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外历史上的政治制度建设
一、中外历史的政体建设
(一)中国古代的政体——封建专制主义中央制度
1.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层含义。
专制主义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的随意性。
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分配中,全国军、政、财权统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2.特点:①主要特点是皇权至高无上和专断独裁。
②中央统帅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产生原因:①经济上,是由封建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②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
③理论上,韩非子有关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
4.兴衰过程
(1)战国萌芽:①理论上,韩非子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②实践上,商鞅变法规定废分封,行县制,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朝建立
政治上:①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②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中央和地方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③颁布秦律。
经济上:①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②统一度量衡;③统一货币;④统一车轨,修驰道。
思想文化上:①统一文字;②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③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实行愚民政策。
作用与认识: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3)西汉巩固
内容:①实行刺史制度;②颁布“推恩令”和“符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③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④实行察举制;⑤实行编户制度。
作用与认识: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4)隋唐完善
内容:①实行三省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②创立和完善科举制度,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③调整和健全了府兵制。
特点:分散相权、控制用人权
作用与认识: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有合作,相互牵制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科举制是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扩大了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质,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4)北宋加强
内容:①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
②集中行政权。
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到各地作知州,设通判与其互相牵制。
③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官理地方财政。
④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任地
方司法官。
⑤发展科举制。
特点:强干弱枝,分化事权(从集中军权入手,极大削弱地方势力)。
作用与认识:北宋采取强干弱枝的办法,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于防止地方割据起了一定作用,但也带来了严重的恶果: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过大,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地方财政困难,这给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5)元朝新发展
内容:①健全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②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特点:①地方行政体系有了重大发展;②建立了中央政府直接对边疆地区管理的制度(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作用与认识:元政府的措施,是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成功尝试,同时又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新举措。
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直至今日。
(6)明清强化
内容:明初:①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改土归流”;②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与调兵权;③颁《大明律》;④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特务统治;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朝官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改土归流”。
特点:废除相权,特务统治,文化专制。
作用与认识:明清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衰落。
八股取士,使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科举制至此已失去积极作用。
文字狱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两大基本矛盾及其解决
(1)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①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同为宰相,相互监视的监督。
②北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
③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
(2)中央与地方的矛盾:①秦朝推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②西汉实行刺史制度,监察地方。
③北宋军事上强干弱枝,行政上派文官作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
财政上在设转运使官理地方财政;司法上,中央派文官任地方司法官。
④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⑤明朝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
⑥清朝加强对地方的管辖。
6.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时期起着不同的作用,具体说,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起进步作用;在明清以后主要起消极甚至是反动的作用。
进步作用: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④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消极作用:①经济上,束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
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7.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①皇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②中央集权日益加强。
(二)中国近代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1.君主立宪制
19世纪60年代以后,在一些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他们在政治上主张
实行君主立宪制,但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
19世纪90年代末,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变法运动,要求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但最终未能实现。
2.民主共和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成立了南京临时政府(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是中国近代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
辛亥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推翻帝制,创建共和国的第一个成功行动,临时政府实行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制的确立。
但共和制有名无实。
(三)中国现代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49年至1954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行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
(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是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1689年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君主立宪制在英国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②内阁制、政党制等现代政治制度也逐渐形成和发展。
(2)美国共和政体的确立:①美国独立战争中发布的《独立宣言》体现了天赋人权的基本精神;②1787年宪法,根据三权分立学说确立了美国的国家制度并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3)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艰难历程: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了《人权宣言》,揭示了自由平等的原则,制定了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
②吉伦特派当权时期,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③1804年拿破仑建立了第一帝国,到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
④1848年二月革命又建立了第二共和国。
⑤直到19世纪后期,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才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政体。
(4)其他国家:①俄国:1861年改革后仍是沙皇专制君主政体。
②意大利: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后,实行君主立宪制。
③日本:天皇制,即君主专制;1889颁布宪法后变为君主立宪制。
④德国:1871年完成统一后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⑤德国、日本、意大利曾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度建立法西斯统治。
二、中国古代的官制、选官制度和兵制
1.中央官制
(1)三公九卿制:秦朝设立,三公即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以下设诸卿,分掌政务。
(2)三省六部制:创立于隋文帝,完善于唐朝,历代沿袭。
唐朝对三省六部制的完善主要体现在唐太宗进一步明确三省的职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2.地方官制
(1)分封制: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诸侯争霸战争的进行,分封制逐渐崩溃。
西汉初期曾部分使用分封制,但很快形成王国问题,其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
