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毛概
毛概课件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三章 第二章
中共二大: 中国革 命的对象就是帝国主 义和封建主义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三章
问题: 帝国主义侵华有功吗?
结论: 帝国主义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 的总根源。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三章
为什么要反对封建主义?
第一、封建剥削制度是帝国主义统治中 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 统治的社会基础。
这是近代者谢缵泰所作,在香港发表。有人为此画题词:沉沉睡睡我中华, 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
不同点
旧民主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 革命
时代特点
领导力量 指导思想
属于资产阶 无产阶级社会主 级民主革命 义革命范畴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民 马克思主义 主主义
革命前途
相同点
资产阶级共 人民民主专政国 和国 家 主要的任务都是反帝反封; 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族 民主革命
(三)中国为什么形成半封建 社会而非资本主义社会?
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
但这种刺激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封建制度的根基依然保持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先天不足 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官僚资本联合挤压。
(四)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革命的性质、两大根本任务
(1)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关于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所有。
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的革命性质。
毛泽东思想概论 第三章
关于保护民族工商业
“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 只是封建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只是地 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而不是一般地 消灭资本主义。” 发展经济的总方针: 在国营经济领导 下,五种经济成分统筹兼顾,分工合作, 以促进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发展。
大学毛概知识点总结前三章

大学毛概知识点总结前三章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世界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辩证法是分析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方法论,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
2.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所产生的社会组织形式,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要分为两个基本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3.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生产方式是人们进行生产活动的方式和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建立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和劳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4.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历史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社会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论。
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形态更替的规律等。
第二章:社会主义社会1.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产生是由于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结果。
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制度,还是一个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制度。
2.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等。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最终目标。
3.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经济结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包括国家控制的社会主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两个部分。
社会主义经济由国家控制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组成,非国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存在的非国家组织的经济。
4.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相对于资本主义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具有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最终消灭阶级和剥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等优势。
第三章:共产主义社会1.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最高阶段的社会制度,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社会不再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实现了人的全面自由和全面发展。
毛概第三章节第一节

(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 •促进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立准备了干部和思想条件。 促进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促进了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为中国共产党立准备了干部和思想条件。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时代条件 指导思想 领导阶级 革命前途 革命对象 革命动力 革命性质
世界资产阶级革命 世界无产阶级革命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 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革命两次历史性转变: 中国革命两次历史性转变:从大革命的失败 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 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 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历史性转变。 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历史性转变。 这种胜利与失败的反复交替与鲜明对比, 这种胜利与失败的反复交替与鲜明对比,促 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概括和总 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真概括和总 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 论。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
中华民族
(主要矛盾)
封建主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毛概第三章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本章重点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正确认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立这一理论的过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3、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史上的重要的地位。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关于殖民地•1853年,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提出殖民地及殖民主义有“双重使命”,即破坏性使命和建设性使命,两者都是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
•殖民地的“破坏性使命”主要表现在对殖民地传统社会经济结构的破坏上,但由于宗主国的政治、经济情况不同,各个殖民地的历史情况、殖民对象、自然生态条件和社会集团的不同,因此殖民地所受的影响在质量上有很大的差别。
由于殖民,西属美洲殖民地和英属印度殖民地传统经济结构的瓦解和破坏是巨大的。
但在热带非洲,除占极少面积(法属西非为8%,撒哈拉以南非洲为5%)的经济作物种植地区外,殖民地的绝大多数地区都保持了原始的农业社会结构。
•殖民地的“建设性使命”,即积极意义,通常表现在以下方面:宗主国通过向殖民地输出资本、技术,进行建设,为其提供了现代化的港口、道路等基础设施,殖民地的商品经济也得到发展,城市化步伐加快,出现了铁路、公路、电讯、电话、医院、学校,把原本落后的殖民地地区带入了市场经济领域,比较典型的例子如香港。
思考: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第一,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第二,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政治的、文化的生活中起了颇大的作用;但是,它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它的力量是很软弱的,它的大部分是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的。
毛概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不仅基于以毛 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近代中国国 情的正确判断和对中国革命特征的正确把 握,而且还来源于对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 和总结。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
• ①从党创立到1926年前后,党逐步形成了新民主 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包括制定反帝反封建的民 主革命纲领以及关于统一战线、工农联盟、无产 阶级领导权等思想。 • ②民主革命道路理论的初步形成。在创建农村革 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毛泽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 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其条件;总结了实行"工农武 装割据"的经验;提出中国革命应当先占乡村、后 取城市的战略,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 夺取政权这一具有中国特点的民主革命道路理论。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 最主要矛盾。 ——毛泽东
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
•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 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为建设富强民主国家、改善人民生活、确 立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 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半 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中 国共产党要在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里 领导人民革命并取得胜利,就必须认清这 一基本国情,深入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特 点和时代特征。
(一)近代中国国情
独立的封建国 1840鸦片战 家 争 半殖民半封建 社会
• ③抗日战争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 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经过了北伐战争的胜 利和失败,也经过了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和第五 次反"围剿"战争的失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经过对这些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及理论概括,在遵 义会议以后,中国民主革命开始再次走向新的胜 利。特别是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锻炼,党对中国 革命的认识逐步成熟。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系 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实践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 命的基本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新 民主主义基本纲领、人民军队建设、革命根据地 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多方面得到展开,使新民主主 义革命理论达到成熟。
毛概第三章

