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七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总分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0分)
1.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成语“温故知新”“
诲人不倦”“不耻下问”等皆出自《论语》。
B. 古人在元宵节有闹花灯、猜灯谜等习俗,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
习俗,重阳节有登高、饮酒、赏菊等习俗。
C. 冰心原名谢婉莹,作家、诗人,著有诗集《繁星》《春水》,“母爱”“童真
”“自然”是她诗歌的三大主题,宣扬了“爱的哲学”。
D. 《金色花》作者是泰戈尔,泰国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新月集》《园
丁集》《飞鸟集》等,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二、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2.古诗文名句默写。
走进诗词的国度,我们聆听边塞月夜“①______,一夜征人尽望乡”的悠扬乡思,我们欣赏北固山前“②______,③______”的壮阔意境,我们浅唱漂泊游子的“夕阳西下,④______”的悲哀心情,我们低吟岐王宅里“⑤______,落花时节又逢君”的深沉感叹。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2小题,共8.0分)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
①次北固山下______
②山岛竦峙______
③思而不学则殆______
4.根据下面的对话,以701班委名义拟写一则邀请书。
只写正文,不超过60字。
李敏:赵老师,这次《湘行散记》读书会活动,什么时候举行呢?
赵老师:21号,下周四下午第三节班队课吧,场地就安排在本班教室。
李敏:听说校图书馆的王华老师对沈从文很有研究,可不可以请他参加?
赵老师:是啊,王老师学识渊博又很热心,我们可以请他来做个点评。
李敏:那么我们就以班委的名义给他发个邀请书,可以吗?
赵老师:可以。
图书馆最近进新书,比较忙,别忘了提前一周发出邀请。
李敏:好的!我写好就给王老师送去。
邀请书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01班委
11月12日
四、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5.名著阅读
图片是《朝花夕拾》的三幅插图,请根据插画的内容,写出相关文章的篇名。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
无论贵贱,无论贫富,其时都是“一双空手见阎王”,有冤的得伸,有罪的就得罚。
--选自《朝花夕拾》选文中的“无常”是怎样的形象?作者为什么将“无常”与现实中的“正人君子”进行对比?
五、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河岸边的芦苇显然比人们更了解河流的隐秘。
那些瘦弱的芦苇,咬住河流柔软的脊背赶路,一直把秋日安静的天空铺向了远方。
而在芦苇的脊背上,又收容了仿佛全天下的鸟儿。
芦苇成云成幕,在天地之间(pū)展开来,无数只鸟儿,衔着好听的鸣叫声,用飞翔的姿态拉线,织网。
还有那些阳光--阳光如火般在芦苇丛中跳着,在芦苇与芦苇的耳语声中时隐时现。
芦苇的根系扎进河流之中,如河流长出的毛发。
外界的风吹草动,也必然是经由芦苇传(dì)给河流。
那些成熟的芦花,像无数朵温暖的云,在天空中飘来飘去。
(tǎng)___若你一直以为那只是风的杰作,那我就有些可怜你的浅薄了。
你忘了河流内心里贮蓄着的那片天空了吗?河流的内心里,天空那么深,云朵那么软。
面对高远却贫瘠的那个天空,河流有些可怜它了。
于是,河流将自己内心的云朵挤出来,以芦花的形式接受世人的赞美。
--选自刘星元《隐秘的河流》(有删改)
根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①______ (pū)展
②传______ (dì)
③______ (tǎng)若
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①脊(A.jǐ B.jí)______
②贮(A.chǔ B.zhù)______
下列对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隐秘”:隐蔽不外露。
B.时隐时现:有时隐没,有时出现。
C.浅薄:形容力量薄弱、不充实。
D.“贫瘠”:在文中指天空单调、空荡荡。
对语段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下面说法不正确一项是______
A.“在芦苇的脊背上,又收容了仿佛全天下的鸟儿”,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芦苇丛广阔无边,鸟儿众多。
B.“那些成熟的芦花,像无数朵温暖的云,在天空中飘来飘去”,运用了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花在风儿的吹拂下飞舞的美好情境。
