密林二道墙,家支制度三道墙”[1]的封闭格局。

通常,根据地域与方言的不同又将凉山划分为依诺、所地、
圣乍三个文化区,其下的服饰在形制、色彩、纹样方面都有明显的地域风格特征。

过去,在凉山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弹毛擀毡阿约阿先来发明;三色漆器阿火且且来发明;金银饰器俄木阿火来发明;马鞍辔件支格阿龙来发明;铁器金属格莫阿
尔来发明;兵法征战滋咪阿基来发明;剪裁缝补金觉乌基来发明;纺线织布濮莫尼衣来发明……”伴随弹毛擀毡与剪裁缝补的发明,彝族服饰及其相关技术应运而生。

据云南昭通地区后海子霍氏墓壁画表明,早在1 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彝族男
子就头梳尖髻,身着披毡了[2]。

由于地域的封闭,清代以前的彝族服装一直沿袭
旧俗,且受历史、地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以下五大特点:第一,地域特点。

凉山历史上没有形成过统一的政权,各地生产方式、自然条件各有差异,因此从装束上就能一眼辨出所属地区。

第二,等级特点。

等级森严的奴隶制下产生了兹莫(土司)、诺伙(黑彝)、曲伙(白彝)、呷西(娃子)等级链,不同等级的服装在面料、款式、色彩、纹样上有所区别。

第三,年龄特点。

不同年龄的人服饰用色、身体配饰上也有严格的讲究。

第四,气候特点。

凉山四季气候变化不大,但是早晚温差却很明显,于是无论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加什瓦拉*加什瓦拉——彝语称呼,一种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饰,它是大凉山高寒环境中特定的产物。

“加什”是披毡,一种羊毛擀制品,由天然羊毛经人工擀制而成;“瓦拉”为外人熟知的“察尔瓦”,为羊毛纺织品,由巧手的妇女用传统腰机纺织而成。

由于羊毛纤维组织细密,造就了加什瓦拉“白天可保暖,夜间当被盖,雨天可挡雨,天凉可避风”的多重功能,因此,加什瓦拉是一种男女老少四季皆宜的服饰。

从不离身。

第五,自然经济特点。

凉山地区经济形态主要以畜牧业为主,传统的服饰以毛麻为主,棉绸面料多从汉族地区输入。

此外,在婚丧节庆、礼俗活动、宗教仪式等特殊民俗场合,彝族服饰习俗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速前进,新兴商品经济与现代传播媒体一齐猛烈侵袭着全国每一寸土壤,凉山这个曾经的“秘镜”,*在凉山地区,民主改革前外族入凉山
必请当地有名且可靠的“保头”才能免于被掳为奴,随着交通、文化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改善,现在凉山已成为旅游者的目的地,探险家的乐园。

其传统的社会形态在强势文明的冲击下亦面临着瓦解、消失的现状。

社会分工、商品经济、传播媒介、
打工潮……使许多人脱离了原来的社会身份属性,一部分优秀的手艺人开始专职做手艺谋生,更多的人成为消费者。

服饰制作不再是集体规范化下的产物,而朝着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

市场一方面促进了传统服饰观念的转变,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为传承服饰文化遗产带来了新的困难,在还不完善的商品化环境下,如何更好地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凉山彝族服饰冷艳动人,种类繁复多样,如特殊礼仪的婚服、丧服,神职人员的毕摩服和苏尼服,军用时的战服,男女老幼从不离身的加什和瓦拉,女子百褶裙及配饰三角包,男子头饰英雄结、大中小裤脚长裤,女子瓦盖帽、荷叶帽、锣锅帽、圆盘八方帽等,*凉山彝族女子头饰,在一生中要更替好几次,特定的头衣和头饰可
以标志女性的年龄、婚否。

还有独立于衣身的立领,耳饰、身饰、手饰等。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凉山彝族服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特征,体现了技术与艺术,美化与民俗的完美结合,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与技术价值。

首先,表现于款式结构上,男子一般上着右衽大襟衣,下配长裤,并因地域方言区的不同而有大、中、小裤脚之分;女子着右衽大襟绣花上衣,立领与衣身分离以突出女子颈部修长之美,领面绣精美的纹样,领口饰长方形银领牌或银扣,下身的百褶裙是彝族女性服饰的骄傲与象征,有些地区还在一旁挂上三角形荷包。

