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龙子》: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孙龙子》: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了我国最早的逻
辑学
《公孙龙子》:战国时期名家的代表作,创建
了我国最早的逻辑学
《公孙龙子》
《公孙龙子》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

公孙龙,相传字子秉,魏国(今河南省北部)人,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20年至前250年间。

他的生平事迹已经无从详知。

中国战国时期哲学家。

名家离坚白派的代表人物。

公孙龙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白马非马论”。

《公孙龙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名家的主要代表公孙龙的重要著作。

在名家里虽然没有著录《公孙龙子》,但在道家中著录有《守白论》
一卷。

这个《守白论》就是《公孙龙子》,因为《公孙龙子》说过:公孙龙子“守白之论”(《迹府篇》)。

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公孙龙子》原有14篇,后来多数散失。

《隋书。

经籍志》只在“道家”下列《守白论》。

现存的《公孙龙子》一书只有6篇,保存在明代的《道藏》中,该书流传情况复杂,宋代以后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认为今本《公孙龙子》是晋朝人根据零碎材料编纂起来的,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先秦《公孙龙子》的本来面目。

该书是研究公孙龙哲学观点和逻辑思想的重要史料。

作者简介
公孙龙(前320年-前250年),传说字子秉,战国时期赵国人,曾经做过平原君的门客,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主要著作为《公孙龙子》,西汉时共有14篇,唐代时分为三卷,北宋时遗失了8篇,至今只残留6篇,共一卷。

其中最重要的两篇是《白马论》和《坚白论》,提出了“白马非马”和“离坚白”等论点,是“离坚白”学派的主要代表。

与他齐名的是另一名家惠施。

内容介绍
《汉书·艺文志》中收录了十四篇,但现在只保存下来了六篇。

第一篇《迹府》也是后人搜集的有关他的事迹,其他五篇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公孙龙所作。

作为名家的代表人物,他以“白马非马”论和“离坚白”而著名,他的这些思想分别见于《白马非马论》和《坚白论》中,这是公孙龙名辨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公孙龙子》一书中,公孙龙主要研究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所具有的内在矛盾,他的特点就是夸大这种矛盾,并否认两者的统一,所以最后得出违背常理的结论。

即白马不是普通所说的马,颜色中的白色和质地的坚硬他也人为地分裂开来论述。

另外,在《指物论》中他还着重论述了指与物的关系。

“指”即
事物的概念或名称,“物”是具体的事物,它们的关系也就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通变论》则论述了对运动变化的看法,《名实论》讨论名与实的关系。

上述的五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说体系。

《公孙龙子》的注释本,有宋朝人谢希深的注本,以及清朝陈澧的《公孙龙子注》,近代陈柱的《公孙龙子集解》,王启湘的《公孙龙子校诠》,谭戒甫的《公孙龙子形名发微》,庞朴的《公孙龙子研究》,伍非百的《中国古名家言》也可以参考。

书籍篇章:公孙龙子《公孙龙子》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来看,全本应有14篇,现仅存6篇。

根据各篇语言分析来看,除其中第一篇《迹府》为后人记述的有关公孙龙的事迹生平之外,其余五篇则被公认为公孙龙的作品。

其中《白马论》所提出的“白马非马”论,以及《坚白论》所提出的“离坚白”的两个命题,是公孙龙诡辩思想的精华。

节选:
1白马论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互相争鸣。

赵国平原君门客公孙龙因其《白马论》问世,而一举成名。

当时赵国一带的马匹流行烈性传染病,导致大批战马死亡。

秦国战马很多,为了严防这种瘟疫传入秦国,秦就在函谷关口贴出告示:“凡赵国的马不能入关。


这天,公孙龙骑着白马来到函谷关前。

关吏说:“你人可入关,但马不能入关。

”公孙龙辩到:“白马非马,怎么不可以过关呢?”关吏说:“白马是马”。

公孙龙讲:“我公孙龙是龙吗?”关吏愣了愣,但仍坚持说:“按规定不管是白马黑马,只要是赵国的马,都不能入关。

”公孙龙常以雄辩名士自居,他娓娓道来:“'马’是指名称而言,'白’是指颜色而言,名称和颜色不是一个概念。

”'白马’这个概念,分开来就是'白’和'马’或'马’和'白’,这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譬如说要马,给黄马、黑马者可以,但是如果要白马,给黑马、给黄马就不可以,这证明,'白马’和'马’不是一回事吧!所以说白马就不是马。


关吏越听越茫然,被公孙龙这一通高谈阔论搅得晕头转向,如坠云里雾中,不知该如何对答,无奈只好让公孙龙和白马都过关去了。

2迹府第一(节选)
公孙龙,六国时辩士也。

疾名实之散乱,因资材之所长,为“守白”之论。

假物取譬,以“守白”辩,谓白马为非马也。

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

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

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

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欲推是辩,以正名实而化天下焉。

龙于孔穿会赵平原君家。

穿曰:“素闻先生高谊,愿为弟子久,但不取先生以白马为非马耳!情去此术,则穿请为弟子。


龙曰:“先生之言悖。

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今使
龙去之,则无以教焉。

且欲师之者,以智与学不如也。

今使龙去之,此先教而后师也;先教而后师之者,悖。

“且白马非马,乃仲尼之所取。

龙闻楚王张繁弱之弓,载亡归之矢,以射蛟口于云梦之圃,而丧其弓。

左右请求之。

王曰:'止。

楚人遗弓,楚人得之,又何求乎?’仲尼闻之曰:'楚王仁义而未遂也。

亦曰人亡弓,人得之而已,何必楚?’若此,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

夫是仲尼异'楚人’与所谓'人’,而非龙'白马’于所谓'马’,悖。


“先生修儒术而非仲尼之所取,欲学而使龙去所教,则虽百龙,固不能当前矣。

”孔穿无以应焉。

3白马论第二(节选)
“白马非马”,可乎?
曰:可。

曰:何哉?
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

命色者非名形也。

故曰:白马非马。

曰:有马不可谓无马也。

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
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

是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

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

如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曰:以马之有色为非马,天下非有无色之马。

天下无马可乎?
曰:马固有色,故有白马。

使马无色,有马如已耳,安取白马?故白马非马也。

白马者,马与白也。

黑与白,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业。

曰:马未与白为马,白未与马为白。

合马与白,复名白马。

是相与以不相与为名,未可。

故曰:白马非马未可。

曰:以“有白马为有马”,谓有白马为有黄马,可乎?
曰:未可。

曰:以“有马为异有黄马”,是异黄马与马也;异黄马与马,是以
黄为非马。

以黄马为非马,而以白马为有马,此飞者入池而棺椁异处,此天下之悖言辞也。

以“有白马不可谓无马”者,离白之谓也;不离者有白马不可谓有马也。

故所以为有马者,独以马为有马耳,非以白马为有马耳。

故其为有马也,不可以谓“白马”也。

以“白者不定所白”,忘之而可也。

白马者,言白定所白也,定所白者非白也。

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唯白马独可以应耳。

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

4指物论第三(节选)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天下无指,物无可以谓物。

非指者天下,而物可谓指乎?
指也者,天下之所无也;物也者,天下之所有也。

以天下之所有,为天下之所无,未可。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也。

不可谓指者,非指也?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

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

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天下无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不为指也。

不为指而谓之指,是无部为指。

以有不为指之无不为指,未可。

以“指者天下之所无”。

天下无指者,物不可谓无指也;不可谓无指者。

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指非非指也,指与物非指也。

使天下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天下无物,谁径谓指?天下有指无物指,谁径谓非指、径谓无物非指?
且夫指固自为非指,奚待于物而乃与为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