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二轮复习 诗歌鉴赏之鉴赏形象专题突破 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2021高考语文复习专题打破:诗歌鉴赏之鉴赏形象
1.2021年考试大纲中对这一考点提出了两点要求: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考察时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3.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
4.表达技巧指诗人在借助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时,灵敏运用一般创作规那么和方法所表现出来的详细而又特殊的艺术手段。
包括修辞技巧和其他借景抒情等表现技巧。
5.评价作品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以及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6.2021年高考,诗歌鉴赏仍是重点,考察形式不会有大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比较阅读鉴赏题可能有所增加,像2021年卷那样,把两首在某一点有相通之处的诗词放在一起比较异同;选材范围会有所扩大,不仅有HY巨匠级诗人的作品,也会有不知名诗人的作品,不仅有唐诗宋词,还会有清诗甚至是近代诗等非主流的作品。
总体上看,2021年高考仍以“稳〞为主。
第一节鉴赏形象
1.(2021年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答题。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②箨(tuò):笋壳。
③帙:包书的布套。
(1)本诗前三联描写了竹子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才能。
前三联,都是描写竹子的形象的,首联写嫩绿的有一半还包着笋壳,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表现嫩竹新出之态;颔联写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
暗了下来,当竹影移过,酒樽也顿时变得清凉,表现了竹影给人的阴凉之感;颈联写新雨过后,竹子更加美丽干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淡淡的清香,表现了竹子的香味。
(2)此题考察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才能。
“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挪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3)此题考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才能。
尾联是诗人有感而发,认为只要不被摧残,一定可以高入云霄,从寓意的角度理解,考生应该将之转移到人,以竹喻人,“不被摧残〞就是要保护关心人,理解尊重人。
【答案】(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字写出了竹影挪动扩大的渐进过程。
“晚〞字那么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是错觉。
(3)例如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
例如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
例如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2.(2021年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晚泊
□欧阳修
卧闻城里钟,系舟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此题考察鉴赏诗歌的形象的才能。
考生很容易找出诗中写“月〞的三处,难点在于分析每处所写景物的作用。
在分析写景作用时,考生不能单纯地看写“月〞的三处,而应联络上下诗句的内容,从整体出发,进展赏析。
(2)此题考察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表达技巧的才能。
本诗化用张继、孟浩然的名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的意境,写出了作者在城外孤舟上羁旅的惆怅。
全诗以景寓情,通过作者的所闻所见等写出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解答此题,考生应详细答出作者写了哪些景象,景与情有何关系。
【答案】(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的孤独;第五句用拟人手法呈现出深夜“月弄清辉〞的清幽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渔人伴着歌声匆匆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而生的思乡之情。
是通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
句句写景,景景关情。
一、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类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形象,就是主人公自己,这类诗歌往往用第一人称的写法。
另一类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这类诗歌往往是用第三人称的写法。
如柳宗元的江雪,诗中的渔翁就是一个孤傲清高者的形象。
作者刻画渔翁的形象,又是折射自己,渔翁即作者,作者即渔翁,两种形象具有统一性的一面。
二、诗歌中的物象
诗歌中的物象既可以是事物形象,又可以是景物形象。
前者指那些托物言志诗中描绘的形象,例如于谦石灰吟中所咏叹的石灰。
这一物象也折射了抒情主人公自己,其与诗中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具有同一性,不过是用曲笔,让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隐藏在物象的背后。
后者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咏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三、鉴赏诗歌形象,一是把握人物形象,二是品味诗中物象,三是明确解题思路
1.人物形象的鉴赏
(1)聚焦描绘人物言行情态的重要词语。
如鉴赏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这首诗,应抓住第三句重点品析,其中“惊〞字贴切传神地刻画了一个重病在身仍惦念友人的知音形象。
(2)体味最能传达诗人心理活动的关键性词语。
如鉴赏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要揣摩第三句之“问〞:它含蓄而生动地刻画了诗人应试前向主考官打听情况时的忐忑不安的心理。
(3)弄清形象塑造与物景描摹的内在关系。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众鸟〞“孤云〞“敬亭山〞,看似寻常物景,实为刻画诗人自我形象不可或者缺的特殊意象,对表现诗人独坐敬亭山时流露出的孤寂情绪起到了映衬作用。
2.自然物象的鉴赏
(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
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
只有掌握了其详细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
3.解题思路步骤
(1)立足关键词句概括形象(人物形象或者意境或者物象)特征(表述时一般要结合使用的表达技巧)。
(2)诗中形象的特点。
(3)形象寄寓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1.(2021年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今属)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HY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请简单描绘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察学生鉴赏古代诗歌形象的才能。
此题有两问,答复第一问时应结合诗句内容进展描绘,而不能只是简单地把景物罗列出来;答复第二问应在第一问景物描绘的根底上,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眼,如“潺潺〞“瑟瑟〞“平〞“细〞等细细地品味并概括景物特点。
