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方言的形成、特点和分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龙江方言的形成、特点和分区
本文通过对黑龙江方言的形成过程、语言结构特点和方言内部分区情况的介绍,揭示了黑龙江方言在整个东北方言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方言学研究的价值,希望为进一步开展具体方言小片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理论借鉴。

标签:黑龙江方言方言分区东北官话地域方言
一、黑龙江方言的形成过程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边疆,北部和东部隔黑龙江、乌苏里江与俄罗斯相望。

南与吉林省接壤,西与内蒙古自治区相连。

由于东北三省自古以来历史、文化与地域上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界一般以东北方言或东北官话来统称东北地区居民内部使用的方言,黑龙江方言即是其中的一支地域方言。

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以及三省毗连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远古时期这里便有汉族移民,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汉族人一直很少。

从唐代契丹、棘羯经金元两代女真直到明末形成的满族,历代在这一地区占统治地位的民族所使用的语言都属阿尔泰语系。

从辽代开始,才有大批汉族人从内地移居东北。

这些汉族人大都是契丹建立辽国前后,从幽燕地区被掠夺到东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与少数民族的交往,他们所说的幽燕方言的影响逐渐扩大。

12世纪中叶,女真统治者迁都燕京时,女真族大都会使用汉语了。

金灭辽后,继续强迫大批关内汉族人移居东北。

这些汉人和早期来的汉族人加在一起,数量已相当可观。

汉族文化水平高,人口多,汉语在东北各族语言中自然就占了优势。

这种汉语就是以燕京话为中心的幽燕方言在和东北少数民族语言密切接触过程中形成的早期东北官话。

对黑龙江方言可以有两种理解(聂志平,2005):一是黑龙江省的汉语方言;二是从属于北京官话中的一个分支。

第一种理解是从地域角度来说的,指黑龙江人使用的所有汉语方言,包括一些因移民原因而形成的方言岛。

第二种理解黑龙江方言是北京官话的一支,这里不包括黑龙江地域内所属的其他方言的方言岛,比如处于抚远县境内的二屯话、处于嘉荫县境内的太平屯话和处于虎林县的虎林话,以及黑龙江西部从肇源到漠河站道两侧狭长地带的站话,都不属于我们所谓的黑龙江方言。

这里的黑龙江方言,是从语言角度来理解的。

由于汉民进入的较晚,因此,黑龙江方言形成的历史只有二三百年。

黑龙江早期的居民主要是满、蒙、朝鲜、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赫哲等少数民族。

汉族居民多数由河北、山东迁来。

河北、山东人第一次大批闯关东发生在元明之际。

清朝康熙中叶之后,灾荒严重,迫使关内的贫苦汉民大批迁到关外,特别是自嘉庆(公元1796年)以后,由于清廷禁垦令的废除,移民更是大量涌入。

孙维张(1986)认为,当时移民的路线大致有两条:一是从海路来,多为山东人,从胶东跨渤海,登大连港,或定居于辽宁东部,或经辽宁北上;二是从陆路来,多为河北人,间或有河南人,出山海关,沿辽西走廊,或北上黑龙江,或定居于
吉林省西部草原地区。

少数移民来自山西、河南、辽宁、云南等省。

先期移民定居之后,后期移民便投亲靠友而至,往往形成原籍相同的聚居区。

这类地区的语言虽然也受当地方言的影响,但基本上还保持着原籍的口音。

因为清廷所派遣的官员多来自北京并且当地满人也多用北京话交际,所以黑龙江省的方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并吸收了其他方言的一些成分形成的。

此外,十月革命后大批俄国移民流入本省,有些俄语词汇也渗入本省的方言,成为日常生活用语,如:列巴(面包)、维达罗儿(圆形水桶)、马达姆(胖女人)等。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又侵入了东北,一些日语词也渗入了本省的方言(郭正彦,1986),如:“榻榻米(床上的草垫子)、邮便(邮政、邮件)”等。

所以,从总体上说,黑龙江方言是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同时又具有由于历史沿革所带来的其他地方方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交互影响下形成的多层面的语言融合性特点。

二、黑龙江方言的总体特点
黑龙江方言内部的一致性较强,差别不大。

它在语音、词汇、语法上的结构特点如下:
(一)从语音上来看,黑龙江方言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具有六大特点:
1.普通话零声母音节的合口呼字,本省大都读v声母。

