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2014年初中化学评价研讨暨复习备考会6 2012年中考化学试题红黑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中考化学试题“红黑榜”
红榜
■注重对学生不同方式和水平的考查,具有教学诊断价值
●某某某某卷第21题
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

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l.8 g,装置④增重2.2 g。

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C.可能只有甲烷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点评:本题以检验混合气体中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存在情况这一物质检验的探究任务为背景,多层次、多角度地考查了学生认识物质、物质变化的方式和水平,实现了题目的诊断功能。

具体而言:学生先要根据二氧化碳遇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性质,判断混合物中没有二氧化碳,这是在宏观物质水平,完成这一分析的学生可以判断出答案A;而后,学生要根据混合气体各物质的元素组成预测燃烧产物,这是在元素组成角度认识物质的转化,学生还要依据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都有增重的现象判断燃烧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并据此逆向推理判断构成原混合物的气体中既有碳元素又有氧元素,判断出答案C和D;对于答案B,则要求学生建立起基于元素守恒的转化关系,建立起物质与元素的定量关系,这是在宏观定量水平。

从元素组成角度认识物质的转化。

学生选择不同的答案,说明学生认识物质转化的角度和水平不同。

另外,这道题的背景是典型探究活动,但由于是选择题,本题在此没有明确设置考点。

实际上,学生只有明确探究活动目的是鉴别四种物质中每一种物质是否存在,才会理解实验过程的设计应该是对四种物质逐一验证,并注意排除相互之间的干扰,进而理解碱石灰的作用是除去可能存在的二氧化碳,排除其对后续检验的干扰,以及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增加的质量有助于判断原混合物中可燃气体中的碳、氢元素质量关系。

如果学生达不到这样的系统认识水平,就可能只停留在基于具体实验环节的现象进行判断的水
平。

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在此题的基础上加入这方面的考查和诊断。

■问题设计层次合理,体现核心能力的考查
●卷第33题
同学们发现NaOH溶液与NaHCO3溶液混合后无明显现象,产生疑问:两种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通过以下探究过程证明NaHCO3溶液与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1)实验装备
①查阅资料:NaHCO3+NaOH=Na2CO3+H2O
②用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NaHCO3、NaOH和Na2CO3三种溶液进行如下实验,为设计实验方案提供参考。

NaHCO3溶液NaOH溶液Na2CO3溶液
加入稀盐酸现象Ⅰ无明显变化产生气泡
加入澄清石灰水溶液变浑浊无明显变化现象Ⅱ
加入CaCl2溶液无明显变化溶液变浑浊溶液变浑浊
加热溶液至沸腾,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澄清石灰水
无明显变化
表中的现象Ⅰ为___________,现象Ⅱ对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过程
【实验1】证明反应生成了Na2CO3
同学们选用上表实验中的药品,设计了如右图所示实验,先在NaHCO3溶液中加入
A溶液,无明显现象,再滴加NaOH溶液,溶液变浑浊,则A溶液是__________。

有同学提出这个实验不足以证明有Na2CO3生成,其理由是_________。

为了证明
有Na2CO3生成,需要继续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

【实验2】证明反应后NaHCO3不存在。

同学们参考上表中的实验,又设计了一个
实验,虽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但可以证明反应发生了,该实验方案是_________。

(3)实验反思
通过实验1和实验2说明,对于没有明显现象的化学反应,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证明反应的发生,这两个角度是___________。

点评:本题较为全面、深入地考查了学生的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不仅考查了学生查阅资料、设计方案、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和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对比较、质疑、分析综合。

系统思考等高级思维能力的运用情况。

例如,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经历系统设计高级思维活动。

在实验1中,设计实验方案证明有碳酸钠生成时,学生需要系统分析实验1中物质所发生的变化,确
定其反应后的物质组成,再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别设计实验方案。

在分析论证、反思评价、获得结论的过程中则需要分析综合、比较、质疑、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

在评价实验1的方案时,学生要从“还有哪些情况可能会产生浑浊”这一角度进行质疑;在反思实验1和2,概括设计实验的两个基本角度时,需要学生对两个实验的设计思路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

本题各小题在认知水平层次要求上逐层递进,既包括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如对现象1和现象11对应的化学方程式的考查),也包括结合具体现象对物质间的转化进行分析。

判断,还包括了根据要求设计实验方案解决陌生情景问题(如实验2的方案设计)。

■运用新信息试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某某潍坊卷第12题
明胶是从动物骨头或结缔组织中提炼出来的胶质,主要成分为蛋白质。

工业上在提炼明胶时一般用含铬化合物做催化剂,铬是一种重金属,其化合物对人体有毒。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蛋白质是一类营养素
B .蛋白质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C .酸奶、果冻等食品中可添加工业明胶做增稠剂
D .利用工业明胶制造的医用胶囊中铬元素含量超标,危害服用者的身体健康
点评:本题是一道新信息的试题,主要包括两个新信息:一个是“明胶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另一个是“铬化合物催化剂对人体有毒”。

