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上海市虹口区中考一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虹口区2023学年度初三年级第一次学生学习能力诊断练习
语文练习卷
2024.1
(满分150分,时间100分钟)
注意:
1、本练习卷共22题。

2、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练习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35分)
(一)(14分)
1.默写
(1)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

(白居易《卖炭翁》)
(2)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无题》)
(3)“万家忧乐到心头”是对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政治抱负的高度概括。

(4)小雨为了参加学校文学社举办的“诗画相映”主题活动,画了一幅表现秋日美景的画作,画面呈现的是:山间的树木都披上了黄叶,金色的晚霞把山头映照得分外璀璨。

小雨可以把《野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题写在画作上。

【答案】①.心忧炭贱愿天寒②.春蚕到死丝方尽③.先天下之忧而忧④.后天下之乐而乐⑤.树树皆秋色⑥.山山唯落晖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注意以下易错字词的正确书写:“贱、愿、方、皆、唯、晖”。

(二)(21分)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桃花源记(节选)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丙]
王经①少贫苦,仕至二千石②,母语之曰:“汝为寒家子,仕至二千石,此可以止乎!”经不能用,为尚书,助魏,不忠于晋③,被收。

涕泣辞母曰:“不从母敕,以至今日!”母都无戚容④,语之曰:“为子则孝,为臣则忠,何负吾邪?”
——《世说新语·贤媛》【注释】①王经(?—260):字彦纬,冀州清河郡人,三国时代曹魏大臣,曾官至尚书,深得魏帝曹髦信任。

公元260年五月初六夜晚,魏帝曹髦因司马昭弑君篡位之心日益明显,决定不再坐以待毙,召王经、王沈、王业商讨伐司马昭计划。

王沈、王业要向司马昭秘告此事,邀王经一道前往,被王经拒绝。

不久,魏帝曹髦被司马昭所杀,王经因忠于曹魏被诛。

②二千石:汉代称郡守为二千石。

③晋:特指后来篡魏国权的司马氏。

④戚容:悲伤的神色。

2.[甲]诗和[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____(人名)。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下列选项中,加点的“为”和“武陵人捕鱼为业”中的“为”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不足为.外人道也
C.汝为.寒家子
D.为.尚书
(2)下列选项中,对丙文“不从母敕.”中“敕”的解释最恰当一项是()
A.告诫
B.命令
C.任命
D.斥责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遂与外人间隔
5.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欲辨已忘言”是因为诗人喝酒之后,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

B.[甲]诗“飞鸟相与还”中飞鸟翩然来归,可以看作是诗人躬耕自乐的艺术化身。

C.[乙]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写出了渔人对桃源中人错过外面世界的精彩变化而感叹惋惜。

D.[丙]文“何负吾邪”表达了王母对儿子不忠不孝的失望,塑造了她“贤媛”的形象。

6.[甲]诗[乙]文的作者和[丙]文中的王经都身处乱世,面对社会黑暗,政治腐败,前者的人生选择是
_______________。

而后者的人生选择是_____________。

虽然他们的人生选择不同,但都具有____________高贵品质。

【答案】2.①.晋朝(东晋)②.陶渊明
3.①.D②.A
4.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5.B
6.①.归隐田园②.为朝廷尽忠③.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解析】
【分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饮酒(其五)》与《桃花源记》的作者都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

(1)本题考查“为”的意义。

武陵人捕鱼为业: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自己的职业。

为:作为;
A.句意: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

为:介词,对,向。

与题干中的“为”意义不同;
B.句意: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为:介词,对,向。

与题干中的“为”意义不同;
C.句意:你本来是贫寒人家的子弟。

为:是。

与题干中的“为”意义不同;
D.句意:担任尚书。

为:担任,作为。

与题干中的“为”意义相同。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不从母敕:没有听从母亲的告诫。

敕:告诫。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遂:于是,就。

与:同。

外人:外界的人。

间隔:隔断,隔绝。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欲辨已忘言”并非因为诗人喝酒之后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而是因为诗人想要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
却发现言语无法完全表达,所以选择沉默。

