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合集4套┃2020年柳州市名校语文高一(上)期末监测模拟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鉴赏家
汪曾祺
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叶三是个卖果子的。

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

到了什么节令送什么果子都是一定的。

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

他的果子都是原装。

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

“棒打萝卜”,摔在地下就裂开了。

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

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

端午前后,枇杷。

夏天卖瓜。

七八月卖河鲜:鲜菱、鸡头、莲蓬、花下藕。

卖马牙枣、卖葡萄。

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儿”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

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

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

他还卖佛手、香橼。

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

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叶三五十岁整生日,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

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


季四太爷即季陶民。

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

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

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

叶三不须通报,一来就是半天。

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

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

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

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

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

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

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

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

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

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

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唔!你怎么知道?”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
“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季陶民最爱画荷花。

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

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不对?”
“‘红花莲子白花藕’。

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
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
为君破例著胭脂。

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

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


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

不过您的画我一张也不卖!”
十多年过去了。

季陶民死了。

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

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

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

叶三说:“不卖。


有一天有一个外地人来拜望叶三,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

客人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

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客人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叶三说:“不卖。


客人只好怅然而去。

叶三死了。

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一九八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季陶民“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这看似闲笔,实则表现出季陶民率性脾气,也为叶三送果的情节做了铺垫。

B.“紫藤有风”,“花是乱的”一段,借助白描语言的神力,让一个果贩与一个鉴赏家的形象精致地叠合在一起,可谓神来之笔。

C.从情节和结构来看,很难在作品中找到一般小说那种清晰的线索,强烈的冲突,波澜起伏的情节,甚至很难概括出一个故事梗概,颇有“散文”的特征。

D.小说语言独具特色,准确、干净、不失华丽,大量使用短句,使语言凝练又明快活泼,形成了一种独到的文风。

2)情节是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内容,本文是通过哪些情节来塑造叶三这个“鉴赏家”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小说的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

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作为中国高铁“四纵四横”高铁网建设的收官之作,宝兰高铁的开通标志着中国高铁网建设开始向“八纵八横”的目标迈进。

2016年7月,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发布,在“四纵四横”的基础上打造“八纵八横”,实现相邻大中城市间1-4小时交通圈、城市群内0.5-2小时交通圈。

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的推进,中国高铁将迎来发展的新时代。

按照《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30年,中国铁路网运营里程将达到2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4.5万公里左右。

(摘编自搜狐网《中国“四纵四横”高铁网收官迎来“八纵八横”时代》)
材料二
华商报记者从西安铁路局获悉,作为首条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铁,宝兰高铁自开通以来客流持续火爆,截至8月9日开通满月,累计发送旅客58.5万次,日均近2万人次,“高铁丝路游”已经成为了今年夏天旅客出行的一大热点。

宝兰高铁开通以来,日均开行动车组33对,平均每22分钟1趟,西安至兰州的运行时间由此前的8小时缩短至3小时。

此外,针对宝兰高铁开通后去去往兰州、西宁方向游客增多的实际,西安铁路局联合西安市旅游局,邀请甘肃省旅发委及丝路沿线城市旅游部门在西安北站共同举行“乐乘高铁·畅游丝路”旅游推介会,推出“高铁十旅游”多项旅游产品,旅客持高铁票和身份证可享受宝兰高铁所经城市和地区的景区、酒店住宿、餐饮等多项优惠政策,从吃、住、行多方面为旅客打造“一条龙”的出行服务。

(摘编自雷婧《宝兰高铁开通满月日均发送旅客近2万人次》)
材料三
银西高铁、吴忠至中卫城际铁路目前进展顺利,2018年银川至中卫段高铁将通车运营,宁夏人盼望已久的高铁梦将提前实现。

2020年银西高铁等将全线建成通车,届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将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宁夏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地域文化氛围浓郁、旅游和矿产资源丰富,但目前其境内大部分铁路为单线,运输能力和技术标准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宁夏经济社会和对外发展的客观需求,不利于宁夏发挥区位优势,提升核心竞争力。