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后,再联系已有的知识,就可以进行正误判断,形成对一些生活和社会问题的基本认识。

如学生会认识到“工业明胶不能进入人的身体,不适合用于食品和药物”等。

通过新信息的试题,可以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学生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就可以更好地读懂科普文章,有利于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形成一些正确的生活观点。

本题虽然不难,但是意义非常重大。

本类试题在设计时有两点注意:一是所选择素材要既有化学知识的内涵,又能够紧密地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二是在设置选项时要涉及内容尽量广泛,能够体现对一些社会、生活观点的判断,能够有机联系相应的化学知识。

■运用陌生情境表现熟悉的实验原理
●卷第32图
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研究两个问题。

实验1:研究燃烧的条件
【步骤1】在C中加入少量白磷并加入热水,塞好胶塞使导管口进入热水
中发现白磷不燃烧;
【步骤2】打开K1,关闭K2,将A中的溶液滴入B中,C中有气泡冒出,白磷燃烧,B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1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燃烧的一个条件。

它是。

实验2:研究CO2与NaOH固体的反应
【步骤1】A中盛有稀硫酸、B中Na2CO3固体,C中NaOH固体。

打开K1,关闭K2,将A中溶液滴入B中,气球变大,打开K2,关闭K1,一段时间后气球没
有明显变瘪。

【步骤2】依据以上实验现象,改进后重新添加药品,进行实验2.
【步骤3】打开K2,关闭K1,将A中液体滴入B中,用燃着的木条放在K2上方的导管口,发现木条熄灭,则上述操作的目的。

然后进行后续实验,说明CO2与NaOH固体发生了反应,后续实验
的操作与现象为。

点评:本题利用陌生的实验装置,对已学的化学反应原理进行实验验证,且用同一实验装置实现不同原理的实验。

学生需要通过对实验装置的观察,分析实验装置的原理,理解装置中各部分仪器的作用,然后与学过的实验原理结合,综合分析实验方案、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并用语言文字和化学用语进行表达。

本题涉及的具体化学实验是燃烧条件、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性质等。

这些实验内容都是《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新增加的必做学生实验。

完成这些必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熟悉如何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制备方法,如何运用实验研究化学概念和原理。

在此基础上,学生要能够应用已有的知识,对熟悉实验进行关联、迁移、转换、重组等。

本题还通过实验的操作、现象及问题的讨论,突出考查了学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具体表现在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突出体现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

■运用陌生情境表现熟悉的实验原理
●卷第32题
完成下列各题:
(1)已知由Cu到Cu(OH)2可经三步转化:Cu→CuO→CuSO4→Cu(OH)2。

而Al经两步反应可得到Al(OH)3,写出其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其它反应物自定):,。

(2)初中学过得到CO2的化学反应有多种,可由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反应得到CO2。

①已知:Na2CO3 + H2SO4= Na2SO4 + H2CO3(H2CO3不稳定,分解直接得到CO2),该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
型中的反应;
②由化合反应得到CO2,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之一:
③由分解反应得到CO2,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之一:
④由置换反应得到CO2,写出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之一:
点评:本题虽然设问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直接(没有STS情景),但是能够针对初中化学物质性质学习中学生应形成的核心能力之——“根据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进行考查,体现了物质性质学习的功能价值,是一种值得倡导的命题方式。

本题第(1)小题,为学生提供了Cu到Cu(OH)2的转化路径,请学生设计Al到Al(OH)3;的转化路径,围绕着“金属的性质”这一核心内容进行物质性质应用(实现物质间转化)的考查,同时,更有意义的是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形成了“依据物质类别建立转化关系”的基本思路。

第(2)小题主要考查的是根据反应类型推测转化关系。

由于学生所学知识的限制,本部分内容主要靠学生对相关物质性质的回忆完成。

但是,依据反应类型实现物质转化,在后续学习中有重要价值。

例如,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实现不同价态物质间的转化、利用复分解反应规律实现不同类别物质间的转化是高中阶段实现物质转化的两条主要路径。

黑榜
■试题考查内容单一,设问缺少层次
●某某卷第32题
根据下列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图回答问题。

温度/℃0 20 40 60 80
KNO3的溶解度/g 110 169 (1)图中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是。

(2)50℃时,乙的溶解度为是。

(3)60℃时,将甲、乙、丙的固体各40g分别加入100g水中充分溶解后,能
形成饱和溶液的是。

(4)影响硝酸钾溶解度的因素是。

A. 温度
B. 压强
C. 水的温度
点评:本题虽然有4道小题,但是从设问分布来看考查内容比较单一。

在知识技能的考查中,主要是第(3)题对饱和溶液的含义和溶解度概念的应用的考查。

而在该内容主题中,还包括溶液的组成、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及简单计算、结晶现象、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点。