就剪裁特点来说,清代以前袖口、衣身较宽大,服饰造型以直线型为主,*宽大的衣身和袖
口主要是方便里面穿着羊毛及棉麻制品等厚衣服。

有对襟和右襟两种开襟方式。

到了近现代,受到主流审美的影响,外加服饰材料的改善,衣身和袖口都较古代要窄小得多,且女性服饰开始注重收腰,以此体现女子身材的婀娜多姿。

其次,关于面料选择,传统服饰以自织自染的绵、麻、羊毛织物为主(主要为羊毛),贵族和土司用丝绸;现在采用了许多新式面料,如呢绒、尼龙、绸、棉等现代合成面料,这些面料质优价廉,方便日常穿着和洗涤。

再次,就饰花图案而言,当地饰花工艺主要遵循耐用和美观的原则,通常在衣服的
胸、腰、臀、襟、领、袖、摆部位做饰花图案,常见有挑花、贴花、穿花、锁花、盘花、滚花、绣花、补花、刺绣9种做花工艺,装饰母题分为具象、抽象、意象三个类别,具象图案有动物纹、植物纹、山水纹、日月纹,抽象母题主要由各种几何图案自由组合而成,意象母题包括吉祥纹、图腾符号等。

最后,表现在色彩运用方面,清代以前彝族服饰的饰花色彩较少,喜用黑色或蓝靛色做底,也有的用原色,一般红、蓝、白色作为装饰带或纹样的色彩,有时也用浅蓝、绿色和橙色。

总体给人以大方、端庄、素雅之感。

到了近现代,色彩开始丰富起来,这主要表现在年轻人的服饰上,比如鲜艳的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配色大胆、张扬、奔放。

在上述大背景之下,笔者及同伴于2013年7月到8月间前往凉山考察彝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及传承现状,足迹涵盖三大文化区的主要县市,包括依诺区的昭觉县、甘洛县,所地区的布拖县,圣乍区的喜德县,以及三大文化共融的西昌市。

本次调查采用访谈与参与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不同地区的民间服饰艺人、“非遗”传承人、作坊、商户及普通民众进行访问与考察,依次是:昭觉县的彝族服饰展览馆、月光服饰厂、刺绣艺人奥杰阿嘎、彝族纺织技艺省级传承人沙马阿西、帽饰艺人吉合尔扑、披毡艺人阿西乌国等;布拖县的百褶裙服饰艺人俄底么阿作和沙马爱沙、服饰商户阿能莫沙日、四开乡服饰商铺以及火把节现场的服饰盛宴;西昌市的彝族服饰省级传承人贾巴子则及位于西昌手工艺街的彝族服饰店铺多个;甘洛县的彝族刺绣省级非遗传承人阿西巫之莫及村落老艺人多名。

通过以上考察,大致了解了当下彝族服饰的制作技艺、产业经营状况、艺人生存与收益及技艺传承情况等,这一部分将以3个典型的案例来阐述当地服饰的商品化生产与经营状况。

(一)传统与现代的实践者——阿西巫之莫
今年52岁的阿西巫之莫是甘洛县海棠人,从小跟随母亲学习刺绣,17岁结婚,之后向婆婆继续学习传统服饰技艺。

丈夫原为机关干部,退休后帮她一起经营一家
服饰店与一家工艺品店。

2008年,她被评为彝族传统刺绣县级“非遗”传承人,2012年又评为省级传承人,现在,她不仅是非遗传承人,还是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兼职教师、甘洛县刺绣协会会员与县政协委员。

刚踏进阿西嬢嬢的店铺,笔者就被她的服饰装扮所吸引。

与其他县市不同,阿西嬢嬢穿着的服饰整体给人以沉着冷静之感,它没有绚目的色彩,也没有大而重的身体装饰,但它有极精美的刺绣以及搭配得恰到好处的蓝绿冷色调。

阿西嬢嬢有两个店铺,分别经营服饰周边产品与彝族手工艺品,在服饰店一角,存放着成堆的成品绣片,嬢嬢说这里面的绣片是根据服装的各个部位剪裁的,有衣袖、衣领、前襟、后背等,此外,还有一大堆的绣片用于制作帽子和三角包。

