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江苏省如皋实验市级名校中考冲刺卷化学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学年中考化学模似试卷
考生须知:
1.全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部在答题纸上作答。
选择题必须用2B 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2.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答字笔在“答题纸”上先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3.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在隔绝空气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B .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C .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D .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2.下列关于物质分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纯碱、烧碱都属于碱 B .金刚石、汞都属于单质
C .石灰乳、波尔多液都属于纯净物
D .生石灰、熟石灰属于氧化物
3.下图是a 、b 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 .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t 2℃时a 物质的溶解度比b 物质的溶解度大
C .M 点表示在t 1℃时a 、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D .t 2℃时,将55g 的a 物质放入到100g 水中,充分溶解,得到155g 溶液
4.常温下,铜不和稀硫酸反应。
但若把铜丝伸入适量稀硫酸中,边通入X 边加热,可发生如下反应:
24
42Δ2Cu+2H SO +X 2CuSO +2H O (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溶液会由无色变为蓝色
B.反应物X的化学式是O2
C.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增加了
D.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
5.如下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 ℃时,将50 g 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到90g a的饱和溶液
B.a、b、c三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
C.a中含有少量b,可用冷却a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
D.将20 ℃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b>a=c
6.已知时,氯化钠和硝酸钠的溶解度分别为 36g 和 88g。
序号
固体种类NaCl NaCl
固体的质量30 60 30 60 90
水的质量100 100 100 100 100 所得溶液属于饱和溶液的是
A.B.C.D.
7.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所反映的物质变化主要与化学变化相关的是(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8.在化学实验和化工生产中常遇到除去物质中的杂质。
下列物质中含有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所选除杂质的试剂和方法不合理的是
A.CO气体(CO2):通过石灰水
B.Na2SO4溶液(Na2CO3):滴加稀盐酸至不发生气泡为止
C.Cu粉(Fe):滴加稀硫酸至不发生气泡为止,再过滤
D.KCl粉末(MnO2):放入水中充分搅拌,过滤,将滤液蒸干
9.材料的变化标志文明的进步,下列制得材料的方法与化学反应无关的是
A.烧制陶瓷B.打磨石器C.冶炼钢铁D.合成腈纶
10.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取固体粉末B.熄灭酒精灯
C.倾倒液体D.检验氢气纯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化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硬水会危害人们的健康,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_______。
(2)我们需要清新洁净的空气。
为减少雾霾的吸入,人们在雾霾天进行户外活动时,经常戴着口罩,是利用口罩中填充物(活性炭)的_______性。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实验室用碳酸钠溶液与氯化钙溶液反应制取高纯度碳酸钙粉末,烧杯中现有80g碳酸钠溶液。
将90g氯化钙溶液分四次加入,充分反应,四次测量所得数据如下表所示:
次数一二三四
加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30
烧杯中溶液的总质量/g 97 114 131 160
(1)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_____g。
(2)第三次测量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有_____(填化学式)。
(3)计算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写出计算过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已知某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50g,现取25g该物质于烧杯中,逐渐加水充分溶解,测得溶液的质量变化如图所示。
A的溶质质量分数___B(填“〉”、“〈”或“=”)使D处溶液变成饱和溶
液的方法___。
14.目前,石油资源的匮乏使人们不断研究开发和利用新能源。
世界上首座熊猫外形的光伏电站在我国山西大同正式并网发电,电站由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和薄膜太阳能电池组成。
请回答下列问题: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______,工业上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______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汽油、煤油等产品。
某燃料在空气中燃烧产物为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燃料一定含______元素,可能含______元素。
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_
能。
工业制取单晶硅的反应为:2Mg+SiO2高温
Si+2MgO,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______。
氢能是未来最理想的能
源,从环保角度分析,氢能最突出的优点是______。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究。
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如图1,用干燥的锥形瓶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证明有水生成。
用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罩在蜡烛火焰上,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该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
为。
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意外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经分
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的,由此他们猜想还可能生成一氧化碳。
为验证猜想,他们设计了如图 2 所示的实验。
①、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疏松的棉花,其目的是。
②、将a端插入蜡烛的焰心。
③、用酒精灯加热b端的糊状物,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证明猜想成立,
b处发生的反应是(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④、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
由本实验小明联想到含碳元
素的燃料不充分燃烧会浪费资源,且污染空气。
为使燃料充分燃烧,应采取的措施是(答一条)。
16.实验室保存有一瓶淡黄色固体药品,标签上的药品名称为“过氧化钠(Na1O1),但是已经过了保质期。
某化学兴趣小组想知道这瓶固体究竟含有哪些物质。
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实验探究,请你完成兴趣小组的下列实验报告。
Ⅰ.过氧化钠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常用在呼吸面具和潜艇中制造氧气。
其原理是:1Na1O1+1CO1═1Na1CO3+O1
1Na1O1+1H1O═4NaOH+O1↑
Ⅱ.常温常压下,O1和CO1的密度分别为1.3g/L、1.8g/L。
该小组同学认为,不用做实验,仅由查得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就可推断该固体一定含有Na1O1.理由是_____。
进一步对固体成分提出以下猜想:
Ⅰ.只有Na1O1;Ⅱ.含有Na1O1和Na1CO3两种物质;
Ⅲ.含有_____两种物质;Ⅳ.含有_____。
首先按如图连接好装置。
用电子秤称取1.00g 固体样品置于干燥的仪器X 中,向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
仪器X的名称是_____。
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将蒸馏水加入仪器X中。
反应完全后(无固
体剩余),注射器内收集到80.0mL气体,说明样品中含有_____g Na1O1(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更换注射器后,再通过分液漏斗向仪器X 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溶液中出现气泡,最终注射器内收集气体的质量为0.11g。
由此可知,样品中含有_____,该物质的质量为_____(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
通过以上实验操作得出结论,猜想_____是正确的(填序号)。
参考答案(含答案详细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分)
1、D
【答案解析】
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1CuO1Cu+CO1.