C.“河流的内心里,天空那么深,云朵那么软”,运用了排比,节奏和谐,感情洋溢,表现出河流内心的温柔。
D.“河流将自己内心的云朵挤出来,以芦花的形式接受世人的赞美”,运用了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芦花的美丽和河流的气度。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7.0分)
7.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种菊吟
(宋)金朋说
众卉竞春妍,芬芳无彼此。
霜寒摇落时,独秀何如①尔。
【注释】①何如:怎么样,用反问语气表示胜过。
由岑参诗句中“九日”“______ ”等词,可见诗人是在______ 节写的。
两首诗都写到菊花,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七、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
8.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一人性缓,冬日共人围炉,见人裳尾为火所烧,乃曰:“有一事,见之已久,欲言恐君性急,不言又恐伤君。
然而言是耶?不言是耶?”人问何事,曰:“火烧君裳。
”其人遽收衣而怒曰:“何不早言?”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
--选自《笑林广记》(二)王蓝田性急。
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①下地以屐碾之,又不得。
瞋②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
王正色面壁不敢动。
半日,谢去。
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
”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仍:通“乃”,于是。
②通“嗔”,发怒。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为火所烧______
②见之已久______
③啮破即吐之______
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四处)
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请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曰:“我道君性急,果然。
”
②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碾之,又不得。
上文中“一人性缓”,而“王蓝田性急”,所以有人认为这两个人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八、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8.0分)
9.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生命的讯息
席慕蓉读小学的时候,我欢喜做的事就是和含羞草之间的交谈。
那真是每次都让我兴奋的经验!每当我在草丛里发现一棵含羞草的时候,小小的我就会蹲下来,屏息静气地开始我与它之间的对话--开始一个生命与另一个生命之间讯息的传递。
只要轻轻用指尖触碰它的叶尖,向它说:“喂!我在这儿,你知道吗?”
它就会马上颤抖地合起了整串的叶片,轻轻地回答我:“我知道,是你,你来了!”
在暖和的草坡上,含羞草一直是我童年最敏感最真诚的伙伴,而小小的我也因此相信,植物虽然静默,却也能向整个世界表示它的意见,也能用种种的方法让另外的生命了解它内里的那一颗心。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件事。
前几年,家住乡下的时候,种下的一棵莲雾树开始结果了,成绩不太好,整棵树只有疏疏落落的几串果子。
住在附近的一位太太过来告诉我:“你最好在冬天的时候用柴刀在树干低处砍上几刀,然后再在树根附近撒上几把盐,包你明年花一定开得多,果一定结得好!”
为了向我证明这个偏方的灵验,冬天来的时候,我的邻居带着一把柴刀来了,当然,我也赶快拿了盐罐子跟着到了莲雾树下。
第二年春天花真的开了满树,结果子的时候看起来更是令人吃惊。
我每次遇见她都要向她道谢,感谢她给我们的偏方,让我有了丰硕的收获。
但是疑问还是在那里,我终于跑去问了一位学植物的朋友,想不到他竟然微笑点头,说是可能的。
他说:“植物对周遭的世界其实有一种敏锐的反应,你们用刀斧和盐对待它的时候,它知道这是一种伤害,一种危机,于是它本能就是拼命地开花,拼命地结果。
也就是在察觉到生存受到了威胁的时候,它就会用自己的一切力量来把这生命绵延传递下去。
”
我记得他那天是站在下午的阳光里,微笑着一字一句地把这个答案告诉了我,而我心中却在霎时翻腾了起来。
真想不到这一场用刀用盐又砍又撒像闹剧一样的行为后面,竟然有着那样严肃和悲壮的反应。
回到我的院落之后,站在果实累累的莲雾树下,我满怀歉意地端详它。
对我来说,这满树的果子只不过是一场可有可无的丰收而已,但是对于这一棵站立在土地上的生命,它所经历的这整个冬季与夏季,是一种怎样巨大的惊恐和挣扎呢?