这么多绣片,全靠手工一针一线缝制而成,而两个店铺一共只有6、7名员工而已,如何能完成这么多的绣片?在服饰店的另一隔间中还堆放着无数种机织装饰带,这样的装饰带对于手艺人、民众以及我这个外来者来说都不陌生,现在凉山各地市场已有许多传统服饰用这些机织装饰带替换手工刺绣部分,以刺绣技法多样、做花精致著称的甘洛也未能幸免。

与嬢嬢的交谈非常轻松,她还兴致十足地教笔者刺绣,店员、邻居也应景加入我们的聊天。

其实,刺绣入门并不难,但要成为一名技艺娴熟、技法多样、图案配色信手拈来的好手却须经年累月的练习。

这儿的员工都是技艺高超的刺绣老手,但是,她们一方面需要照看店铺接待生意,另一方面,嬢嬢的店铺在甘洛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生意异常红火,因此,店里的服装从剪裁到做花、拼接都经过细致的分工,前面所说的绣片则是通过大量承包给周边的刺绣能手来完成的。

(二)彝家的“设计师”——贾巴子则
贾巴子则今年43岁,原是金阳人,依靠服饰手艺在西昌扎根,现在是彝族传统服饰省级“非遗”传承人,同时也是西昌市贾佳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有限公司总经理,四川省彝族服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负责人,凉山州服饰文化研究会会长。

走进贾巴子则的店铺,满眼都是颜色绚丽、款式多样的服装,这些服装大多采用质
料轻薄、悬垂性较好,且触感光滑的化纤与混纺织品制成。

店铺共有内外两间,内间的服装通过手工刺绣与机器车缝完成,外间一方面用于日常操作与对外交洽,另一方面也陈列一部分服装成品和半成品,外间服装与内间相比,手工刺绣的部分明显减少,机织装饰带纹样被大量使用。

据贾巴子则和店员说,以前凉山各地的服装需求很小,当时的生活水平较低,传统服装通常处于自做自用的生产环境,市场很冷寂。

现在,这儿的生意很好,几年时间就发展成为集设计、订做、零售、批发与出租为一体的公司了。

让人诧异的是,从没到学校学过设计的贾巴子则还是一位出色的“服装设计师”,在款式结构、面料质地及纹样选择上均表现了浓烈的个人审美意识,店铺里满墙的荣誉便是很好的证明。

*“千年情韵五彩彝裳”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服饰大赛“传统
服饰传承人”称号;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组委会委员、中国·昭觉首届
传统与现代彝族服饰设计比赛,“传统服饰类”金奖、最佳创意奖、“现代服饰类”女装银奖此外,贾巴子则还热衷于收藏近现代彝族传统服饰,包括传统的生活服装和特殊场合的婚服等。

作为彝族传统服饰的“非遗”传承人与彝族传统服饰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负责人,贾巴子则无疑是称职的,她尊重传统,并通过创新赋予传统服饰以新生命。

但是,在乐观的外表背后,也隐藏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如,从做花工艺和图案纹样选择来看,羊角纹、漩涡纹及其变形图案特别受青睐,工艺多采用剪贴锁边与平面镶嵌,或是直接用彩带盘绕平缝而成图案,经粗略估计,店里陈列的服装80-90%均采用此类做花工艺与纹样,尽管内间陈列的都为手绣服装,但整体工艺、图案非常单一,在省时省事提高效益的同时,美观程度也大打折扣。

更值得关注的是,不止这一家店铺如此,我们在西昌走访了多家服饰商铺,都发现了类似的问题,传统技艺的传承正面临着极大的危机!
(三)高度的流水线——A服饰厂*因涉及商业隐私,此处以字母代替。

昭觉县的A服饰厂是在政府和MSI共同管理下成长起来的,现拥有4个车间、2个厂房,车间里设备齐全,有固定的车缝工人和绣娘。

作为一个专门的服饰生产机构,这里实行高度的流水化生产经营模式,服饰制作严格经过设计、打版、剪裁、刺绣与车缝几大步骤。

在这家服饰厂里,就连一个小小的盘扣,都要经过从剪裁到缝成细长带、堆卷圆盘、嵌弹力带、打结等至少五人分工完成!从自我创造与想象到不停地重复,这儿的女工成了真正的“工”人。