在过程方法的考查中,主要是对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的考查。

但是,在对获取和加工信息能力的考查方面,主要考查了通过观察获取信息的能力,并未涉及对信息加工能力的考查。

例如,在第(l)题中,确定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在第(2)题中找到50℃时乙的溶解度数据。

这两个题目在考查内容和认知水平层次上均没有差别,简单重复。

本题在考查形式上,并没有体现溶解度及相关知识在物质分离任务中的价值,孤立地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测试,没有与海水晒盐、物质提纯等真实问题背景建立联系,缺少对化学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体现。

此外,本题第(4)题选项的设计不够严谨、科学,其中A选项“温度”与C选项“水的温度”是一致的,而答案仅为A选项,有待商榷。

■试题考查内容单一,设问缺少层次
●某某某某卷第23题
A是钠的氧化物,B、C、D、E是初中常见的盐。

下图是这些物质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省略。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C,E。

(2)A→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可用D制烧碱,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要将没有标签的B、C、D、E四种溶液区分开来,某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

方案中试剂①为(填化学式,下同),试剂②为溶液。

点评:本题从形式上看是一道涉及物质转化的推断题和物质检验的题目,但题目中实际并未涉及对物质转化思路的考查,仅仅是物质性质的应用;也未涉及对物质检验任务探究思路的考查,仅仅是碳酸钠、硫酸钠和氯化钠三种典型的盐的检验方法的回忆和再现。

具体来看,题目以A是钠的氧化物为切入点,利用金属氧化物与酸的反应规律推出B为硫酸钠,D为碳酸钠;根据BD均可生成E,谁知E为氯化钠;同理,推知C为硝酸钠。

可见,题目仅仅考查了对物质性质的相关知识。

本题第(4)小
题通过实验流程的形式,考查物质检验,由于题目中给出了每一步的检验任务限
制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不需要经过系统思考就可解决问题。

中考兼具水平
性考试和选拔性考试的双重功能,需要一些基础的、识记水平的题目,但是,作
为一道综合解答题,设问点基本上处于回忆再现的水平,值得命题者思考。

此外,本题的各个考点之间相关度过高,一个问点不会,就会导致全题不得分,使得题目的诊断功能下降,也值得引起命题者的注意。

■未将实验过程的考查与化学知识的考查融合
●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某、怒江、迪庆、某某卷第29题
请回忆“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活动与探究,并结合酸、碱、盐的性质完成下列各题;
(l) NaNO3属于(填“酸”、“碱”或“盐”),NaNO3在水中能解离出Na+和。

(2) HCl溶液和NaOH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反是因为生成物中有水;HCl溶液和K2CO3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因为生成物中有水和气体;AgNO3溶液和NaCl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反是因为生成物中有。

(3)下列几组物质混合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有。

A.NaCl溶液和KNO3溶液B.BaCl2溶液和稀硫酸C.NaOH溶液和K2CO3溶液
(4)有一包含有MgCl2、 CaCl2和少量泥沙的粗盐,要除去其中的杂质,得到纯净的NaCl晶体,设计了如下实验:
步骤一:将粗盐放入烧杯中,加适量水充分溶解后进行过滤。

步骤二:向步骤一得到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步骤三:向步骤二得到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步骤四:向步骤三得到的滤液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后进行蒸发。

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①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②步骤二中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目的是。

③步骤四中加入了过量的稀盐酸,无需另加试剂,只进行蒸发操作就可得到纯净的NaCl晶体,是因为。

点评:本题是一道实验题,但是它却又以“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活动与探究”为载体。

从第(l)~(3)问重在考查物质分类等概念、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对物质之间能否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判断等,这些都是特定的化学知识,学生只需通过记忆、理解,进行直接应用,不存在对化学实验的目的、步骤的确定。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以及时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获得实验结论的过程,因此此题表面上是实验题.本质却不是实验题。

第(4)问出现了实验步骤,但是这种表达方式不需要学生进行设计,只需要学生接受这些实验步骤,学生在头脑中分析的依然是实验原理,并不需要呈现生动的实验过程,在设问中涉及的“作用”、“目的”和“原因”依然与实验原理是紧密相关的,考查的依然是特定的化学知识、学生只需通过记忆、理解,进行直接应用即可,因此难以考查学生真实的完成实验的能力,更不存在应用已有的实验原理,对实验进行关联、迁移、转换、重组等能力。

■所给信息虽然丰富但彼此缺少相互关联
●某某某某卷第4题
请对图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不同温度下水分子运动速率不同水分子模型溶解度曲线
A.受热时水分子的运动速率没有改变
B.水向氢气和氧气组成
C.一个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D.硝酸钾的溶解度比氯化钠大
点评:本题是一道用图示呈现信息的试题,所用图示内容较为丰富,既有水分子运动的微观示意图、又有水分子的模型图,还有表达物质溶解度曲线的坐标图。