A、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前固体CuO中含有氧原子,反应后固体Cu中不含有氧原子,所以该叙述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该叙述错误;
C、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的物质的量是碳的物质的量的1倍,所以该叙述错误;
D、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所以该叙述正确;
故选D.
2、B
【答案解析】
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是盐不是碱,故A错误;
B.由同种元素能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金刚石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汞是由汞元素组成的单质,故B正确;
C.石灰乳、波尔多液都属于都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故C错误;
D.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熟石灰是由钙、氧、氢三种元素组成的,故D错误。
故选:B。
3、D
【答案解析】
A、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比b物质的溶解度大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M点表示在t1℃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正确,因为M是它们的交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t2℃时,将55g的a物质放入到100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溶液的质量=50g+100g=150g,155g溶液错误,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D。
4、D
【答案解析】
A、硫酸的颜色是无色,硫酸铜的颜色是蓝色,所以反应后溶液会由无色变为蓝色,选项A正确;
B、从化学方程式中可知:生成物中氧原子个数是10,反应物中的氧原子个数是8,反应物、生成物中的铜原子个数都是2,氢原子的个数都是4,硫原子的个数都是2,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不变,所以反应物X的化学式是O2,选项B正确;
C、铜、硫酸、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了硫酸铜和水,溶液增加了参加反应的氧气、铜的质量,所以溶液质量增大,选项C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和化合价原则可知,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例如氢元素、硫元素,选项D错误。
故选D。
5、D
【答案解析】
A、t℃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80g,根据溶解度概念可知,50g水最多溶解40ga,将50ga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搅
拌,可得到90ga的饱和溶液,故A正确;
B、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大于10g,所以三种物质均属于易溶物质,故B正确;
C、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a中含有少量b,可用冷却a的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a,故C正确;
D、将2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时,a、b的溶解度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a、b 没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c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
分数=
s
100%
100g+s
,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20℃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t℃时c的溶解度,所以
t℃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故D错误。
故选D.
6、C
【答案解析】
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 g,即20 ℃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36g NaCl形成饱和溶液,所以①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②溶液为饱和溶液;
20 ℃时,NaNO3的溶解度为88 g,即20 ℃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88g NaNO3形成饱和溶液,③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④溶液为不饱和溶液;⑤溶液为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为②⑤,故选C。
【答案点睛】
确定溶液是否属于饱和溶液,一定要指明温度,因为温度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即不指明温度无法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7、C
【答案解析】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下雪的场景,下雪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的是水蒸发,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描写的是碳酸钙在高温条件下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D、“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B
【答案解析】
A、CO2能与通过澄清石灰水反应,而一氧化碳不能,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Na2CO3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Na2SO4溶液不与稀盐酸反应,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
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试剂错误,符合题意。
C、混合物中加入硫酸,铁会与硫酸反应而溶解,最后就只剩铜粉了,过滤后滤纸上就只有铜粉,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KCl和二氧化锰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能溶于水,再过滤,将滤液蒸干,可以得到氯化钾,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答案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杂质和物质的性质,然后选择适当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不与主要物质反应,不会生成新的杂质。
9、B
【答案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A、烧制陶瓷,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B、打磨石器,没有生成其他物质,属于物理变化;C、冶炼钢铁,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合成腈纶,生成了其他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点睛∶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其他物质生成。
10、C
【答案解析】