【答案】画面大概: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者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2.(2021年调研)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木芙蓉
□吕本中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
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
窗前木芙蓉
□范成大
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应似客心酸。
更凭青女①留连得,未作愁红怨绿看。
【注】①青女:传说中掌管霜雪的女神。
这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解答此题应注意分析物象与人物之间的内在精神意趣的联络,扣住形象蕴涵的情感与象征的身份答题。
吕诗中写木芙蓉经霜历雨,但开落任东风,毫不在意,逍遥自适,是豪迈大度的士大夫的象征。
范诗中的木芙蓉“辛苦〞“心酸〞,面对霜雪,但未作“愁〞“怨〞之色,仍乐观处世,象征孤独但乐观的人之形象。
【答案】①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做愁苦。
③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3.(2021年东北三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高冠谷口招郑鄂
□岑参
谷口来相访,空斋不见君。
涧花然①暮雨,潭树暖春云。
门径稀人迹,檐峰下鹿群。
衣裳与枕席,山霭碧氛氲。
【注】①然:通“燃〞。
结合诗中意象,说说郑鄂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考察学生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
诗人来谷口招邀朋友却不见人影,也就是说郑鄂这个人物并没有正面出场,因此作者也就不是正面描摹。
对郑鄂的形象展示主要是通过对他所隐居的环境的描摹而衬托出来的。
因此,分析这个人物形象就要从景物描写入手。
谷口山花欲燃,高树接天,人迹罕至,鹿群常来,何其幽静!隐居在此处的人也一定是一位高雅而又恬淡闲适的隐者了。
而将“衣裳与枕席〞喻为“山霭碧氛氲〞就更显现出郑鄂的高雅闲适。
答题时,既要有对环境场景的分析,又要有对人物形象特征的概括或者定位。
【答案】从“谷口〞“涧花〞“暮雨〞“潭树〞“春云〞“檐峰〞“鹿群〞“山霭〞等意象,可以看出郑鄂居住地虽然偏僻幽深,却环境优美、高雅、温馨而富有活力,又从人迹稀少和雾气氤氲中可看出郑鄂是隐居山中,过着恬淡闲适生活的隐者。
4.(2021年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①,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②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
②愔愔:寂静无声。
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首诗是细节描写的典范。
此题要求说明“乌〞“马〞意象的作用,歌言志,诗歌的意象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因此,应围绕诗人抒发的情感来答复。
【答案】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只得暂栖旅馆;疲马夜不眠,何况人呢?“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漂泊之情。
【赏析】晁端友,北宋诗人。
他的遗集一共收了三百六十首诗,如今已经散失了。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一诗借助寒林、残日、栖乌、青灯、小雨、疲马等意象,渲染出林色、灯光的暗淡,雨声、马啮的微弱,营造了一个凄清、孤寂、空虚、落寞的意境,将游子漂泊疲倦的心情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5.(2021年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答复以下问题。
塞下曲(其六)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首联出句写自然环境险恶,对句用胡马奔驰表现HY情紧急。
作用可以从内容和构造两方面答复:在内容上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气氛;在构造上为下文描写边将出场作了铺垫。
(2)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主要表现戍边之苦。
而尾联那么可以说是描写了边将的内心即对战争的抱怨及厌恶。
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情感是丰富的,既有对边塞将士的同情,也有对战争的厌倦,综合起来也就是渴望和平的到来。
【答案】(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HY情紧急。
作用: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气氛,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妙愿望。
考察方向:(1)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2)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题目类型:(1)“××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2)“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3)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气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变体: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解题格式:(1)人物形象:身份+性格;(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即解释诗句)+深层含义;(3)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局部: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概括形象意境特点;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局部,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写的意象、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局部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局部,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者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气氛特点,或者雄浑壮阔、或者恬静优美、或者萧瑟凄凉、或者活力勃勃、或者孤寂冷清……准确表达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局部,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气氛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冲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答题步骤:形象类:(1)找到诗人描绘的形象的有关诗句;(2)分析形象的根本含义;(3)结合文章主旨分析诗人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4)指出描绘形象的作用或者效果。
意境类:(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2)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气氛特点;(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者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考虑。
切忌空洞,要答详细。
比方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