明朝初期,明太祖曾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但藩王势力日益膨胀,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2)郡县制:商鞅变法,在地方废除分封制,设立县制。
秦朝推行郡县制,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组织。
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对后世影响深远。
(3)郡县制与封国制并行。
汉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
封国分为王国和侯国两级。
王国名义上受朝廷节制,实际上与割据无异,形成了王国问题。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了王国问题。
侯国相当于县,不受所在郡监督,直属朝廷。
(4)行省制。
元朝在地方设行省制,行省是中央的最高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
其行政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
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俞益明显。
3.选官制度
(1)世袭制:奴隶社会实行。
(2)军功授爵制:战国秦国商鞅变法时实行,依据战功授予相应的爵位,打击奴隶主贵族世袭特权;培养了大批军功地主,壮大了统治阶级。
(3)皇帝任免制:秦朝中央官吏及郡守县令直接由皇帝任免。
(4)察举制。
察举制是两汉推选、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创立,包括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内容。
西汉和东汉初选举的依据是人才的才能和品德,东汉后期却变为门第族望,察举制被官僚家族支配。
(5)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实行的选官制度。
九品,即把人才分为九个等级,作为政府选用人才的依据,中正,有名望的推官,人才的等级由他们评定。
(6)科举制:科举制是利用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创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改革于北宋,僵化于明清,改造于戊戌变法,结束于1905年。
科举制产生的根本目的、演变过程及评价
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
演变过程:①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②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③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考试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④唐玄宗开元年间,由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为定制;
⑤北宋时科举制发展,主要表现在:严格考试程序,考试分三级进行,殿试成为定制;减少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完善方法,实行糊名法;增加录取名额。
王安石变法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太学成绩优秀者可以直接为官。
⑥明清时,演变为八股取士,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形式上严格分为八个部分。
⑦1898年戊戌变法时,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设经济特科。
⑧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
评价:科举制度作为一种以考试选拔人才为官的制度,在明清之前,积极作用占主导地位,明清时期,消极作用占主导地位。
积极作用:①抑制门阀。
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改变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
②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科举制使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过考试参加了政权,扩大了官吏来源,从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
③提高了官员的素质。
科举考试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④加强中央集权。
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中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⑤促进了文学的繁荣。
如唐朝科举制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到明清时其积极作用消失殆尽。
消极作用:①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或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
②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③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④科举制不利于知识创新和创新人才的出现。
4.中国古代主要兵制
(1)府兵制:①源于西魏的鲜卑族,实行鲜卑族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实行军民异籍。
②隋朝沿用,实行军民同籍,兵农合一,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③唐太宗调整和健全府兵制,增加军府数量,兵将分离。
④唐玄宗开元年间,实行募兵制,府兵制崩溃。
(2)募兵制:唐玄宗开始实行,兵将之间有了隶属关系,有利于建立强大的军队,但易于形成割据势力,导致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3)保甲制:北宋中期,王安石变法实行保甲制,保丁平时务农,战时作战,是一种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制度。
(4)猛安谋克制:女真族完颜阿骨打推行。
猛安谋克作为社会基本组织,即是军事组
织,又是地方行政组织。
这种兵农合一的制度,对金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5)八旗制度: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立,按军事组织把女真人编制起来,是一种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
★古代五大兵制中的府兵制、保甲制、猛安谋克制、八族制度都是兵农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其共同特点是“兵农合一,军政结合”。
5.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秦朝时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的监察事务。
(2)汉武帝时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分为13个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但出巡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刺史失去监察的作用。
(3)北宋时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
(4)元朝设御史台作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
(5)明朝设按察司,负责地方监察事务,同时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民的不法行为。
(6)监察制度的作用:①有利于中央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②有利于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
★思考题:
1.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为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设立了一套较为完整严密的监察制度,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封建社会监察制度最早起源于何时?列举史实说明。
秦朝,御史大夫兼理国家监察事务
(2)两汉时期监察制度有什么变化?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
刺史级别不高,但巡察时代表中央,可以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并逐步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
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3)北宋时期监察制度又有何新的变化?结合有关史实说明,并分析这一变化的根源及影响。
北宋:在地方上,各州设通判。
通判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生效。
根源:唐朝藩镇节度使权力过大,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北宋统治者为了防止重蹈覆辙采取了这一措施。
影响: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4)综观历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你如何评价它?
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
也是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2.人才是关系国家兴衰的重要因素,我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
(1)从先秦至明清,我国有哪些著名的选官制度?
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八股取士。
(2)试分析隋唐时期、明清时期,我国实行的选官制度在当时所产生的影响。
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它拟制了门阀士族,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参政,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稳定,推动了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明清时期实行的八股取士,严重阻碍了社会进步,成为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创新才能,阻碍了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变。
3.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秦朝建立,经过历朝历代的沿袭变革,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的条件有哪些?该制度为什么能够存在两千多年?
条件:①韩非子提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主张。
②封建地主经济的确立和发展。
③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出现了一系列的专制做法。
④秦灭六国,第一次形成统一局面,破除了旧制度的束缚。
原因:①分散的封建地主经济的长期存在,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
②主张君主专制、大一统的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提供了长期存在的理论根据。
(2)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在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方面各有何突出特色?
唐太宗——分散相权、控制用人权;宋太祖——从集中军权入手,极大削弱地方势力;明太祖——废除相权,实行特务统治。
(3)明清时期专制制度受到极大冲击。
试从思想方面举例说明。
出现反对君主专制的民主思想,如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顾炎武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4.(2006年江苏高考题)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
并指出其影响。
①史实: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②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③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