故该项中“诗人喝酒之后,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表述不准确;
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写的是桃源人对外面世界的叹惋,而不是渔人对桃源中人的感叹惋惜。

渔人只是把外面世界的消息告诉了桃源中人,而桃源中人对外面世界的消息感到叹惋。

故该项中“渔人对桃源中人错过外面世界的精彩变化而感叹惋惜”表述不准确;
D.“何负吾邪”是王母在责问儿子为什么不能尽忠于晋,而不是对儿子不忠不孝的失望。

这里表现了王母对儿子忠诚于魏国的期望,而不是塑造她“贤媛”的形象。

故该项中“塑造她‘贤媛’的形象”表述不准确;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①[甲]诗[乙]文的作者陶渊明,在面对社会黑暗和政治腐败时,选择归隐田园。

《饮酒(其五)》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

《桃花源记》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②结合[丙]中“经不能用,为尚书,助魏,不忠于晋,被收”和“为子则孝,为臣则忠,何负吾邪”可以看出,王经在面对社会黑暗和政治腐败时,选择为朝廷效忠。

③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体现了他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结合[丙]中“经不能用,为尚书,助魏,不忠于晋,被收”和“为子则孝,为臣则忠,何负吾邪”可以看出,王经也是正直、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乙]桃花源记(节选)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

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

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设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

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

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

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

渔人停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

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丙]
王经年少时家境贫苦,后来做官做到太守的职位时(俸禄达到两千石),他母亲对他说:“你本来是贫寒人家的子弟,现在做到太守这么大的官,这就可以止步了吧!”王经没有采纳母亲的意见。

后来他担任尚书,帮助魏朝,对晋朝的司马氏不忠,被收押了。

当时他流着泪辞别母亲说:“我没有听从母亲的告诫,以至
于到了今天这个地步!”他母亲一点忧伤的神色也没有,对他说:“做儿子就能够孝顺,做臣子就能够忠君;现在你有孝有忠,有什么辜负我呢!”
二、现代文(35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成功
季羡林
①什么叫成功?顺手拿来一本《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

”言简意赅,明白之至。

②但是,谈到“预期”,则错综复杂,纷纭混乱。

人人每时每刻每日每月都有大小不同的预期,有的成功,有的失败,总之,是无法界定,也无法分类,我们不去谈它。

③我在这里只谈成功,特别是成功之道。

这又是一个极大的题目,我却只是小做。

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这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
④“天资”,我本来想用“天才”;但天才是个稀见现象,其中不少是“偏才”,所以我弃而不用,改用“天资”,大家一看就明白。

这个公式实在是过分简单化了,但其中的含义是清楚的。

搞得太烦琐,反而不容易说清楚。

⑤谈到天资,首先必须承认,人与人之间天资是不相同的,这是一个事实,也否定不掉。

今天,学术界和文艺界自命天才的人颇不稀见,除了羡慕这些人“自我感觉过分良好”外,不敢赞一词。

对于自己的天资,我看,还是客观一点好,实事求是一点好。

⑥至于勤奋,一向为古人所赞扬。

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家喻户晓。

韩文公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更为读书人所向往。

如果不勤奋,则天资再高也毫无用处。

事理至明,无待饶舌。

⑦说到机遇,往往为人所忽视。

它其实是存在的,而且有时候影响极大。

就以我自己为例,如果清华不派我到德国去留学,则我的一生完全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

⑧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如“”。

⑨王静安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

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

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7.根据文章思路,完成下面填空。

(4分)
8.从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项作为理论论据填入第⑧段末尾横线上,并阐述理由。

A.业精于勤,荒于嬉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C.
我选(1)___________,理由是:(2)_________________
9.从第⑨段画线句可以读出:王静安所认为的成功之道和作者的有所不同。