我其实没有权利这样对待它们。
听到朋友的回答,“我”心中“霎时翻腾了起来”,其原因最不可能的一项是______ A.“我”得知真相后感到震惊
B.“我”因伤害了树而愧疚自责
C.“我”对树的反应心生敬畏
D.“我”为邻居的偏方惊叹不已
文章开头写“我”和含羞草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先概括文中莲雾树的遭遇和反应,然后表达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10.回忆我的语文老师
曹文轩①我的语文老师是南京大学的高才生,是一个高高的,身体长得非常扁平的女人。
这个女性是我心目中最高贵、最美丽的人。
在以后的生活中,我千百次寻找过,但是也没有找到过像这样的一位女性。
②我记得她第一次走上讲台,把两只手轻轻地悬在讲台上,她没有带粉笔,没有带
备课笔记,也没有带语文教材,是空手走上来的。
她望着我们,说:“同学们,什么叫语文?”然后她用了两节课的时间,给我们阐释了什么叫“语文”。
那期间,天开始下雨,她把脑袋转向窗外,对我们说:“雨落在草丛中和落在水塘里,那个样子和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
”我至今还记得,我们所有的同学都把脑袋转向了窗口,外面有一大片荷塘,千条万条银色的雨丝正纷纷飘落在那口很大很大的荷塘里。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③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她走上讲台,那是一节作文课。
她说了一句话:“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我们班上作文写得最不好的同学是曹文轩。
”在此之前,我的历任语文老师都说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是曹文轩。
这个反差太大了!对我来讲,这个打击
是巨大的,我根本无法接受她的判断,所以我当着她的面就把作文本撕了,扔在了地上,一头冲出教室,来到了离教室不远处的一条大河边。
我至今还记得,我坐在大河边上,望着那条河,把地上的石子、瓦片一块一块狠狠地砸到水面上,一边砸,嘴里一边骂:“丑八怪!”
④晚上,我回到学校,来到了她的宿舍门口。
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
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
她拉开了门,站在门口,微笑地看着我,说:“你请进来坐一会儿。
”然后我就进了她的卧室,看到了她不知道从哪里搞来的我的六本作文本。
她把这六本作文本一本一本地排列在她的桌子上,然后说:“你过来看看,我们先不说内容,就看这些字,前几本的那些作文,字非常稚拙,但是能看出你非常认真。
你再看看最后一本作文,你的字已经张扬到什么程度了,你已经浮躁到什么程度了?”
⑤她又说:“在这六本作文里,都有一篇作文是写春天的,你在第一本里写春天的
时候是非常诚实的,是非常朴素地对春天的描写,但是后来你慢慢地控制不住自己了,你有必要用那么多形容词吗?你的作文写得越来越臃肿,越来越夸张。
当那些老师都说你有才气的时候,你就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
⑥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
⑦我记得那一天离开她的宿舍,走进校园,月亮特别好。
月色如水,清澈的月光铺
在校园里头。
那个夜晚是值得我一生铭记的。
没有那个夜晚,就没有我以后漫长的人生道路。
这就是我的语文老师。
⑧我要说语文和语文老师,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我这里无意贬低其他
学科的老师对学生的作用,我只是说语文和语文老师是无可替代的。
语文老师永远是一所学校的品质构建者和体现者。
我无法想象一所学校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我也无法想象这个世界上没有语文和语文老师。
⑨我们应当对语文老师充满敬意。
全世界都应当如此!
作者回忆了语文老师的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阅读下面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①我记得自己不是轻轻地把她的门敲开,而几乎是用脚把她的门踢开的。
(这里为什么强调门是被“踢开的?)