作为“一带一路”经济合作的辐射区域,高铁的发展将为宁夏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也给宁夏发展提供巨大的机遇,扩大与外界的经济连接,将宁夏的经济社会发展纳入全国的大市场中,参与国内和国际竞争。

宁夏的高铁建成后,可以进一步打通西部能源向东、向东南运输的最便捷通道,同时带动铁路沿线地区物流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更会带动区域之间的人员、物资、特产等的交流和互动,等于将整个宁夏的路网进行了一次全面优化升级。

而作为国家“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宁夏更可以顺势而为,抓住国家设立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重大机遇,全面加强国际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建设富裕、美丽的新宁夏。

(摘编自新华网《高铁助力幸福梦想照进现实》)
材料四
“云浮郁南的无核黄皮,今天刚摘的,尝尝。

”粤桂黔名优特产品展销会上,广东果农宋少冰向在云浮展位前好奇驻足的人们推荐。

个大饱满的黄皮,还带着新鲜采摘的香气,一下子就吸引了大量的围观者。

贵广高铁开通后,广州至贵阳最快仅需4小时。

瞄准高铁机遇的远不止宋少冰一人。

粤桂黔三省区自2014年底实现高铁互通以来,务实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珠江一西江经济带建设,以贵广、南广高铁为纽带,以打造国家级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为目标,推进区域合作与发展。

粤桂黔“4小时经济生活圈”逐步形成。

8日,第三届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联席会议在贵州都匀召开。

记者从会上获悉,13个城市共同签署《粵桂黔高铁经济带协同创新合作共识》,另有13个高新技术产业合作项目进行了现场签约。

(摘编自李妹妍《粤桂黔共绘“4小时经济生活圈”》)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宝兰高铁的开通既意味着“四纵四横”高铁网建设的完成,也意味着“八纵八横”高铁网建设的开
始。

B.贯通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首条高铁——宝兰高铁的开通,使得“高铁丝路游”成为今夏旅客出行热点。

C.银西高铁目前进展顺利,2020年银西高铁将全线建成通车,宁夏人盼望已久的高铁梦将提前实现。

D.由于贵广高铁的开通,粤桂黔名优特产品展销会上,宋少冰的无核黄皮的香味吸引了众多的围观者。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高铁发展的终极目标是高铁网实现“八纵八横”,城际交通更省时,铁路网运营里程达到20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5万公里左右。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报道了宝兰高铁,但报道角度不一样,材料一主要突出宝兰高铁的标志性作用,材料二则主要突出其开通后带来的变化。

C.建成宁夏高铁等于将整个宁夏的路网进行了一次全面优化升级,所以国家将宁夏作为“向西开放”的战略高地,使之可顺势而为,大有作为。

D.材料三除了报道宁夏将进入高铁时代,也提到了宁夏的文化、资源、交通现状等,这些是作为新闻主体呈现的,这也是与其它材料的不同之处。

3)高铁开通运行会带来哪些好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驯火者
火箭如喷着火舌的莽兽巨龙,梁思礼这些第一代中国“驯火者”就要为这头巨兽套上笼头,绑上马鞍,驾着它从战争的废墟驰向航天的大门。

中国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出生在“文革”最乱的年代。

“生于乱世,先天不足”,注定了这枚火箭多舛的命运。

那时,留美归国的梁思礼担任该型号火箭的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

远程运载火箭要求精度更高,控制系统也要更进一步,原有的分离元件组成的计算装置,体积、重量过大,必须做出小型弹上计算机。

这在当时,是个棘手难题。

梁思礼大胆决策,决定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

但这种方案必须用到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在当时技术成熟度并不高,对于导弹研制和发射来说,这块神秘莫测的区域虽然诱人却少有人染指。