小雨认为该段对王静安《人间词话》中句子的引用和分析可以删去,请你予以反驳并阐述理由。

【答案】7.(1)成功之道
(2)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无能为力。

(3)我们必须在勤奋上狠下功夫。

(4)大家都应拿出勤奋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8.①.A②.这句话强调勤奋对于业务精良的重要性,第⑧段的内容是在比较三个条件后强调勤奋最重要。

而B句是强调努力须趁年少,C句是强调学习中实践的重要。

所以,只有A句能证明第⑧段的观点。

9.第⑨自然引用王静安《人间词话》中的句子不能删去。

因为小雨只发现王静安所认为的成功之道和本文作者季羡林认为的成功之道的不同之处,却没有发现他们都强调了勤奋是成功必备条件。

本文的观点是:大家都应拿出勤奋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引用王静安《人间词话》中句子,能更加有力证明中心论点。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证思路。

第一空:结合第①段“什么叫成功?”和第③段“积七八十年之经验,我得到了这个公式:天资+勤奋+机遇=成功”可知,开篇①到③段提出了本文的论题:成功之道。

第二、三空:④到⑧段分析问题,④⑤段论述“天资”,⑥段论述“勤奋”,⑦段论述机遇,⑧段总结,结合第⑧段“把成功的三个条件拿来分析一下,天资是由‘天’来决定的,我们无能为力。

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也无能为力。

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可知,第二个空:机遇是不期而来的,我们无能为力。

第三个空:我们必须在勤奋上狠下功夫。

第四空:第⑨段总结中心论点。

结合第⑨段“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可知,总结出中心论点是:大家都应拿出勤奋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

论据是为了论点服务的。

结合第⑧段“只有勤奋一项完全是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必须在这一项上狠下工夫。

在这里,古人的教导也多得很”可知,第⑧段比较天赋、勤奋、机遇三个条件,发现天赋和机遇不由人自己控制,只有勤奋是人能够自己控制的因素,因此若要成功,就要勤奋,所以这里需要一个关于“勤奋”的论据。

A.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业由于勤奋而精通,但它却荒废在嬉笑声中;这句话突出强调了勤奋在学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符合论点;
B.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这句话突出年少时要及时努力,不要老来后悔,更多强调的是惜时,不符合论点;
C.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

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这句话突出的是要实践,不符合论点;
故选A。

【9题详解】
本题考查论据。

结合第⑨段“静安先生第一境写的是预期,第二境写的是勤奋,第三境写的是成功,其中没有写天资和机遇。

我不敢说,这是他的疏漏,因为写的角度不同。

但是,我认为,补上天资与机遇,似更为全面”可知,王静安先生的话语里面写了对成功的预期、通过勤奋获得成功、对成功的境界的描述,由此可知王静安先生认为成功需要勤奋;
结合第⑨段“我希望,大家都能拿出‘衣带渐宽终不悔’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
之路”可知,作者认为对于成功,个人能够做的就是勤奋,因此总结出观点:大家都应拿出勤奋的精神来从事做学问或干事业,这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这里突出了勤奋对于成功的作用。

所以王静安先生和作者的观点虽有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处,都突出了勤奋对于成功的重要作用,王静安先生的话能够有力地证明论点,不应删去。

(二)(19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卖白菜
莫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

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

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今天是大集,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④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⑤她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

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

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⑥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

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

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

一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

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看到我哭得真诚,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

她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⑦终于挨到了集上。

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

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

母亲回答了她。

老太太蹲下身,开始翻动我们那三棵白菜。

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⑧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老太太开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

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⑨“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

”母亲也劝说着她。

她终
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

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的气味。

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

她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

⑩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⑪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⑫“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⑬“你自己算就是了。

”我说。

⑭老太太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

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⑮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

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

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

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⑯“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⑰“娘,”我哭着说,“我……”
⑱“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⑲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有删改)10.梳理文章内容,填写下列表格
情节母亲对“我”的态度“我”的内心情感
决定卖白菜安抚不舍
白菜掉落在地宽容(3)
(1)信任气愤
白菜回到篓子里(2)愧疚
11.第④段中“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是因为(1)______,而结尾的“第一次流泪”是因为(2)___________。