②她说:“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
”(“才气,有时候是害人的”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结合语境,赏析第⑦段划波浪线句子的妙处。
《再塑生命的人》中的莎莉文老师与本文的语文老师,在教育艺术上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件,谈谈你的探究发现,不能少于两点。
九、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40.0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客人走远再关门,是一种善;倾听别人的诉说,是一种善;给他人以无私的帮助,是一种善……这些善,很小也很大。
这些善,让他人感动,让社会和谐。
请以“善,温暖世界”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除诗歌外);(2)不得抄袭、套作;(3)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ABC.正确;
D.有误,泰戈尔是印度人。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解答时需要认真阅读题干,回顾所学完成选择。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多积累。
2.【答案】不知何处吹芦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断肠人在天涯正是江南好风景
【解析】答案:
(1)不知何处吹芦管(注意“芦”的书写)
(2)潮平两岸阔
(3)风正一帆悬
(3)断肠人在天涯(注意“涯”的书写)
(5)正是江南好风景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成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
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3.【答案】停宿耸立疑惑
【解析】①句意:在北固山下停宿。
次:停宿。
②句意: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竦峙:耸立。
③句意:只思考但是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殆:疑惑。
答案:
①停宿
②耸立
③疑惑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4.【答案】答案:
示例:我班将于下周四(或11月21日)下午第三节班队课时间在本班举行《湘行散记》读书会活动,想邀请您参加并作点评,恳请您在百忙之中参加!(或敬请参加!或热切期盼您的到来!)
【解析】本题考查邀请书的拟写。
邀请书又叫请柬或请帖,是为了增进友谊、发展业务,邀请客人参加各种活动的信函。
邀请书的格式结构一般由五部分组成:标题、称谓、
正文、结尾和落款。
本题要拟写的是正文、结尾,结合师生的对话内容拟写即可。
邀请函属于社会生活使用文书,具有社会公关及礼仪功能。
它不仅表示礼貌庄重,也有凭证作用,要写得简明得体,准确文雅。
5.【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内容的把握。
①中有一个老先生,屋子里上面有一块牌匾,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述的“三味书屋”一致,故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中有一个人带着眼镜,有八字须,根据《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中对先生的描述可知这就是《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③这幅画中画着一个一艘船,一些人来来往往地往船上搬东西,一个大人背着手看着一个小孩,这个小孩看着这位大人,这与《五猖会》中的“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及父亲要“我”背书的情景一致,故③是《五猖会》的插图。
(2)本题考查的是对名著人物的分析及对比手法的把握。
解答第一问,在作者描述的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由此可见无常是一个处事公正的鬼。
同时,无常还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他同情冤屈,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
据此整理可知无常的形象是同情冤屈,惩办恶人。
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对比的作用进行作答。
既然连一个鬼都可以如此赋有人情味,现实中的“人”却比不上这样一个鬼,由此就更加突出了现实生活中“人格”不如“鬼格”的那些人的丑陋面目,讽刺人间虚伪无聊,没有公正。
答案:
(1)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②《藤野先生》,③《五猖会》
(2)同情冤屈,惩办恶人(或惩恶扬善,或处事公正)。
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了现实生活中“人格”不如“鬼格”的那些人的丑陋面目,讽刺人间虚伪无聊,没有公正。
【小题2】
【解析】《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1928年由北京未名社出版,现编入《鲁迅全集》第2卷。
此文集作为“回忆的记事”,多侧面地反映了作者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形象地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志趣的形成经过。
前七篇反映他童年时代在绍兴的家庭和私塾中的生活情景,后三篇叙述他从家乡到南京,又到日本留学,然后回国教书的经历;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