一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现时依据
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它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起飞的基 地。 据解放初期的统计,雇工在500人以上的工厂在民族资本主义的工厂中
只占0.1%,69.7%的工厂只有不到10个工人,79.1%的工厂是工场手工业。
一 为什么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的起点、时限、总任务及认识的变化。
二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过渡时期总路线
主体和两翼:
主体:
国家工业化
两翼: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的实质: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
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成为新中国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 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三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1.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2.政治领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奠定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
制度的基础
三 如何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3.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大陆上消灭了。封建地主阶级,除开个 别地区以外,也已经消灭了。富农阶级也正在消灭中。原来剥削农民的地 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阶级分子正处在由 剥削者变为劳动者的转变过程中。广大的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 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它的队伍 扩大了,它的觉悟程度和文化技术水平大大提高了。知识界也已经改变了 原来的面貌,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
毛概 第三章节

可能性: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条件
(1)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 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国家的不统一, 帝国主义的间接统治相互争夺,军阀割据及其混 战,是农村革命根据地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 (2)大革命的影响,群众运动的基础 (3)正式红军的存在 (4)党的正确领导及决策
中国第一个红色政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这里诞生
3、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三者之 间的关系
(1)土地革命是民主革命的中心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 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保证。 (3)农村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 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
4、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意义
• 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 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 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解决中国革 命的具体问题,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28年毛泽东在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 什么能够存在?》和 《井冈山的斗争》等 文章中提出了“工农 武装割据”的思想。
1、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探索
1938年毛泽东在 《战争和战略问题》 文章中明确指出:经 过长期武装斗争,先 占农村,后取城市, 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 来。
(3)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4)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 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近代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 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独立自主地分析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对 中国革命的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毛概整理第三章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1、近代中国国情根本性变幻: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演变过程: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手段,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帝国主义的侵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条件,但并没有使中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半殖民地:主权不完整,经济不独立;半封建:封建社会解体,封建剥削制仍保持)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的根本任务: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中国人民两大历史任务:(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前提(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与人民共同富裕——目的和归宿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历史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进程。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毛概第三章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重点:1、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难点: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为了终结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是一个过渡性质的阶段,一定要向更高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阶段发展。
——周恩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在政治上,实行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治制度,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2、在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3、在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共存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从而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使新民主主义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
资本主义经济: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还是需要尽可能的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的积极性,这些对国民经济有利的一切城乡资本主义都是允许其存在和发展的。
个体经济:中国的小农经济发展动向,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矛盾A建国后头三年国内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B 1952年后,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2年9月以前,毛泽东认为先要经过一个较长时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阶段,这个阶段也许十几年,也许二十几年甚至三十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两次修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1)只有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国家才能独立和富强(2)只有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才能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上述理论指导下,积极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社会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
毛概书每章内容概括

毛概书每章内容概括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首先,作者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和产生的时代条件。
然后,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重视和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基础,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首先,作者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析,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然后,详细阐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设想。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思想支持。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
首先,作者回顾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并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
然后,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思考和指导原则,包括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管理方式。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论。
首先,作者解释了科学的基本特征和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然后,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方法论的贡献,包括唯物辩证法的运用和实践的重要性。
此外,本章还探讨了科学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读者可以了解到马克思主义对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为科学研究提供思维工具和指导原则。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学基础。
首先,作者分析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毛概第三章资料