12.请抓住第⑯段画线句句式的特点,分析句子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13.结合全文,阐述小说将故事背景设定为“临近春节”对母亲形象塑造的作用。

【答案】10.(1)计算白菜价钱。

(2)责备(3)自责
11.①.“眼睛湿漉漉的”写出了母亲因为不能满足孩子过年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的愿望而深深自责,但面对生活的苦难,她执着坚强。

②.结尾的流泪表现了母亲因为儿子做了多算别人钱这一丢脸的事的伤心、难过。

12.示例:连用两句反问句,表达了母亲对“我”犯这样的错误感到异常痛心。

13.在这个特点的时间背景下,母亲却不得不卖对于孩子来说异常重要的三棵白菜,暗示了家里经济极为困难,和下文母亲因儿子多拿别人一毛钱而感到痛心形成对照,突显了母亲在艰难困苦中坚守高尚节操的人物形象。

【解析】
【分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第一空;结合⑪段“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可知母亲让我计算白菜的价钱;
第二空:结合⑮段“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

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第⑯段“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可知母亲对我是责备的态度,怪我多算了人家的钱。

第三空:结合第⑥段“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可以看出“我”充满了自责。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

①空:结合第③段“‘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包饺子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可知这白菜是留着过年包饺子的,卖了就没有菜包饺子了。

母亲为了不能满足孩子过年吃上一顿白菜馅饺子的愿望而内疚自责,可有没有办法,家里太穷了,面对这样的困难,她选择想办法解决,这办法就是卖掉白菜换钱。

“眼睛湿漉漉的”写出了母亲的愧疚自责以及无奈和坚强。

②空:结合“‘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及上文内容因为多算了买菜人的钱,菜被退了回来,可知母亲的泪是心痛的泪,为了儿子多算了别人的钱感到丢脸,内心对儿子的做法感到伤心难过。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连用两句反问句式,加强语气,突出了表现对儿子欺骗行为感到特别失望和痛心,因为自己教子不严感到特别自责。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故事背景的作用。

从环境来看,临近春节,家中没钱,原本说好要留下包饺子的白菜只能拿去卖掉,这种喜庆的环境与家庭的贫穷之间产生了矛盾,更突出母亲在贫穷中的坚强,母亲自己在卖与不卖白菜之中也充满矛盾,如“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

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可见,她虽然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却并没有被击垮,而是积极应对。

结合第⑱段“‘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可知母亲为孩子多算别人钱特别伤心难过,从而看出母亲在那么艰难的生活中依然坚守高尚节操,小说将故事背景设定为“临近春节”更衬托了母亲艰难中依然保持美好品质的感人形象。

三、综合运用(20分)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各题。

校文化节,小雨拟制作短视频向同学推介名著,他从自己感兴趣的《红星照耀中国》《昆虫记》《经典常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艾青诗选》《水浒传》这几本书入手制作视频,请你帮助他完成准备工作。

14.小雨想选择体裁各不相同的书籍做介绍,但你看了他选的书目后发现:______和______两本书的体裁是相同的。

A.《红星照耀中国》
B.《昆虫记》
C.《经典常谈》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E.《艾青诗选》
F.《水浒传》
15.小雨为了增强视频内容的互动性,打算朗读一些描写《水浒传》中人物的诗歌,让同学猜对应人物。

现在,他将这些诗歌读给你听,请你帮助测试题目的合理性。

他读道:“打虎声名震,杀奸遭罪来。

鸳鸯楼血溅,飞云浦脱灾。

单臂擒方腊,行者天下怀。

”你不假思索地说:“这写的当然是(1)____。

”只听他又读道:“垂杨柳下惊四座,野猪林里救英才。

浙江坐化英雄泪,既有将略又僧怀。

”你略作思考,又说出这写的是(2)______。

A.林冲
B.鲁智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