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渠结合灌溉管理模式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井渠结合灌溉管理模式探讨
摘要:现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农业
方面,井渠结合灌溉技术已渐趋成熟,但井渠结合灌区的运行管理机制尚不能满
足发展的要求,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文章从井区灌溉管理的具体
情况入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井渠结合;灌溉管理;管理模式
1井渠结合灌溉发展现状
井渠结合灌溉模式在上个世纪发展开来,我国北方一些灌区在原有渠灌系统
基础上,适当发展井灌而逐渐形成的,这种灌溉模式便于实现地表水和地下水联
合运用,重复利用渠灌的渗漏水,提高了供水保证率与水资源利用率,调控灌区
地下水位并能有效遏制土壤次生盐渍化,非常适用于水资源短缺地区。
由于其不
可比拟的优越性,而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是北方灌区实现农业高效用水的发展
方向。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水资源浪费现象有些严重。
水资源的日益紧张
给农业灌溉带来了压力,井渠结合开始由以排为主转向以灌为主。
随着我国经济
体制的转轨,市场化运作方式逐步融入到机井的运行管理中,承包、拍卖、股份
合作、农民用水协会等管理形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机井的运行管理模式也由政
府主导型转变为市场主导型。
2井渠结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管理不到位而导致机井未能发挥应有作用,使井渠结合灌溉发展迟缓,
而其中运行管理费缺乏稳定保障、机井水价偏高是主要影响冈素。
2.1运行管理费没有得到有效保障,机井运转困难,损毁严重。
建设的机井,起初由大队(村)统管、队长兼管,后过渡为管井员专管,运行管理费由政府负担,良好的投入保证了机井的顺畅运转。
但随着国家油电费用补贴办法变动,使
机井运行管理补贴中断,机井运行难以维继,最终导致大量机井报废。
机井老损、失效、报废极为严重。
2.2渠、井水水价存在差异,井水水价偏高,影响了农民使用井水的积极性。
枯水年,渠道供水少,井水利用率相对较高。
2.3宣传不到位。
群众对黄河缺水形势认识不足,使用井水积极性不高,机
井管理投资人对投资机井的市场前景缺乏信心。
把解决灌溉问题的责任完全交给
政府,对使用井水灌溉缺乏积极性,对机井灌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这种心理的
普遍存在,对抗旱机井进行市场化运作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2003年新疆引黄灌区抗旱机井工程竣工后,各级政府曾着力推行机井拍卖和承包管理,以期实现机井
的自我管理、自我维持、自我发展。
然而,由于灌区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黄
河水灌溉的观念基本没有改变,使得机井拍卖或承包管理意向投资人对投资机井
顾虑重重,担心一旦黄河来水充足,农民不愿使用井水灌溉,或者政府对机井电
价的优惠政策发生变化,其利益得不到保障,投资得不到回报,且因没有机井产权,井水水价也不能完全按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确定,使其认为投资机井利益空间
有限,投资风险很大,从而大大降低了投资信心,导致机井拍卖、承包搁浅。
3井渠结合管理对策探讨
3.1大力推行新的管理模式。
农民用水协会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试点到现
在已有10多年历史。
这一符合现代基层民主建设要求的农民自治管水组织形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接受,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
有关农民用
水协会的组建、运行、建设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专著不断发表。
各地在推广应用
的实践中也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农民用水协会的发展基本趋于成熟。
这种让
农民直接参与管理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机井管理中的主体“缺位”问题,改变了
过去“用水不管水,管水不用水”的现状,调动了农民用水管水的积极性,既让农
民受益,又让政府省心。
3.2合理调整灌区农业供水水价,倡导节约用水。
水价是引导农民用水方向
最有效的手段。