3)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
△ 农民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 的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
△ 特点:都是劳动者;同样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时刻面临着失业、失学、 破产的威胁,因而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要求,是革命 的基本动力,也是无产阶级主要的同盟者。
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
2)前途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即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 命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 命阶段。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上是怎样处理新 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两者之间关系的问题。
袁世凯
慈禧
中国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清贵族夫人与外国驻华公使夫人合影。
3)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并非 因为它是资本主义,而是因 为官僚资本主义是一种垄断 资本和反动国家政权结合在 一起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个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依靠 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 它的存在和发展严重地阻碍 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 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 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属 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 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在中国革命的“两步走”的问题上必须反 对两种错误倾向:
❖ 一种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认为中国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只有由资产阶级领导,革命胜利后 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 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只有坐等资本主义发展后,再 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毛概课件第三章第一节

为了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不同的阶级先后 在近代中国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展示着自 己的力量,不同程度地推动着中国革命不断向前发展。
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 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 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 案,都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都不能 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期待新的阶级及其政党 领导新的革命,呼唤新的革命理论的产生。旧民主 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 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提供了客观条件。
独立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半封建的社会的中国半殖民地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政治上丧失许多主权经济上丧失独立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经济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战争签订条约社会性质改变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起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加深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进一步加深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形成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表现
1840 年以来,帝国主义列强强迫中国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 约除要求中国割地赔款外,外国侵略者从中国取得了诸如关税协 定、治外法权、传教、商船和军舰内河航行、驻扎军队、投资设 厂以及租界、租借地和海关等一系列特权,使中国不断地半殖民 地化。 巨额的战争赔款,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极其沉重的负担。从 《南京条约》赔款 2100万元,到《马关条约》赔款 23000万两, 再到《辛丑条约》赔款 45000万两,数量越来越大。从鸦片战争 到八国联军人侵的六十年间,清政府的对外赔款,连利息在内共 约13亿两白银。为了应付赔款,清政府一方面加强对人民搜括, 弄得民穷财尽 ;一方面只好向帝国主义借款,以关税等收人为担 保,从而加强了帝国主义对中国财政的控制。
毛概 第三章

存在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3
2 3 4
对改造任务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 在理论上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肤浅
学习苏联经验的教条化和党内生活民主 集中制不健全 对改变落后面貌的急切愿望
邓小平提出改革,首要和基本的理论问题是要搞清 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论,认为这个时期至少上百年。
失误和偏差: 在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 就要到来,我们某些同志却像个小脚女 人,东摇西摆的在那走路,老是埋怨别 人说走快了、走快了,过多的品头论足、 不适当的埋怨,无穷的忧虑,数不清的 清规和戒律,以为这是指导农村中社会 主义群众运动的正确方针。否,这不是 正确的方针,这是错误的方针。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三
在工作方法上过粗 在社会主义改造高潮期间,一些行之 有效的工作原则、工作方法,被搁置一边。 出现了强迫命令,违反自愿互利原则, 工作简单粗糙。在反对“右倾机会主义”和 “小脚女人”的批判中,甚至采取急风暴雨 式的政治压力简单地推动改造。
第四,“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 上述失误在没有得到纠正的情况 下,又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 动,使问题反而扩大了。 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经营管理体制, 长期束缚了生产力发展以致 “长时间 遗留了一些问题”。
讲授内容:
•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和历史经验 •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基本特征和 主要矛盾
• 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背景和 原因 •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 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逐 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 社会。
毛概第三章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土地革命的完成,使国内阶级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正如当时一首歌中所唱的,“最后的一口粮做的是军粮, 最后的一块布做的是军装,最后的一个儿子送到了部队 上。”土地制度的改革为夺取全国胜利准备了取之不竭 的人力和物力源泉。 广大农民拥有土地的梦想成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耕 农。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 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
——《毛泽东语录》
“一穷二白“的国情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原因
一方面:小农经济增产潜力有限,难 以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迅速
社会主义工业化
增长的需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不 仅工业资本比重小,而且缺乏重工业 的基础,依靠它本身的力量无法有力 地推进工业化的发展。而且在私营企 业和国家各项经济政策之间,在私营 经济和国营经济之间,以及私营企业 内部资本家与职工之间,利益冲突越 来越明显。
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 构成主要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 级力量。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 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 本的经济成分及与之相联系的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之间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为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
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 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 盾。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 义制度建立起来时。
这时国内主要矛盾不再是 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 盾,而是人民对经济文化 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 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 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了。
毛概第三章

3、方法论意义:观察和研究社会发展问题的 基本理论依据;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四、 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的更替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物质 生产 实践
阶级斗争构成了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革命、社会改革以及文化:重要动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决定力量
社会 发展 规律 和历 史创 造者
社会发 展基 本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社会 发展 动力
历史 的创 造者
社会形态 更替 特殊性 的表现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 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
人类社会在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 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所 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其特点
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转变时可 根据特殊的历史条件而超
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 矛盾: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一)概念: 1、经济基础: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 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内容上看,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2、上层建筑: (1)含义: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 形态及与之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2)内容:政治上层建筑+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
社会形态的更替的一般规律:
(一)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即统一性,指各国历史发展过 程所具有的一般性、共同性和普遍性。
毛概第3章