如此丰富的信息,相互之间却较少关联,因此在设问时只能对每一图示逐一设计选项内容,学中在思考时,对不同的图示也不存在综合思维的过程。

本题即使没有图示信息,学生也可以对选项进行判断,因此所给的图示信息并没有引发学生深入的思维过程。

学生只是再现记忆、理解的知识,不存在获取和加工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些图示信息就失去了它的存在价值。

■对科学探究的考查重外在形式,忽视内在思维逻辑
●某某某某卷第31题
化学小组同学对酸的性质很感兴趣,向老师提出研究硝酸的性质,老师高兴答应并带领同学们进行了硝酸性质的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1)将石蕊试液滴入稀硝酸中,预计石蕊试液由紫色变色。

(2)将Zn片投入稀硝酸中,预计将产生H2,其名称为。

【实验验证】同学们按上述设计做了实验,却发现石蕊变色后一会儿即褪去,Zn片投入稀HNO3后,溶液中冒出气泡,产生无色气体A,在试管口气体A变成红棕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B。

【提出问题】(1)石蕊试液变色后为何会褪色?
(2)上述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硝酸具有哪些特性?
【查阅资料】看到如此异常的现象,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上网查到了下列资料:
(1)硝酸可与Zn、Cu等多种金属反应生成相应的硝酸盐,但不生成H2。

(2)氮元素某些气态物质的物理性质
【猜想与分析】(1)小明同学认为石蕊变色后又褪色的原因是由于试管不干净,含有其他杂质造成的,要证明小明的观点,应进行的操作是。

(2)大家一致认同了红棕色气体B是NO2,但对于无色气体A及变化的原因有不同的看法:
①小丽同学认为A是NH3,但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
②小强同学认为A是N2,也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原因是;
③经讨论,最终大家获得了A是NO的共识。

NO遇氧变成NO2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探究】小红同学对硝酸能与Cu反应很感兴趣,便取了一小块铜片投入稀HNO3中,发现Cu溶解,也出现上述Zn与稀HNO3反应的类似现象,确证生成了NO,并在老师的帮助下,测出恰好反应的Cu和HNO3的质量比为8∶21,由此获得了Cu与稀HNO3的反应方程式为。

【交流与反思】根据探究结果,请你解释稀HCl跟铜不反应而稀HNO3却能跟铜反应的原因。

点评:本题以探究硝酸的化学性质为任务,表面上看,实验设计、实验验证、提出问题。

查阅资料、猜想与分析、实验探究、交流与反思等探究要素比较齐全,但是这些要素间的关系却缺少连贯逻辑。

例如:提出问题中的“石蕊试液变色后为问会褪色”始终未得到解决;问题“锌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无色气体是什么”,不是通过猜想假设——设计实验与实施——搜集证据——形成结论的过程解决的,而是“经讨论,最终大家获得了A是NO的共识”,完全没有思考过程。

而且,本题中一些考查点的设计既不在探究过程的整体理解上,也不在探究要素所承载的高级思维能力上,对具体知识的考查也不在教学重点上,显得比较牵强。

例如.题目专门设计了一个“实验探究”环节.探究铜与稀硝酸的反应,而考查点却是依据Cu和HNO3的质量比为8∶21,且一种产物是NO,完成化学反应方程式。

首先,题目中没有信息提示学生产物一定有Cu(NO3)2,且课标也不要求学生推断金属和氧化性酸的反应产物,因此学生推断为Cu(NO3)2,或是其他什么物质都是合乎情理的。

其次,即便学生正确写出产物为硝酸铜,学生要根据铜和硝酸的质量比推断化学返程式中铜和硝酸的系数比,再计算出硝酸铜的系数,进而算出一氧化氮的系数,还要推算出反应物中的氢氧元素在生成物中表现为水,这一连串的过程,其实只是要考查化学反应中的元素守恒以及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推论,但是本题需要如此繁复的计算,与课标有关要求是不相符的。

最后,本题的交流与反思环节,本应是一个开放的考查学生反思、质疑等创新思维品质的环节,但是题目中提出的问题是“请你解释稀HCl跟铜不反应而稀HNO3却能跟铜反应的原因”,其行为动词是“解释”,把开放的创新性的活动环节变成了利用已有知识或信息进行解释的封闭性问题,而学生其实缺少氧化还原性的知识,整个题目也没有给学生任何合理的理论支持,所以学生只能模糊地用类似“稀HNO3具有特性”回答,没有达到解释类任务对证据和理论支持的要求。

因此,整体看来,本题徒有探究之形,缺少探究之实,对陌生物质的考查也缺少足够的信息、支持,不是一道合适的中考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