井渠结合灌区机井利用率低、运转不畅、井渠难以结合,渠、井
水水价不平衡是关键性因素。
同处于一个灌区,同由一条渠道供水,上下游之问
应该享有平等的用水权利,这是灌区农民长期以来的普遍看法。
因而,一旦渠道
供水不足下游灌溉困难时,由此引发的矛盾就会转移给政府。
调整水价后,每年增加了水费,由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专门用
于机井运行、管理和维修,平均每眼机井每年将有1万元保障资金。
既抑制了渠
井水水价差异对机井利用带来的不利影响,又解决了机井运行维护费用的来源问题。
3.3优化水管格局,实行指标供水。
从目前的水资源管理状况看,各管理主
体均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实施管理。
管理主体间权限范围模糊,造成了管理上的
空白或者引发管理上的矛盾,不利于水资源优化配置和节约用水。
应对各管理主
体的职能与管理范围明确界定。
以现行水资源分级管理结构为基础,渠道管理部
门的管理范围划定在干渠,支渠及以下由农民用水协会负责管理,县级水行政管
理部门承担组织、协调等职能。
在水资源使用上,实行指标供水、计划配水。
每
年年初由自治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根据黄河预计来水量、灌区水利工程建设现状、
农业灌溉需水量以及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和地下水供水能力,在充分听取基层水管
部门和用水农户意见的基础上,核定农业供水指标、平价水指标、地下水补充灌
溉指标,分配到各于渠、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并逐级通知到农民用水协会,同
时在媒体上公布,以抑制过度使用黄河水,鼓励使用地下水,发展井渠联合灌溉。
3.4实施水权转换,发展机井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
水权
转换是指在水权水市场理论指导下,通过有偿转让水权,发挥市场配置资源
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引导水资源向低耗水、低污染、高效益、高效率行业转移,实现水资源高效优化配置。
有了资金支持,寻找新水源保证作物灌溉将变成农民
的自觉行动,从而不会再将灌水困难的矛头指向政府。
这种做法将使得井渠结合
灌区具有与纯井灌区相类似的特点,机井水一旦形成广阔的市场,主动投资购买、承包、合作经营或兴建机井将是农民或其他社会人员致富的积极选择。
采取什么
样的管理方法、实行什么样的水价完全由投资人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自主确定,机
井自我管理、自我运行、自我发展的局面将会很快形成。
在这方面,农民自己投
资建设并管理的机井的成功运行,为井渠结合灌区发展市场化管理模式提供了可
以借鉴的宝贵经验。
3.5建立机井维修专业化队伍,开展机井维修有偿服务。
组建机井维修专业
化队伍是发展机井市场化运作管理模式的必要措施。
随着机井数量的不断增加,
以及类似于辐射井等新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
对机井管理和维护的专业化要求
也越来越高、分工也越来越细,对开展专业化服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走专业化
服务道路,既是现实需要,又是必然趋势。
这种认识已经在广大学者、政府部门、机井经营管理人员中引起广泛共鸣。
近几年,各地相继出现的机井服务队、机井
协会、机井服务公司等,这些都是机井维护服务向专业化转轨的体现。
4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将逐渐退出井渠结合灌
区水利工程设施的管理,而转向主要依靠经济杠杆引导和调节,决定机井的投资,建设、运行与管理。
机井的投资、建设、管理主体也将由目前的政府逐步转向到
由市场按供求关系来确立。
发展市场化管理和运作模式是井渠结合管理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李鹏,魏晓妹,杜伟,李萍.基于高效安全用水的渠井结合灌溉管理模式研究[J].节水灌溉,2013(10)
[2]李红艳.井渠结合灌溉技术管理体系分析[J].科技与创新,2016(16)
[3]谷瑞新.基于对灌区农业供水末级渠系建设与管理的分析[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3,41(02)
[4]景清华.井渠结合灌溉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02)
[5]赵孟哲,魏晓妹,降亚楠,李建承.渠井结合灌区控制性关键地下水位及其管理策略研究[J].节水灌溉,2015(07)
[6]曾远东.浅谈农田水利灌溉运行管理的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5,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