如:武=五。

2.普通话n声母字,如“男、暖、拿”等,全省一般都读n声母。

普通话零声母的开口呼字,如“蛾、饿、碍”等,除庆安、安达、肇洲等今读n声母,漠河、呼玛、黑河等今读零声母外,其他各地今读零声母或n声母不定,有的还可以自由互换。

3.普通话r声母字,本省多数地方读成零声母。

如:“人=银、让=样、热=夜、肉=幼、软=远、如=鱼”等。

4.普通话唇音声母的b、p、m、f与韵母o相拼合时,本省大都读e韵,如bō=(bē)。

5.普通话声母的舌尖前音(z组)和舌尖后音(zh组),也就是古音的精组和知章庄组字一般讀音相混。

6.黑龙江方言在声调上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本省没有入声字,古入声清音声母字今分别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调类里,多数字的调类和普通话相同,今读上声的字比普通话多,这是本省语音声调上的主要特点。

本省各地的声调也多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阴平今读33调或44调,阳平今读24调或35调,上声今读212调或213调,去声今读53调或42调。

“东北官话的调值低在听感上是区别于北京话的一个明显标志”(贺巍,1986)。

(二)从词汇角度来看,本省的方言词汇和北京话相近,所以彼此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但是上文也谈到过,黑龙江方言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有满语、俄语、日语等词语残留在方言的底层,加之此地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生息活动的聚居区,所以黑龙江方言词汇在词源上具有历史文化的丰富性与特殊性是其突出特点;这些词语在北京话中不常见,而在黑龙江省甚至整个东北地区则比较通行。

例如:“苞米、笆篱子、跑腿子、翻小肠、毛嗑儿、磨叨、搁哈”等。

(三)从语法角度来看,黑龙江方言的语法特征与普通话差异不大,刘小南(1992)从传统语法学的词法与句法两方面探讨了黑龙江方言语法与普通话语法具有的一些主要特点:
1.从词法角度看,在构形形态上,黑龙江方言的构形方式与普通话大体相同,只是在具体的语言结构中变化方式不同,体现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一样,主要表现在动词的重叠和形容词的重叠上。

具体地说,黑龙江方言有一种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不是ABAB式,而是AABB式,与黑龙江方言名词的语法意义相同,也表示泛指。

如“磕碰——磕磕碰碰,挑拣——挑挑捡捡,推搡——推推搡搡,拉扯——拉拉扯扯”;黑龙江方言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形式虽然也是AA式,但是重叠后有的加“儿”,有的加“地”,而不加“儿的”或“儿地”。

重叠音节变调情况也不同,加“儿”的,与普通话相同,读阴平;加“地”的,仍读原调,如:“慢——慢慢儿,狠——狠狠地”;形容词重叠后经常作状语,很少作定语,普通话形容词重叠式作定语的,在黑龙江方言通常表现为在形容词前加副词“挺”。

如:高高儿的个子——挺高的个子,黑黑儿的头发——挺黑的头发;从构词角度考察,黑龙江方言合成词的构成方式与普通话大体相同,除了几类构造特殊的名词外,用附加式构成的形容词其类型似乎比普通话丰富得多。

黑龙江方言中有几类构造特殊的名词,它们是由“复音名词+复音后缀、叠音语素+名语素、叠音语素+名语素+虚语素”等类型构成的,如:“鲫鱼瓜子、丫头片子;盖盖虫、毛毛雨;毛毛道儿、末末渣儿”等。

在附加式构成的形容词中,黑龙江方言中常用的前附加语素主要有精、焦、死、稀、溜等表示程度的差别;后附加式构成的类型主要有AXX、AXY、AXYZ、AXYY、ABXY等几类,例如:“酸溜溜、扁得哈、甜里巴唆、软鼓囊囊、猴头巴相”等。

后附加形容词表示事物的属性是多方面的,而且表达的感情色彩总体上看有明显的贬义倾向。

其中AXX和AXYZ类构词能力最强。

2.从词类上看,在实词方面,黑龙江方言中的动词(动词熟语),动宾结构的居多,而且黑龙江人常在词语前面再加上动词语素(刘永发、范传金,1995);形容词的前缀、后缀和重叠等多灵活多变(见上文例证);在副词使用上,黑龙江方言口语中“别”“贼”的使用频率很高。

3.从句法角度看,黑龙江方言在形容词短语的构成上,有一种复音的拟声词,它们前面可加数词“一”构成一种特殊的形容词短语,往往作句子的补语成分,例如:哇哇——一哇哇;呼呼——一呼呼;哄哄——一哄哄等;除了表示一种声音之外,还具有了声音的连续不断、阵阵加强的附加意义;另外在句子成分上,黑龙江方言在表可能以及结果或程度的补语成分上有一些特殊的表达方式。