农业改造与手工业改造的比较
相同点 性质 个体农业 手工业 小私有、 合作化 积极领导、 逐步 劳动者 道路 稳步前进 过渡 道路 方针 方式 不同点 步骤 互助组、初级 社、高级社 供销小组、供 销合作社、生 产合作社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依 ♣方 ♣政 ♣道 ♣内 ♣步 据 法 策 路 容 骤 ♣必要性 ♣可能性
两者关系:工业化是改造的基础和目的,改造是工业化的条 件和手段。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2.总路线的实质和最显著的特点
♣实质: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成 为国家和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
♣显著特点: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
♣体现: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
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三阶段
马恩对共产主义 发展阶段的划分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共 产 主 义 发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 展 历 程
过渡时期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列 宁
♣无产阶级夺取 政权后,必须经过 一个相当长的从资本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
2.为什么向社会主义转变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四马分肥
(个别公私合营企业的利润分配)
资本家红利 20.5% 企业公积金 30%
国家税收 34.5% 职工福利 15%
国家税收:34.5% 企业公积金:30%
职工福利:15% 资本家红利:20.5%
第3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 1956年底,中国生产资料私 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毛概第3章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 军管会接收 江南造船厂命令。
军管会没收 中央银行命令。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保护民族工商业
毛泽东视察 上海申新九厂。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
翻身农民积极支前。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小资产阶级是可靠的革命力量
青年学生举行反美示威游行。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3)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的一部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
领导力量
指导思想 革命目的 世界关系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以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思想指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显著区别
领导力量 指导思想 革命目的 世界关系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义革命的道路
1.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艰辛探索 “城市中心论”在实践中的失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 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
国体: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 础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 义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近代中国国情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
封建社会
主权独立
领土完整
生产关系纯粹
十七世纪,西方社会进入近代化, 十七世纪,西方社会进入近代化,开始工业 革命,此时的中国仍停留在传统状态, 革命,此时的中国仍停留在传统状态,落后于西 方文明发展,到十九世纪西方普遍进入工业化, 方文明发展,到十九世纪西方普遍进入工业化, 开始全方位介入中国社会,中西文明的这种碰撞, 开始全方位介入中国社会,中西文明的这种碰撞, 是传统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锋,谁优谁劣, 是传统的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交锋,谁优谁劣, 一目了然。 一目了然。
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 根本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
外国侵略者的目的不是使中国的民族资本得到发展, 外国侵略者的目的不是使中国的民族资本得到发展,而是要寻求更广大 的市场,掠夺更多的资源,攫取更丰厚的利润。为了这个目的, 的市场,掠夺更多的资源,攫取更丰厚的利润。为了这个目的,外国列 强对中国采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 强对中国采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尽管中国在 对外关系中仍保持着独立国家的形式, 对外关系中仍保持着独立国家的形式,但在实际上已被纳入不平等条约 体系,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 体系,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严重破坏 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一个半 殖民地的国家。 殖民地的国家。
日军正在刺杀无辜的中国青年
俄军正在砍杀中国老百姓
正确评价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之历史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观目的,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主观目的,决不是为了给中华民族带来西方文明和 发展,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发展,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殖 民地和半殖民地,阻碍中国的自主发展。 民地和半殖民地,阻碍中国的自主发展。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同时又给 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一方面,自然经 中国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的条件和可能。一方面 自然经 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商品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 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商品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 又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的市场。从这点上说, 又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劳动力的市场。从这点上说,帝国主义的入侵确实 在中国“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但是这种客观作用也只是暂时的, 在中国“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但是这种客观作用也只是暂时的 之后帝国主义又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我们 之后帝国主义又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压迫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应当辩证地看待帝国主义侵略。 应当辩证地看待帝国主义侵略。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 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 ----毛泽东 ----毛泽东
关于中国近代史上限划分的两种观点
第一种:1840年鸦片战争 第一种:1840年鸦片战争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中国从此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西方史学家:由于西方对中国的冲击,打破了中国一治一乱的循环 西方史学家:由于西方对中国的冲击, 第二种:1600年后 第二种:1600年后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西方文明开始向中国渗透
