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一学期力学实验复习全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上学期实验复习1
1.(1) 某同学要进行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请在下面列出的实验器材中,选出本实验中不需要...的器材填在横线上(填编号): ①打点计时器 ②天平 ③低压交流电源 ④低压直流电源 ⑤细绳和纸带 ⑥钩码和小车 ⑦秒表 ⑧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 ⑨刻度尺
(2)某同学研究小车在斜面上的运动,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得到一段纸带如图所示。
在纸带上选取几个相邻计数点A 、B 、C 、D ,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均为T , B 、C 和D 各点到A 的距离为s 1、s 2和s 3。
由此可算出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打点计时器在打C
点时,小车的速度大小v c = 。
(用已知的物理量符号表示) 2.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
某同学得到一条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并在其上取了A 、B 、C 、D 、E 、F 等6个计数点(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点,本图中没有画出)打点计时器接的是220V 、50Hz 的交变电流.他把一把毫米刻度尺放在纸带上,其零刻度和计数点A 对齐.(下
述第(1)、(2)、(3)小题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由以上数据计算打点计时器在打C 点时,物体的即时速度v C 是______m/s ;
(2)计算该物体的加速度a 为________m/s 2
;
(3)纸带上的A 点所对应的物体的即时速度v A =______m/s ;
(4)如果当时电网中交变电流的频率是f =49Hz ,而做实验的同学并不知道,那么由此引起的系统误差将使加速度的测量值比实际值偏_______(填“大”或“小”).
3.(1)小车拖着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如图是经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的一段,计数点序号(按打点顺序计数)是1、2、3、4……,已知交流电的频率为50Hz ,
纸带上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打印点。
则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是______m/s 2
,小车做__________(填“匀速”、“匀加速”或“匀减速”).(保留3位有效数字)
(2)为了测量一个高楼的高度,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在一根长为l 的绳两端各拴一重球,一人站在楼顶上,手执上端的重球无初速度的释放使其自由下落,另一人在楼下测量两球落地的时间差t ∆,即可根据l
、t ∆、g 得出高楼的高度(不计空气阻力).
①从原理上讲,这个方案是否正确_____________,理由: ②从实际测量来看,你估计最大的困难是
4.某同学设计了一个探究小车的加速度a 与小车所受拉力F 及质量m 关系的实验,图(a )为实验装置简图.(所用交变电流的频率为50Hz )
(1)图(b )为某次实验得到的纸带,实验数据如图,图中相邻计数点之间还有4个点
未画出,根据纸带可求出小车的加速度大小为 m/s 2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2)保持砂和砂桶质量不变,改变小车质量m ,分别得到小车加速度a 与质量m 及对应的
1,数据如下表:
请在方格坐标纸中画出m
a 1-
图线,
并从图线求出小车加速度a 与质量倒数m
1
之间的关系式是 .
(3)保持小车质量不变,改变砂和砂桶质量,一位同学
根据实验数据
作出了加速度a 随拉力F 的变化图线如图所示。
该图线不通过原点,其主要原因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10分)为了探究受到空气阻力时,物体运动速度随
时间的变化规律,某同学采用了“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时,平衡小车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后,在小车上安装一薄板,以增大空气对小车运动的阻力。
(1)往砝码盘中加入一小砝码,在释放小车 ▲ (选填“之前”或“之后”)接通打点计时器的电源,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
(2)从纸带上选取若干计数点进行测量,得出各计数点的时间t 与速度v 的数据如下表:
请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小车的v-t图像。
(3)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该同学认为: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小车所受的空气阻力将变大,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根据v-t图象简要阐述理由。
6.科技馆中有一个展品(展品周围环境较暗),该展品有一个不断均匀滴水的龙头(刚滴出的水滴速度为零),在平行频闪光源的照射下,可以观察到一种奇特的现象:只要耐心地缓慢调节水滴下落的时间间隔,在适当的情况下,看到的水滴好象都静止在各自固定的位置
不动,如图中A、B、C、D所示。
该展品的最大高度为2m,重力加
速度g=10 m/s2。
(1)要想出现图中的这一现象,滴水时间间隔应为T=_____s,
光源闪光频率为f=_____Hz。
(2)若将滴水时间间隔减小为目前的一半,请将观察到的现象画
在刻度尺图中(水滴用点表示即可)。
(3)若将目前的光源闪光频率f略微调大一些,则将观察到的奇
特现象为__________
7.在“探究共点力合成的规律”的实验中,用图钉把橡皮条的一端
固定在板上的A点,在橡皮条的另一端拴上两条细绳,细绳另一端系着绳套B、C(用来连接弹簧测力计)。
其中A为固定橡皮筋的图钉,O为橡皮筋与细绳的结点,OB和OC为细绳。
(1)在实验中,如果只将细绳换成橡皮筋,其它步骤没有改变,那么实验结果是否会发生变化?答:。
(选填“变”或“不变”)
(2)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3)图乙中的F与F′ 两力中,方向一定沿AO
方向的是_____。
8.(1)图甲为“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装置.