例如,
表示可能的补语有两种表示方式:能唱好‖唱不好;能看清楚‖看不清楚;唱好了‖唱不好;看清楚了‖看不清楚。

表示程度或者结果的补语,黑龙江方言也可采用“副+形”或者“副+形+了”的偏正短语形式表达。

例如:非常好(好得很)、太热了(热极了)、非常高兴(高兴得很)、太糟心了(糟心极了)。

三、黑龙江方言的分区及研究价值
在对东北官话语言特点的研究过程中,不同语言研究学者对其中的方言分区情况的认识见解基本趋同,分歧不大,只是在方言内部具体的方言小片的归属上还有一些认识标准上差异,其中主要有两派学者的观点影响比较大:
贺巍(1986)认为,根据古影疑两母开口一二等字的今读,从大的方面把东北官话分成吉沈片、哈阜片和黑松片;相应地也把黑龙江方言分成这样三部分:像“鹅、爱”这些字,沈吉片都读成零声母,哈阜片都读成[n]声母,黑松片有些字读成[n]声母,有些字读成零声母;然后再主要根据古知庄章三组字的声母部位和古精组字是否相同,再把各方言片分成方言小片:属于黑龙江方言的有沈吉片中的蛟宁小片、属于哈阜片中的肇扶小片和构成黑松片的3个小片:嫩克小片、佳富小片、站话小片。

郭正彦(1986)认为,根据本省方言的内部差别,可以分为东西两个方言区。

站道两侧呈带状分布的站话和虎林、二屯、太平屯等三个方言岛跟东西两区的方言有差别。

西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嫩江流域,南部、中部的松花江流域以及北部的黑龙江上游,共有53个县市:
哈尔滨安庆木兰方正延寿宾县巴彦呼兰阿城五常双城肇东肇州肇源富裕安达嫩江黑河讷河甘南龙江泰来杜尔大庆德都北安克山克东依安拜泉明水青冈望奎海伦绥棱铁力通河漠河呼玛孙吴逊克嘉荫绥化兰西尚志海林宁安穆棱东宁鸡东鸡西齐齐哈尔五大连池
东区主要分布于牡丹江流域、乌苏里江流域、黑龙江下游和松花江的中下游,共有21个县市:
伊春鹤岗汤原佳木斯萝北桦川集贤双鸭山绥宾富锦同江抚远饶河宝清密山桦南依兰勃利七台河林口牡丹江
东西两区的主要差别是依据舌尖后音(zh组)声母的字,两地的读音有所差别,西区舌尖前音(z组)与舌尖后音(zh组)声母字不同音,而东区读音多相混,同一个字可自由变读,本地人认为没有分别。

通过对黑龙江方言分区的划分,我们可以对方言内部具体的方言点,也就是方言小片的归属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对于进一步开展方言小片的调查和研究既可
以起到指导作用,也可以通过细致的語言田野调查工作更详细地了解到方言小片的语言演变情况,这对于描写整个方言分区的情况具有重要的语言史料价值。

四、黑龙江方言研究的前景
黑龙江方言的研究一直是与东北方言的研究杂糅在一起的,刘晓梅(2008)认为,最初的东北方言研究,由于服务于推普工作,所以东北三省各自对本省的方言普查,主要目的在于寻求与普通话之间的对应关系,因此,着重语音,略于词汇、语法的研究,黑龙江方言的研究也遵循了这一研究趋向。

方言是语言发展的活化石,而方言本身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今后对于黑龙江方言的研究,一方面要在整理前人方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方言内部的方言小片要做语言特征的形式描写与文献资料整理工作;另一方面,结合现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为方言现象提供更充分的解释力是方言研究走向深入发展的关键;同时,作为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聚居区,对黑龙江省内部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发掘与整理描写工作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

在这方面,满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对其他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白,需要语言研究工作者去填补。

参考文献:
[1]郭正彦.黑龙江方言分区略说[J].方言,1986,(3).
[2]贺巍.东北官话的分[J].方言,1986,(3).
[3]林焘.北京官话区的划分[J].方言,1987,(3).
[4]刘永发,范传金.黑龙江方言动词杂论[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3)
[5]刘小南.黑龙江方言语法[J].北方论丛,1992,(6).
[6]刘晓梅.期待绚烂绽放:百年东北官话研究述评[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1).
[7]孙维张,路野,李丽君.吉林方言分区略说[J].方言,1986,(1).
[8]张志敏.东北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5,(2).
(靳开宇闫晶淼黑龙江省绥化学院中文系1520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