1、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形成及其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世界资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和中国封建社会日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趋没落、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
一、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形成原因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的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有自己独立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的殖民地而言的, 的政府,是一个主权国家,实际上政治上逐渐被列强控制, 的政府,是一个主权国家,实际上政治上逐渐被列强控制,经济上逐渐 沦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就社会发展形态而言, 沦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一部分。就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殖民地 是历史的倒退。 是历史的倒退。
本章教学目的
1、深入了解和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 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成、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2、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中国革命实践 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的产物, 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核心 理论. 理论.
第 一 节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理 论的 形成
(一) 一 近 代 中 国 国 情
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农业文明 的挑战,晚清政府毫无回应和准备: 的挑战,晚清政府毫无回应和准备: 从政治体制来看, 从政治体制来看,慈禧太后对政权 的掌控使中国以明君善治为特征的 君主制畸型发展。从经济结构来看, 君主制畸型发展。从经济结构来看, 是典型的农业经济。 是典型的农业经济。大清王朝已经 开始日渐衰退,政治腐败、 开始日渐衰退,政治腐败、财政困 军备松驰。 难、军备松驰。而闭关锁国的外交 政策,对国际准则的无知, 政策,对国际准则的无知,使中国 隔绝于世界之外. 隔绝于世界之外.正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年鸦片战争爆发, 景下,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 的大炮把中国带入近代。 的大炮把中国带入近代。
半殖 民地 半封 建社 会的 形成 及其 原因
根 本 原 因
官僚资本主义的压 制 封建主义土地所有制 的严重阻碍
2、 半殖 民地 半封 建社 会的 基本 特点
(1)中国形式上是独立的,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 中国形式上是独立的,
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为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加速了中国封建时代自给 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的解体, 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 主义因素的产生,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主义因素的产生,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3)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构成统治中 )中国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相勾结, 国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国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4)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政策, )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政策, 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 造成中国实际上长期不统一,政治、经济、 展极端不平衡. 展极端不平衡 (5)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某些发展,但很微弱, )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有了某些发展,但很微弱, 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6)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人民尤其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 是占人口80%以上的农民极端贫困化 以上的农民极端贫困化. 是占人口 以上的农民极端贫困化 (7)封建主义统治者顽固地推行以儒家为中心的思想 ) 文化,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文化,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帝国主义则宣扬与推行殖 民主义思想文化,麻痹中国人民的斗志。 民主义思想文化,麻痹中国人民的斗志。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937年12月,日本东 年 月 日日新闻》 京《日日新闻》报道了日 日军把被捕的 军“片桐部队”的两名军 片桐部队” 中国青年作为新兵 官在南京紫金山一带进行 训练刺杀的活靶子 杀人比赛的消息。 杀人比赛的消息。
战争
时间
签订条约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
赔款 对英国赔款2100万 对英国赔款2100万 2100 元
主权影响
割香港;开放广州、 割香港;开放广州、厦 福州、宁波、 门、福州、宁波、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 ;协 协 定关税
1840—— 第一次鸦 1840 1842年 1842年 片战争
1856—— 第二次鸦 1856 1860年 1860年 片战争
上述两种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划分,均以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为标志。 上述两种中国近代史开端的划分,均以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为标志。由 此可见,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西方文明挑战中国文明、工业文明 此可见,中国近代化的过程是一个西方文明挑战中国文明、 挑战农业文明,中国文明回应西方文明、 挑战农业文明,中国文明回应西方文明、农业文明回应工业文明的过 程。
1、
二、封建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原因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是指在封建 半封建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的同时, 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的同时,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经济形态,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等经济形态,是不完整的资本 主义。在文化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 主义。在文化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发生动摇,各 种资本主义思想涌入。就社会发展形态而言, 种资本主义思想涌入。就社会发展形态而言,半封建 是历史的进步。 是历史的进步。 外国资本主义、 外国资本主义、帝国 主义的压制
对日本赔款23000万 割辽东半岛、 对日本赔款23000万 割辽东半岛、台湾及 23000 其附属岛屿、 其附属岛屿、澎湖列 两白银
岛给日本 对英、 对英、法、德11国赔 11国赔 款45000万两白银(年 45000万两白银( 万两白银 39年还清 年还清, 息4厘,分39年还清, 本息合计98200万两) 98200万两 本息合计98200万两)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 “使馆界”,界内不 使馆界” 许中国人居住, 许中国人居住,由各 国派兵保护
天津条约》 《天津条约》 瑗珲条约》 《瑗珲条约》
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 200万两白银 200万两白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割去六十多万 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 平方公里领土) 平方公里领土) 800万两白银 至800万两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