A、取用粉末状药品,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然后试管慢慢竖起使药品缓缓滑入试管底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收集氢气在试管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管口向下移近酒精灯火焰,松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听到轻微的响声,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4分)
11、煮沸吸附性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化学基础知识
【题目详解】
(1)生活中常用加热煮沸的方法使硬水软化
(2)活性炭是疏松多孔状物质,有一定的物理吸附作用
【答案点睛】
熟练掌握化学基础知识
三、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分) 12、10 NaCl 、Na 2CO 3 16.65% 【答案解析】
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其反应方程式为:Na 2CO 3+CaCl 2=CaCO 3↓+2NaCl 【题目详解】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溶液减少的质量就是生成碳酸钙沉淀物的质量。
第一次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是:80g+20g-97g=3g 。
第二次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是:80g+20g+20g-114g=6g 。
第三次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是:80g+20g+20g+20g-131g=9g 。
第四次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是:80g+20g+20g+20g+30g-160g=10g 。
则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10g 。
故答案为:10;
(2)第三组实验中,碳酸钠溶液尚未被反应完,则此时溶液中的溶质有生成的氯化钠以及未被反应完的碳酸钠。
故答案为:NaCl 、Na 2CO 3;
(3)求解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则氯化钙应该不能有剩余,否则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只能求解出被反应的氯化钙的质量,而求不出未被反应的氯化钙质量。
所以只能选用1、2、3中的数据进行计算。
设第一次实验中,被反应的氯化钙中的质量为x 。
2323Na CO +CaCl =CaCO +2NaCl
111100
x
3g
111x 1003g
↓=
解得x=3.33g
则氯化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3.33g
ω=
100%16.65%20g
⨯=。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8分) 13、= 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答案解析】
(1)A 点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30g 20g
100%33.3%30
-⨯≈,B 点溶液的质量分数为60g 40g 100%33.3%60g -⨯≈,故填:=;
(2)使D 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方法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故填: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14、天然气 沸点 碳、氢 氧 电 置换反应 生成物是水,不污染环境
【答案解析】
(1)三大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工业上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将它们分离得到汽油、煤油等产品。
(2)某燃料在空气中燃烧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O2和H2O两种物质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氧气中只含有氧元素,则该物质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3)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4)氢气燃烧只生成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分)
15、(1)锥形瓶内壁有水雾(1分)。
(2)Ca(OH)2+CO2=CaCO3↓+H2O(2分)(没配平或没有沉淀符号扣1分)。
(3)【交流讨论】炭黑(或炭,写“碳”不得分,1分);
【实验验证】①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反应(1分);
③b处的黑色固体变为红色(1分)CuO+CO Cu+CO2(2分,没写反应条件扣1分)
④先撤酒精灯,待玻璃管b处恢复到室温后撤蜡烛(合理即给分)(1分);
【拓展应用】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合理即给分)(2分
【答案解析】
试题分析:(1)如图1,用干燥的锥形瓶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锥形瓶内壁上有水珠出现,证明有水生成。
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使石灰水变浑浊;该反应的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3)【交流讨论】石蜡不充分燃烧生成炭黑;【实验验证】①实验前,先在玻璃管的中部放入一团疏松的棉花,其目的是阻挡炭黑,防止炭黑与氧化铜反应;③一氧化碳和氧化铜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是黑色固体,铜是红色固体,所以看到的现象是b 处的黑色固体变为红色,反应方程式为:CuO + CO Cu + CO2;④为防止玻璃管中的红色物质又被氧化变成黑色,接下来的操作是先撤酒精灯,待玻璃管 b 处恢复到室温后撤蜡烛;【拓展应用】增大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提高氧气的浓度都能促进燃烧。
考点:蜡烛燃烧的产物的实验探究
16、过氧化钠是淡黄色固体,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是白色固体Na1O1、NaOH;Na1O1、NaOH、Na1CO3锥形瓶;
0.51。
碳酸钠;0.17gⅣ
【答案解析】
(1)不要做实验,仅由查得的资料和所学知识就可推断该固体一定含有Na1O1,理由是过氧化钠是淡黄色固体,而氢氧化钠和碳酸钠都是白色固体;
(1)根据“1Na 1O 1+1CO 1═1Na 1CO 3+O 1 1Na 1O 1+1H 1O═4NaOH+O 1↑”和质量守恒定律,进一步对固体成分提出以下猜想:
Ⅰ.只有Na 1O 1;
Ⅱ.含有Na 1O 1和Na 1CO 3两种物质;
Ⅲ.含有Na 1O 1、NaOH 两种物质;
Ⅳ.含有Na 1O 1、NaOH 、Na 1CO 3。
(3)仪器X 的名称是锥形瓶;
反应完全后(无固体剩余),注射器内收集到80.0mL 气体,该气体是氧气,氧气质量为:1.3g/L×
0.08L =0.104g , 设:过氧化钠的质量为x 。
22222Na O +2H O 4NaOH +O 15632x 0.104g
↑
═ 156x =320.104g
x =0.51g ; (4)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再通过分液漏斗向仪器锥形瓶加入足量稀盐酸,溶液中出现气泡,说明样品中含有碳酸钠;最终注射器内收集气体的质量为0.11g ,即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了0.11g 二氧化碳, 设:碳酸钠质量为y 。
2322Na CO +2HCl 2NaCl +H O +CO 10644y
0.11g ↑
=
106y =440.11g
y =0.17g ; (5)药品中含有氢氧化钠质量为:1.00g ﹣0.51g ﹣0.17g =0.11g ,即药品中含有过氧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猜想Ⅳ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