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测量同一组数据F1、F2和合力F的过程中,橡皮条结点O的位置不能变化
B.弹簧测力计拉细线时,拉力方向必须竖直向下
C.F1、F2和合力F的大小都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D.为减小测量误差,F1、F2方向间夹角应为90°
②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如图乙所示,由图可知拉力的大小为____ _N.
单位N
图乙
高一物理上学期实验复习2
9.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等。
一位同学在学习了滑动摩擦力之后.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于是他通过实验探究这个问题。
(1)这位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成正比;这属于上述科学探究的_▲_环节。
(2)为完成本实验.需要自己选用器材其中他选用的木块应是下列选项中的_▲_ A .各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正方体 B .各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正方体
C .各面粗糙程度相同,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D .各面粗糙程度不同,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
(3)在本实验中,该同学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
方案一: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秤水平拉动木块,如图甲所示;
方案二:术块与弹簧秤相连,弹簧秤水平固定,通过细绳水平拉动木板,如图乙所示
①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更易于操作的是______(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②该实验应该记录的数据确_▲_;
③如何根据数据分析并判断该同学的观点_▲_。
10.(上海市长宁区2008年4月模拟)如图所示,在研究平抛运动时,小球A 沿轨道滑下,离开轨道末端(末端水平)时撞开轻质接触式开关S ,被电磁铁吸住的与轨道末端等高的小球B
同时自由下落.改变整个装置的高度H 和改变A 球释放时的初位置做同样的实验, 发现A 、B 两球总是同时落地. (1)该实验现象揭示了A 球在离开轨道后在__________方向 上分运动的规律; (2)该实验装置的设计思想所体现的物理思维方法和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1.(上海市嘉定区2008年4月模拟) (1)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时,让小球多次沿同一轨道运动,通过描点法画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轨迹。
为了能较准确地描绘运动轨迹,下面列出了一些操作要求,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前面的字母填在
横线上__________。
(A )通过调节使斜槽的末端保持水平 (B )每次释放小球的位置必须不同 (C )每次必须由静止释放小球 (D )记录小球位置用的铅笔每次必须严格地等距离下降 (E )小球运动时不应与木板上的白纸相接触
(F )将球的位置记录在纸上后,取下纸,用直尺将点连成折线
A
(2)作出平抛运动的轨迹后,为算出其初速度,实验中需测量的数据有__________和
__________。
其初速度的表达式为v0=__________。
(3)某学生在做“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中,忘记记下小球做平抛运动的起点位置O,A 为物体运动一段时间后的位置,根据图示,求出物体做平抛运动的初速度为()
12.(上海市静安区2008年4月模拟)如图所示,在斜面上有一个滑块,在滑块中央装有一宽度为L挡光片。
当滑块经过斜面上的B Array点时,装在斜面B点的光电计时器(图中没有画
出)记录到挡光片经过B点的时间为Δt,于是
滑块中央在B点附近的瞬时速度v B就近似
为。
若滑块以加速度a 下滑,当挡光片的前端到
达B点时,滑块的速度为v,挡光片(宽度不知)
经过B点的时间为Δt。
则滑块中央在B点附近
的瞬时速度v B又可近似表达为。
但是,由于挡光片有一定的宽度,光电计时器记录到挡光片经过B点的时间不可能很小,
所以上述的瞬时速度v B实质是经过B点的平均速度。
答案
1.(1 ②④⑦ (2)a = (s2-2s1) / T2 或a = (s3-2s2+ s1) / T2或a = (s3-s2-s1) /2T2;
v c = (s3-s1) / 2T。
2.(1)0.16;(2)0.42-0.44;(3)0.070-0.080;(4)大
3.(1) 1.90(仅此一答案),匀减速
(2)①正确
理由:只要能给出正确的高度h的表达式或方程均给分,但只有文字说理不得分
②最大困难:Δt的测量
4.:(1)0.510 (2)略(3)没有平衡摩擦力
5.(1)之前(2)(见右图)
(3)同意在v-t图象中,速度越大时,加速度越小,小车受
到的合力越小,则小车受空气阻力越大。
6.(1)0.2,5 (2)图略(水滴应出现在5、20、45、80、125、180cm处)(3)水滴在逐渐上升
7. (1)不变(2)B(3)
8.(1)① AC ②4.00
9.略
10.竖直;等效思维法控制变量法或实验比较法
11.(1)A、C、E,(2)x、y,x g/2y,(3)C
12.L/Δt v+aΔt/2 挡光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