当时只有美国的一款洲际导弹用过,但元器件经常出问题。

梁思礼和负责制导控制的同志,决定从系统设计上解决集成电路稳定性问题。

他们重新推导了制导方程和关机程序,最后拿出了一个方案,减少了三分之一集成电路,不仅为计算机“瘦了身”,还解决了可靠性的问题。

然而,与政治上的压力比起来,技术上的压力还只是小儿科。

1969年底,军管会与北京市联合组织“705”大会战,提出了“改革研制程序,不搞烦琐哲学”的口号,用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抓科研。

大会战虽然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但是以群众运动方式研制导弹,使大部分设备在试验时问题百出,有的不得不回厂返修,甚至重做。

梁思礼被逼无奈,想出了另一个对策。

他说:“当时我留了一个后手,我没敢把弹上所有的东西拿去会战,仅仅同意把地面设备、电源设备,这些不是太重要的东西拿去会战了。

结果会战表面轰轰烈烈,其实回来以后还得返修整顿,搞得非常被动。


就在这样的闪转腾挪中,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步步进行着。

1971年春天,远程运载火箭各个分系统完成,送到211厂做总装测试。

测试中,梁思礼发现笔录仪上出现了一个不应该有的“毛刺”干扰,而且时有时无。

为了查明原因,梁思礼带领技术人员“守株待兔”等了几个小时,最后发现是相邻车间用电载荷瞬间突变造成的。

还有一次,因为脱落插头里的一颗小钢珠不见了,梁思礼就要带着大家趴在厂房里找上几个小时。

总装阶段中,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后来,在解决航天的可靠性问题上,梁思礼提出了“十倍理论”,意思是在概念设计阶段,花一块钱能解决的问题;拖到方案设计阶段,就要花十元钱才能解决;到了出样阶段,要花一百元钱……
而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中,最后的问题又何止十倍?为了搞掉这些“毛刺儿”,梁思礼带着同事在211厂不分昼夜拼命干,一干就是五十天,最后把自己累得尿血住院。

1977年,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走上正轨,连续六次试验都取得成功。

1980年,梁思礼带领九人精度小组,对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的设计、工艺、环境和可靠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精度分析工作。

1985年,他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桂冠。

倘若时空能像纸张一样轻松折叠,用铅笔在上面戳个洞,再展开:美国普渡大学模拟电网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梁思礼,五院里夜夜鏖战的梁思礼,酒泉发射基地里做着发射前最后检查的梁思礼,站在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领奖台上的梁思礼……在每一个节点,梁思礼眸子里不变的热情抵御着时间的轮番攻击。

时间夺去了他的青春,却没能撼动他的初心——对中国航天不倦的追求。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住的地方并不大,房子的装修也很简单、朴实。

这栋房子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房子,还有唐山大地震时留下的裂缝。

(黄奔《我和梁启超之子梁思礼的交往》)
②梁思礼说:“我们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

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

’这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梁思礼院士自述》)
③梁思礼坦言,真善美需要坚持,有时候还要吃些苦头。

“吃苦头就吃吧!”他爽朗地笑着说,自己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刘茜《访梁启超之子梁思礼》)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梁思礼在担任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期间,遭遇了不相上下的技术压力和政治压力。

B.为了保证航天的可靠性,梁思礼提出“十倍理论”,认为需要在总装测试阶段费时费力,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琐碎问题。

C.梁思礼在工作中有着“拼命三郎”的美誉,他带领211厂的同事不分昼夜地搞掉“毛刺儿”,以至于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

D.文章正文的最后一段以抒情性的笔触,夹叙夹议,对梁思礼的生平和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赞美。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思礼深受父亲爱国热情的激发,他看到了当时中国航天事业筚路蓝缕的艰辛,这促使他留美归国,并成为了第一代“驯火者”。

B.文章说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命途多舛,“先天不足”主要指中国当时的航天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生于乱世”主要指研发工作受到了“外行指导内行”的干扰。