在A服饰厂里也存放了许多的机织装饰带,据说是从西昌和成都进购而来,装饰纹样有传统式、传统改良式与外来图案三种。

另外,据生产主管介绍,当需要赶工的时候,工厂也会将大量的工作外包出去。

除上述较为典型的案例之外,各个县城一般都有一家或几家在当地较有影响力的服饰商铺或大小作坊,他们集生产、设计、销售于一体,占据了约一半的市场份额。

在乡镇以下的地区,由于当地消费水平有限,销量不会太大,通常是处于自产自销的状态。

此外,在对普通民众的采访中得知,已很少有纯手工缝制的衣服了,年轻人的传统服饰几乎都是通过购买得来,且一般只在过年过节或者是大型仪式活动时才穿。

当被问到“会否或是否愿意学传统服饰技艺”这类话题时,年轻人几乎都表示不想学这门手艺,宁愿出去打工,仅有少部分年轻女孩还在家跟着妈妈做针线维持生计;与年轻人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老年人日常生活与参加仪式活动时都喜欢穿着传统的服装,妇女几乎人人都会刺绣缝补。

由此可以看出,商品化下的凉山彝族传统服饰正面临着巨大的断层危机,传承状况极不乐观。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化下的凉山彝族服饰机械化生产是大势所趋,当订单量不断增大,将工作分类外包出去亦成为一种常态,由于是来料加工、计件收费的方式,一味追求速度、数量和经济效益,其质量堪忧,且机械的复制拿过来的刺绣样板缺少了个性的创造与想象的空间。

艺术具有商品的特性并不是现在才出现的,服饰作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与其他人类
产品一样,最早并不是以商品形式出现的。

民艺先驱柳宗悦曾说:“手工艺原始于民众自作自用,而后才成为商品。

”凉山彝族服饰何时成为商品已不可考,但是作为商品存在的特征是随着时代社会进步和服饰本身的创新变革,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繁荣而愈加凸显出来的。

社会分工、商品经济、传播媒介、打工潮,使许多传统社会中的个体脱离了原来的社会身份属性。

首先,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妇女负责家庭里所有成员的衣着穿戴,手艺在母与女之间代代自然传承,但那时的服饰制作需要耗费她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说来,一套衣服从成匹的布料到缝制完成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变得越来越明细,有了专门从事服饰制作的艺人,她们可以用机械化车缝代替原来的手缝,用进购的工业合成面料代替纯手工的毛麻制品,因此,效率大大的提高且成本降低许多,这使得当地人直接购买价廉质优的服饰成为可能。

此外,随着服饰艺人社会身份属性一同转变的是她们的审美观念,在服饰用色、纹样选择以及款式设计方面,他们具有了充分发挥个性创造的自由,这时,群体的创作演变为服饰艺人个体技艺情趣的表达,手艺人可以不必再恪守于传统的规则。

在笔者采访四川省彝族服饰非遗项目传承人贾巴子则的过程中,当问及她最喜欢自己做的哪件衣服时,她指着一件喇叭袖玫红色、上面绣满羊角纹的长上衣说,这是她最满意的创作,因为这件衣服的设计不仅融入了凉山本地特点,还吸收了流行的审美元素,她自豪地说“在凉山只有我一个人会设计这样的衣服”——这表
现了手艺人对个人价值的一种自觉追求,亦是谋求自我身份从手工业“劳动者”向服饰“设计师”转变的心理意识体现。

从艺术的起源发展来看,最初的艺术创造具有强烈的群体性特征,“个人”既是艺术的创造者又是艺术的接受者,一旦开始了商品化,手艺人生产的产品已不再是自作自用,而是供他人使用。

过去彝族女子日常的人生功课现在转变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商品化为她们带来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入,也正因为如此,服饰在生产
的过程中越来越受制于经济的因素,服饰艺人沦为产业的生产者,而不是“唯一性”的创造者。