对于考试范围中提到的中外名著,一定要读,要熟读。
对于书中重点塑造的人物形象,某个人物的经典故事,语言风格,思想意义等一定要了然于心。
可以用表格或画图的形式把书的故事脉络理顺,帮助理解。
6.【答案】【小题1】铺,递,倘
【小题2】A,B
【小题3】C
【小题4】C
【解析】答案:
(1)①铺;②递;③倘。
(2)①A;②B。
(3)C。
(4)C。
(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第一个字写作“铺”,第二个字写作“递”,第三个字写作“倘”。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第一个字读作“jǐ”,应选:A.第二个字读作“zhù”,应选:B。
(3)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浅薄”在句中并非是“形容力量薄弱、不充实。
”,而是指“肤浅,缺少人的学识、修养”的意思。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
学习中几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设问、反问、借代、反语、反复等。
ABD.正确;
C.有误,“河流的内心里,天空那么深,云朵那么软”,运用了拟人,不是排比。
故选:C。
(1)比喻:把……比作……,形象生动的写出了…的特征,表现了……感情。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7.【答案】【小题1】登高
【小题2】重阳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因此从诗中的“登高”“菊”等词语可以知道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传统节日。
(2)本题考查对诗词思想感情的掌握。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由欲登高而引出无人送酒的联想,又由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之菊,复由故园之菊而慨叹故园为战场,蝉联而下,犹如弹丸脱手,圆美流转。
从内容上看,诗人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百姓疾苦的关切。
《种菊吟》通过菊花和百花的对比,表达作者对菊花傲立风霜,高风亮节的赞美。
答案:
(1)登高重阳。
(2)岑诗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寂寞盛开之状,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和平的渴望;金诗通过菊花与百花的对比,表达对菊花不畏寒霜,傲然独秀品性的赞美。
译文: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种菊吟
各种花都争着在春天开放,香气不分彼此。
到了霜寒凋残时节,唯独有你还是如此清秀。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金朋说,字希传,号碧岩,休宁人。
曾从朱熹学。
孝宗淳熙十四年进士。
初为教官,后于知鄱阳时值庆元党禁,归隐于碧岩山,时人比之陶潜。
有《碧岩诗集》二卷,明万历间裔孙金袍曾刊刻。
《种菊吟》通过菊花与百花的对比,表达对菊花不畏寒霜,傲然独秀品性的赞美。
诗歌赏析句子的切入点: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3、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4、从表达的情感角度赏析句子;
5、从蕴含的哲理角度赏析句子。
8.【答案】【小题1】被
【小题2】这件事,代“裳为火所烧”之事
【小题3】咬
【小题4】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被火烧了。
为,被。
②句意为:明白这件事很久了。
之,这件事,代“裳为火所烧”之事。
③句意为:破了就吐出来。
啮,咬。
(2)本题考查句子停顿。
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扎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
故停顿应为: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果,果然。
然,这样。
句意:(一人)说:“我说你性子急吧,果真这样。
”
②重点词语:于,在。
止,停止。
句意:鸡蛋在地上一直转圈没有停止,(王蓝田)于是走到地上用鞋子踩它,又没成功。
(4)本题考查阅读启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对于题目中给出的这个观点,我们应是不赞同的,因为那个性子慢的人不知道事情的轻重,让他人受伤。
这种性缓不值得学习。
而王蓝田性格过于急躁了,遇到问题不是想办法解决。
别人对他的容是一种逃避,谢无奕去后良久他才问小吏,是出于对谢无奕的畏惧。
答案:
(1)①被②这件事,代“裳为火所烧”之事③咬
(2)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
(3)①(一人)说:“我说你性子急吧,果真这样。
”
②鸡蛋在地上一直转圈没有停止,(王蓝田)于是走到地上用鞋子踩它,又没成功。
(4)例:不赞同这个观点。
“一人性缓”之“缓”字,在这里有讽刺的意味,他不明事情的轻重,还导致他人受到损害。
这种“性缓”不值得学习。
他需要学习的是能辨明事情轻重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学习王蓝田之急躁。
王蓝田身上我觉得也没有值得学习之处,虽然“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但我觉得这种“容”,是逃避,是懦弱。
谢无奕去后良久他才问小吏,也许这是他对于性情粗强的谢无奕的畏惧,缺少了该有的刚气。
所以也不值得学习。
译文:
甲
有一个慢性子的人,冬天与别人围炉向火,见别人的裤脚被火烧着了,便慢吞吞的对那人说:“有一件事,我早就发现了,想对您说,又怕您沉不住气;不对您说,又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