C.梁思礼为了避免“705”大会战给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造成损失,拒绝将弹上的地面设备、电源设备等东西拿去会战。

D.文章以“驯火者”为题,新颖生动,既突出了远程运载火箭难以驾驭的特点,更凸显了航天工作者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力量。

E. 梁思礼笑看人生,淡泊名利,提倡继承先辈的业绩,尽己所能,将之发扬光大,然后从事教育工作,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努力培养莘莘学子。

3)梁思礼身上体现了中国第一代“驯火者”所具有的哪些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其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钢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振声激杨,伺者因此觉知。

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

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节选自《后汉书·张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B.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曾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C.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D.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儒家的六种经书——《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者称为“孝廉”。

C.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D.乞骸骨,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辞的委婉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聪颖明慧,善于广泛学习。

他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游学到“三辅”之地,并进入洛阳到太学参观、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B.张衡品格高尚,不慕世俗虚荣。

他被推举为孝廉,却不应荐;屡次被三公的公署征召,都没有就任;皇帝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为郎中,他也没去。

C.张衡“善机巧”,造候风地动仪。

候风地动仪的质地、尺寸、形状、文饰以至整个结构的“巧制”、测定时的效验都体现了他高超的制作水平。

D.张衡不畏权贵,为政机智果断。

河间王和很多豪族大户,胡作非为;张衡担任河间相后严厉治理,先暗中探得奸党的姓名,然后一下子同时逮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2)验之以事,合契若神。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

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

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迎其母归养。

监泰州西渓盐税,迁大理寺
...丞,徙监楚州粮料院,母丧去官。

服阙,以晏殊荐,为秘阁校理。

仲淹泛通
六经
..,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尝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以至其子易衣而出,然仲淹晏如也。

岁大蝗旱,江、淮、京东滋甚。

仲淹请遗使循行,未报。

乃请问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赈之,禁民淫祀,且条上救敝十事。

岁余,徙苏州。

州大水,民田不得耕,仲淹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

延州诸砦多失守,明年正月,诏诸路人讨。

仲淹曰:“正月塞外大寒,我师暴露,不如俟春深入,贼马痩人饥,势易制也。

况边备渐修,师出有纪,贼虽猖獗,固已慑其气矣。

”仲淹为将,号令明白,爱抚士卒,诸羌来者,推心接之不疑,故贼亦不敢辄犯其境。

以疾请邓州,进给事中。

后徙荆南,寻徒杭州,再迁户部侍郎
....,徙青州。

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音,非宾客不重肉。

妻子衣食,仅能自充。

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

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

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

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

又遗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

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B.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C.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D.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没有亲属供养、无依无靠的人。

其中,“孤”指年幼丧父的孩子;“鳏”指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指丧夫的女子;“独”指年老无子的人。

B.大理寺为掌管刑狱的官署,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

明清时与刑部、赌察院并称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C.“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周易》《乐经》。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副长官为侍郎。

掌管全国的土地、赋税、户籍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崇尚简朴生活。

妻儿的饭食仅够充饥。

他要求自己的几个儿子不能穿华贵的衣服出门,出门前要换衣服。

B.范仲淹重视灾情并善于治灾。

当江、淮、京东这些地区出现严重灾情时,他极力请求朝廷派逍官员前去治理。

在苏州为官时,他引导百姓疏通河渠来治理水灾。

C.范仲淹富有智谋。

当朝廷要诏命各路讨伐西夏时,范仲淹认为冬季严寒,宋军露宿挨冻不如等到春天深入故境,敌军马瘦人饥,宋军势力会更容易制服敌军。

D.范仲淹深受百姓爱戴。

他去世时,四方听问噩耗的百姓都为之叹息,羌部族的首领数百人也为其忡念痛哀。

4)翻译下面句子。

(1)仲淹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

(2)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

三、选择题
6.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陕南是泉眼组成的,陕南是河溪组成的,有草木的地方,就有清水,它们在地下冒出来,从山隙隙里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