伴随着近年来现代服饰的强势侵入,传统服装与之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隐性的竞争关系,为抢占市场优势,质量和美观被抛到次要位置,价格与销量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

传统社会里的妇女,无时无刻不在创造着无意识的生活之美,现在精工细作的传统标准被打破,手艺制作中的精神文化内涵与情感表达渐渐消失。

其次,消费群体的扩大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变成为当地商品化的基础。

席卷全国的外出务工潮带走了大量的本地青壮年劳动力,同时,这部分人也成为了当地商品化身体力行的践行者。

近年来,少数民族“热”悄然兴起,少数民族音乐舞蹈、服饰艺术、民族工艺、传统节日等吸引了许多海内外同胞,活动项目增多,民族旅游兴起,租售民族服装成为新的时尚潮流。

不断扩大的消费群体为市场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也是当地商品化的基础。

现代传播媒介打破了旧有传播方式的时空局限,进入到凉山彝族公众视域中的大众传播媒体宣传的主要不是精神文化,不是制度文化,而更多地是物质文化、消费文化,这种物质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欲望的表达,一种感官的刺激。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刺绣针线是女子心灵手巧、勤俭持家的证物,当地彝族人进入城市以后,羡慕灯红酒绿的现代化生活,渐渐地这门传统的技艺就被丢弃了,人人都开始习惯了“购买”而不是自己做。

由此可知,消费的普遍性使凉山当地市场愈来愈活跃,也使得凉山彝族服饰的商品化充分凸显。

对于消费者来说,商品化为其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

过去,由于材料和时间成本太高,他们也许一年只能有一套衣服,现在成本降低了,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买来几套甚至几十套的服装。

且随着社会环境和个人社会身份属性的改变,当地人可以外出务工、学习,许多人从小就是接受汉式教育,他们接触和认识的世界与上一辈不同,相应地,他们的审美感受、价值观念也表现了与父辈明显的差异,在购买服装时他们会有意识地按照自己的审美喜好选择和订制服饰,据昭觉县服饰艺人奥杰阿呷说,她接的订单中很大的部分是按照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制作的,当问到有
没有客户订做非常传统式的服装时,得到的答案是,有很少的几个有钱人这么要求过。

商品化使消费者作为市场的主导群体,并逐渐地将市场往他们的品味方向引导。

少数民族传统服饰之所以长期流行,传承不衰,是与其具有集合认同、记叙传递、抒泄平衡、交往使用、审美装饰等多方面的功能分不开的[3]。

在市场经济浪潮席
卷下的当今社会,凉山彝人生活的环境已与前人有很大的区别,传统文化渐渐脱离适宜其生存的土壤,时刻面临传承的危机。

作为物质文化的衣冠服饰,附着其上的文化民俗内涵在当今已逐渐消失,留下来的更多是一种“被观看的”视觉愉悦装饰物和族群内身份认同的记号。

开放的社会环境使得凉山彝族服饰走向商品化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同时,商品化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合理走向。

市场化环境下的服饰艺人拥有了相对自由的创作空间,相应地,他们在生产时必须要考虑市场的因素,以满足整个社会以及各种审美喜好的消费群体,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服饰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此外,商品化还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统服饰文化的影响力,为尘封已久的民族文化与外界接触提供了平台。

然而,处于经济转型期的凉山彝族社会,商品市场还并不完善,由此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

第一,彝族传统服饰工艺的精华与消费者无缘。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彝族服装主要以
常服、改良舞台服为主,这些服装做工粗糙,饰花工艺和图案种类相比过去有所减少。

以纹样为例,过去的图案在艺人的双手下一针一线纯手工绣成,给人以凹凸有致、错落纵横的立体视觉效果。

现在直接批发来的平面机织装饰带和机绣纹样,代替了过去手工刺绣、挑花等成分,如若继续任其肆意发展下去,优秀的传统技艺将面临传承的危机。

且不论从审美还是实用角度讲,传统的饰花工艺在图案精美、耐磨耐用的特性上都远胜于机织纹。

近年来,随着凉山旅游市场的开放,出现了一批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噱头的旅游工艺产品,然而,游客接触到的大多是价廉、低劣且并不“正宗”的产品,民族旅游产品的开发,让外地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对质量问题的不满,降低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好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